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禧太后到底做了一个什么决定?怎么会改变了马新贻的生命轨迹?

闽浙总督马新贻,应慈禧召见,进紫禁城养心殿面圣,其子马毓桢一直静候在殿外。当马毓桢看到父亲走出宫门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刚刚晋见完慈禧太后的马新贻,失魂落魄,步履蹒跚,与进宫前的意气风发完全判若两人。

按照常理,面圣之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这名官吏因办事不力,受到了严饬,即将面临丢官的厄运。

然而奇怪的是,慈禧太后最亲信的太监安德海亲自送马新贻出门,

一直到宫门口,还执手相嘱,依依不舍。

按照经验,这通常是官员即将升官进爵的前兆。

如此前后矛盾的情况,居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让马新贻在觐见慈禧之后如此失态?

两个月后,7月20日。一道上谕从紫禁城中发出,以最快的速度驰送南京。

曾国藩被调离两江,而两江总督,则由马新贻接任。

这道意在改变大清危局的圣旨,最终所改变的却只有马新贻一个人的利益。

两年后。7月的一天,因昨日下雨而推迟了一天的阅射顺利结束,马新贻先行由箭道步行回府。

突然,有人高呼“大帅申冤”,拦住了马新贻的去路。

马新贻当即停了下来,准备盘问究竟。

就在此时,意外猝不及防发生了,申冤者掏出匕首刺向马新贻。

马欣怡被刺到在地,随从的护卫才从惊慌中缓过神来,上前夺过刺客手中的短刀,将刺客抓住,刺客当场被擒。

照理来说,将马新贻遇刺案查个水落石出并非难事。

然而,五个月过去了,除了一份令人疑窦重生的奏折,案件本身依然是迷雾重重。

为了平息众怒,先期到达的钦差大臣张之万,终于递交了一份结案报告,其中详细说明了刺客张汶祥与马新贻之间的恩怨。

据这份结案报告称,张汶祥招供,他之所以要杀马心仪动机有三点:

一、张汶祥回到宁波后,发现有人霸占了自己的妻子和钱财。人财两空的张汶祥找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欣怡,请他断个公正,但马新贻拒绝受理此案。气急之下张文祥逼妻子吞烟自尽。

二、张汶祥曾经有一些海盗朋友,被马新贻捕杀。

三、马新贻明令禁止张文祥私自经营典当行,断了张汶祥的生路。

张汶祥人财两空,加上新仇旧恨,于是迁怒于马新贻,决意报复。

报告中最大的破绽,就是作为奏折的法律文书,竟然在结尾用了模棱两可的尚属可信四个字,用尚属可信来形容此刻的供词,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慈禧决定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赴江宁再次审理刺马案。

这一年的春节前夕,受慈禧太后钦点,复审刺马案的钦差大臣郑敦谨到了江宁

抵达当日,郑敦谨火速召集南京的官员,南京的司、道、府、县各级官员悉数到场,依次向郑敦谨禀告,所言之事几乎如出一辙。

刺客名为张汶祥,河南河阳人,其对行刺行为直认不讳。而问到行刺原因则一味闪烁、语言颠倒,反复屡变,审讯毫无结果。

未到江宁时,郑敦谨深知自己将要面对的绝非一桩普通的命案。

刺客张汶祥当场被捕,审讯整整持续了五个多月,审案人员不计其数,却始终没有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这其中必有蹊跷!

果然,今天亲自审问此案,众人似有难言之隐。

来到南京后,郑敦谨反复研读过卷宗,卷宗上所描述的张汶祥无疑是个狡诈的亡命之徒,说话颠三倒四。

然而,此刻亲眼见到张汶祥本人,发现他与预想的大不相同。张汶祥的身上并没有穷凶极恶之徒的匪气,更不像卷宗中所描述的语无伦次,他相当冷静,绝不轻易开口。

尤其诡异的是,曾国藩和郑敦谨同为主审官,却始终只有郑敦谨一人在发问。作为主审之一的曾国藩,丝毫不予回应,仿佛置身事外。

案发当时,方秉仁目睹了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整个过程。按照方秉仁的陈述,刺杀发生当天,马新贻阅射完毕。由箭道步行回府。

这在郑敦谨看来有些反常,两江总督是朝廷一品大员,出行自有一套规格仪仗。

马新贻为何既不骑马,也不坐轿。方秉仁解释说,江宁府后院有一条箭道直通校场,距离不远,马新贻觉得清静方便,所以历来都是徒步往返。

郑敦谨继续询问当天马新贻护卫人数之后,更是疑窦丛生。

尽管当天的护卫不多,但是在马新贻的前后,至少有四名贴身护卫护送他回府衙。步行在箭道上的马新贻,在前后护卫严密的保护下,又是如何遇刺的呢?

方秉仁突然提到了一个细节,那天马新贻被刺中时大喊了一声,“找着了”。

然而,当郑敦谨想仔细盘问之时,方秉仁却有些犹豫,直言自己没听清,也是后来听别人说的。

从上前刺杀,到绞刀,拔刀,动作娴熟快捷,没有任何停顿,刺客显然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杀手。

面对这样一个舍命行刺的杀手,马新贻为何会在被刺后,喊出“找着了”这三个字,他所说的“找着了”,指的又是找到了什么?

方秉仁说道,当时他离马新贻最近,见到有刺客行凶,就赶紧冲上前去。

张汶祥一击得手,精准的刺中要害,如此训练有素的职业杀手,为什么在行凶之后既不抗拒,也不逃走,而是束手就擒。

更令人费解的是,刺客被抓住之后,口中不停大喊道,刺客就是我张汶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张汶祥在刺杀现场为何会有如此嚣张言语?如果张汶祥的这句话,是对自我的比喻。那么,“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此话背后又是否别有用意?

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过程,清晰的在郑敦谨的脑中演绎了一遍又一遍,郑敦谨越发的相信,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绝非是一场简单的复仇。

张汶祥行刺时,在马新贻护卫面前一击而中,说明这次谋杀的布局相当缜密。

张汶祥得手之后并未逃走,而是报出姓名,一副大义凛然,侠士之举,显然别有用心。

张汶祥和马新贻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会让他如此舍命行刺,

如此精心策的谋杀背后是否如孙衣言所言,另有主谋。

这时,马新贻之子马毓桢求见郑敦谨。

父亲残死在刺客刀下,死后还要蒙受如此冤屈,马毓桢愤恨难平。

马毓桢终于鼓起勇气,道出了实情,原来马新贻在临终之际一再交代,家人千万不可赴京告状,一定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马新贻在弥留之际一再叮嘱家人放弃追查凶手,忍气吞声,甚至在遗书中,他仅仅只是对不能再为朝廷效力深感遗憾。却只字未提彻查凶手的事情。

他为什么不要求朝廷来惩办凶手?马新贻生性好强,突遇暴徒刺杀,必然深感委屈不服。然而他却一再叮嘱家里,放弃追查凶手,很有可能是他对凶手已是心知肚明。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能让马新贻如此惧怕,就只有一种可能,幕后主谋是一个在马新贻看来,强大到不可能打倒的对手。

郑敦谨的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这是他早已隐约感觉,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的秘密。

四年前,湘军攻陷了南京,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湘军统帅曾国藩,一跃成为挽救大清王朝的英雄人物。

曾国藩始终对朝廷表达忠贞不二的态度,但执掌大权的慈禧太后

却不能就此对他放心。

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不复存在,而号称30万的湘军驻扎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当时清王朝最担心的一件事情。

曾国藩毅然壮士断碗,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湘军强行撤散。

然而,由曾国藩来坐镇江南,慈禧始终坐卧难安,在经过了四年的等待之后,慈禧终于出手了。

1868年7月27日,一道谕旨突然下达,曾国藩调离两江,原闽浙总督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

这一道明升暗降的谕旨,让两江地区骚动起来。

自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江宁便有了一个新的称号“相伴城”,据说江宁城中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是原湘军系统的。

朝廷上下对此非议颇多,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甚至说过“马新贻威望过轻,长江从此多故”。这充分说明了这位新任两江总督的处境。

正如李鸿章所预料,来到两江后,马新贻所面临的局势比他想象的更为严峻。

几万湘军虽然解散,曾国藩的势力却依旧弥漫大江南北,以湘军嫡系精锐组成的长江水师,更是仗着控制水上交通的便利,明目张胆地掳掠行商,生性好强的马新贻决意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来对付湘军。

据传闻,马新贻到任后不久,曾接到一封公函,他打开一看,发现上面别无一字,只画了一匹死马,以死马影射马新贻之死,很多人猜测,敢如此公然威胁两江总督的人,很可能来自湘军。

因为这个原因被杀,似乎也极有可能。也许马新贻心中已然明了,刺杀自己的元凶到底是谁。

面对这个树大根深,难以撼动的利益集团,马新贻才会如此心灰意冷。在遗书中绝口不提追查凶手一事,甚至要家人忍气吞声以求自保。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湘军是刺马的幕后元凶。马新贻,毕竟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刺杀他所冒的风险绝非一般,由此引发的朝野震荡更是可想而知。

已被裁撤解散的湘军中,谁能有如此缜密的心思和惊人的胆量来执行刺马计划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慕]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
这个轰动大清朝野案件,最终的结局真的是结局吗?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
【修订】刺马:总督大人被堂而皇之刺杀的清末奇案
细思极恐的“刺马案”,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晚清惊天“刺马案”真相:江南汉族地主势力与满洲统治集团的博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