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攸縣龍氏家族後裔長沙團聚紀略(三)

                      龍起濤      撰文

六、攸縣寄情篇

攸邑輩出良才,源於古風文脈,文昌樓閣盛譽,祖先勳業表率;鄉情淳樸好客,鄉音親近合拍,倘若鄉間長住,放寬心境悠哉。

回家的感覺真好,鄉情像一股股暖流衝擊著胸膛,鄉音像一支支民謠哼唱在耳旁;那般溫暖,那般愉悅,難以用語言形容,難以用歌聲抒懷;這是令人難忘的時刻,我們龍氏家族的後裔來到了先祖居住的地方,攸縣!

攸縣古稱攸州,文脈悠悠,傳統綿延;近年修建的文化公園佈局甚為講究,蔥綠的樹木圍繞著平靜的湖水,湖水映襯著彎彎的石橋,鮮豔的蓮花烘托著曲曲折折的木橋,沿湖的小路通向書院的石牌坊。

置身於優美的湖山景色,親友們心情大好,臨湖拍攝合影,作為故鄉之遊的紀念。

石山書院創辦於南北朝時的南齊(498年),舊址位於蓮塘坳鎮的司空山,異地重建於文化公園內。書院座北朝南,面迎平湖,矗立於松樹之中,風水極佳;書院以江南園林為建築格局,古樸厚實,翹簷房屋圍著石板鋪就的庭院;院落中心是大講堂,堂內供奉老子雕像,牆四周鐫刻“道德經”,沿襲著文以載道的傳統;後院的展室則彰顯著攸縣歷代名士之功業。

展室在顯著位置展出芝生公龍湛霖殿試的試卷“求賢審官論”,上有紅筆批註“第貳甲第壹拾三名  賜進士出身”字樣,試卷字跡工整,筆劃有力,似有一氣呵成之勢;充分顯示先祖國學底蘊之深厚,家族淵源之長久。

展室懸掛著明清兩朝攸縣舉人進士授官一覽表,記載著攸縣人才濟濟,名士輩出的局面。

“明代進士授官一覽表”列“姓名、時間、科別、出生地、授官”等欄目(下同),記載如下;

“龍誥,正德戌辰科,呂楠榜,文科,槚山,通山知縣,入鄉賢祠。

龍光,嘉靖戊戌科,茅瓚榜,文科,山東右布政使,入鄉賢祠。

“清代進士授官一覽表”記載如下;

“龍湛霖,同治壬戌科,徐邴榜,文科,槚山,刑部侍郎,政績見《人物傳》。”

“清代舉人授官一覽表”記載如下:

“龍璠,雍正,文科,槚山,蘭溪知縣。

龍思見,乾隆,文科,槚山,政和知縣,軍務勤勞,卒於任,民刻像志不朽。

龍汝霖,道光,文科,槚山,高平知縣,入高平名宦祠。

龍錫光,道光,文科,槚山,戶部知事。

龍際雲,光緒,文科,槚山,邛州知州。

龍璋,光緒,文科,槚山,泰興知縣,入《人物傳》。

龍溥霖,光緒,文科,槚山,泗城知府。

龍紱年,光緒,文科,槚山,吏部主事。

“清代五貢授官選錄表

龍來璋,職貢,綿州州判。

親友們看到石山書院以如此鄭重的形式展示龍氏家族先祖與攸縣歷代名士之功名政績,無不心情澎湃,感慨萬分;龍氏先祖學識淵博,功成名就,張揚了家族的陽剛氣韻,深邃底蘊;親友們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心志得以莫大激勵。

七層的文昌閣高48.9米,聳立在不遠處的山上,最引人關注的是四層的“攸州歷代名人功績陳列”,親友們望著先祖的遺像,逐字逐句地默念著先祖小傳,仿佛有種責任擔於肩上,那是龍氏先祖的雄渾氣魄,那是龍氏家族的代代傳承。

筆者懷著崇尚的心境記下先祖之功業,這是官方對龍氏家族先輩的真切評價:

“《政績丕著》— 明代龍誥(生卒不詳),字孔錫,槚山人。明正德三年進士,任臨川知縣,時攸邑東鄉鄉民集聚為盜,他單騎往撫,民皆歸田。遷戶部主事,升郎中。往江西督賦課,蔬請免除逋欠,從之。出為廬州知府。在任銳意減輕農民負擔,賑災救荒,用公帑平糴田穀以備饑,民深感德。又奏罷馬價、茶牙諸稅,置常平、濟糶諸法,上官為之推廣,著於令。轉任廣西參政,安撫壯民有功。官終四川按察使,致仕歸。著有《東洲奏議》、《廬陽荒政錄》、《諭民直言》等。”

“龍襄堯,攸縣槚山人。學富五車,不衷科舉,癡情教育,史志稱之'布衣學士’。曾國藩與其子湛霖交厚。仰其風骨,贈聯一幅,現存長沙龍氏後裔:

'襄堯四先生誨正

道義當成麐一角

文章已禿兎千毫

滌生曾國藩’”

“《進步侍郎》— 清代龍汝霖(1822 1881),字皞臣,號潤生,槚山人。清道光丙午(1846)舉人。與鹹同間湖南著名的詩人王闿運、鄧輔綸、鄧繹、李壽蓉結'蘭陵詩社’,稱為'湘中五子’。由教習官山西曲沃知縣。均徭於田,裏人稱頌。後官高平知縣,革其奢俗,百姓歌頌。再調江西鉛山縣,升為直隸知州,教以禮讓,譽為'能吏’。其篤志好學,言行溫良,遇事強直無所畏避。其因親王肅順在祺祥事變中處為'肅黨’,王闿運稱其'憨搜文布政,狂鬥沈尚書’。因支持子龍璋投身辛亥革命,後人稱頌為'進步侍郎’。著有《堅白齋集》。”

“《為國殉職》— 清代龍溥霖(1833 1884),字濟生,號雲樵,槚山人。早年因兄龍汝霖、弟龍湛霖都在外省做官,遂在家鄉設館授徒,盡心侍奉父母。41歲時考中舉人,任桂林知府,其改革關稅贏得了桂林百姓稱頌。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龍溥霖負責管理水陸營務,籌畫抗法事宜。因勞累過度,在越南諒山感染傳染病。1884年適逢廣西前任巡撫違法,朝廷命令解送進京。龍帶病負責解送,長途跋涉,於河北邯鄲一病不起,年僅51歲。”

“《維新名臣》— 清代龍湛霖(1838 1905),號芝生,槚山人。清同治元年(1862)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敕封儒林郎。歷任雲南、福建省主考官及江蘇、浙江省提督學政,後任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等職。曾上書光緒帝,請求改革舊政,興辦學校,振興實業。其一生重視教育,獎掖後進。資助楊毓麟留學日本,譚嗣同、林旭是其得意門生。其思想進步,同情資產階級革命,寓所常成為革命黨人聚會之地。後任明德學堂總理,延請黃興為教員,策劃長沙起義。龍湛霖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傑出貢獻。”

“《博愛之人》— 清末民初龍璋(1854 1918),字研仙,號甓勤齋主人,晚號潛叟,槚山人。出身世家,清光緒年間舉人,歷任江蘇如皋、沭陽、上元、泰興、江寧等知縣及候補道,期間結識黃興、蔡鍔、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志士,暗中資助革命,前後達20多萬銀元。回湘後興辦實業,創辦學校,曾任湖南總商會會長、湖南民政長、西路巡按使、國民黨湖南支部評議長、代省長等,參與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後被袁世凱通緝,流亡上海憂憤去世。其是傳統紳士從改良向革命轉化的代表人物。1918年南京政府發出訃告明令褒揚,湖南省政府題贈'休有烈光’匾額,並於南嶽建'烈光亭’紀念。章太炎稱其'晚乃佐革命,不大聲色,而功與開國諸將齊’。龍璋仗義疏財,慷慨解囊,曾鉅資救出黃興、章士釗,孫中山親書'博愛’相贈。著有《小學搜逸》、《甓勤齋詩文存》。”

“《複壁藏賓》— 民國龍紱瑞(1874 1952),字萸溪,晚年自號希靜,槚山人。曾受業於歐陽中鵠門下,與譚嗣同有如昆弟。1902年捐資創辦旅省南雲中等商業學校、湖南第一女學堂,推行新興教育。1903年捐資創辦明德、正經兩學堂,延聘黃興等任明德中學教員,策劃長沙起義。1904年集資創建'湖南圖書兼教育博物館’。1907年龍氏兄弟在明德中學設立攸縣速成師範班,為攸縣培訓小學師資做出了積極貢獻。1925年推為湘雅醫院董事會董事長。辛亥革命時黃興正在長沙西園龍宅開會,聞警後,龍立即將黃興藏於密室,軍警不敢貿然進府搜查。三日後,黃興化裝轉居公聖會,後乘船去上海轉赴日本。其'複壁藏賓’傳為佳話。新中國成立後,龍擔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革命先驅》— 清末民初龍毓峻(1882 1969),字鐵元,自署桀廣,晚號桀叟,槚山人。中國民主革命家。1901年留學日本東京本鄉清華學校,期間結識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其與陳天華、曾鯤化、陶成章成莫逆之交,稱讚陳天華《猛回頭》為'革命宣傳品之冠’楊度《新湖南》為革命的'迷津寶筏’。1905年秋由孫中山親自主盟,加入孫中山、黃興組織的中國同盟會,是最早的同盟會員。回國後任湖南同盟會副會長,組建湖南革命軍,在萍鄉和安化組建礦業,作為革命所需經費來源,為湖南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盟會員》— 龍毓彪(1887 1942),字滌英,槚山人。早年入日本岩倉鐵道學校學習土木。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在長沙籌備起義工作。辛亥革命後,任長沙鐵路學校教員,任株萍鐵路局局長,後升任湘鄂鐵路局副局長。抗戰時期,因故滯留上海,多次斷然拒絕汪偽政府勸其任職。後在上海興辦私立日語補習班直至病逝。”

“《革命摯友》— 當代龍伯堅(1900 1983),名毓瑩,槚山人。當代醫學家,中醫醫學史專家。1916年入湘雅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後,曾和毛澤東一起編輯《新湖南》週刊。先後任湘軍軍醫處處長、長沙仁術醫院醫師、湖南肺病療養院院長等。曾應毛澤東之請為楊開慧治病。193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任湖南衛生處處長等職。1949年參與湖南和平解放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衛生研究院中醫研究所所長。1957年被錯定為'右派’,後調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情報所。著有《黃帝內經概論》、《黃帝內經素問集解》、《黃帝內經靈柩集解》等。”

明萬曆《梅城十甲會譜》載,當時攸縣的十大姓,龍氏居首。在明清數百年間,世代書香,是名門望族。

文昌閣特設欄目介紹了嫁到攸縣的湘潭女詩人王璊。筆者母親王耀球是湘潭人,湘潭王家與攸縣龍氏亦是姻親,尚需下次赴湘潭尋宗。

“《湖湘名媛》— 清代王璊(1801 1830),字湘梅,湘潭人,清代湖南著名詩人。其以詩才擇夫,20歲嫁給攸縣石羊塘南田人,嶽麓書院生員夏恒。王璊寫過一系列以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女性為題的詩歌,如《蔡文姬》、《楊貴妃》、《卓文君》、《昭君》等。有《印月樓詩詞賸》傳世。清乾隆名士毛國翰評說她'博涉史書,能詩詞’。《湖南名人志》稱其湖湘名媛詩才。”

下午,親友們來到龍家大屋參觀。當年龍家大屋是“九棟十八天”,即九大棟房屋,十八個天井;如今僅剩兩個小天井,幾間擠在一起的低矮屋子;不過還可以看到清代留下的雕花石制門框,熏得黑乎乎的木制房梁,以及在矮房後面高高的翹著簷瓦的院牆。

親友們拍了合影留念,但心裏惦記的是:何時能重修大屋,讓龍家大屋重現當年之格局,哪怕是局部修復也好。

在攸縣的最後一個專案是參觀龍形花園,沿著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來到攸縣龍氏的後人在這個別墅區蓋的兩棟白色小樓,院內綠樹蔥郁,鮮花盛開,果實累累,乃富裕之家。








































七、恬園因緣篇

    斯園雅致,依序院深,多少往事,蘊藏其中;家學少年,國之要人,勤以賢政,還於清名。

博大深邃的文化傳承,家族先輩的功業史實,使得龍氏家族後裔有強烈的認同感,這是一種專制壓不垮,爭鬥抹不去的血濃於水的親情,這是一種超越時代,超越地域,超越社會,超越階層的凝聚力。

恬園,又稱朱家花園,位於安沙鎮和平村棠坡;朱家與龍家是姻親,因而參觀恬園是此次長沙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

恬園系清光祿大夫朱玉棠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修建的,莊園占地6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多平方米,為三進庭院式佈局,建築為磚木結構,棠坡大屋由前廳、轎廳、戲臺、正房、偏房、書房、雜屋和儲藏間等組成,共有大小房屋百餘間,建築具明清時期典型的長沙傳統民居風格。

清末時,棠坡恬園曾是湖南的“名人會所”,郭嵩燾、 陳寶箴、郭昆燾、龍汝霖、張笠臣、曹鏡初等達官及文豪曾相邀來此品茶、賞花、遊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著名文學家吳南屏曾受邀到此做客,揮毫寫就《棠坡恬園記》,讚歎棠坡恬園之美。

1938年,朱家將棠坡祖屋花園的部分改成族校,後又擴建為“時中學校”。棠坡恬園原的清代建築已於上世紀60年代拆除當地政府於2006年重建棠坡恬園。為確保恢復歷史原貌,當地政府請來考古學家和湖南大學土木建築系專家對原址地基進行了挖掘、勘測,聽取了當地老人的回憶,並查閱了大量史料。現在的建築規模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但依舊飛簷重疊、高牆巍峨,仍具有大觀之勢。

    《棠坡恬園記·吳南屏》記之:

     恬園,長沙朱氏之山莊也。地名棠坡,去會城東北六十餘裏。古驛道旁,崗嶺回復,數轉乃入。至則柴關矮屋,甫見竹樹間,遊興且停。客驚而問,不意所稱恬園者之在此也。

朱氏故有邸居,在會城西。主人宇恬、嶽舲昆仲豪俊喜賓客,通冠蓋遊。邸有心遠樓,李申夫方伯所題。登之可盡嶽麓湘江之勝,名於是邦矣。

去歲初夏,友人馮君樹堂介於造焉,而又言田園林館之美,春秋花時,親友為會其間。余欣然願之,主人以菊開期。其九月樹堂外出,余辭未赴。今春又為期牡丹,三月十四日乃偕郭筠公、樗叟、龍皞臣、張笠臣、曹鏡初往遊。天晴風柔,雜花香路,春郊遠遊,則已大樂。及門,樹堂先生在座。少頃,主人導客行,循步廊入山間,上下坡嶺皆園也。時又小雨,望煙景甚富。軒而憑,亭而佇,樓臺而登,以臨池渠,而曲折以曆,無非花樹中者。其一館前張油幕,花光照豔,則牡丹也。晚飲席間,客皆揖花而杯酹之,以祝主人,皆歡醉,宿園中。明日尋昨所至及所未至。遊且息,遂以逮暮。其園之館曰富春樓、曰湧翠臺、曰皞清軒、曰鏡觀亭、曰納月池。中亭者曰宛沚屋,如舟者曰定舫,菊之圃曰黃中,竹之坡曰碧天。舊有名及新題者,菊之圃日黃中,竹之坡日碧天。舊有名及新題者,筠公、樗叟皆為書之。明日,樹堂以前負,就園以酒謝,又明日歸。

蓋觀遊居處之事,為之山中,則可以極意而偏得高曠幽遠之情,顧患獨樂而無以公之人人。宇恬昆弟之志意誠豪矣哉。

余頃年遊吳越間,見兵殘尤甚,求所聞向時園林有名者,蕩為荒墟,未嘗不歎息疑其有以然。而吾湖南習俗樸厚,其人幸有氣力,自完其疆又能出為國家平時之難。乃今長沙都邑,雄富壯觀,其人新騖華靡,骎骎乎前日淮海之風矣。恬園主人雖稱豪顧,喜為山中之樂,無金玉錦繡,優伶歌舞之習。樹堂之倡其裏會,用古蠟杜醵飲之法,以儉持之,庶幾詩人蟋蟀之義,餘是以願從其遊,並記恬園以為雅道也。

開往恬園的大巴上,親友們情緒飽滿,笑聲不斷;朱蕾等兩位女士分別唱起京劇選段,聲調時而高亢飛揚,時而輕柔婉轉,唱腔圓潤,吐字清爽,贏得車內一陣陣掌聲。

來到恬園,一座白牆黑瓦莊重尊嚴的院落,邁進寬敞的黑漆大門,穿過轎廳和平整的庭院,正房一字排開,正廳八仙桌椅依次擺開,彰顯家族威嚴,牆上高掛字畫,頗有文人家門氣韻;左右各有三間,為書房、臥室等。房後便是高高聳立的二層樓房,一派尊貴盛榮;登上二樓,環視整座院落,但見院牆依勢而建錯落有致,大小庭院有序排列,正房偏房各有自家相應位置,附屬的書塾桌案靜靜等待先生,偏院的水井依然清澈見底,院旁的小戲臺精雕細刻……恬園猶如天人布下的棋局,房屋相連,院落相鄰,讓人感歎不已。

如此庭園如此家族,必定輩輩賢才,文采競放,事業有成。

族親在鎮上的和平飯店歡笑聚餐,交談的話語說不完,充沛的感情道不盡,整個餐廳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餐後,族親大合影,隨後按族系分別合影,留下一組值得收藏的照片。

合影後,朱氏後人與大家道別,他們將去朱家墓地祭祖,向家族祖輩敬上深深的懷念之情。

之後,家族親友帶上鮮花赴醫院看望九十二歲高齡的龍式昭先生。龍式昭先生精神矍鑠,紅光滿面,微笑著坐在親友中間,拍了一張合影。親友們也紛紛端起相機,給龍式昭夫婦拍下親融和睦的雙人合影。

有親友抱來龍伯堅先生和龍式昭先生父子合著的《黃帝內經集解》,請龍式昭先生簽名留念。

沈其震先生在“黃帝內經集解沈序”中寫道:“龍伯堅以其淵博的知識,仿清代漢學家治學方法,對歷代學者有關《內經》論著的精華,廣征博引,條分縷析,校勘訓詁,編輯成書。……這部書出版後,想必能被世界醫學史家所採用,來填補世界醫學史上這塊空白。

筆者捧著兩大卷厚達2096頁的《黃帝內經集解》,感觸萬千,這是龍氏家族先輩花費畢生心血,融匯古今醫學大家之精粹,編寫的煌煌巨著,一部裏程碑式的巨著。

隨後,親友參觀了簡牘博物館,遊覽了都正街,進入了天心公園,遊興正旺的親友繼續遊覽,拜謁了崇烈門,登上天心閣。向西望去,遠處是嶽麓山,山頂的電視塔清晰可見;向南望去,那是南郊月形山,筆者母親娘家湘潭王氏家族的墓園曾設在那裏。

家族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家族有序傳承,會影響周邊社會,使之持續安寧穩定;兩個以上的家族相互交往,連袂發展,甚而聯姻,則啟迪作用倍增,或是開創棄舊迎新的事業,帶動社會發展,譬如明德中學之創立並蓬勃;或是教養一代代精英,為國為民做出相應的貢獻,譬如之前介紹家族先輩的豐功偉績。

家是家族的最小單位,家族的興旺可以牽動每一家的發達,家的運命起伏也可能影響家族的興衰。

晚上,龍氏家族親友在“盛世芙蓉”團聚,舉行長沙聚會最後的團體會餐。親友舉杯相互敬酒,祝賀長沙聚會完滿成功,祝願今後事業成功生活美滿;整個餐廳笑聲連連,敬語切切,好不歡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國書院楹聯(下)
湖南澧州谭氏家谱前言
張作霖假照片的真實經過
刘氏远古世系新探 7
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聚会 蒂尕字禺草
舒蘭譚家崗譚氏宗譜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