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治水类方辑要
      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水证与寒邪、热邪等相合而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用相应的温阳、清热之法,《伤寒论》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病理结果,对比施治,应势利导,药证结合。
一、水饮内停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三方均可治疗水饮内停,均使用茯苓、桂枝、炙甘草,病因病机、主治病症却各有不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脉沉紧等为证治要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以脐下悸、欲作奔豚为证治要点;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口不渴而心下悸、四肢厥冷等为证治要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属邪在太阳当汗,误用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不能制水,则水饮上冲,因而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饮上蒙清阳,故“起则头眩”;脉沉主水,紧主寒,水寒为病,寒凝则水饮不化,故治当温化,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中茯苓四两以淡渗利水,甘草炙二两补益脾胃,配桂枝三两更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因脾阳虚故用白术二两加强健脾燥湿之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属太阳病发汗后,损伤心阳,心火衰不能治水于下,肾水无以蒸化,水气初动,与阳气相搏,故见“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重用茯苓半斤以淡渗利水,且能宁心,以防水邪下逆,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以温通心阳,并助茯苓化气行水,大枣十五枚以健脾益气养血,共奏培土制水与利水而不伤津之功,心阳复,水饮去,则悸动可止。茯苓甘草汤证为胃阳不足,水饮停于胃中所致,故口不渴而心下悸;水饮内停,胸阳被遏,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方中茯苓二两健脾利水,桂枝二两通阳化气,炙甘草一两补虚和中,重用生姜三两温胃而宣散水气,合为温中化饮、通阳行水之剂。“伤寒厥而心悸者”,均是水饮为患,故应先治水,是不治悸而悸自安,不治厥而厥自回之法。
二、水热互结
      五苓散、猪苓汤均可治疗水热互结之证。五苓散见于《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十三、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为证治要点,主治太阳蓄水证、水逆证或水痞等。猪苓汤见于《伤寒论》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十一,具有利水、清热养阴的功效,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等为证治要点,治疗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或少阴下利,阴虚有热、水热互结引起的病症。两方同为利水之剂,均有茯苓、猪苓、泽泻三药,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其症虽然相似,但病因病机却不同。五苓散证系表邪不解,内传太阳之府,膀胱气化不行,故用泽泻、二苓之利水,配白术以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桂枝以外散肌表之邪,内助膀胱气化,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证乃邪以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二苓之利水,佐以滑石之清热,阿胶之养阴,而成利水清热养阴之剂。
三、阳虚身痛
      真武汤、附子汤均可以治疗阳虚身痛之证。真武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六,温肾阳、利水气,以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脉沉弱为证治要点,主治阳虚水泛所引起的病症。附子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等为证治要点,用于阳虚寒湿身痛的治疗。两方均有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有温经散寒,渗湿止痛之功,但各有侧重,真武汤重用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白术二两,意在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为真武汤去生姜,倍用白术、附子,再加人参,意在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
四、痰饮停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三方均为张仲景用以温化痰饮的著名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皆有温阳利水的作用,都主治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然三方所治之证各有侧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变证,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病位重点在脾,临床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症,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君药茯苓,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配伍白术,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用桂枝温中州阳气,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实有温化渗利之功,佐炙甘草以甘温和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湿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五苓散见于《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病机是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病位重点在膀胱,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入水即吐、水肿等为临床主要见证,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中茯苓配白术实脾利水,重用泽泻为君,配伍二苓,加强利水作用,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真武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辩证主治证病机是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重点在肾,临床见四肢沉重,小便不利,心下悸,头眩等症,治宜温阳利水。方中茯苓白术相伍,益气健脾祛湿,君药用大辛大热之炮附子,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生姜既能助炮附子温阳散饮,又可助苓、术以温中健脾,还可直接温散溢于肌表之水湿。用芍药一者可利小便而行水气,二者能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三者可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并可防附子燥热以伤阴。
参考文献:[1]李长柏,陶弘武.《伤寒论》治水类方辑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04):68-70.

编辑
郝悦,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治疗眩晕的4大代表方剂
心悸?头痛?何庆勇教授教你经方3剂愈
《伤寒杂病论》中眩晕之治法
9月26日课件
为什么学习经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