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医校长饶毅怒喷:益生菌都是假药!Science、NEJM、Cell三大刊各亮观点
userphoto

2022.07.31 加拿大

关注

饶毅怒骂华大CEO尹烨,

批评其是大忽悠,

益生菌全是假药?


7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朋友圈转发“尹哥聊基因”“生命认知学”视频号内容,直指上市公司华大基因CEO尹烨所言是“伪科学”“愚蠢无比”。

7月24日-27日,连续4天,饶毅在其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也将矛头指向尹烨,声称“他是假科学家、真带货人,只靠一张嘴忽悠,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虽然很热门,但迄今为止没有拿出有效应用的产品。”

                          饶毅(右);尹烨(左)
饶毅在业内一直被认为是敢讲真话、不计任何后果的学者,针对华大CEO尹烨的一众言论,其在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文“炮轰”,称:“看了几个尹烨的视频,结果发现错误连篇,基本是个个都有错误,但有些错误需要懂一些专业的人才知道。”

有人可能好奇,尹烨到底说了啥,竟让饶毅如此动怒了好几天?

据了解,尹烨在微博有89.6万粉丝,个人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有563篇内容。此外,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尹烨有268.8万粉丝,发布作品453条,算得上是科普界的“网红”。

尹烨在各大平台的科普内容不局限于生命科学领域,还包括育儿、元宇宙、减肥、心灵感应、健康长寿等话题。而尹烨的视频中经常不乏大众熟知的精英名流,吴军、俞敏洪、窦文涛纷纷做客捧场。

事实上,此前针对尹烨曾提过的“喝王老吉能延长寿命10%”“狂犬病患者通过华大基因的测序技术和医院治疗可被治愈”等相关话题,饶毅曾数次发文批评,怒骂其“愧对自己的博士学位”,并质疑其博士学位的真实性。


这次,在为自家益生菌“优美达益舒”代言时,尹烨在视频中称:益生菌是应酬好帮手,华大同事应酬时经常带这款益生菌,不得不喝的时候,喝之前来一袋,喝几杯后再来一袋。喝到8杯10杯后,再来一袋,还是会让你感觉和以前是不太一样的。

看到此番言论,饶毅再也坐不住了,又于26日晚发长文说到,“尹烨在中国不负责任地、毫无科学态度、违反科学常规地、非常不严谨地以科学的名义在广泛的、远超出他认知的范围进行蛊惑人心的瞎说。全世界研究肠道细菌的第一人Jeff Gordon,是我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同事。如果要发诺贝尔奖,公认他是没有异议的三人之一,也可能是第一人。他的研究都没有落地到实际应用上,他找减肥的细菌还没找到,其他人是瞎说。


又说到,“肠道菌远景很吸引人,但'仍需努力’。尹烨会因为挨批评而警醒,还是会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把忽悠进行到底,又或是不把自己忽悠到彻底失败不停步,这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子,关于益生菌对健康到底有没有获益、是不是骗局的讨论彻底火爆全网。

益生菌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敢妄下论断,但或许可以从许多前沿科学研究中寻得一些端倪。

益生菌健康机制和获益争议极大

science: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进而保持肠道稳态,并抵抗环境侵袭,降低败血症风险

为什么众多医生和学者对于益生菌的作用和机制会有很大争议?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也出现了相悖、模糊不清的情况,往往不能使人信服。

另外,在缺乏试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益生菌似乎被吹成了一种神药,社会上的广泛宣传是:这些产品不但能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胃肠疾病、解决便秘和腹泻问题、增强免疫力,还能美容养颜、排毒、减肥、延缓衰老。

过多的功效就不免让人怀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争议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还是先搁置争议,来看一看近几年的科学研究结果吧。

就在去年中旬,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ucosal immunity–mediated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by oral delivery of probiotics into Peyer’s patches”的重磅论文。


该研究表示一种口服的益生菌被证明可以促进小鼠的肠道免疫健康,并为人类预防和治疗因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被破坏而产生的各种疾病指明了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使用了通过将活的益生菌口服递送到Peyer的贴片中引起粘膜免疫来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


为了逃避胃肠中恶劣的酸性环境,例如胃酸和胆汁盐,这可能导致不稳定甚至更多的细菌失活。研究者将有益细菌通过多孔膜的物理作用单独伪装在酵母膜(YM)内,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口服摄入后,包衣细菌可促进分布在肠上皮中的 M 细胞的 Dectin-1 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并将活细菌有效递送到淋巴样滤泡可增强粘膜免疫反应,并显著提高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产生,这反映在肠道中 sIgA、树突状细胞 (DC)、CD4 T 细胞和 IgA B 细胞水平显著升高。


正如预期的那样,用YM包衣可以提高胃酸中EcN的存活率,这与未包被细菌的完全失活形成鲜明对比。YMs既增强益生菌对胃损伤的抵抗力,又通过M细胞将活细菌递送到PP中,从而促进强大的粘膜免疫反应,积极调节微生物组并维持肠道稳态。

最终结果表明,激发的免疫力可积极调节肠道菌群,进而保持肠道稳态,并抵抗环境侵袭。在两种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小鼠模型中,口服益生菌可有效预防肠屏障功能的破坏及全身性炎症。

但是,随后该研究结果也引起了质疑。

学者Elisabeth M Bik和Bastian V. H. Hornung指出该研究存在IVSI活体成像图过于相似、图片重叠、数据相似、以及疑似检测菌群污染等问题。截止到目前,作者尚未针对以上质疑做出任何回复。

          质疑:IVSI活体成像图过于相似

质疑:存在疑似图片重叠区域

此外,science的另外几项研究似乎揭示了益生菌和较低败血症风险之间的关联。

通过小鼠试验,可以验证益生菌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或直接杀死这些细菌,来抑制肠道中的致死细菌,如沙门氏菌,从而使患者受益。然而,益生菌是否也可以帮助对抗肠道外的全身性感染,尚未清楚。

在此,Pipat Piewngam及其同事研究了益生菌对粪肠球菌的影响,粪肠球菌是一种经常在医院引起致命性的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细菌。

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感染的小鼠模型,他们发现细菌穿透肠道内壁,并通过一种细胞间的通讯系统——Fsr群体感应系统和一种名为GeIE的酶进入血液。

然而,在暴露于粪肠球菌前,给予小鼠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孢子的口服剂量可阻断编码GeIE的基因,防止了全身性感染。

Piewngam等人表示,这些研究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此前的报告将益生菌与较低的败血症风险联系起来。

NEJM:益生菌或可改善抑郁症,但对儿童急性肠胃炎无效


NEJM杂志于去年同样发了一篇重磅研究:Evidence That the Gut Microbiome Is Linked to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揭示了肠道菌群和重性抑郁障碍之间的关联证据。


曾经,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重性抑郁障碍(MDD)之间的关联,但这些研究遭到了质疑,原因主要是肠道细菌影响脑部化学的机制尚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关联,研究团队研究了来自MD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311份粪便样本。


该研究发现,47种细菌、3种噬菌体和粪便内50种代谢物与MDD显著相关。在另外一组粪便样本中,通过结合应用上述生物标志物,研究者非常准确地鉴别出MDD与健康对照。最重要的是,与MDD相关的肠道细菌代谢物是从肠道进入血液,并影响神经化学的分子(如γ-氨基丁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这些发现提供了新证据,证明我们的健康可能受到肠道微生物群的深远影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研发出治疗或预防MDD的方法(益生元或益生菌)。


但对于儿童急性肠胃炎,NEJM另一篇研究Probiotics in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显示,复合益生菌对于儿童急性肠胃炎无效。


该研究采取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纳入了在加拿大6家儿科ED就诊的8863~48月龄的胃肠炎患儿。

参与者接受含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号R0011)和瑞士乳杆菌(菌株号R0052)的复合益生菌产品(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4.0×10^9菌落形成单位)或安慰剂治疗5日。

益生菌组414例参与者中的108例(26.1%),安慰剂组413例参与者中的102例(24.7%)在纳入研究后14日内出现了中至重度胃肠炎(P = 0.72)。

最终研究表明,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益生菌不具有药物作用!

Cell:两项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无助于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


相较Science研究结果,Cell期刊发表的两项关于益生菌的研究结果在肠道菌群方面和其大相径庭!



Cell在报道这两项研究时表示:从巧克力到泡菜,再到洗手液和婴儿配方奶粉,加入益生菌都成为了一个卖点,无论东方西方,数百万人也都在通过购买益生菌补充剂,促进消化系统健康。这些都是基于之前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益生菌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效。

在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免疫学家Eran Elinav领导的研究组介绍,通过对人体肠道内部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发现:

标准益生菌实际上在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无法成功定植下来。而且,服用益生菌来抵抗抗生素带来的影响,其实会延缓正常肠道细菌和肠道基因表达恢复到原初状态。


研究中,25位志愿者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研究人员在他们的肠道区域对基线微生物组进行采样,然后将这些志愿者分成两组:

第一组服用通用益生菌菌株,而第二组服用安慰剂。之后两组均接受第二轮检查,评估内部反应,接下来再进行2个月的随访。

研究人员发现,益生菌在少数人的胃肠道中成功定植,这是“持留者(persisters,生物通译)”,而另一些“抵抗者(resisters)”的胃肠道则会将摄入的微生物群驱逐出去。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很多健康的志愿者实际上都有抗性,益生菌不能在他们的胃肠道中定植。这表明益生菌不应该作为'一刀切'的补充剂。相反,这可能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量身定做。

以上是益生菌健康获益在科学研究中颇为争议的地方,至于社会上流传的益生菌具有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以及减肥、帮助睡眠的功效,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研究可以从循证医学方面加以佐证,或许“国食健字”的身份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了。

<0.001)。"],[20,"\n","24:\"jbsd\"|7:3|direction:\"ltr\"],[20,"\n","24:\"e87c\"|7:3|direction:\"ltr\"],[2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与健康对照组对比,白内障组罹患acd风险增加了21.4%,患ad的风险增加了28.4%,患vd的风险增加了28.3%。"],[20,"\n","24:\"nfnv\"|7:3|direction:\"ltr\"],[20,"\n","24:\"mqmo\"|7:3|direction:\"ltr\"],[20,{"gallery":"https: uploader.shimo.im/f/ytkxpce1uo5gpoov.png!thumbnail"},"29:0|30:0|3:\"1214\"|4:\"auto\"|crop:\"\"|frame:\"none\"|ori-height:\"390\"|ori-width:\"1214\"],[20,"\n","24:\"ktw4\"|7:3|direction:\"ltr\"],[20,"acd(蓝)、ad(红)、vd(绿)风险累积概率的kaplan-meier图"],[20,"\n","24:\"tsks\"|7:1|direction:\"ltr\"],[20,"\n","24:\"jgzw\"|7:3|direction:\"ltr\"],[20,"将手术白内障组与非手术白内障组分开对比发现,非手术白内障组患acd和ad的风险最高,其次是白内障组和健康组。然而,三组间vd的类似趋势并不显著。"],[20,"\n","24:\"haxu\"|7:3|direction:\"ltr\"],[20,"\n","24:\"3i9t\"|7:3|direction:\"ltr\"],[20,"同时,参与者被诊断为白内障后,痴呆症的罹患风险可能会随着白内障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患病的后几年风险上升更为显著。"],[20,"\n","24:\"tkfs\"|7:3|direction:\"ltr\"],[20,"\n","24:\"koli\"|7:3|direction:\"ltr\"],[20,"上图清晰显示,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患acd和ad的风险比非手术患者低。但手术前后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手术能否让白内障患者回到健康人的水平?"],[20,"\n","24:\"vafy\"|7:3|direction:\"ltr\"],[20,"\n","24:\"tciq\"|7:3|direction:\"ltr\"],[20,"与非手术白内障组相比,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患acd和ad的风险分别显著降低36.8%和60.1%。两组间患vd的风险没有差异。也就是说,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白内障患者罹患acd和ad的风险。"],[20,"\n","24:\"ypxl\"|7:3|direction:\"ltr\"],[20,"\n","24:\"x91a\"|direction:\"ltr\"],[20,"即使是携带apoe ε4基因的高危人群,在白内障手术后,罹患痴呆症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36.8%(p="0.026)。这也为APOE ε4基因携带者提供了预防痴呆症的新思路。"],[20,"\n","24:\"Ryh7\"|direction:\"ltr\"],[20,"\n","24:\"M7MU\"|7:3|direction:\"ltr\"],[20,{"gallery":"https://uploader.shimo.im/f/r8Yn44nMoPDsw0De.png!thumbnail"},"29:0|30:0|3:\"861\"|4:\"auto\"|crop:\"\"|frame:\"none\"|ori-height:\"424\"|ori-width:\"861\"],[20,"\n","24:\"mdwX\"|7:3|direction:\"ltr\"],[20,"手术与非手术白内障组患痴呆风险的差异"],[20,"\n","24:\"QKXU\"|7:1|direction:\"ltr\"],[20,"\n","24:\"hYR3\"|7:1|direction:\"ltr\"],[20,"有趣的是,与健康组相比,手术白内障组患ACD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为0.886(p="0.520),患AD的HR为0.766(p=0.405),即白内障手术后参与者罹患痴呆的风险与健康人群无异。"],[20,"\n","24:\"No3n\"|7:3|direction:\"ltr\"],[20,"\n","24:\"zgPI\"|7:3|direction:\"ltr\"],[20,{"gallery":"https://uploader.shimo.im/f/oDqkH48EcPjEBfhA.png!thumbnail"},"29:0|30:0|3:\"882\"|4:\"auto\"|crop:\"\"|frame:\"none\"|ori-height:\"418\"|ori-width:\"882\"],[20,"\n","24:\"oaiu\"|7:3|direction:\"ltr\"],[20,{"gallery":"https://uploader.shimo.im/f/rTHFvNZ59NiFFVv0.png!thumbnail"},"29:0|30:0|3:\"890\"|4:\"auto\"|crop:\"\"|frame:\"none\"|ori-height:\"226\"|ori-width:\"890\"],[20,"\n","24:\"XQey\"|7:3|direction:\"ltr\"],[20,"三组间患痴呆的风险差异"],[20,"\n","24:\"olry\"|7:1|direction:\"ltr\"],[20,"\n","24:\"QD2L\"|7:3|direction:\"ltr\"],[20,"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白内障诊断后的1-10年内,患者从手术治疗中获益最多,罹患ACD与AD的风险最低。虽然痴呆症患病风险在较长的随访期内有所增加,但在白内障诊断后的25年或更长时间内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表明白内障手术可以让患者长期获益。"],[20,"\n","24:\"Ust3\"|7:3|direction:\"ltr\"],[20,"\n","24:\"Acz6\"|7:3|direction:\"ltr\"],[20,"为搞清楚白内障及其手术治疗和痴呆症风险背后的机制,研究团队从脑结构着手进一步探究了可能机制。结果发现,白内障与主观愉悦相关区域和生命相关皮层区域的厚度、痴呆相关的皮层下灰质体积、大多数白质束FA值呈负相关。"],[20,"\n","24:\"tyeI\"|direction:\"ltr\"],[20,"\n","24:\"E48S\"|direction:\"ltr\"],[20,"简单来说,白内障相关的视觉障碍可导致视觉皮层的结构变化和体积萎缩,这些区域的结构异常显著增加了痴呆的风险。"],[20,"\n","24:\"OZBe\"|direction:\"ltr\"],[20,"\n","24:\"Wl5h\"|direction:\"ltr\"],[20,{"gallery":"https://uploader.shimo.im/f/0fGtvJcjztW1bMdN.png!thumbnail"},"29:0|30:0|3:\"812\"|4:\"auto\"|crop:\"\"|frame:\"none\"|ori-height:\"457\"|ori-width:\"812\"],[20,"\n","24:\"DHYE\"|direction:\"ltr\"],[20,"白内障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20,"\n","24:\"u2Oj\"|7:1|direction:\"ltr\"],[20,"\n","24:\"moT1\"|direction:\"ltr\"],[20,"研究者认为,视觉剥夺可能导致中央感觉通路的激活减少,从而导致认知负荷降低和结构性脑损伤的风险增加。而白内障手术不仅使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改善,还可能增加用于认知处理的资源,从而提高认知能力。但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与认知提高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明具体机制。"],[20,"\n","24:\"pjOO\"|direction:\"ltr\"],[20,"\n","24:\"pZTo\"|7:3|direction:\"ltr\"],[20,"综上,郁金泰教授团队基于大规模队列研究,首次确立了白内障与痴呆症风险的关系,证明在不治疗的情况下白内障患者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但手术治疗将有助于预防痴呆症的发生,甚至能逆转痴呆症风险,使之与健康人群没有差异。"],[20,"\n","24:\"rKyb\"|7:3|direction:\"ltr\"],[20,"\n","24:\"7fnp\"|7:3|direction:\"ltr\"],[20,"对于老年人而言,这项研究具有现实参考意义。郁金泰教授倡导,所谓“防患于未然”,60岁以上人群应积极预防白内障。一旦患了白内障,要及早进行手术治疗,不仅是为了重获光明,还能预防或减缓阿尔茨海默病及痴呆症的发生!"],[20,"\n","24:\"Ntc9\"|7:3|direction:\"ltr\"],[20,"\n","24:\"KeOt\"|7:3|direction:\"ltr\"],[20,"参考文献:"],[20,"\n","24:\"icp0\"|7:3|direction:\"ltr\"],[20,"[1]Ling-Zhi" ma,="" ya-ru="" zhang,="" yu-zhu="" li,="" ya-nan="" ou,="" liu="" yang,="" shi-dong="" chen,="" qiang="" dong,="" jian-feng="" feng,="" wei="" cheng,="" lan="" tan,="" jin-tai="" yu,="" cataract,="" cataract="" surgery,=""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00,823="" participant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2,="" issn="" 0006-3223,="" "],[20,"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22.06.005.","16:\"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biopsych.2022.06.005.\"],[20,"\n","24:\"qu6f\"|direction:\"ltr\"],[20,"[2]"],[20,"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10606/content-555684.html","16:\"https%3a%2f%2fwww.cn-healthcare.com%2farticle%2f20210606%2fcontent-555684.html\"]]'="" data-copy-origin='https://shimo.im'>

参考文献:

[1]. Mucosal immunity–mediated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by oral delivery of probiotics into Peyer’s patches
[2].Evidence That the Gut Microbiome Is Linked to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3].Probiotics in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
[4].Personalized Gut Mucos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to Empiric Pro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Host and Microbiome Features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厉害的忽悠会忽悠自己:因为太逼真了
益生菌=智商税
尹烨的论文更证明自己卖假药
尹烨访谈录(文字整理)
[首藏作品](1685)它竟能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
《觉者》尹烨 第四辑: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会有夫妻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