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我读《魏公子列传》(上)

大家别光看着《芈月传》中的春申君发花痴,其实战国四公子里他还真不能排在首位。谁能排第一呢?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好霸气的名字)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太史公为当时声名赫赫的战国四公子做传,真的分出了伯仲,哄抬了信陵君的声价。我猜其他三位若泉下有知,会托梦骂司马大叔不公平吧。明人茅坤甚至直截了当地宣称:“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你不信?请看传名:《魏公子列传》《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最惨的是平原君,居然和别人合传了,丢人呐!)魏国公子何其多,凭什么信陵君独享“公子”之名?大家指导,这种称呼有点类似于我们教语文的提“先生”,那必然是鲁迅先生啊。也类似于国人单称“总理”,不加姓的必然指周总理。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代表着认可,更是一种荣誉。太史公在名称上有意区别对待了四位公子,这是证据一。

还有证据二。清人汤谐在《史记半解》中说:“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慨慕之意。”光“公子”这两个字就占了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这两个字反复在你眼前跳跃,仿佛在说:你看,司马大叔就是愿意称我为公子!司马大叔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偏心!

那司马大叔到底相中了信陵君的什么呢?

首先是“仁而下士”。这是文章开篇说的:“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之后,用“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来确定信陵君国之重宝的地位——有信陵君在,诸侯不敢来打我魏国。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这是将仁而下士与国之安危直接联系起来了。

语言都是有内在逻辑的。比如本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魏公子一不在,魏国即遭攻击,他去世十八年,魏国就灭亡了。将魏国灭亡和信陵君直接联系起来,这不是春秋笔法,而是赤裸裸的昭告:信陵君是国之重器。

魏公子仁而下士能影响国之安危,为什么?关键在于“士”。编《战国策》的刘向曾在序言里说,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这些“士”影响极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是可以“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两千多年前也一样。

那么,四公子是怎么发现人才的?是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些人才成色如何?信陵君为什么那么突出?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对人才的发现。

信陵君是一个很神奇的人,他有对人才的极度敏感。在大梁城里,有个叫侯赢的老人,七十岁了,看守国都东门,很穷。但是命运向他招了招手,信陵君发现他了。史书中没有交代信陵君怎么知道他有才华的。同样,在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留在赵国都城邯郸,居然就能“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而去结交。史书同样没告诉我们他是如何知道社会底层的这两个人的。想想赵国的平原君,出使楚国前凑不齐人了,才冒出个自荐的毛遂。在自己的地盘发现不了毛公薛公这样的人,在自己门客中发现不了毛遂,可谓有眼不识金镶玉。孟尝君呢?冯谖同学三次弹铗而歌,想引起他的注意,结果是“孟尝君不悦”,根本不去主动走近门客。鸡鸣和狗盗也是遇到难题时自己主动站出来的,是孟尝君兼收并蓄之后的结果。他不具备在泥沙里发现珍珠的识人之明。

再说对人才的态度。

我们看一个人,不只要看他做什么,还要看他怎么做。在这怎么做之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特点。

《太史公自序》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传最后的评价里,“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司马大叔特别强调了信陵君对“不肖”者、“岩穴隐者”这些身居下位的人的态度。是啊,你看文中信陵君见赠送侯赢厚礼无用之后,大摆筵席,亲自去接侯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左”为尊位,留给老先生;侯赢也不谦让,径直上车坐于上座,“公子执辔愈恭”;中途侯赢要求去菜市场见屠户朱亥,故意耗时间让公子等着,“公子颜色愈和”;市场上的人和侍从们都看不过眼要骂人的时候,“公子色终不变”。同样,在邯郸时,他想结交毛公薛公,两人藏着不见,他就自己一个人步行去找这两个人。这才是浊世翩翩佳公子应有的谦恭有礼的样子。

而其他人喜欢养士,不一定尊重士人;用养士招徕虚名,不一定真正重视士人的才华。就像很多轰轰烈烈的教育理念和课改做法,那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得了名就好,至于是否真正重视学生和老师,单说。虽然《孟尝君列传》里说,“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但这种善遇,多半是“豪举”,不走心的。最差劲的是平原君,有人要他杀掉嘲笑自己的美人,他居然答应了而不去兑现,如此儿戏,实在是不把士子的人心向背放在心上。怨不得信陵君批评他:“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还有在《芈月传》里一往情深的“情痴”春申君黄歇呢,对门客是真不错:“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鞋子上都镶嵌着珍珠啊!但能名垂青史的人才呢?零。这算是百分百纯正的“徒豪举耳”吧。

接着说所养门客的质量。

孟尝君什么人都收留,甚至导致自己的封地薛地民风剽悍,“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所以王安石批评他“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只有一个冯谖,做事深谋远虑,手段高明。借收债的机会为孟尝君赢得美名和薛地民心,又在孟尝君失势时利用秦齐关系帮他恢复相位,在他埋怨宾客们弃他而去时劝他待之如故。但这种效力是有春秋战国传统的,就是我替自己的主人效力,但不用对主人的主人效力——我为孟尝君效力,帮他巩固地位,至于对国家是否有利,这不是我需要考虑的。所以才有孟尝君被排挤到魏国的时候,联合秦赵帮助燕国打败自己母国齐国的事。

但信陵君的门客们却很不一样。

侯赢知恩图报,在被隆重礼遇之后,即说自己牺牲了名节来成全公子好士的美名,后来又为窃符救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士为知己者死。侯赢老谋深算,信陵君率领自己的敢死队奔赴疆场以卵击石时,侯生竟然说公子加油,我就不去啦!似乎一点不在乎公子的生死,因为他算准信陵君会不甘心而回来讨要计策的。公子一回来,如姬的事,朱亥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早替公子想好了。侯赢信守诺言,不惜性命,说自杀就自杀。太史公此处写道:“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淡淡的几十个字,其中交织的深沉与激烈、痛苦与崇高却穿过两千多年弥漫在我心间。侯赢目送公子远去时一定心绪难平吧,会为此战的结局担心吗?公子和朱亥向邺地前进时,会回望侯赢衰朽的身躯吗?眼里是否噙着热泪?很多人不理解侯赢为什么要自杀。这其实是侯赢为公子承担责任。偷窃兵符、私杀大将都是重罪,是需要有人负责的。《论语》里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侯赢用忠于信陵君的方式回报了信陵君的“礼”。也有人问信陵君为什么不拦着侯赢,因为他尊重侯赢。使诈用奸之后,用生命来给一个交代,这是侯赢这位君子的坦荡和刚烈。而信陵君懂他,尊重他,也就必须忍痛成全他。

毛公和薛公也是如此。别看一个是赌徒,一个是酒鬼,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秦国攻击魏国时,公子在一旁看热闹一点也不着急,两人一句话点醒了信陵君:“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你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一个人,你属于魏国,你有自己的先祖,你必须凭着对国家的忠诚热爱立于世间。这才是君子的价值观和君子所为。


我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你就看看他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所谓“审其好恶,则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我并不确定信陵君和这几人算是君臣还是算朋友,但从他敬重这些人来看,信陵君的确是位君子。太史公用这几位君子的高度提升了信陵君的高度,用这几位君子的光辉映衬了信陵君的光辉。

仁而下士之外,信陵君还有哪些太史公没有着意去刻画的优点呢?咱们下次再聊。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有鱼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陵君窃符救赵》赏析
《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为什么对信陵君魏公子推崇备至?
【来稿选粹】姜建发|公子无忌
战国,有甘为上层服务的聂政、范雎,也有愤而反抗的盗跖、庄蹻|战国史话连载15
“战国四君子”之异同简略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高下立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