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梅州文十景”,寻找客家文化气息

10月12日上午,“梅州十景”系列评选结果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揭晓并向全社会发布。评选类别包括“梅州十景”“梅州红十景”“梅州文十景”“梅州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等。评选结果中,父子进士牌坊、雄狮山遗址、花萼楼、泰安楼、肇庆堂、中山纪念堂、中国客家博物馆、客都人家、元魁塔及中国移民纪念广场、长乐学宫、梅州学宫、兴宁学宫等被评选为“梅州文十景”。

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

千百年前客家人

从中原辗转南迁在梅州落脚

客家祖先在山地里开拓

生活繁衍生息、酿酒歌唱

一代代的客家人

又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各地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寻找

属于梅州的客家文化气息

01

父子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丝纶世美。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位于大埔县老县城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迄今400多年,是明朝政府为表彰当地饶相(江西按察副使)、饶舆龄(中书舍人)父子同中进士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牌坊使用花岗岩建造,高12.5米,宽4.65米,四根正柱和八根附柱并列四排,呈“四柱三间”式,有三层檐顶。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雄狮山遗址

五华山下雄风在,长乐台上思长乐。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的南面山岗,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考证属西汉南越国时期建筑遗址,为赵佗所筑“长乐台”行宫。在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秦汉遗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狮雄山遗址被确认为秦汉城址。该遗址于1982年发现,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花萼楼

万川多古建,方园尽文章。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该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是梅州境内为数不多的圆形土楼,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泰安楼及其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2019年,泰安楼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

肇庆堂

珠圆玉润,璧合中西。肇庆堂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又名敬修衍庆,是一组中西合壁式客家民居建筑群。由侯南村富商杨敬修的儿子杨荫垣、杨俊三兴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历时五年建成。主体为一栋堂横屋组合式围屋,围屋西北角为一栋两层洋楼。肇庆堂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硬山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砖石木混合结构,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951平方米。其装饰艺术总体上既体现了岭南建筑所特有的在朴素中有轻巧、在繁丽中有淡雅、清新活泼的多元特色,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

中山纪念堂

滔滔东去韩江水,三河足迹铸丰碑。三河中山纪念堂,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的凤翔山脚,坐西向东。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小洋楼,楼高10米,楼顶有胡汉民题写的额书“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面前是两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一楼中堂有蒋中正书题“景仰国父”、林森书题“作君作师”等匾额。三河中山纪念堂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是对孙中山民国七年(1918年)5月三河坝之行(敦促陈炯明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的纪念。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7

中国客家博物馆

一馆珍藏皆瑰宝,客都画卷壮波澜。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城东山桥北端攀桂坊内,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华侨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名人廉吏馆组成,形成以主馆为中心,各分馆为卫星馆的生态博物馆格局。它是游客来梅一日读懂客家的最佳去处,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08

客都人家

游长寿梅州,寻梦里原乡。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位于梅县区丙村镇梅江河与石窟河交汇处,涵盖客乡老街、原乡剧场、悦麓度假酒店、文创产业园、康体颐养区及会展中心6大板块。客乡老街首创沉浸式游览,将50幢明清古建筑从全国迁建于此。傍晚,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的实景演出《原乡》在这里拉开帷幕,古色古香的客乡老街里,上千盏灯依次点亮,灿若星河。

09

元魁塔及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元魁古塔耸江岸,广场新貌映清流。梅县区松口古镇是南洋古道第一站,是客家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的必经之地;而松江河畔高耸挺拔的元魁塔,在客家人心中被赋予了另一个具有浓浓乡愁意味的名字——望乡塔。古塔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历时10年才竣工。塔的最顶端嵌有底径约1米半、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至今无人说得清它是如何被置于塔顶之上的。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松口古镇建立的纪念设施。

10

长乐学宫 、 梅州学宫  、兴宁学宫

长乐学宫

学舍最多文教盛,满街儿女挟书囊。长乐学宫(东征军一团驻地旧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五华中华校园内。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缮,仍存有泮池、照墙、东庑、西庑、大成殿等建筑。在过去,进出学宫大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工作人员出入的。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中了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过一次。长乐学宫占地面积5100多平方米,主要由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三大建筑组成,整座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工艺精巧,为省内甚至国内所罕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学宫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在梅城江北凌风西路。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在梅州所有的学宫中,以梅州学宫影响最大,清代时有嘉应五属的说法,即嘉应州统领本属程乡县及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等五县,梅州乃客家人聚集地,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官设学宫数处,而梅州学宫地处嘉应州城,地位自然显赫。当时仅在梅州学宫设科举考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考生食宿,在梅州学宫周围兴建了许多客家祠堂,以供各姓氏的考生免费吃住,亦带动凌风路一片繁华。2000年被列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宁学宫

位于兴宁市兴民中学内,古称文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迁建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建筑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赭墙黄瓦,雕梁画栋,斗拱交错,大成殿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世师表”匾额1块。自宋至清可考者兴宁出进士20人,举人140人,举人副榜28人,武进士10人,武举人80人,他们的功名、业绩均与兴宁学宫有密切的联系。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起来打卡“梅州文十景”吧

感受不一样的历史人文气息

文章来源:梅州文广旅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壁客家人播衍各地成发端始祖
0072梅州赋
【慢游梅州】品味客都之兴宁:中国围龙屋之乡
[推荐]梅州松口古镇:客家下南洋挥泪第一站
198.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每天老照片】-1万-3957- 1910年代 广东梅州客家人的生活老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