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思战友吕明——奋斗点亮他的人生路(杨开国)

奋斗点亮他的人生路

——追思战友吕明

作者杨开国




吕明1968年入伍照
      
      得知吕明去世的消息,许多同学和战友都陷入了震惊和深深的悲痛之中。作为与吕明既是老同学又是亲密战友的我,更是寝食不安,连续多日都走不出心中的沉重与伤感。
      我难以相信他的离去是真的,因为就在十几天以前,我每天都还能收到他从微信里发来的几十条信息。我也仍然像往常一样,在微信中不断给他转发着他所欣赏关注的信息,希望能唤醒他的回应。
      当我终于意识到,从此再也不可能再收到他发来的微信,彼此已阴阳两隔,使我再也见不到他的笑脸,纵使相聚也只能在梦中了,那种让人坐立不安的心绪,变成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痛,当年那一幅幅同学战友间,手足之情的画面不断的在我眼前飘过,他那睿智而幽默的谈笑声总是在我的耳边响起。
      我不由得回忆起过去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让我产生了一种回顾他传奇人生经历的冲动。

微信见真情

      在微信见真情的当今社会里,微信是个人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渠道,也是人们彼此间进行社交的重要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不同的微信群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话题和特点。
      记得刚建立微信群时,吕明发现我转发信息热情有余,便好心地提醒我,除非是特别了解无话不说的朋友,转发信息时也应当有所选择。他的话让我幡然醒悟。是啊,微信群不是自由市场,转发微信也要有点针对性。
      有人看到我和吕明之间,每天能有几十条微信往来,话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军旅、人生等方方面面,便感慨羡慕地说,你们之间的微信怎么有这么大的劲头?这可真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啊!
      是的,我们真算得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战友加同学,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甚至许多亲兄弟也未必达到这样天天都离不开的亲密程度。人与人之间,彼此间有许多共同的志趣与爱好,几十年相识相知,无话不谈,能互相牵挂,这确实是一种缘分。

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

     我与吕明儿时是同班同学,参军后又成了同一部队的战友,在新兵连,我俩住上下铺,聊天中,我说起当年应征入伍时,因家父长期从事部队院校的教育工作,很希望子女先完成学业再考虑参军。他也谈到他母亲对他年龄小去参军很有想法。但他父亲则不以为然,说我们自己不是很小年龄也从山东老家出来参加了抗战吗?小孩子不从小吃苦磨炼就长不大。

吕明父母五十年代留影

      谈到这些我俩很有共同点:我们都是带着家人的关爱和期望而走进了38军的军营,我们有一千个理由和决心,要融入部队接受实实在在的磨炼,而不容有半点怕苦怕累的念头。
      走进军营后,我们迎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到农场种水稻。当时部队落实“五七”指示,军中的口号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平时不怕苦,战时才能不怕死;要与帝修反抢时间,要为革命多打战备粮!当然那时但凡是有血性好男儿,谁都不愿被戴上平时怕苦,战时可能就是个怕死鬼的名声,因为从小就认为一名军人若被说是怕死鬼,那可就是人生心灵上最大的耻辱。
      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整个部队为了不误农时,在冰寒的早春三月,战友们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条件下,光腿赤脚地跳进带有小冰碴子的水田里开始劳作。吕明和他所在连队的战友,也不顾个人腿脚裂满血口,迎着凛凛寒风,踏泡在水田里培育稻苗。为提高干活效率,吕明有时一人身背几筐马粪奔跑在田埂上;有时开沟挖渠一连几小时铁锹不离手;为防止水渠跑水,他连夜在稻田里值班;为了给水稻施肥,他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仍坚持干活;有一次在平整稻田拉耙时,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个不满17岁的新战士,但仍是凭着自已身高力大,总是用出最大的力气跑在最前头。有几次他用尽全身力气俯下身子弯腰拉耙,力气大的他竟然把那么粗的耙绳都拉断了,巨大的惯性使他一头扎进稻田的泥水里,成了一个泥人。他爬起来把脸上的泥水用毛巾擦抹一下,又继续拉,使大家在一片笑声中激发出更大的劳动热情。
      秋季的打谷场上,他也不顾连排干部的劝阻,经常一个人扛起200多斤的大麻袋,连续多次往运输车上装载,许多老兵都竖起拇指赞扬他。就这样,他坚持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用青年人的激情,扛起了人生的情怀和责任。
      尤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们营通讯报道组还未组成前,我有时难免被临时抽调到营部和吕明一块写表扬稿件,当时部队因担负种水稻任务,所驻扎的小寨村距离团农场约有七八里地远,为及时挖掘发现部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并写成表扬稿,在农场广播站及时广播,以激励各连队在稻田劳动中不畏艰难,注重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优良作风的发扬。当营领导看到吕明经常为赶稿加班到深夜时,就破例准许他每天可以晚出工两小时,而他却说写稿是咱自愿的,咱们自觉执行作风纪律是必须的,就这样,他始终没有接受营领导的关照,坚持了部队中的同劳同乐。

农场稻田地里的广播喇叭
部队农场的稻田

      吕明一向认为,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是军人的天职。所以,他一到训练场就精神格外焕发,两眼直冒光,对自己不懂的高射机枪技术总是主动向老兵请教。在训练场上,他一边反复练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弹道原理,总结寻找操作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成为连队的军事技术能手,还被高炮团派往步兵339团作高射机枪教练,为老大哥团培养高射机枪骨干,被连队称为“军政全优的好战士”。

      有一次,我带着好奇心问他:你在339团都看到了什么?他说,别看咱们去给人家当了回教练,觉得咱们团挺优越,其实人家老大哥339团比咱们团的作风更硬,吃苦性更强呢。

      在部队,抓好炊事班工作是搞好生活的关键。吕明在二营时,发现营部有时饭菜不理想,于是自己主动请缨当起了炊事班长。尽管有人对他的请缨有些疑惑,但没想到吕明到炊事班后,炒菜做饭他都以身作则,坚持亲力亲为,大小琐事身先士卒,不怕苦和累,使炊事班面貌焕然一新,把营部生活搞搞得井井有条。有位团领导在饭后看望炊事班时,问谁是大班长,有战士说你看谁围裙上的油腻多,谁就是大班长,这位团领导走到吕明面前惊奇地说,我们的秀才还挺会做饭呀!营领导说,我们的大班长吕明是个来自大城市的干部子弟,自告奋勇挑起炊事班长的重担,这在建团史上可能还是第一个呢!

吕明所在炊事班的野炊训练

吕明所在炊事班正在开班务会

      吕明离开部队多年后,在一次战友聚会时,他无意中流露出,其实在部队时,有位山东籍军级老首长,抗战时与他的母亲就是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但他从未找过人家。有人说,其实你当时应该与那位军领导联系一下,也许会受到特殊关照。

      而吕明却说,当兵就应靠自己,吃点苦没坏处,否则我恐怕就不会有种水稻、训练、施工、写报道、当炊事班长的机会了,要当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就离不开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尽管走过那些艰苦的蹉跎岁月挺不容易,但最终我还是走过来了,这些历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

      作为少年时正逢文革失学的我们这一代人,我和吕明都感同身受,在人生应该读书的时代我们却弃笔从戎,尽管既有无奈的选择,也有对在家国情怀光荣中的追求,但内心里也有对失去求学年华的惋惜与遗憾,对读书太少潜藏着危机意识。

      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们都很注重自学,利用一切机会不断自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白天我们和战友们一样下地劳动,出操训练,晚上和周末,我们却主动点灯熬夜,放弃休息时间,主动为连队写通讯报道。我和吕明就是因为从写表扬稿到写通讯报道,同时成为营通讯报道组的成员,再一次有缘聚到了一起。

  写新闻稿,对专业人员来说也许是轻车熟路,但对我们这些没与稿件打过交道的门外汉来说,是强赶鸭子上架,基层的报道员们要想把稿件刊登在公开的报上,似乎比登天还难。不断的写稿,又不断的被退稿,消磨着人的信心。

      看到别的团队的事迹上了报纸,我们部队的领导也很着急。各级领导一边为报道组提供条件保障,一边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写,还说我们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就是小马拉大车,你们也得给我使劲的拉!有的连长甚至在炎热的夏天,还亲自给写报道的战士用扇子扇凉!

      这就更使基层的报道员们深感压力,觉得这笔杆比拿枪杆还重还难。也难为了我们这些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战士,连通讯报道的定义也说不清,也没受过任何写作训练,更不清楚该如何选择文章的角度和体裁,我和吕明就这样本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神,从边写边学开始,分类收集剪报,分析好文章的结构,研究宣传报道提纲,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开始照猫画虎,不停的写呀写。

      有一段时间吕明凡是见到写通讯报道的行家里手,也不论是军还是民,就请人家来座谈,介绍写作经验体会。在回太原探亲期间,也去向业内人士请教,甚至还找到当年读中学时太原17中的语文老师,请教记叙文该怎么写?

      老师感慨地说,真难为了你们这些失去学业的一代人,连记叙文怎么写都没学完就参军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后来老师还给我们寄来了怎样写记叙文的书籍,还常常在他的课堂上给中学生们讲这件事,我们写报道的事也成为一个励志故事。

      好在勤能补拙,自学成才也是一种补救。磨刀没误砍柴工,吕明的文章后来终于从反复退稿,到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他还被军区战友报聘为通讯员。有关领导给我们营报道组开会,鼓励大家要深刻领会,为什么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含义,要做一个拿起枪能打仗,拿起工具能工又能农,拿起笔杆会写文章的新一代军人,并夸奖吕明悟性好,文武双全,既用手中笔书写了军旅生活,又同时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通讯报道的写作,让吕明养成了爱学习、善于分析研究的习惯。当年他离开部队回地方工作时,在当时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大背景下,人们中大多数都争着进国营大工厂,以争当工人阶级为光荣,而吕明却果断的选择了去太原第八中学就职,以便弥补曾经失去的读书机会。

     吕明生性活泼,有吹拉弹唱多才多艺的特点,再加上写新闻报道的特长,使他在学校的团委工作中如鱼得水。有一次,教委的一个领导看到他撰写校园面貌改观的报道很不错,随口问他: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吕明风趣地回答:我是解放军大学毕业的!又问是在那个部当兵?回答是38军!这位领导惊讶地说,啊!原来是英雄的万岁军呀!说实在的,我们许多有文凭的人都不一定能写出这水平,真想不到!真想不到!不久机会来了,他被教委推荐到复旦大学深造,圆了他很早以前就梦寐以求的读书梦。

吕明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后的纪念照
         
 敢于领先时代的弄潮儿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大学当了外语老师。随着改革开放,因外语人才太紧缺,吕明便经常被山西省外事办所借用,在与山西省外贸的进出口业务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无形中熟悉了国际贸易在进出口流程方面的业务。聪明过人的他无师自通,后来转入山东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他集翻译和业务一肩挑,犹如猛虎添翼,很快成为了业务骨干。

吕明在山西外贸做翻译时所照

     但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时,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人污告他有经济问题,他被关押审查竟长达两年之久!这期间,亲朋好友们都心急如火,如天塌地陷,他在关押期间反倒渐渐冷静下来,他反复学习钻研司法知识,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无罪的法律依据,而且还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帮一位狱友洗清了原本花20万咨询费都难获自由的罪名!使这位狱友免予了追究刑事责任而出狱,这位狱友对他非常感激不尽。

      吕明曾自豪地说,自己在狱中精神也没有垮掉,连牢头狱霸也对他尊重有加。他离开看守所后,不仅没去找引起他冤案的始作俑者问罪,也没有对办案人员抱怨不满,而且还与检察官成了好朋友。有朋友问他,为啥不找那些有损他声誉的人“算账”?他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何况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自己应省下精力,抓紧机遇去实现自身更长远的人生价值。所以他真诚地说:”人生要向前看,苦难也有给人带来成长,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的一面,我们只有把坎坷当歌唱,人生才会更精彩”。

      当同学和战友们得知吕明在商海中再次东山再起,业绩斐然,都夸他不仅有先人一步的头脑,而且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也很有商业意识。他却回答,当然不排除及时领悟国家开放政策的因素,但更主要是因个别人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司法对我不公正的误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对单打独斗式下海一搏的决心,没想到商界让我一发不可收拾,收获不断增大,成了歪打正着,被逼上了“梁山”,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真让人再次感悟到没有痛苦的经历是不完整的生活,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境遇,能塑造出不同的人生。

      我问到他是如何从商海中由弱变强时,他回想起自己最初从个体进出口贸易起步,在面对资金匮乏,业务渠道单一的背景下,他依托曾经人脉的老关系,充分利用彼此的信赖,打破买卖交易结算的传统惯例,使货源方让他先拿货售后再付款,使购货方先给他交款后再接收验货物,有了这种如此零投入的无本买卖,他就亲自用大编织袋把苏杭两地的絲织品随身带往韩国和日本等国,一度风风火火地当起国际“倒爷”,很快不仅白手起家,解决了业务周转金,而且利润也在不断攀升。

吕明坚持以诚实守信为人生座右铭

      许多同行无不羡慕他善于“借力”,善于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说他是空手也能套住“白狼”,是商界的传奇。他却纠正说,不是什么传奇,坚持诚信才是成全我营商之路的根本,我觉得在营商中不能让合作方吃亏,要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以诚实守信为先,不能有丝毫偏差和动摇,没有诚信就等于没有自律,没有道德,没有了自律和道德也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肯定是成事不足坏事有余。所以,坚持诚实守信才是最大的营商秘诀。这就正象人们所说的,在生活中,上帝如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窗,可能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门,而我们的战友吕明就是用自己的诚信和果敢找到了另一扇门。

      从此,吕明不仅更加坚定地要在商海中创业的决心,而且还逐步摸索起资本运作的智慧。他下广州、走海南、进深圳,对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进出口进行了业务调研,经过对比分析,他发现当时尽管海南经济不够先进,但业务空间相对较大,于是他将业务重点投向海南。果然没出两年,他在海南的进出口业务就赚的盆满钵满,还受到海南政商两界的青睐。那时海南的房地产刚刚起步,比在内陆发展更有优势,于是他集中财力为海口城建输血,成为海口市房地产快速崛起的加速器。他没有励志鸡汤,只有实实在在地用心做事。他亲手创建的明光大酒店,酒店起名他既以自己和弟弟的名字各取一个字命名,又寓意海口前程一片光明,同时也是对参与海口发展变化的见证。


海口豪华酒店的外景与大厅

      当年海口的商界可谓强手如林,而吕家兄弟创建的明光大酒店,成为当时海口市最高最豪华的地标性建筑,一举成名,显然也非常不易。海口市委市政府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许多涉外活动中的重要客人都在这里下榻,一时风光无俩。吕明也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著名企业家,他不仅把酒店建设的高档舒适,而且还在酒店管理中,确定了24小时退房制,创全国酒店业先河,受到客户们的高度赞扬。他由一个个体民营进出口商发展成为海口市建没的参与者和投资人。海口市很多人称赞他是集军人的气质、山西人的理财、山东人的豪爽、海南人的开拓于一体的商界精英。

善念的种子,长成开花的大树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兼具心灵善良气质和军人管理风度的吕明,虽然成为了地产界的大老板,但他要求自己很严格,不仅自己生活上不奢华,而且非常关心下属员工的生活,他要求集团公司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善于注重用制度管人,要将制度修订的既有科学化又有人性化。

      有一次,他提议要为特困职工和特殊岗位的人进行救济和补助,有人认为这样耗资会给企业增加经济压力,他却认为,我们搞企业是要赚钱,但不能贪钱,钱是为人服务的。我们有条件的企业,真正做到不让职工过得太窘迫才能方显英雄本色,凡是有格局的企业家都会千方百计地为下属谋福利,把爱心献给员工。

      从此集团公司便有了对职工救济和补助的制度。集团公司在为职工解决住房时,他发现有的制度因为一刀切,看不出对新老员工及职工贡献大小的区别,于是在他的主导下,集团公司把分房制度改为,既向老员工及贡献大的职工有倾斜,又使新员工也有所得,还多次强调要提高单身员工的生活环境。他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也不能对新员工无人关心。对此我问他,你是咋就把这些规章制度定的怎么这么贴心暖人的?他却回答,"其实与没啥,我只是体会到一点,这就是管理者如果老坐在办公室里,是无法制定出既及时又接地气的规章制度的。

      我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虽然已经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有好几年了,但当他陪我参观走进他们的明光酒店时,不少员工都纷纷上前抢先与他握手、问候和合影,有的甚至还上前向他鞠躬和拥抱,看得出他非常受到新老职工的尊重,这种让人激动的场面,让我亲眼目睹见证了一个成功企业家与员工们的亲密关系。

      他在自己富裕发达后,对亲朋好友也很慷慨,他在山东给老家的亲朋好友买的住房,比他自己的住房还要豪华气派。所以,亲人们都夸赞他够意思!他回应,俺在外面给员工要谋福利 ,对咱自家人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他虽富有了,但是他没有富人的架子,对穷亲戚朋友和老同学老战友们都照样热情。不论地位高低,只要是找他帮忙,他都是能帮就帮,热情接待,这种苟富贵勿相忘的精神,让老战友和老同学们十分感动。

专程赴三亚看望老战友韩竹君

请老战友张森到家做客

特意到旅游点与老战友相逢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着爱心。不仅对熟人热情,即便是看到大街上的陌生人,穷人,他都怀着一颗恻隐之心。看见大街上因残而乞讨为生的人,他常会主动施舍给钱。我曾经亲眼看到过,他遇到街头巷尾的卖香蕉和芒果类的小商贩,不仅从来不和他们讨价还价,还常常要多付一些钱给他们,让他们不必找零钱。他多次对我说,你看这些从贫困小村来的小商贩,他们很辛苦,想挣一点钱多么不容易。我们能帮就帮他们一点。他说,我们做企业的虽做不到大公无私,但不能唯利是图,不能赚人家贫困人的钱。

大学生芒果商收30元,他却坚持给了90元

      心地善良的吕明,最懂得感恩。吕明退休后,总是对当年在38军军旅生活的情景念念不忘,记忆犹新,他多次感慨地问我,开国,你说咱们在部队那段是怎么过来的?我真不敢相信当年在稻田地,野营路,打靶场,施工和训练地中,还有个不满17岁的我,那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激情和干劲?为什么吃了那么多苦却不觉得苦?虽然看起来那些艰苦日子不可思议,但他确实锻炼了我们的一生,军旅生活的艰苦,现在想一想还真是一种难忘的回忆,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吕明为战友拍摄的生产和群工照

当年连队的高射机枪
当年高射机枪连的战友
吕明70年代乘坐白洋淀的渔船


     热爱生活的吕明退休后,他多次给我谈到,现在是我人生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好机会。他不仅踏遍青山浏览国内的大好河山,观光考察国外风土人情,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他还忘不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军人,四次到各地看望知遇之恩的老领导和老战友,两次专门组织朋友们重走了当年军旅之路,从海南到青岛,又从青岛相约战友专程到河北望都、保定、滿城、安新、徐水、固城、易县等地,重回老营房,老农场,观光白洋淀,瞻仰狼牙山五壮士,看望曾经的老房东……充分体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对军旅生活的一片眷恋之情。

国内旅游
   国外旅游
重返原部队望都柳坨和安新农场
和战友赴保定重返从军路
赴保定重返从军路,再游白洋淀


      他多次说,我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38军,38军把终身难忘的军旅生活,留在了我们美好的记忆中。

      他是一个始终不忘家国情怀的人,经常习惯从忧国忧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去考虑问。在聊天中他多次很忧虑地和我探讨粮食问题,他说,我最担心的是咱们国家的粮食会出问题,现在农民都不想种地了,光靠进口粮食怎么能行呢?万一国际形势有什么变化,粮食就会成为卡脖子的大问题。对有条件的企业家,他不仅动员他们去向农业倾斜,为国家分忧,是一个接地气开拓创业者的思路,自己还率先在海南收购了三百多亩土地,既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和留下一条后路,又激发海南土地活泛和充滿生机,也为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做出了奉献,真可谓一举多得。

      吕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吃苦,有思想。认识问题善于先人一步,总能领时代的风气之先。军人威望红火高涨时,他走入了军营;社会崇尚文凭和知识时,他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下海大潮风起云涌时,他果断选择当了商界的弄潮儿;房地产界刚刚炙手可热时,他已经率先在南方盖起了了摩天大厦。他曾经很自豪地说,我确实比较幸运,每次转折点都赶上了好机会,每次潮流都不负使命,我只是比别人快了半步而已。

      在军中他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握笔杆子;在商界他创奇迹,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他都做得风生水起;先富起来仍然有情有义,能关心苍生,平等待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许多同学战友都赞扬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以说太原是他人生学习和工作的启蒙地;军营是他人生成长的大熔炉;上海是他深造学有所长的城市;青岛是他营商下海的起锚地;海南是他人生拼搏中最辉煌的天地。

      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仰望英雄和模范,但往往又对英雄模范类的好人习惯于视而不见,其实当你蓦然回首时,许多英雄和模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中,我们的战友吕明就是其中的一个,更是一个曾经从军营中走出的企业家。

      熟悉吕明的人都不会忘记他真实、通透、潇洒及快乐的人生;不会忘记他有责任、有担当和睿智的笑脸;不会忘记他是一个敢于领先,勇于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更不会忘记他用生命之火点燃了心灵之光的经历。

吕明入党五十周年纪念照

有人说吕明是好时代、好机遇都赶上了,然而我却不能不说,他经历多彩丰富,他尽管经历了传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但仍不失成果累累,他不仅在北京、青岛、海口等地都有他的房产,而且他的酒店曾为海口市最高、最豪华的标志性建筑,是海口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是山西人建筑的代表作。他真不愧是一个敢于挑战困难的勇者,是我们这代老三届人中勇于拼搏的代表。他的经历是军旅人生的光荣,也是共和国长子们的骄傲,他的同学和战友们会永远地记着他和怀念他。

      这里就谨以此文对吕明同学及战友进行深深的追思和怀念。

2023年2月23日


拼搏成就他的人生梦

刻骨铭心忆往事

难忘战友吕明情

一、 从 军 篇

1968年入伍

天安门广场留影
北京北海公园门口

新兵照

投笔从戎照
同学相逢

 原113师高炮团机枪连战友

 二、军 旅 篇

以下是吕明为战友所拍的军旅照


吕明拍摄70年赴兴和拉练的途中
二营报道组为房东家打煤糕

部队农场的稻田

战友正在稻田
插秧

 战友劳动间隙的学习

炮手聚精会神的训练
在完县大山顶执行任务所摄

在河北安新县的芦苇荡拍摄

部队为村民打扫卫生

吕明下连队采访时与战友的合影


三、战 友 篇

重返部队曾驻扎安新县的安州镇


重返原部队在望都县的柳坨农场

专程赴三亚看望老战友韩竹君

特意到旅游点陪同老战友观光

相逢在海南

见到老战友格外的开心

重返保定市

重返探望原部队

老战友重返老保定市区

老战友在原部队徐水营房的墙外


老战友分别几十年的相逢

四、同 学 篇

吕明从海口赶回太原与同学相聚


吕明赠送每个同学“知足常乐”的礼品

吕明向全体同学致辞问候

吕明向曹老师赠送礼品以示感恩


吕明与范月胜、米培祥同学

明与宋九斤等同学

见了同学格外亲

吕明又见好友范思众

吕明与付成生和宋九斤同学

吕明与潘佩浮盛晋生等同学

网络也能聚相逢

千里相逢终道别

同学相逢在海口

老同学送吕明上飞机前的合影

五、旅 游 篇

国内旅游

新疆旅游

吕明在新疆的好朋友

昆仑第一城

奇异风光

火山公园

国外旅游

国际旅游

六、事 业 篇

坐落在海口市的酒店

店外观

酒店大门口

酒店一楼大厅
酒店二楼大厅

    酒店游泳池

店健身房
酒店客房
普通套间
豪华楼中楼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子弟后代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愿军老兵忆:饭锅热气引来轰炸 一颗炸弹18人牺牲
对青藏线的忠诚,发自老兵心灵深处言语,无语言表,感人泪下!
《有才参军记老连队》之把我能和您一块吃饭吗!
亲情与友情
祭堂兄文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老战友团聚||吴秉信(内蒙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