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雄父辈 | 少小不识父,大时慰忠魂……



少小不识父,大时慰忠魂……
作者 申卫平

程珠江,沈阳八一学校五七届学生,我们的校友,这是他当兵服役时代的戎装照.....

其父程树增叔叔,原志愿军四十军118师直工科科长,1950年赴朝参战,1952年7月24日在朝鲜丰郡城山洞遭遇美机轰炸,不幸牺牲......

年少的程珠江并不知道这一切,这是幼儿园时代的珠江和哥哥程临江合影......

沈阳八一学校原为“东北军区第一小学校”,五十年代初期建立,是一所主要接收志愿军子弟及烈士子弟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

“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刚刚到7岁,程珠江伙同一群营区“虎宝宝”欢天喜地进入了沈阳八一学校学习,他被分配在一年级三班,这是小学时代全班合影......

他还记得,上学头天上课时,老师拿起了全班同学名册点名,喊道,“程珠江.....”,他站了起来应答,老师继续说,“你叫程珠江?是烈士子弟。””啥叫烈士?我没听说过?“程珠江答道。“烈士就是说,你父亲牺牲了,去世了。”

“我有爸爸,我爸爸没有死!”珠江感觉受到了嘲弄,一噘嘴,刚要哭,一位穿军装叔叔走过来了,抚摸着珠江的头,安慰说,“好了,好了,老师弄错了。”后来,珠江才知道,这位叔叔是学校李炳光校长.......

开学时,珠江还领到了学习用品和被褥,心里很高兴,后来才知道,这是组织上单独发给烈士子女的,班级里别的小朋友都没有这个待遇......

这年清明节,八一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全校烈士子女排在祭扫队伍的最前面,珠江也站在这个队伍中......

学校贺书记(前排左三)首先讲话,“同学们,站在前面这些同学都是烈士子女,他们父亲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了,埋在了这片墓地。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给英雄们扫墓。下面,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去找找本班烈士同学父亲的陵墓。”

      贺书记讲完后,班主任张经哲老师对57.3班同学说,“大家去找一找程珠江同学父亲安息的墓地好不好?”这时候,珠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亲生父亲真的牺牲了。程树增烈士的墓地在西区五排六号,同学们与他一起来到了父亲的安息墓地前.........

知道了自己身世后,程珠江幼小心灵中痛苦了好一阵子,从这天起,他开始时刻不忘长眠在北陵烈士陵园里的父亲。没有当年八一学校扫墓照片,这张照片是他当兵转业回沈阳后的一个清明节,与父亲墓碑的合影......

母亲这样讲述她和父亲的故事。父母都出生在山东泰安县山阳乡,两家相隔不远,家境都很贫寒,家长给他们定下了“娃娃亲”。1937年11月,刚满15岁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过了不久,母亲也找到了父亲的部队,留在了医院,担任护理伤员的工作,从此,两人一起跟随队伍,转战南北,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两人结了婚.......

在东野部队四保临江战斗中,怀孕九个多月的母亲出现了临产症状,最终在当地的老乡家分娩,生下了哥哥程临江。1949年夏季,四野大军渡过了长江,父母随部队南下,横扫千军如卷席。1950年3月,在广州珠江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起名程珠江。图为母亲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带着珠江(左一)、临江(左二)和战友的两个孩子留下了这张照片......

1950年美军犯朝!东北边境告急!!时任志愿军40军118师供给部政委的程树增随部队从祖国的南方开拔到北方边陲小城安东,一家四口在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全家福”,这时的珠江才6个月大.......

与在前线浴血杀敌官兵们不同,入朝后,程叔叔担负着给全师部队运送粮食、给养、武器、弹药的任务。每次作战,物资储备是基础,运输是关键......

三次战役后,敌人进一步加大对我军运输补给线的轰炸封锁,导致了车辆损毁严重,运输能力不足,为了保证前线物质需求,程叔叔亲自带队,肩扛背驮粮食和弹药运送到前线......

1952年5月,五次战役后的休整时期,母亲张盛荣赴朝探亲,在朝鲜临津江岸边留下了这张与父亲的合影照片......


1952年7月24日,程树增到118师政治部开会,不料,会议地点被侦察机发现,招惹来多架敌机轰炸,程叔叔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这年秋天,四十军首长决定运送牺牲在朝鲜的团以上干部遗体回国。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母亲带着五岁的临江哥哥迎回了程叔叔棺椁。北陵烈士陵园空旷土地上,又竖起了一座新坟,母子俩拍下来这张迎灵照片......

程叔叔下葬时,母亲张盛荣穿好军装,戴上军帽,含着泪水,默立在花圈前.......

弹指一挥间,珠江转眼到了十八岁年纪,他入伍当兵,来到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部队,服役了二十多年。一些当年的战友经常说起程叔叔,直到这时候,父亲的形象英姿在他心中逐渐地丰满完整了.......

本美篇介绍的另一位主人公是蔡小东,他于1953年2月24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志愿军五十军留守处,1960年入丹东八一小学学习,1968年入伍,1988年转业到大连市旅游局,当兵服役二十年.......

小东亲生父亲蔡正国在三次战役时,调任志愿军五十军代军长。1953年4月12日, 在军部坑道外民房里举行的军事会议中,遭遇美机轰炸,蔡伯伯不幸中弹,失血过多而牺牲......

在代理五十军军长的日子里,蔡伯伯指挥得力,率领部队勇猛作战,血搏白云山,痛歼英军皇家重坦克营,率先攻占汉城,屡立奇功。

朝鲜少年儿童向打了胜仗归来的蔡伯伯(左三)献花.......

蔡军长遇难后,战友们望着整理好的遗体,大家静默、致哀、伤心、悲痛.......;几天后,在朝鲜青龙里山坳密密的树林中,志愿军五十军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悼念敬爱的蔡军长及其它遇难将士......

蔡正国烈士棺椁运回祖国,停放在三经街上的八一公园,沈阳市军民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悼念蔡伯伯;下图是小东妈妈张博阿姨在大会上发言,“要继承烈士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抚养好孩子”.......

几天后,蔡伯伯棺椁被运往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现场部队官兵们胸别白色素花,列队告别;张阿姨身着冬装,臂带黑纱,迎着北风,与丈夫墓碑合影.....

这时,小东刚刚出生一个多月,还在襁褓中,张博阿姨忍着悲痛,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渡日艰难......

1952年4月,蔡伯伯回国探亲,与张阿姨和小东哥哥蔡四东留下了这张合影。没有想到的是在蔡伯伯牺牲一年后,蔡四东也竞死于一次车祸意外......

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张博阿姨再也扛不住了,她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悲恸、自责、无助、哭泣不止.....

幼年的小东并不知道这一切,随着他渐渐长大,看到了邻居孩子上幼儿园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仅是母亲独去独来。终于有一天,他问起来了,“妈,我爸哪里去了?”看到孩子期盼、疑惑的眼神,张阿姨不打算讲出真相,她编了个谎言,“你爸爸在朝鲜打仗,还没有回来。”“什么时间回来呀?”“快了,应该快了。”

这时候,在组织上的关怀下,一位军人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位男人叫董凤奎,时任沈后丹东230医院政委,山东人。独守六年的张阿姨再婚了......

过了不久,小东盼回了从朝鲜打完仗归家的“父亲”,这一刻,他惊呆了,望着这个陌生的男人,不敢走近,有些拘谨,按照妈妈的提示,他还是给董爸爸行了个礼,而董爸爸一把将小东搂到怀里......

小东已改名叫董耀东,全家团圆后不久,他们搬离了沈阳,这里是张阿姨的伤心之地,有丈夫墓地、太多熟人和悲怆往事。他们来到了延吉,搬进了一个新军营,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董爸爸的关心照顾下,小东幼年和少年时代很幸福......

1968年3月,年仅15岁的蔡小东穿上了军装;演兵场上,穿戴护具,手握枪刺,威武强壮......

这张照片是小东入伍不久,回家探亲照的一张全家福,董爸爸、张妈妈非常欣慰,“小东长大了......”

入伍三年后,小东年满18岁,1971年仲夏里的一天,父亲老战友们(左:邓岳将军,时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右:赵国泰将军,时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把他接到了大连黑石礁招待所会议室,告诉了他真正的身世。“小东,你不姓董,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最高指挥员.......”

开国将军曹伯伯(曹德连,原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红军时代就是小东父亲搭档,他在发言中这样介绍蔡伯伯……

蔡正国是我党各个时期武装队伍里的一员骁勇战将,长征途中,他作战英勇,分别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并光荣地入了党;抗日战争中,他参战平型关大捷,后来,率领八路军晋西支队转战晋西地区,接下来入鲁,打了许多胜仗;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四纵十师师长,指挥了辽南战役、四保临江,塔山阻敌、雄师渡江、登陆海南,被誉为“常胜师长”.......

得知真相后,蔡小东惊讶了好一阵子,激动、悲伤、亢奋之后,竞昏厥过去。第二天,他急匆匆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扑倒在父亲的陵墓前。过去,他常来这里,是以普通祭者身份来瞻仰革命先烈,而这一次,是来认亲,祭奠自己的血缘父亲......

碑前一行红字“烈士蔡正国同志之墓”,后面是爸爸的生平介绍,“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同志,江西永新县车田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不幸于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前线牺牲,享年44岁。为悼念正国同志毕生对党、对人民的丰功伟绩,特竖碑铭文,已志不忘烈士英名、永垂千古。邓华、杜平......”读到最后小东跪地痛哭,双手发颤,抚摸墓碑,久久驻留......


事后,小东夫妇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回忆文章“阅读父亲”,他说,“蔡正国烈士英名早已闻晓,但没有想到,自己也会走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故事中.......”

父亲出征身先死,常使孩儿泪满襟,“荣誉与悲痛同在”,小东在父亲不朽精神激励、鼓舞下,走完了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

退休后的小东时常来到丹东鸭绿江铁桥头父亲的铜像前,用手轻抚,凝神注目......

岁月漫漫,小东年年都要带上妻子和女儿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父亲扫墓献花、擎杯敬酒,拜祭亲人.......


在墓碑前,小东常常站立很久,抚摸着父亲的名字,盯视着墓碑后面篆刻的红色铭文,低头遐想,心潮起伏,不肯离去,仿佛在与父亲进行一次长长的天地对话.....

2020年初,小东患上重疾,在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前夕,他接受了央视记者采访,小东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他说,“很遗憾,不能同志愿军老兵和后代们一道,参加或目睹纪念大会盛况了........”

两个月后,小东病逝了,在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日子里,志愿军后代们来到了北陵烈士陵园,庄重地替小东祭扫了蔡伯伯陵墓......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1年,邓岳偶遇烈士遗孀,询问其独子近况:该告诉孩子真相了!
一个小学生在烈士陵园扫墓,十几年后才被告知,那里葬有他的生父|军部|蔡正国|开国中将
一个小学生在烈士陵园扫墓,十几年后才得知,那里葬有他的生父
董凤奎:迎娶烈士的遗孀,终身不要孩子,生前让养子改回其本姓
她是抗美援朝牺牲军长的遗孀,后改嫁政委,儿子更名18年才知真相
沈阳一学生给烈士陵园扫墓,十几年后才知道,原来他父亲葬在那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