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读书心得

又到年末,我想借此时机总结一下今年的读书心得。有些观点是拾人牙慧,有的是我的心得体悟,但都是在我当下认知里的真实感受。我将分为两个方面谈一下,一是选书,二是读书方法。

关于选书,我自己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经典书籍。这类书籍经过时间的洗礼,质量得以保证,像中国的四大名著、《诗经》、《庄子》、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国外的名著也是。

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学类的,所以举的例子偏文学,但经典书籍绝对不只是文学类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政治,金融等.......凡是经典的书籍我都有兴趣去读一读,即使读不下去,硬着头皮也会去看,我说的是社科类的。自然科学的,说来惭愧,这两年还没看过了,自然科学的书没有扎实的功底,是根本读不懂的。

王小波曾笑话某文学大师所写,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读后感。他说“这篇文章写得很浪漫,一个人写自己不懂的东西,就容易写得浪漫。”

老舍也曾经笑谈,朋友送他一本《相对论》并告诉他,读懂这本书,就能知晓宇宙的奥秘,但老舍同志与这本书“相对”坐了两天,相看两厌,只好束之高阁了。举这两个例子,我不是想说自然科学的书不值得看,只是为了说明隔行如隔山,自然科学的经典书籍,门槛有点高而已。

读书是一件很真诚的事,自己读懂了多少,理解了几分,不需要别人拷问,自己心里明镜似的。一本书是否读通了,掌握了,心知肚明。说来惭愧,我一直没有清晰的目标,有时候也会念叨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看来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好东西都被我糟蹋了。

我选书的第二个标准,对我的脾气。决定看一本书之前,我会用三五分钟,简单翻阅一下。先看目录,再快速浏览个十页二十页,看看内容和文笔是否喜欢。文章可以打动我,我才会去看。经过这层筛选,基本上没吃过哑巴亏。

所谓的“对脾气”,听起来非常唯心主义,玄之又玄。解释一下大致是这样两种情况,和我气质相近的书与使我感动心灵颤动的书。“气质相近”是汪曾祺先生提出来的概念,他说自己读书,看得进去就读,看不进去就抛到一边,这也是一种率真。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我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满带着真情实感,文字又十分质朴浅显。

所谓使自己心灵颤动的书,其实大部分还是名著。我觉得每本书都是有它自己的能量,这个能量的大小,不在字数多少。一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多大能量,也因人而异。书本的能量,指的是读到这本书可以使自己感到多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自己多少思考。

关于这一点,文理得到的快乐是不同的。做完一道数学题,犹如登上一座高山,内心舒爽畅达,有种一泻千里的痛快感。读一本小说有两种快乐,读的过程中会随着主人公开怀大笑,也可能不可抑制地哭泣,读完后,会让你沉醉其中,引你思考,是余音绕梁,反复回味的缠绵。记得读《活着》,当福贵的儿子被抽血至死,作为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那一刻,眼睛如同打开闸门的水库,眼泪倾泄而出,哭到不能自已。当读完《百年孤独》,那两天脑子里都是宿命感和孤独感。

第三个标准是喜爱作家推荐的书。汪曾祺先生说,想学习一个人的写作风格,不仅要看他的书,还要看他的风格来源,甚至是师祖的风格来源。像汪先生说他的书,受沈从文、鲁迅的影响,再追溯是受桐城派作家的影响。我们喜欢的作家都不止一个,这样寻下去,古今中外的作家一大堆,所以我们不愁不知读什么书,而是发愁时间不够,这些书如何读得完。

其实,在推荐上我吃过亏,跟大家讲一下,免得大家同样掉坑。秘诀就一句话,慎重对待某些公众号的荐书。我很喜欢一个公众号,文章我基本上都会读。有一次,作者推荐了五本书,买回来后发现,实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只好漠然置之了。

关于读书方法,可分为读书的速度和步骤。读书速度无外乎大家常说的精读、略读、快读和慢读。有一次听刘心武先生讲座,他说的颇为生动。他把读书分为四种方式,狼蟒牛猫。

狼读是指狼吞虎咽地读;蟒读是从头到尾读一遍,吞下去再说,吞下去很久都不再去读;牛读是指要反复阅读,大家知道牛有四个胃,吃了东西之后,它要反刍,就是将消化到一半的东西从胃里返到嘴里,再次咀嚼;一个人吃得少,我们常说他“吃猫食呢”。猫读是指不贪多,吃猫食要控制量,少而精,一段一段的精读。

读拓展知识面的书,速度要快上去,适合狼读和蟒读;读专业书籍和经典书籍,速度就要慢下来,适合牛读和猫读。我平日里基本上总是蛇读,从头到尾读一遍,其实对书本的内容理解就不够,更遑论吸收了。很多人可能会说,小说读一遍我明明就已经理解了,第二遍读什么呢?

朱子曾教人这样读小说。第一遍读故事结构,第二遍注意人物描写,第三遍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第四遍是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不仅中国有老师让学生细致地、反复地阅读,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的《社会动物》里,男主人公的高中老师指导他写论文也用了类似的方法。每次带着一个核心问题,反复阅读,直到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可以输出。

我从没试过这种阅读方式,准备尝试一下,过程虽然繁琐,但相信可以收获颇丰。一本好书吃透了,比走马观花地读十本书要好,阅读的速度和次数只是读书的一方面,想读完一本书还需要做摘抄和输出。

读书时,我们有时会有一种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写作的原始动力,而摘抄会加深精华内容对大脑的刺激,更容易激发我们的灵感。特别是,有些书,读过一遍之后没有必要再读第二遍,它的少量精华,可以通过摘抄的形式保存下来。

读书不只是“过目”而已,重要的是要“留心”,真正记下来的,才能内化为我们的知识储量。摘抄的目的是便于日后查看,写下来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偶尔翻阅。很多文人都有摘抄的习惯,像周国平、朱光潜、蔡元培等......至于,摘抄本应该分类,我没有做到,就不多言了。

读书的最后一步是输出,也就是写读后感。字数可多可少,是否发表都可以。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大脑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我们的印象,并促使自己思考。新知识和观点,更易融入我们的认知结构。有一个写作牛人渭水徐公说他读书观影之后,都会写个心得。我觉得他的博学多才,有一部分是得益于这个习惯。

以上是我的读书心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今中外五类最牛读书法
读书有七条体会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Day 29 2个月完成5年阅读量 我是如何坚持每天高效阅读一本书
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如何有效读一本书》帮你拾回阅读记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 带着笔记一起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