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山玉女—碧霞祠

        泰山妙区经典景点详解:泰山玉女——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山门内供奉青龙、白虎、赵公明、刘挺四尊铜质铸像;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两碑高达五米,与大殿铜顶上下相映,宏伟壮观。主体建筑碧霞元君殿,面宽五楹,重檐八角,殿顶由360垅铜瓦组成,以“象周天之数”,雕梁画栋,气度不凡,内供碧霞元君鎏金铜像,悬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分别御书的“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殿之东西各建配殿三间,铁瓦覆顶,分别奉送子与眼光娘娘铜质铸像。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有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碧霞祠,碧霞祠占地2500平方米,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
        碧霞祠的主神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按道家的说法:男子得仙称为“真人”,女子得仙则称“元君”,传说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人的笔记小说里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金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沉入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于是宋真宗命人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她为“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
       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碧霞祠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因为是金属构件组成,所以造价昂贵,据说明洪武年间的一次修缮就耗费黄金约五千两。
        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是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传说碧霞元君有三姐妹,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她的姊妹:眼光奶奶让人心明眼亮,与人为善,并专治眼疾;送生娘娘则负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

       碧霞祠,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之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它位于山东省中部,绵延于济南市、长清、历城、泰安县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峰顶在泰安市境内,海拔1524米。

 

        泰山素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号。从年代上讲,泰山生成于地质史上最古老、最漫长的太古代,泰山岩石距今约25亿年,为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地,是五岳中成山最早之岳。它雄伟峻拔,气势磅礡,盘踞于华北平原,有壮丽奇绝的72峰,奇伟幽险的清泉飞瀑,繁茂刚劲的古松老桧,雄浑奇特的怪石屏壑,一年四季,晴阴雨雪,景色各异。

        泰山是中国历史文化与大自然优美造化融为一体的山岳,与长江、黄河一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都保持它“五岳独尊”的地位。据传夏商周三代就有72个君主来此祷祠。泰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及武后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乾隆都到泰山朝拜。

       泰山自古以来建有道教宫观,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保存至今的有碧霞祠、岱庙、玉皇宫、斗母宫等,其中碧霞祠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巅,背靠玉皇顶,西临天街、南天门,这里山势高入云端,碧霞祠常隐藏在云雾之中,远看如天上宫殿,光芒四射,是我国古代高山宫殿建筑之代表作。

        碧霞祠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初名昭真祠,金代时改称昭真观。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为灵应宫。嘉靖时(1522—156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并改称碧霞灵佑宫。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加修葺,增建了歌舞楼(南神门)及东西神门阁。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殿堂,改正殿为铜顶,殿顶饰物均为铜铸,富丽堂皇。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1985年9月交归道界管理使用,现有30多位道士。这些年来,碧霞祠道众在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从事旅游服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逐步建立建全了宗教活动、香火、门票、接待、学习、卫生、伙食、等方面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自1985年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以来,全体道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维修边开放,对殿堂、配庑、钟鼓楼、歌舞楼、神门等进行了全面维修,为22尊神像进行了贴金彩绘,耗资百万元,使这一古老的道观面貌焕然一新,如泰山明珠光彩夺目。

        1991年4月15日至17日,泰山碧霞祠根据道教传统,隆重举行了神像开光典礼。中国道教协会、上海、陕西、辽宁等省市道教协会、宫观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开光典礼,并表示祝贺。

        碧霞祠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的大门叫南神门,南神门上建有歌舞楼。走进南神门,两边是东、西神门。与两座神门并列的,是东鼓楼与西钟楼。

        南神门下有一大火池,称“宝藏库”,为香客焚香之地,池南墙壁上刻有“历代瞻仰”四个大字。

        山门殿用铁瓦盖成,内供奉着四尊铜质神像,前为道守护神青龙、白虎,后为赵公明、刘挺。每尊塑像威武勇猛,虎气生生。

        进山门是碧霞祠的主院,院中央有香亭,亭左前方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立的《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牌》,右前方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立的《泰山灵佑宫》铜碑,两碑皆高达5米,气势庄严。院内东西两侧还有清乾隆御碑和碑亭各一座。明代铜铸的千斤鼎和万岁楼,也在这里。

        绕过香亭,便可看见碧霞祠正殿及东西配殿。东配殿以铁瓦覆顶,面阔3间,内供眼光娘娘铜质像,称眼光殿。西配殿建置与东配殿相同,因供奉送生娘娘铜质塑像,得名送生殿。

        正殿是祠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重檐八角,殿高14.25米,长24.75米,宽13.8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祠内最高大雄伟的建筑。殿顶由360垄铜瓦组成,代表着中国旧历一年360天,象征“周天之数”。因山高风急,夏季多暴风雨,冬季极为寒冷,气候变化多端,清朝时将正殿的盖瓦、鸱吻、檐铃、脊兽都改成铜制,以防一般瓦片开裂被狂风卷走。每当雨后天晴,山下云海翻腾,山顶轻烟如织,碧霞祠时隐时现于山巅云际,如天上宫阙。晴天朗日之时,殿顶金光璀璨,十分壮观。因此,碧霞祠被道教称为仙人琼阁、天上宫阙。

        正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像。这尊鎏金铜像,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铸,至今保存完好,是祠中镇观之宝。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尊奉的女神,道教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道教认为,她应九气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千百年间,每年春夏两季都有大批朝拜者前来泰山碧霞祠进香朝拜。特别是农历正月初四至四月八日是长达四个月的香期,全国各地的道教徒不远千里登山进香。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圣诞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圣诞日,是时碧霞祠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使进香活动达到高峰。

        碧霞祠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古宫观建筑群,它布局周密,殿堂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是我国高山古建筑的骄傲。今日的碧霞祠,在道教界精心管理下,更加美丽壮观。



转自【泰山风光的日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山,结缘碧霞祠
泰山碧霞祠千古传说
碧霞元君
戊戌年四月十八,庆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圣诞
道观大全之碧霞祠
全国著名道教宫观——泰山碧霞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