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十四)


调胃承气汤施治对象

  《伤寒论》调胃承气汤,为四承气汤之一,治口渴、心烦、胃热、腹胀、便干,属缓下方。适于伤食、口臭、头面烘热、牙龈肿痛、腹内胀满、肠道秘结。因无枳壳、厚朴,加入甘草,起轻泻作用,若增重大黄、元明粉之量,也可大下不已。老朽处理肠梗阻,燥屎堵塞,加炒莱菔子,很见功效。计甘草10g、大黄9g、元明粉15g、炒香莱菔子60g,水煎分3次服,6小时一次,一般3剂即可,或云能下死胎,解除过期妊娠,老朽无这方面经验,借此写出供参考。

小郎中按:《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经典方证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兼具和法和下法的方,陈修园称本方为“法中之法,即“调胃’与'承气’两者并行不悖。凡燥热初结胃肠,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或大便秘结,火热在上之证,此方最宜。

  从本方的经典方证原文中可以看出应用此方的关键点是:发热,腹胀满,心烦,恶心呕吐。其方证适应证如下: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罗谦甫医案一则

  李某长子,19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更医又作阳证,议论差互,不敢服药,决疑于罗。坐有数人,罗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使自度之。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卧,能食而多语,其脉浮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躇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迟者,阴也。今诊其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冷冰水,阳证悉具。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乃以:
  酒煨大黄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煎服。
  至夕,下数行,燥屎二十余块,是夜大汗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新编伤寒论类方》(引《罗谦甫医案》)1984:138)
 本案辨证甚详,审因甚精,用药得法,堪为后世之楷范也。

 观张老记录他用此方加大量炒莱菔子治疗肠梗阻,收效甚佳,实际是增强的此方的行气能力。另外,张老对此方治疗过期妊娠,下死胎的治疗经验没有尝试过,仅做记录,没有评价,这也反应出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临床经验的客观陈述。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胃承气汤
自学伤寒论(35)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李保柱:太阳病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66天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