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辅弼岭古道  2022年05月30日

  赖璇莉/图

  古道从岁月中走来,古朴宁静,意蕴诗意,曾经被世人追寻,如今又被世人遗忘。

  辅弼岭位于同安镇三捷村,长长的石阶,成就了一段标志性古道。曾经光滑的阶梯,如今被荆棘莽草肆无忌惮地盘踞着,苔痕青绿,尤显荒凉;唯有半露半隐的石板,依然坚守着前人走过的印迹,让人想起向上延伸的道路。回首或抬望逶迤远去的古道,似乎便一眼望穿渐去渐远的厚重。

  一抹斜阳穿过岭头,雨后的石阶,泛着金光,远远望去,那泛光的古道,仿佛碧波中散开的涟漪,从现代扩向远古。走在古道上,年少的记忆跃然眼前:挑担者,喘着粗气,发出呼哧的节奏声,从岭脚向山顶隐去。此去经年,不知反复了多少次。恍惚间,又如同穿越时光隧道,遇见书童挑着书担,陪着书生匆匆赶考,留下渐去渐远的背影。从古道出发,代有才人,不断憧憬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好……

  辅弼岭古道

  这是一段宋代古道。彼时,官府虽不曾将此列为驿道,但长约千米的距离,分别布有“辅弼”题刻、惜字坛、无嗣坛等,显示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崇山峻岭,山道漫漫。是什么样的风景,把砥砺自勉的“辅弼”二字,刻于崖石?又是谁引领乡亲对文字的敬畏,造坛焚字,敬惜文字?又为何给逝去的亡灵建造无嗣坛?各种文化在这集聚融合,让荒芜的古道以极具文化色彩的形式,书写着它的故事与传奇。

  作为通往县城的古道,被现代公路时而交叉,时而重叠,肢解得七零八落,唯有辅弼岭这段,因偏僻让古韵得以保存。

  过了三捷土排九、进隔里,又一道斜坡一个隔,豁然又见小村在眼前。村子因小溪道旁岩壁上刻有“辅弼”二字,前有一条岭,故名辅弼岭自然村。

  “辅弼”乃辅佐君主的人,有左辅右弼之称,多指宰相。在这古道边的崖壁上,镌刻着一米见方的“辅弼”二字,字体隶书,柔中带刚,稳重大方。原本荒郊野岭之地,因为庙堂专用词的出现,突然变得肃穆,并充满人文气息。路人经此,触及“辅弼”的瞬间,想必浮想联翩。据《永泰县志》撰述:因宋邑人状元郑侨官至“参知政事”,为国家“辅弼大臣”而名。相传,郑侨曾在杉洋凤凰寺圣君岩石洞读过书,为纪念其功成名就,激励后生好学上进,乡人谨思慎择,并于清朝年间,由当时十里八乡享有盛誉的乡间书法名人,樟坂村余时北蘸墨题刻。后来,此地所在行政乡就称作辅弼乡(今为同安镇)。

  惜字坛

  小溪伴着古道向山头方向延伸。拐过两道小弯,便是辅弼岭古道中段。道旁有一巉岩突起,形似鳌鱼,人称“鳌头岩”。岩上有个洞,洞前有扇窗,窗框上刻有“字迹藏岩穴,文光射斗墟”,横批“敬惜字纸”的对联,这就是辅弼岭“惜字坛”。

  惜字坛造于何年,造之者谁,至今仍是个谜。近来有探究者猜测:应是张元幹曾孙张贡避乱于此,开辟了这个“惜字坛”;也有人认为应是附近三捷村建造仁和庄的序捷、序光、序仪三兄弟的祖父季良,以及其兄长季安等所建。当然,亦有学者认为,辅弼岭惜字坛应建于清代,与闽中理学家余潜士有关。余潜士同安樟坂村人,彼时他正任教于鳌峰书院,又逢福州等地敬仰文字风盛,建惜字坛成为时尚,他便领敬惜文字之潮流,把闽江的风引进了深山,回乡倡导而建之。

  古人云:“文以载道,字载纲常……莫入污泥,不可加脏;宜交回禄,送还上苍!”崇敬带有文字的纸片,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小时常听大人训导,要“敬惜字纸”,并警告说,用字纸做手纸会“青盲”,意为会遭孔夫子惩罚,读书不识字变文盲。

  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抑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都离不开文字。由此可见,千百年来,文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附近的村民,劈荆棘除芜杂,让埋没荒凉的“惜字坛”重见天日。为了追怀祖上荣光,重振家风,敬惜文字之举得以弘扬,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三捷村以及各地赶来的人,会在一位长者的引领下,用当地方言高声诵读写在一张黄表纸上的疏文,开启一年一度的“敬惜字纸”敬坛活动。来者把累积的字纸,送入坛中,表达自己对文字的敬畏和虔诚。

  无嗣坛

  辅弼岭的岭头,有座嗣坛,祭祀无嗣之人的亡灵。根据当地风俗,16至20岁之间的女子,达到婚龄尚无婚约者,若不幸早亡,香火不能入祠,为了让其灵魂有个归宿,民间善人会择地建坛,安放无嗣之人的香火,使之安息,超脱重生。此坛便称“无嗣坛”。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尊奉儒家文化的国度里,无嗣坛的功用,把人们对亡者的“仁”和“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是放置无嗣之人香火的地方,但古人对此一点也不含糊:首先要选山清水秀,灵魂安逸之地;其次择在交通咽喉,人来客往的路边,希望亡灵能够出世,灵魂不再漂泊。选人来客往之地,是希望安放的灵魂,因为阳人涉足,有脚步声、说话声而不寂寞、不孤独。

  置身旷静古道,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但周围已见一片养眼的绿。山风从遥远的地方一路奔来,穿过村子、峡谷,裹卷着保护文化的声音,沿着古道的遗迹,填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底气,“辅弼”摩崖石刻、“惜字坛”、“无嗣坛”,因沐着文化复兴的春风,散发更加迷人的历史况味。

  山风依然向前、向前,过往之处仿佛吹落蒙蔽的灰尘,一幅幽幽古道闪烁的魅力正渐入画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安敬字亭:海峡两岸共同的崇文传统
敬惜字纸文
古人如何敬惜字纸?
“ 勤俭节约,敬纸惜字 ” (二)
敬惜书法
“敬惜字纸”:一种日渐飘散的遗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