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朝陵墓石刻访古纪行之六——金家村失考墓
2019-04-01 

金家村南朝失考墓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建山乡金家村南的岗阜中, 从修安陵出来回到仙泉路上,往东一点就左拐入S241丹界线,往前300米左右有一叉路口,然后右拐进入胡高路,向前大概1公里,就是金家村,金家村失名陵在胡高路南面,把车停好,进入村子,一直向南走,就看到一大片农田,走到尽头就是石刻所在地。

此处的文保碑名称为“金王陈南齐失名石刻”,金王陈指的是石刻北侧金家村、陈家村、王家村三个村落,但就其所在位置来看,还是距离陈家村最近,且找寻石刻之路又必经陈家村。不过很多学者都称为“金家村失考墓”,我也就用此名称吧。

失考墓石刻有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均为公兽。天禄身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体围2米;头部已残,失去3足,身上雕饰已漫漶不清。

麒麟身长2.13米,高1.9米,颈高1.05米,体围1.65米;吻部及足已失。两兽相距23米,均昂首挺胸,张口伸舌,非常生动。

这处墓葬之年代已是南齐晚期。石刻的雕工和艺术表现力,已略逊于修安陵,然风格仍处于一系。天禄麒麟的身体弯曲程度与景安,永安类似,并没有明显的S型之感。石刻的身材,亦比修安陵永安陵壮硕一些,头部的圆雕技法亦颇精湛,虽然整个石刻的体形,较前陵要小一些,但是写实的风格,则更有精妙之处。

麒麟和天禄的腿部,似比修安陵要细一些,不过腿部四爪清晰,是南齐时代石兽的典型特征。石刻身体皆有花纹雕饰,风格和修安陵类似。不过这两尊石兽,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南齐向南梁过度的特征,比如石兽的脖子,短了很多,二兽的颈部,跟景安,修安比,可以说是太短了。腿部的弯曲程度,也要比修安陵小很多,近乎一种直线斜立之自然状态,而没有修安陵石兽腿部那种弧形的弯曲感,更近似梁代石刻。

二石兽头部的角均残毁,不观其详,不过仅从头部残存的凹槽来看,石兽头部的角,肉感和凸起感应逊于修安陵,而更有梁代神兽那种不重肉感,而重层次感,重浮雕镂空之技法的特色。由是观之,金家村失考墓的年代,应为南齐晚期,或齐梁之交。由梁人修齐陵,自难成前代之规模,亦多本朝之风度也。

金王陈失考陵石刻有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均为公兽。天禄身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体围2米;头部已残,失去3足,身上雕饰已漫漶不清。麒麟身长2.13米,高1.9米,颈高1.05米,体围1.65米;吻部及足已失。两兽相距23米,均昂首挺胸,张口伸舌,非常生动。


这处墓葬之年代已是南齐晚期,且不论其墓主。石刻的雕工和艺术表现力,已略逊于修安陵,然风格仍处于一系。天禄麒麟的身体弯曲程度与景安,永安类似,并没有明显的S型之感。石刻的身材,亦比修安陵永安陵壮硕一些,头部的圆雕技法亦颇精湛,虽然整个石刻的体形,较前陵要小一些,但是写实的风格,则更有精妙之处。

麒麟和天禄的腿部,似比修安陵要细一些,不过腿部四爪清晰,是南齐时代石兽的典型特征。石刻身体皆有花纹雕饰,风格和修安陵类似。不过这两尊石兽,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南齐向南梁过度的特征,比如石兽的脖子,短了很多,二兽的颈部,跟景安,修安比,可以说是太短了。腿部的弯曲程度,也要比修安陵小很多,近乎一种直线斜立之自然状态,而没有修安陵石兽腿部那种弧形的弯曲感,更近似梁代石刻。


二石兽头部的角均残毁,不观其详,不过仅从头部残存的凹槽来看,金王陈失考陵的石兽头部的角,肉感和凸起感应逊于修安陵,而更有梁代神兽那种不重肉感,而重层次感,重浮雕镂空之技法的特色。由是观之,金王陈失考墓的年代,应为南齐晚期,或齐梁之交。由梁人修齐陵,自难成前代之规模,亦多本朝之风度也。

我的一些好石刻之友说,他们非常喜欢金王陈石刻之天禄,因为觉得很写实,亦很可爱。余以为此天禄与南齐其他遗存造像比,更有生活性,也更贴近实物之兽。真正的狮子,是没有修安,永安,景安那么长的脖子的,其腿部亦骨感斐然,或立或奔,无甚弯曲。此处石刻比诸先帝,缺少了一些想象力和表现力,而多了一些真实感,亦是一种个性。萧齐时代的艺术技法,重夸张重想像重清秀风骨而略失其本真之神,此处石刻以为修正者。

1968年10月,南京博物院对金家村失考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报告称“金家村墓为圆形土墩,当地群众称为“ 皇(王)坟墩”。它背靠大山头, 东为秃头山, 西为西山,各相距约80米。墓前60米处有一个水塘, 东西长30、南北宽20米。此外, 在水塘前200米的地方还遗存一对石兽, 位置正对着墓室,使石兽、水塘、墓室都在一条中轴线上。”

墓室除石门外, 主要是用青砖砌建而成。平面呈凸字形, 前为甬道, 后为主室。以内壁计算, 全长13.60米, 方向176度 (朝南偏东4度)。甬道两壁采用三横 一竖的砌法, 以此顺次相间而上。在离地面 2.50 米 处始过券。甬道内设石门, 外有封门墙堵塞。石门有二重, 结构基本相同,封门墙一道。石门每重是由门额、门柱、门坎、 门扇、 门杠等五个部分组成, 均用玄武岩雕凿。门柱二, 作长方形, 设在石门的两旁作栏,嵌入甬道的左右两壁, 各露出外面0.1米。石额一, 作半月形, 下 沿的左右两端置栏上, 上端嵌入甬道的券顶中。门额上浮雕人字拱 , 周围阴刻纹饰, 经风化已模糊不清, 但隐约可见是属龙凤一类的图案

。门坎一, 作长方形。 左右两端嵌入甬道两壁, 下沿嵌入甬道的底部

, 上面承托两条门柱。门扇二, 亦作长方形, 中部雕刻铺首衔环。门杠一, 作 长条形。石门的各部位之间, 或錾凿子母榫相嵌, 或窝臼相连, 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

主室, 又称棺室, 是放置死者棺木的地方, 位于紧接甬道之后。平面作长八角形,左右两壁及后壁都砌有两个假棂窗和灯龛。

整个墓室由各种图案花纹和壁画装饰起来, 显得富丽堂皇。图案花纹常见的有大梅花、小梅花、钱纹、网纹、十字方格、花瓣缠枝纹等种, 刻印在砖的短侧面或长侧面, 作为点缀。清理时还偶尔发现在图案花纹上涂彩, 但大都剥落。

金家村墓现存十二幅砖印壁画。

( 一 ) 《 太阳和 月亮 》: “太阳”、“月亮” 各一幅, 位于甬道口与第一重石门间的顶部, “太阳” 位偏东壁, “月亮” 位偏西壁, 都作圆形, 直径10厘米, 据砖侧文字,自铭为“小日”、“小月”(大小是指画面而言,下同)。

太阳中刻一鸟两翼张开, 作三足。《淮南子·精神训》上说: “日中有踆鸟”。 高诱注:“踆犹蹲也, 谓三足乌。” 张衡《灵宪》中, 也有类似说法: “日者阳精之宗, 积而成乌, 像乌而三趾。” 月亮中刻一桂树, 树下有玉兔捣药, 玉兔后足作立状, 前足握着长长的杵, 臼作高圈足钵形。

( 二 ) 《狮子》: 位于第一重石门前,即甬道口与第一重石门之间的左 右两壁, 砖文自铭为“狮子” 。画面高77, 宽113厘米。狮子作蹲伏状, 张口吐舌, 竖耳, 尾上翘。清理时发现上涂彩色, 两耳、两眼、鼻、舌、发均涂红色,两颊涂白色。

( 三 ) 《武士》: 位于第一 重与第二重石门之间的两壁。两座墓葬均有出土。面画高79、宽31厘米。武士头戴皮弁 (或弁冕), 身著袴褶, 外罩筩袖铠, 足著靴, 双手握剑, 垂于腹下。

( 四 ) 《羽人戏龙》和《羽人戏虎》:位于主室前方上部,《羽人戏龙》在左壁 (东壁) ,《羽人戏虎》在右壁(西壁) 。画面宽2.40、高0.94米。《羽人戏龙》砖文自铭为“大龙” ,头上双角高竖, 全身刻鳞纹,下有四足, 每足作三爪。身态修长, 张牙舞爪, 昂首翘尾, 腾空奔驰。龙前刻一羽人, 羽人腰束飘带, 衣袖、裤管作羽翼状。右手执一长柄勺,勺下饰 花朵,勺中熊熊烈火, 火焰蒸蒸上冒, 勺内盛的可能是冶炼的丹物; 左手握一束仙草, 从左上方拂向龙口, 作诱龙前进姿势。大龙上方有三“天人”(据砖文自铭) , 都似女性, 皆髻发束腰, 花带随风飘舞, 作腾空飞翔姿势。在前一人, 双 手捧盘, 盘中置一三足鼎, 鼎中直冒火焰, 炼的也可能是丹物 , 中间一人, 右手托盘, 盘中盛装仙果, 脸转向后 一人; 在后一人, 右手执杖,杖端悬挂一罄。 后一人;在后一人,右手执杖,杖端悬挂一罄。

《羽人戏虎》,砖文自铭为'大虎',虎亦作张牙舞爪,昂首翘尾,四足奔驰,全身刻虎皮纹。虎前羽人的姿势与它的'大龙'画同,左手执长柄勺。'大虎'上方的三个'天人',在前一人,双手捧三足鼎,鼎中火焰熊熊,盛的可能也是丹物;在中一人,双手未见持物,转脸向后一人,招手示意;后一人右手执杖,杖端悬挂一铃整个画面四周都散刻莲瓣、花草、卷云等装饰。

(五)《竹林七贤及荣启期》:位于主室后部上方, 两壁对称, 每壁各半幅 作四人。画面各宽2.50、高0.85米。东壁半幅, 从外向里四人: 第一人是嵇康, 第二人是 “刘伶”(按照所画人物特征, 此人应是阮籍。类似情况,下同)。“ 刘伶” 的题榜两字为临时阴刻, 其余都由直接刻印制成为阳刻,显出风格不同, 估计是临时补充进去的。

第三人是山涛。山涛留有长须, 赤足曲膝坐于皮褥上, 左手执耳杯, 作饮酒神态, 描绘出山涛的嗜酒性格。山涛傍绘垂柳一株, 然后第四人为“ 阮步兵” , 头露髻, 仰首、曲膝、赤足, 左腿盘踞右膝盖, 坐于皮褥上,左傍置一箱, 左腕倚箱, 右手舞如意。其前置酒器一具。按: 阮步兵即阮籍, 步兵校尉是其官称。庾信《乐府·对酒歌》中有“ 山简竹篱倒, 王戎如意舞” 句, 此人物特征应是王戎, 而不是阮籍。最后绘银杏一株, 为此半幅的结束 。

西壁半幅, 从外向里, 从一株银杏开始, 然后画“ 王戎”( 应是向秀像 )。 头戴垂带帻, 一肩袒露, 赤足盘膝坐在皮褥上, 侧身倚树作闭目沉思状。据《晋书·向秀传》记载: 向秀“ 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 …… 秀乃为之隐解, 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 读之者超然心悟, 莫不自足一时也。” 按: 据此人特征: 闭目沉思庄子的真义, 正是向秀的形象, 而不是王戎 。

“王戎” 傍绘垂柳一株, 然后画第二人“山司徒”(应是刘伶) 像。人物作露髻, 双足盘坐皮褥上。举右手于胸前, 屈指似在算数。两目凝视, 含笑自若。按此画像应是刘伶, 《晋书· 刘伶传》载他自我夸赞的话: “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醒”。画像中人物正是刘伶,含笑似在算酒量, 并充分刻划出他的嗜酒性格。此外, 山司徒即为山涛。据《晋书· 山涛传》记载, 他曾作过司徒大夫, 山涛是其名山司徒是其官称。山涛曾见于前半幅中第二人, 这里肯定是重复。

“ 山司徒” 傍绘银杏一株, 然后画第三人“ 阮咸”。人物头戴帻, 飘带垂于脑后, 双手抱弹于胸前, 左手指按琴弦, 右手指拨弦, 正弹奏四弦乐器, 注目凝神, 盘坐于皮褥上。按此人抱的正是乐器“ 阮咸”。据传“阮咸” 是阮咸首创的一 种乐器, 故名。

“阮咸” 傍绘阔叶竹一株, 然后画第四人“荣启期 ”。长发披于后脊,留长胡于胸前, 腰系绳索, 双手抚琴, 琴置膝上, 注目凝神在弹奏, 赤足盘坐在皮褥上。按:荣启期为春秋时人,《高士传》记孔子游于泰山, 见荣启期鹿裘带索, 鼓琴而歌,是古代的所谓“高士” 。作画的人,把他入于“ 七贤” 之列。“荣启期 ” 傍绘银杏一株, 为此半幅的结束。

(六)《车马出行》 (实为墓主出行的仪仗画)。左右对称,位于《羽人戏龙》和《竹林七贤》两幅画面下,相距0.15米。由四组单独画面构成一个整体, 全长4.97米, 各幅画面之间用花纹砖相隔。

最前一幅是《骑马武士》(砖文自铭“具张”) 高0.34、宽0.37米。武士一人披甲, 背弓, 头戴赤帻, 骑在一匹披甲的马上。马首及马尾均饰有羽旋,马作四蹄奔驰状。

第二幅是《持戟武士》 (砖文自铭“ 垣戟”?), 与前幅相距1.34米。 面高0.4、宽0.15米。一人头戴广冕, 帽下插发簪, 身穿宽袖长袍, 手执长戟, 腰挂一剑, 作侍立状。

第三幅是《执扇盖侍从》(砖文自铭“护迅” ?), 与前幅相距1.28米。画面高0.42、宽0.3米。侍从两人, 均戴“赤帻” , 穿大袵上衣, 束裤。一人执长扇, 一人执伞盖, 均作侍立状。

第四幅是《骑马乐队》, 与前幅相距0.80米。画面高0.45、宽0.70米。三人为一组, 各骑一马, 马头均饰羽旋。在前一人执 “建鼓” ,建鼓上饰盖歇和一鸟, 人作击鼓状。其中一人手握“排萧” , 作吹箫状。在后一人, 亦头戴广冕, 手握“埙”, 作吹埙状所有马匹涂绘白彩。以上十二幅画面各自独立, 但又互相联系, 从甬道到主室,布满整个墓室, 最前除日月小画外, 还有一对“狮子” , 张牙舞爪, 是所谓“镇墓” ,起着辟邪作用。随后,是一对“武士” , 怒目凶相, 职责是所谓“保护墓主安全”。 这四幅画都在甬道两壁上。主室里尚存有六幅壁画,有两幅是表示墓主生前前呼后拥奢侈淫逸的所谓“ 车马出行” 场面, 有两幅是《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图,有两幅是幻想死后“ 升天”图。

关于金家村失考墓的墓主,首先从年代看,应定为南齐时期。理由如下:

1、从墓室结构上来分析。这种凸字形的墓室, 甬道顶部起券, 主室弯窿顶, 三横一竖的砌法, 墓前砌有长长的排水沟等, 盛行于南朝时代。尤其是假棂窗的形式, 桃形的灯龛和雕刻拱形的石门额, 与南京地区已发掘的西善桥油坊村, 栖霞山甘家巷及丹阳胡桥等南朝大墓完全一样。

2、从砖纹、壁画内容、文字上来分析。所见的砖纹, 如大小梅花纹、钱纹、网纹、缠枝纹等都是六朝墓葬所见的纹饰。壁画中所见人物特征, 既不同于汉代画像砖中所见的那样古朴, 又不同于唐代壁画中所见的那样肥胖, 特别是衣冠、服饰都具有南朝时代的特征。此外,还可以从文字上去判断。墓室中所见的各种文字, 不论人物的题榜或墓砖、壁画名称, 都属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而这种过渡当在六朝完成。

3、从随葬器物特征上来分析。所见的陶俑造型, 不论头戴广冕, 或发结双髻, 都是南朝墓葬中常见的遗物特征。浅腹圆形果盘、盘口长颈青瓷鸡首壶、敞口矮实足青瓷碗、浅腹平底微内凹青瓷钵等实用器皿, 都曾见于南京、句容一带的南朝墓葬。“五株” 钱虽具有东汉特点,如众所知, 自汉末以来, 经东晋、南朝几代都偏安江南, 战乱纷起, 民不聊生, 历代封建政权很少自铸货币, 大都沿用旧币。这种现象不仅文献有明确记载, 而且已为大量考古发掘所证实。

4、从墓地周围环境上来分析。我们己在上文指出:墓葬与周围五座南朝萧齐陵墓形成一组, 共计七座。 其中除胡桥吴家村墓外原墓前是否有石兽 (已无从考证 ), 余六座陵墓前都有一对石兽。这是南朝陵墓建制特征之一。今南京、句容、丹阳诸地的陵墓可为例证。而这次发掘的建山金家村墓墓前石兽, 其造型与其它陵墓完全一样, 尤其是与过去发掘的修安陵对照,其墓室结构、壁画内容等亦完全一样, 这不仅表 明墓主属于同一时代, 而且还可能是同一家族。

综上所述, 我们把这两座墓葬的时代断为南朝, 具体说应属南齐时期。

(以上引用自南京博物院发掘报告)

那么,金家村失考墓的墓主到底是南齐哪位帝王呢?

有学者认为是东昏侯萧宝卷或者和帝萧宝融,南京博物院在发掘报告中认为吴家村墓为的和帝萧宝融恭安陵,金家村墓为东昏侯萧宝卷墓,但是金家村墓目前一对石兽为天禄和麒麟,乃是帝陵级别,而萧宝卷被明帝所杀被废为东昏侯,其葬仪不可能为帝陵级别,因此金家村墓不可能是萧宝卷之墓。

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在其著作《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文中认为:

仙塘湾墓和金家村墓又分别是哪位皇帝的陵墓呢? 这两座墓分别位于丹阳县城东北17 公里、16 公里处,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记载, 齐陵中位于丹阳东北方位的有“县东北二十六里”的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和“县东北二十四里”的明帝萧鸾的兴安陵。萧道生为萧鸾的父亲, 前废帝萧昭业(郁林王)和后废帝萧昭文(海陵王)相继被废后, 高帝萧道成的侄儿萧鸾即位, 立即追尊自己的父亲始安贞王萧道生为景帝, 为其改建修安陵重葬, 而明帝萧鸾自己在永泰元年( 498 年)葬于兴安陵。

以往的学者, 包括朱希祖、朱偰、罗宗真、姚迁等都一致认为仙塘湾墓是修安陵, 荆林三城巷梁文帝建陵南边的石兽(三城巷1)为兴安陵。关于前者是对的, 但后者不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 还是从石兽的样式上来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在后面我还要详细谈到, 荆林三城巷位于丹阳的东角, 那儿是梁的帝陵区, 南北并列着四座梁代陵墓, 石兽也很明显是梁以后的样式。

至于金家村墓, 该墓的发掘报告指出其可能是明帝之后即位、随即又在永元三年( 501 年)被废的废帝萧宝卷( 东昏侯)。但从后来的郁林王和海陵王的例子来看, 对于被废的皇帝是“殡葬以王礼”(《南齐书》卷四《郁林王纪》) , 其石兽形式应该是无角有鬣的狮子形, 而不是有角的麒麟石兽, 所以, 东昏侯一说也难以成立。

另据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此二陵都在墓室中发现“ 羽人戏虎图”砖画, 日本学者町田章曾指出的那样,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两幅图完全相同, 是使用同范制作的。所以推测这两座陵墓建造时间接近, 而且其营造者应是同一王朝中关系较近者。修安陵与兴安陵的建造最多相距四年时间, 如前所述, 修安陵的营造者是明帝萧鸾、兴安陵的营造者是明帝萧鸾自己和其子东昏侯萧宝卷。金家村石兽的规模虽然小,但其形式是沿袭仙塘湾的, 这都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二陵相距两公里, 但父亲的修安陵在右、儿子的兴安陵在左, 这都与尚右的原则不矛盾。如果这种推测正确的话, 除石兽以外, 墓室的大墓室的大小(修安陵长9 .4 米、宽4 .9 米, 兴安陵长8 .94 米、宽5 .3 米)也表明兴安陵的规模小于修安陵, 这反映出明帝晚期由于大司马王敬则的叛乱和恶童天子东昏侯的混乱统治, 使得陵墓的营造无法专心进行。同样的原因使得金家村墓(兴安陵) 的墓室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图”出现图样混乱、榜题人名张冠李戴等帝陵中本不该发生的错误。

虽然目前金家村墓的墓主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学界认为该处是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的可能性还是最高。

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字景栖,小名玄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始安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五任皇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

萧鸾少年丧父,由叔父萧道成抚养,萧道成对其视若己出。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萧鸾担任安吉令,以严格而闻名。补武陵王左常侍,不拜。元徽二年(474年),为永世令。升明二年(478年),为邵陵王安南记室参军,未拜,后迁宁朔将军、淮南、宣城太守。不久进号辅国将军。齐高帝萧道成即位,迁侍中,封西昌侯。建元二年(480年),为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齐武帝萧赜即位,转度支尚书,领右军将军。永明元年(483年),迁侍中,领骁骑将军。转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二年(484年),出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四年(486年),迁中领军,常侍并如故。五年(487年),为持节、监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七年(489年),为尚书右仆射。八年(490年),加领卫尉。十年(492年),转左仆射。十一年(493年),领右卫将军。

萧赜临终时以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寻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隆昌元年(494年),即本号为大将军。自从文惠太子萧长懋于永明十一年(493年)死后,萧鸾便有争夺帝位的野心。萧鸾于隆昌元年(494年)废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 。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

萧鸾即位后,猜忌宗室,信用典签,监视诸王;并且在任期间屠杀宗室,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停止不少工程。萧鸾晚年病重,相当崇信道教与厌胜之术,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萧鸾还特地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以为药剂,外界才知道萧鸾患病。永泰元年(498年),萧鸾病死,年四十七岁,谥为明皇帝,庙号高宗,葬于兴平陵。

明帝萧鸾以旁支篡权入继大统,杀光了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但在他死后仅仅四年,即位的萧宝卷萧宝融兄弟先后被废杀,其他子孙也被萧衍诛灭殆尽,也可说是天道好还。其死后混乱的政局也可以解释其墓室中种种的错乱和陵前石兽雕刻水平的下降,南齐王朝随着兴安陵的建成也走入了历史的尾声。


(部分内容和图片引用自主题南京,在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北朝南齐明帝萧鸾的母亲
昭明太子陵今何在?南京狮子冲南朝大墓考古
八百里秦川寻唐陵,乱世英雄李茂贞陵寝记
国内首次发现辽代贵妃墓葬:内蒙古多伦小王力沟辽墓的重大发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候选项...
隋炀帝墓千年谜题破解2
扬州隋炀帝墓获确认:发现古代最高等级金玉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