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常识:这些字的演变你可了解?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原”字的本义就是“源泉”,如《左传?昭公九年》:“木水之有本原。”这就是说:木有本,水有源。从这个本义又引申为开始、起源,如《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从“源”的“水流平缓”之义,又可引申为平坦之地称为“平原”。在上古根本没有“源”字。一个“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
这是“左右逢源”之“源”的本字“原”。金文①的“厂”就表示前檐突出的山崖。在这个大山崖的旁边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可见“原”字是个象形字。②是小篆的形体,变得比金文复杂得多,由原来的一股泉变为三股。③是楷书的写法,比小篆简单,与金文似。
“原”字的本义就是“源泉”,如《左传?昭公九年》:“木水之有本原。”这就是说:木有本,水有源。从这个本义又引申为开始、起源,如《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从“源”的“水流平缓”之义,又可引申为平坦之地称为“平原”。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名和字是连在一起的(名“平”字“原”)。他的《九歌?国殇》:“平原忽(辽阔)兮路超远。”就是说:平原辽阔路途遥远。
在上古根本没有“源”字。一个“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到了后世,人们才在“原”字的左边加了个“三点水”,形成了左形(水)右声(原)的新形声字“源”,而本来的“原”字只代表“平原”等等。这样就使“原”、“源”分工明确了。
关于“原”字,我们在阅读古文时要注意两个词:①“原禽”,在古代专指“雉”(野鸡),因为野鸡从来不到沟湿处,而都是在平原上活动。②“原人”,是指那些貌似诚实而实际虚伪的人。这里的“原”字应该读yuàn(愿)。
“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夏”字的本义是“人”。《说文》讲:“夏,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即指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问题,这与“夏”字的本义无关。
这个“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从金文①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②为小篆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③是楷书的形体,它是从小篆演变而来,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夏”字的本义是“人”。《说文》讲的有道理:“夏,中国主人也。”所谓“中国”,即指黄河流域及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问题,这与“夏”字的本义无关,如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除草),秋获,冬藏。”在《楚辞?九章?哀郢》中有“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的话,这个“夏”是什么意思呢?是“夏季”?是“华夏”?都讲不通。其实这个“夏”字在这里是代替了“厦”字,“丘”即为“废墟”。这句原话的大意是: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厦都变成了废墟。这是屈原对楚国统治集团误国废邦的痛恨之词。
“冬”字本来是“终了”的“终”字。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丝”,造出了一个新形声字“终”字。 详细>>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
这个“冬”字本来就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①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丝”,造出了一个新形声字“终”字。到了金文②,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太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③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一个“仌”(冰)字;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④是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③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了。
“冬冬”连用,则与“冬天”之义毫无关系,那是后起的象声词,如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诗:“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可是后来人们又造了一个上形(鼓)下声(冬)的新形声字“鼕”,表示敲鼓的声音,但是笔画实在太多,书写不便,因此在简化汉字时,把“鼕鼕”废除了,现在仍用“冬冬”作象声词。
“厚”字本为形声字。甲骨文的形体,上部为“厂(厓)”形,下部像一个敞口尖底的酒坛形,表声。《说文》:“厚,山陵之厚也。”这个说法基本正确。厚与薄是相对的,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由“厚”又可以引申为“深”、“重”,如“无可厚非”、“隆情厚谊”等。
“厚貌深情,人莫能知。”这个“厚”字本为形声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上部为“厂(厓)”形,下部像一个敞口尖底的酒坛形,表声。②是金文的形体,其下部更像一个尖底的酒坛形。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其下部又讹变为“子”,这就不好理解了。
《说文》:“厚,山陵之厚也。”这个说法基本正确。厚与薄是相对的,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是说:不靠近深深的山谷,就不能知道大地的厚度。由“厚”又可以引申为“深”、“重”,如“无可厚非”、“隆情厚谊”等。“刻薄”的反面就是“厚道”,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所谓“木强”,就是指性格质朴而刚强。原话的大意是:周勃的为人,质朴刚强而又厚道。“厚”由“深”义又可引申为酒的“醇厚”,即酒味很浓。
请注意:现在所说的“厚颜”,一般是指脸皮厚,不知羞耻。可是古代的厚颜,却多谓“难为情”,如孔稚《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另外,“厚”往往因受“原”字形体的影响而写成“”(多了一撇),那就错了。
“区”字原为“瓯(ōu)”字的初文,是一种小盆之类的容器,是个象形字。《说文》:“区 藏匿也。”是说能装东西的器具。《说文》:“瓯,小盆也。”可见“区”与“瓯”本为同义。段玉裁说,因为“区之义内藏多品,故引申为区域为区别”。又因为“区”本为“小盆”义,由“小”又可以引申为“区区”义,也正是“小”的意思。
“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这个“区”字原为“瓯(ōu)”字的初文,是一种小盆之类的容器,是个象形字。①为甲骨文的形体,像盆内盛有很多东西(品)。②为小篆的形体。③为楷书简化字。
《说文》:“区 藏匿也。”是说能装东西的器具。《说文》:“瓯,小盆也。”可见“区”与“瓯”本为同义。段玉裁说,因为“区之义内藏多品,故引申为区域为区别”。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具为区处。”也就是说:都分别作了处置。又因为“区”本为“小盆”义,由“小”又可以引申为“区区”义,也正是“小”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大意为:但是秦国就靠那么一点地方,就能达到施行皇帝的权力。
请注意:“区”当古代的量器名用时,就必须读为ōu。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这是说:齐国曾经用过四种量具,就是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区作姓用,也读作ōu。
“丝”字就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就是两小把蚕丝扭在一起之形。“丝”的本意是“蚕丝”,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有这样的话;“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岁)老而后衣丝。”这里面的“丝”字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蚕丝,而是指“丝织品”。后来引申用来形容细微之极。
白居易有这样的诗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个“丝竹”的“丝”字就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就是两小把蚕丝扭在一起之形。②是小篆的形体。③是楷书的写法
“丝”的本意是“蚕丝”,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有这样的话;“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岁)老而后衣丝。”这里面的“丝”字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蚕丝,而是指“丝织品”。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代的老百姓要到七十岁以后才能穿丝织品。又因为丝很细小,所以可以算作一种计算长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单位,如一丝为千分之一分。后来引申用来形容细微之极,如丝毫不差、一丝不苟等。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丝桐”一词,如在王粲的《七哀诗》中有这样两句:“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琴多用桐木制成,上安丝弦,可以弹奏,所以称琴为“丝桐”。假若单说“丝”字,也往往指古代的弦乐器(胡琴、琵琶等);单说“竹”字,往往指古代的管乐器(笛、箫等)。
“匠”字是个会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如:“匠石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可是到了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同“剂”)药。”
这个“独具匠心”的“匠”字是个会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①是小篆的形体,②是楷书形体,都是从金文的形体演变而来。
“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如:“匠石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一位姓石的木匠抡起斧头一阵风。可是到了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同“剂”)药。”大意是:那些匠人都是手巧的人,而医生能够配药才行。
古诗文中常有“匠心”一词,如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这里的“匠心”犹言“造意”,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另外,“匠心”也有“工巧的心思”之意,比如现在还说“匠心独运”等。
“庆”的甲骨文形体的左边是“文”,右边是一只头朝上的“鹿”,这是表示身上有花文(纹)的极为美丽的鹿。可见“庆”字本是个会意字。《说文》:“庆,行贺也。”恐非本义。由甲骨文得知,“庆”的本义应为“美鹿”,而“行贺”只能是引申义。后世本义消失,多用其“庆贺”、“祝贺”等引申义,比如“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
这是“普天同庆”的“庆”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文”,右边是一只头朝上的“鹿”,这是表示身上有花文(纹)的极为美丽的鹿。可见“庆”字本是个会意字。②为小篆的形体,由金文的鹿尾变为“攵(脚)”。③楷书简化字。
《说文》:“庆,行贺也。”恐非本义。由甲骨文得知,“庆”的本义应为“美鹿”,而“行贺”只能是引申义。后世本义消失,多用其“庆贺”、“祝贺”等引申义,比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大意是:蜀国派遣陈震去庆贺孙权登上帝位。由“庆贺”又可以引申为“奖赏”,如《管子?牧民》:“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这是说:严明刑罚,那么老百姓就会远离邪念;奖赏讲信用,那么老百姓就会敢于赴难。
请注意:在古籍中,常用“羌”字作句首语助词,但有时则用“庆”字,可见“庆”可作“羌”的通假字。不过这里的“庆”应读作qiāng,而不读qìng。李学勤先生说,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庆良”即“蜣螂”,这是“庆”通“羌”的确证。
“引”字,是个指事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张大弓,弓背上有一小画作为指示符号,表示是引弓之处。《说文》:“引,开弓也。”这是对的,如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将军夜引弓。”开弓使弦满,相距益长,因此可引申为“延长”、“长久”之意,如《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这是“引人入胜”的“引”字,是个指事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张大弓,弓背上有一小画作为指示符号,表示是引弓之处。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类似。③是小篆的形体,将原来弓背上的一小画变为独立的一竖画。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引,开弓也。”这是对的,如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将军夜引弓。”开弓使弦满,相距益长,因此可引申为“延长”、“长久”之意,如《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替”为“废”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孙后代,要永远保持祭礼。拉满弓,不发箭,“引而不发”可以作示范,这就可以引申为“引导”、“带领”之义,如《史记?魏公子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座。”这是说:魏公子引导侯生坐在上座。“引子”一词是指戏曲的开始部分。中医的药引也叫“引子”。
“幽”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两缕细丝,下部是“火”,以微火烧细丝,发出微光。“幽”字的本义为“昏暗”,如屈原《离骚》:“路幽昧以险隘。”由此又可引申为“隐晦深奥”,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大意为:参照《离骚》而使之达到隐晦深奥。此后又引申为“幽静”。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个“幽”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两缕细丝,下部是“火”,以微火烧细丝,发出微光。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其下部讹变为“山”。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幽,隐也。从山中,亦声。”许慎根据小篆的形体,误认为下部从“山”。“幽”字的本义为“昏暗”,如屈原《离骚》:“路幽昧以险隘。”这是说:道路昏暗不清而又很艰险。由此又可引申为“隐晦深奥”,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大意为:参照《离骚》而使之达到隐晦深奥。此后又可引申为“幽静”、“幽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注意:现在所说的“幽默”,是英语humour的译音,意思是说某人的语言或行为生动有趣,并且有较深的含义。但是,我国古籍中的“幽默”却是“寂然无声”的意思,如《楚辞?九章?怀沙》:“孔(很)静幽默。”大意为:非常寂静,没有任何声音。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优美的汉字》(必修1)
田蕴章书法讲座【096-疾-收藏今人书法作品的危险性】
汉典 zdic.net
汉字形义溯源(93):乘车坐轿——谈“乘”与“坐”
细说汉字:听而不闻——说“闻”
汉字概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