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行四明山 登顶三尖山”日记(18-05-04)

“骑行四明山 登顶三尖山”日记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晴 

早上五点出门,东方的天边红红的,预示今天是个好天气。

  今天计划骑行线路:“上虞城北-岭南-岭南乡迳路村-四明山镇芦田村-嵊州三尖山-下王镇-曹娥江右岸江堤-上虞城北”四明山小环线,并且登顶三尖山。

    我的行者路书是:1402438#。基本参数是:里程158.9公里、累计爬升2139米、海拔落差901米。

    早上5:00从家里出发,经过二个半小时的骑行,已经过了迳路村,到了迳芦线(迳路村-芦田村)的半山腰上了,山下的村庄就是许岙吧。远远地还能看见荫潭溪和广济桥呐。

  继续往上骑行,耳边传来“嘚,吁”的吆喝声,一边是山崖,另一边是山岙,公路沿山岙这一边都是树林,也看不见什么。应该是农夫在犁田。停下车来,找到一个树丛稀少的地方,看见农夫在赶牛耕田。快40年不见用牛拉犁耕田了。早年牛耕田是常见的农活,现在基本绝迹。爬下山坡,拍一张近一点的。

  这是X801清白线(清风桥-白龙潭村)和迳芦线的交岔口,往右去覆卮山苕花岭,我往左,向油竹坪(这一路段也叫甘油线,甘竹岭-油竹坪)方向骑行。

  这就是刚才经过的油竹坪村。

  山岙景色。南方的山峦终年郁郁葱葱,近处一片翠绿、间杂着一抹红色,这是红枫;远观青黛色的山影层层叠叠地消失在云端;远处的村庄童话般矗立在山间。漂亮极了。

  早上带了两个白煮蛋和两个糯米饭团,骑了三个半小时,肚子也空了,吃个饭团吧。

    远处起伏的群山,一座叠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

    到了海拔677.4米的垭口,过了垭口就是芦田村。这个村子的规模还不小呢。芦田人大姓为王氏。相传500年前,王氏祖先从嵊县东林三角道地去上虞乾溪扫墓,路过此地,见此山谷,面南背北状若圈椅,川媚泉香,山厚林茂,便心生喜欢,随手插芦于田定宅。于是,奠定了芦田村五百年基业。以后村内芦竹摇曳,田地间,茅屋连片,鸡犬之声渐盛。后人感念于先人的插芦于田的恩赐,故名芦田。

  芦田人杰地灵,王氏世代有耕读家风,据介绍,早在清朝就出过六位举人、贡生。王氏家庙门口的“贡元”、“文元”两块匾额,就是为道光壬寅年岁贡王凤鸣立的。

    芦田近代乃至当代也不乏名人:顺昌台门的王怀振,民国三十一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后投入火热的抗日战争;十七间头的主人王仁金曾任职于京汉铁路局;而交大教授王绍先、留美博士后王尧荣、博士后王子锋都是从古台门中走出去的佼佼者。

    村口的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以后多次重修,是芦田的标志性古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东西各有厢楼,大门悬挂“王氏家庙”匾额。前楼五开间,穿斗式梁架;天井有戏台,与正厅用卷棚廊轩连接;正厅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三开间,正中悬挂“树滋堂”匾额;左壁有一块“齿德兼尊”匾,还是光绪六年的老匾;右壁的“一清如水”匾是为王专中妻李氏立的,为嵊县儒学教谕朱为所书。墙脚下还有一块两面刻有“圣旨”、“恩荣”的石构件,应该是当年李氏的贞节坊上的旧物。正厅两侧的石柱镌有楹联,一联是“敬所尊爱所亲胥望能由是路;入则孝出则悌何为不得其门。”规劝族人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建立好的教化,宣扬好的风气。另一联是“三槐绵世泽贻厥孙谋;九百树风声绳其祖武。”引用《书·五子之歌》、《诗·大雅·下武》的古训,告诫长辈要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子孙也要继承祖辈事业,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

    宗祠正厅中间 “树滋堂”匾额。

陈列着刻有“圣旨”、“恩荣”的石构件。墙上挂着王氏先祖画像。还有“齿德兼尊”匾和“一清如水”匾。       

前面是戏台。戏台上面有藻井。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佑建筑物的安全。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简化了中国传统古建层层叠木藻井的结构,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主题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内,周围的图案层层展开。由于藻井处于石窟内中央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

    正厅两边有厢楼。

    村口池塘边的石亭和古树。不过这棵树龄650年的金钱松已经枯死。

    “树滋堂”前的水库——“桥口”池塘,水质清洌,波光潋滟,农舍掩映之间,构成美景。

  这是一个月里第三次过棠溪村了。

    第一次是上个月的20日,登顶青虎湾岗,在四明山森林公园边看到指示牌“千年古村棠溪”的字样,特地绕道从上面弯下去看看的;

    第二次也是上个月的27日,登顶秀尖山,我把骑行线路设计到经过棠溪村,是从下面骑行上来的;

    今天是从棠溪村边上“擦肩”而过吧。

  山路上骑行,只听见路边溪水花花声,时而舒缓,时而急昂,但沟深树密,看不见小溪的样子。终于找到一个能见到溪流的地方,看见了溪流在欢快地跳跃流淌,由于视角关系,我的手机还是拍不下来。找了一个比较缓的坡,爬下溪坑,拍一段“溪流”的视频。

  过了棠溪村,接下去的一段山路就是Z201棠下线(棠溪村-下王镇)了,已经是第三次骑行这里了。

  我估摸着“棠下线”是四明山区海拔最高的公路,居高临下视野宽阔,风景极佳。不过说实在的,如果外侧没有金属栏杆,我真的是不敢在这里骑行,即便是有栏杆,我骑行中也下意识往里靠。

  过北庵线与棠下线三岔路口(左边去北漳,右边经庵基坪到下王)以后,公路的海拔又开始上升,眼前都是高峰,一山更比一山高。

  到了这个垭口,今天的手机行者APP显示高度是海拔897米。上次骑行经过这里,海拔显示超过了900米。

  到三尖山登山处了。这是我凭直觉想象的,没有官方的地理标记。不过在破屋墙角,还是找到了这里是“三尖山”登顶起点的佐证。可能在不久前举办过类似登山运动会留下的指示标记。

  屋的左侧有一条小径,通往山上。往上走,有一条五六米宽的碎石坡,很陡。

  上了这条碎石陡坡,前面是个三岔口,正前方是通往另一个下山的路,左边是一片树林,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防火道的痕迹。

  这条防火道更陡,也宽,下面的土很松,中间还有一条水沟。

    只有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有的地方有几棵小草,可以“借”一点力,不过千万注意有些草是有刺的,当心弄破手。

  再往上,大概海拔过了900米,有岩石露出来了,尽管脚下崎岖,但脚可以踩实了,手也有抓的地方了。

    接近山顶了,脚下又都是风化的碎石。

  山顶到了,看四周,疑似进入森林:高大的松树还有低矮的杂树,密密匝匝,看不见周边的景致,看手机行者APP显示,海拔标高超过990米了。仔细查找,也不见官方半官方的任何标记。       

    三尖山,地处嵊州与余姚交界,海拔1000米,是四明山第三峰。

  再往前,隐约可以看到一条往山下的走道。

    自己留个影吧。

  下山了。下山除了心不再“砰,砰”乱跳,气不用大口急喘以外,难度一点不减,即便小心,小心再小心,还是险象环生,数次脚下打滑,坐了“屁股墩”,幸好没有“滑梯梯”。

  终于下得山来,看了时间,登山加上下山一共花了大概七十分钟时间。

  山边的“自来水”,洗把脸,清凉舒适,爽快极了。

  继续沿“下庵线”往下王方向骑行,海拔越来越低。险峻的公路。刀刻斧劈的石壁。山下的村庄。山崖上的“瀑布”。山景不断在眼前闪过。

  下庵线就是由无数个弯道组成的。

  这是公路边、山崖上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小黄花。

  到下王镇了,过桥右转是条老街,两边都是各类商铺,供应各式生产、生活用品。在这里找了一家饮食店,只供应年糕。

    要了一碗汤年糕,只化了五元钱。可能是过了饭点的原因吧,店里除了年糕和咸菜、豆芽,什么都没有了。

  用过午餐,又杯具了。出门推车,一看前轮一点气都没有,赶紧掏出气筒打气,可轮胎一点动静都没有,以为气筒坏了,找到一家修车店,气泵打气也不顶用,肯定内胎破口大了,前后才吃餐饭的功夫,最多不过半小时,饭前可是从山上下来的!

    不研究这个问题了,赶紧拆胎换胎。我换下的旧胎,修车店的老板,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扎破的口子,打气以后才发现内胎里侧裂了一个小口子,明显是内胎的质量有问题。

  车修好以后没有按先前设计好的路书走沿四都江这条路,走了沿十二都江那条路,走到了石舍,“发现”了一个大宝贝。       

这是石舍火山节理遗迹。

火山柱状节理(columnar joint):玄武质熔岩、岩床和岩墙中呈柱状的节理。它是一种常见的构造,但是在其他成分的熔岩中也可发育。节理柱以五边形或六边形最典型,但是也有三边或四边的,有的可达七边。大多数边直且相互平行,但是有的弯曲,宽度也有变化。柱的直径为几厘米到大于3米,长可达30米。柱状节理是熔岩在冷却过程中热应力作用的产物。一旦收缩作用克服抗张强度,节理就形成,然后在垂直收缩的方向作为一个面而发展。——摘自度娘

  嵊州石舍的火山节理是建国以来,继云南腾冲、台湾澎湖、吉林伊通、福建漳浦以及浙江临海桃渚国家级地质公园、东阳佐村镇大塘光村之后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柱状节理群。

  这些倒立的玄武岩石柱林属火山口遗址,成形于地质年代的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距今约60万年至200万年),是火山间断性多次喷发、岩浆冷却后风化形成。

  倒置的火山节理。

  玄武岩。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个地方是误打误撞,“得来全不费工夫”。以前在介绍覆卮山的照片里经常看到,很有特色,很有个性,就是不知道它竟“深藏”在石舍。

还有就是最牛的全家福:在2017年1月31日,嵊州市下王镇石舍村举行《石舍任氏家谱》与《石舍村志》完工仪式,任氏25代至31代,共计六代后裔1000余人,齐聚故乡石舍,参观该村中国四大火山节理奇观之一的石舍火山节理遗迹,其中500余人拍摄全家福,成为目前嵊州市同一家族人数最多的全家福。

  到石舍村,石舍拱桥(姑且这样叫它)是座双拱拱桥,在中间桥墩和两个拱肩上有增加了五个小拱,这样节省了材料、降低了自重,在山洪暴发时可以减小桥梁对洪水的阻力,桥也更加优美了。

  经过一个小村庄,好像叫“溪下村”,村口的古樟树,和在树下休息的古稀老人。

  上游的十八都江,到处是浅滩、山石。下游的十八都江,水面逐渐开阔,渐变成一个兰湖。

  十八都江步道。上次经过没来得及骑车走一趟,今天体会一下吧。

  在步道上骑行,江景、山景映入眼帘,十分赏心。

  这里是十八都江与剡溪交界的三角洲 ,一片花海,是百姓休闲的好去处。

  江对面已经不是四明山了,曹娥江(剡溪)是四明山和会稽山的分界线。

  今天出发:5:00,回家17:00,骑行参数如下:骑行里程167.88公里、运动均速16.72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3.84公里/小时、累计上升2174米、海拔范围-92.4~991.2米(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坡度范围-15%~15%、运动时间10:02:33小时、全程时间12:07:42小时、上坡45.61公里。行者骑行轨迹编号:43792426。

<完>

杰   018-5-4于上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骑行路线 | 四明山腐败之旅
浙江高山
嵊州市海拔400米以上山峰
巍峨的阳明山美景
朝阳沟,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葵山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