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会医声|“声音·责任”两会座谈会14年聚焦行业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尹晗 陈惠 张玉辉 荆冰 裘佳 王丽娜 黄晶 秦苗 贾薇薇 宋箐 胡海燕)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2022“两会时间”正式开启。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并对今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等21位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齐聚云端,就“关注罕见病”“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助力健康中国,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为宜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快速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过程中,是主战场、更是主力军,医务工作者要率先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示范。因此,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开展“健康中国医者先行”活动。

毛群安指出,如今,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很多医务工作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强调“医者先行”,各地、各医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健康,也要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也会密切关注各地、各医院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进行总结、推广。

传递呼声 助力卫健事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郑宏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如今,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虽尚未结束,但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使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郑宏希望,各位参会医界代表委员能够将医药卫生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呼声带上“两会”,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医师 贡献媒体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国计民生问题,作为临床一线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能在两会上为医疗行业发声、使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变得更好,既是我的荣誉也是责任。

《医师报》每年在“两会”期间举办“声音·责任”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作为行业媒体,《医师报》一直致力于反映医师群体的声音,聚焦行业的最新进展。两会期间,通过在线直播、讨论,能将我们代表委员们的声音传播出去。希望《医师报》能一如既往地做好这份工作,广大医务人员也应维护好这个平台,为行业做更多贡献。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在主持座谈时介绍,2009年以来,《医师报》连续14年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主办“声音·责任”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累计邀请医界代表委员近400人次,就关注医患关系、关心医生健康、推进医药改革等50多项议题进行研讨,取得了巨大反响,有力推动了“医闹入刑”“中国医师节设立”“《执业医师法》修订”等工作,为推动行业前行贡献媒体人的力量。

重点关注一

呼唤罕见病国家战略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杨林花带来了“完善罕见病患者治疗机制”的建议。国家医保局透露,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为包括罕见病患者在内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保障产品。杨林花代表就《关注罕见病 完善罕见病患者医疗保障机制》进一步进行阐释。

罕见病患者需要被关注

作为一位参加了8届“声音·责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临床血液科医生的杨林花代表说:“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呼吁要关注罕见病了。对罕见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

2018年,国家卫健委将121种罕见病纳入《第一批罕见病》,其中仅55种罕见病治疗方案纳入医保。但目前全球已经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并以每年250种至280种的速度递增。医疗费用成了部分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无法承担的压力。

杨林花代表表示,对于血友病患者来说,一旦患病就要终生用药,虽然“三保合一以后,血友病门诊患者的治疗费用大约平均能报销70%~75%,患者自己承担25%左右,但仍有部分患者连这25%也无法承担。且罕见病远不止血液罕见病,他们并不能和血友病患者一样享受医保报销。

罕见病不仅是治疗费用高,而且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难境地。 因此,杨林花代表今年带来的三个建议都有关罕见病。

杨林花代表说道:“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罕见病患者需要被看到,也值得被关注。他们也应该和正常人一样得到国家医疗的保障。”

“如今政府将完善罕见病患者用药机制纳入重点工作中,相信通过国家的干预,罕见病患者会越来越好。”杨林花说。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也表示,罕见病大多数都是遗传病。如果是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利用生殖手段进行罕见病的家族遗传阻断比较容易,只是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形成这方面的政策。

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委员会呼之欲出

“前几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使渐冻人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所患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就是一种罕见病。还有患白化病的'月亮宝宝’,脆骨病的'瓷娃娃’,粘多糖贮积症的'粘宝宝’,苯丙酮尿症'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等均属于罕见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大多数罕见病可以通过预防来减少发病。我国近年来为了降低出生缺陷率采取三级预防,一是婚前、孕前筛查,二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三是新生儿筛查。”卢林代表提到,但目前仅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而且大多耗费巨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确诊难、没有药,新药上市后费用又难以负担,成为罕见病患者常常面临的困境。

卢林代表认为,“药有所保”是所有罕见病患者的期待,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隐秘角落”。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罕见病药物可及性,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性难题。

对此,卢林代表建议,尽快启动我国罕见病国家战略及行动计划,成立跨部门的“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委员会”,部门包括卫健委、医保局、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为罕见病诊疗提供顶层设计。

重点关注二

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荆冰 张玉辉 贾薇薇 王丽娜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在3月6日由医师报社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姚树坤教授表示,基层和农村健康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层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推动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医药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基础医疗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说,今年是北京协和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第七个年头,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当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地区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全国范围基层医疗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些年许多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等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关键在于没有足够的会使用的专业人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乡村医生马文芳是扎根乡村50多年的医生,他在今年的议案中提到,由于城乡经济差距问题,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较低、环境较差,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医学生选择城镇医院,造成乡村医生普遍老龄化,青年人才稀少,乡村医生队伍缺乏。

多措并举让基层医疗机构“留得住人”

“如何打通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医疗人才的待遇、专业培训和配套激励政策,提升基层职业人员归属感。”

黄宇光委员认为,要加大对扎根基层医护人员的宣传奖励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待遇激励机制和切实可行晋升考核标椎,让基层医疗人员“留得住、干得欢”。建议设立“全国基层好医生好护士”专项奖励基金,逐步营造全社会关注爱护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风尚,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岗位的吸引力。

姚树坤委员认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较低,与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不足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基层人才问题有四个途径:第一,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在完成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基础上,能履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科医师;第二,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基层和农村卫生机构能够招得来人,而且能留得住人。第三,深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机制改革,包括省际间对口帮扶及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机制,对西部人才开展业务培训和定向委托培养;第四,要关心关爱对口帮扶的这些医生,在招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等级晋升、考核培训等方面加强激励。

全国政协委员、北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建议,国家或各省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短期培训班或缩短学制(如2~3年)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院校,定向为乡村培养公共卫生及医疗人才。鼓励免费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全科乡村医生,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树波一直关注基层建立协同疾病防治网络。他表示,目前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及专科医院和基层乡村社区医疗机构相对比较分离,建议在疾病防控领域,要建立三位一体协同疾病防治网络。上级医院应该对基础医院的诊疗能力进行帮扶,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有优质医疗资源。

加强基层健康教育管理

姚树坤委员说,我国有数量庞大的慢性病人群。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基于这样的国情,慢病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要从基层开始管理疾病,基层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主战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是主力军。基层医生如果能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就可以达到预防或长期缓解慢性病的防治目标。

他强调说,“健康教育远远不是简单的健康知识传播,还需要技能,需要服务的艺术。不止是基层医生,我们很多专业领域的专家也缺乏这样的理念和意识,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强化、培养基层医生的知识技能和预防疾病的意识,从而降低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全民尤其是农民的健康水平,有助于我们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树坤委员: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实现慢病的“对因治疗” | 两会医声⑤
全国政协委员凌锋:基层医疗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视频集锦】向中国首个医师节致敬
两会新政策,为癌症保驾护航
5万人中只有一例,这些超级罕见病患者的用药如何保障?
恶性肿瘤如何用医保看病?代表委员这样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