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剧评 |同主题叙事:《山河岁月》与《中流击水》的互文性传播

互文性

是指两个作品相互之间形成注解、印证、补充以及改写等关系,从而达成一定程度的文本呼应。

互文性中的文本可以不单单指文字,还能引申到其它形式,比如绘画、影视作品等等。

《山河岁月》与《中流击水》这两个同主题、同题材的影视叙事作品,都是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同时在央视热映。

央视综合频道(CCTV-1)每晚八点档先播纪录片《山河岁月》,紧随其后的九点档播放电视剧《中流击水》。

△纪录片《山河岁月》总宣传片

纪录片《山河岁月》与电视剧《中流击水》的同时播出,形成一实一虚两个文类作品的互文性传播。

△电视剧《中流击水》总宣传片

纪录片与电视剧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配合排播,他们之间的互文性加大了传播的声势与氛围,并获得了大面积的口碑与高收视率。

 网友感受

◆ ◆ ◆ ◆

革命的注脚

百年党史的全景式表达

◆ ◆ ◆ ◆

纪录片《山河岁月》与电视剧《中流击水》都是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宏大叙事。

《山河岁月》是一个百集规模的纪录片,第一季从五四运动、建党开始,说到南昌起义、井冈山的战斗、古田会议、长征、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直至1936年陕北根据地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五四运动

△1921年建党

△毛泽东在陕北

 电视剧《中流击水》讲述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间的历史,显然与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一季前期内容是重叠的。

△五四运动

△井冈山会师

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历史脉络、史实与人物事迹等,从而给电视剧观看提供了“阅读”铺垫,或者为电视剧里不明了的情节解惑。

同时,电视剧丰富了纪录片的细节与肌理,使纪录片的内容呈现更加饱满。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视剧,都是基于百年党史的故事讲述,以大事件及其代表性人物作为表现对象,通过历史的时空转换,完成整个故事的叙事。

△《中流击水》

左:陈独秀 右:李大钊

△《山河岁月》 左:陈独秀 右:李大钊

百年党史在两部作品的全景式演绎之下,呈现出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叙事风格。

两部作品的同时播出所形成的互文性传播,一起成为百年党史的叙事注脚。

◆ ◆ ◆ ◆

精神的贯注

“寻路”主题及其叙事之魂

◆ ◆ ◆ ◆

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一季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先进道路的历史做了详细的阐述与回顾。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电视剧《中流击水》是以“寻路”为表现主题。

在国家积贫积弱与民族危亡的时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能够救国救民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十月革命给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启示,也让中国人民明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才能不被列强欺辱,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论纪录片还是电视剧,都将革命者的精神面貌与人生涵养做了深度展示,让观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富有朝气的、坦荡无私的革命者形象。

这些革命先驱给予观众的印象,就是“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他们在人生沉浮与抉择之时,表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奉献精神,都贯注在纪录片与电视剧的全篇叙事之中,成为两部影像作品的叙事之魂。

◆ ◆ ◆ ◆

细节的隐喻

鞋子的含义及其延伸意象

◆ ◆ ◆ ◆

 纪录片《山河岁月》通过历史的脉络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关注大事件,表现大人物,进行纪实性的宏大叙事。

然而,再宏大历史也是从细节开始的,《山河岁月》纪录了不少的人物细节或历史的精微之处。

比如,接受采访的党史专家告诉我们,陈独秀喜欢用反话来启发别人的爱国心,这是一个人物的话语习惯,也是陈独秀的独有细节。

徐特立告诉青年毛泽东读书要做笔记,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伦理学原理》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个行为细节。

电视剧以讲故事取胜,更是需要设计细节及叙事意象等。

电视剧《中流击水》中革命先驱为国家、民族“寻路”而历经各种磨难与挫折,于是多处展现了与行路有关的“鞋”细节。

比如该剧一开始即有毛泽东因为赶火车而挤掉了一只鞋,结果性格大开大合的毛泽东干脆把另一只鞋也扔掉,没穿鞋就上了火车。

还有一次,毛泽东去看望病中的杨昌济,杨开慧用干爽的鞋换掉了毛泽东脚下的湿旧鞋。

第三处“鞋”细节,则是李大钊在做马克思主义的宣讲时,脱掉脚上的鞋,打起比方来,说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就是穿洋鞋走中国的土路。

三处“鞋”细节,无不隐含了深刻的意义。

电视剧《中流击水》从“鞋”细节,延伸到关于“路”的意象构建。

这个“路”不只是个体人物的脚下之路,更是国家、民族的出路,是中国将会走向何方的革命道路。

◆ ◆ ◆ ◆

视角的分量

叙事美学的价值及其情感抵达

◆ ◆ ◆ ◆

纪录片与电视剧都是影像叙事作品,都需要叙事视角的选择。

纪录片显然是站在历史的高点进行叙事,选择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视角。

这个叙事视角有利于观众对宏观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观众对于历史大事件的全方位解读。

电视剧《中流击水》则选择以毛泽东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

这个视角的选择既契合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同时具有叙事美学的价值。

在纷繁的历史讲述中,如果有一个核心的人物将故事串连起来,成为一条主线,那么故事的讲述就会变得统一、连贯。

还有,《中流击水》以毛泽东的眼光去看世事与人物,属于叙事的限制视角,其好处就在于增强人物的亲历感,观众能有较深的代入感与体验性。

限制视角,也容易促使叙事的情感抵达,营造使人感动的叙事情绪与氛围。

纪录片的播出给电视剧的观众提供了真实、明朗、脉络清晰的叙事背景,而电视剧对纪录片则是更为具象的延伸拓展,进入历史的深邃处,从而一窥中国革命成功的秘密。

《山河岁月》与《中流击水》的排播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实践证明,这种互文性传播模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发挥了1+1大于2的传播效果。

评论员:陈立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视剧《中流击水》
十二集电视纪录片 第十集 毛泽东 到中流击水
中流击水 奋楫者进
中流击水
第三集《中流击水》速览
【乡土文学】陈杰||理想照耀中国——看电视剧《中流击水》一二集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