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奖惩为啥失灵

        在企业中,管理者总是试图用经济奖惩的方法来奖优罚劣,其逻辑起点是把人看成是“经济人”,经济人趋利避害,为了获得经济收益或免除经济损失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尽管在大多数条件下,经济奖惩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失灵之时。


惩罚鼓励了迟到


        家长接孩子迟到,使得幼儿园的老师无法按时下班,令老师们很不愉快。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曾试行,如果家长接孩子迟到将被罚款。幼儿园的管理者认为,在实施罚款规定之后,家长们迟到的情况会有所改善。然而,出乎预料的是,迟到的现象不降反增,迟到的家长数量翻了一倍还多。更令人吃惊的是,在罚款规定取消后,迟到率仍居高不下。


        依照“经济人”假设,人们为了避免金钱的损失,罚款规定应该使家长力求准时,迟到的人数和次数都应该减少,但没想到经济惩罚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样的结果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经济惩罚所触发的行为动机。在没有实施罚款规定之前,人们认为迟到是一种不良行为,在道德的约束下,人们尽量准时到达幼儿园,一旦迟到,家长们会颇感歉意,避免再次迟到。但是,实施罚款规定之后,人们对迟到行为进行了重新认识,它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不道德行为,反而变成了一种有定价的合理行为。这时候,人们可以在准时接孩子和交付罚款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可以选择花钱买迟到。于是,“按时接孩子”这种道德上的义务变成了一种可买卖的市场行为,罚款只要在家长们可承受的范围内,非但不能制止迟到,反而会助长迟到。即便在罚款规定取消后,人们对该行为的认识并不会发生改变,而只认为是该行为的市场定价发生了改变,降为零,因此,迟到率不会下降。


        还有一些罚款失灵的现象。有些企业对开会迟到者罚款,但效果并不明显。城市里对随地吐痰者罚款5元,却招致有些人掏10元钱以便再吐一口。实践表明,处理这些问题更加有效的方式并不是经济处罚,比如,有些单位对开会迟到者实行“鼓掌法”,迟到者一进门,会议便暂停,全体起立,大家的目光都投射在迟到者身上,热烈的掌声随后响起,如此一来,迟到者感觉非常尴尬,“鼓掌法”在公司的会议上实施几次后,基本杜绝了迟到现象。


        在“罚”与“管”之间,很多管理者将二者等同,面对企业不希望出现的行为都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结果非但效果不好,而且员工们怨声载道,他们认为公司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只认钱不讲理。其实,在没有实施罚款规则时,人们并未表现出“经济人”的逻辑和特征,家长接孩子迟到多为不得已,与会者迟到可能是不够重视或者时间没有把握好。但是,管理者以“经济人”的思维去制定规则后,人们被拉上了“经济人”轨道,只要认为罚款的价格相比于内心的歉疚还算合理,这种行为就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所以,经济惩罚不可滥用,不能用经济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


用奖励来禁止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老人喜欢安静,但是一群孩子总在他的门前空地上踢球,扰乱了他的清静和安宁。一天,老人走出房门招呼踢球的孩子们:“孩子们,我非常喜欢看你们踢球,明天你们还来吧,每人给你们1元钱。”孩子们高兴极了,第二天如约而至,踢球后每人得到了1元钱。老人对孩子们说:“明天再来啊,不过每人只能给5毛。”孩子们感到有些失望,但是5毛钱还是有点诱惑力的。第三天孩子们继续踢球,得到了每人5毛钱的奖励。老人又热情地说:“明天还要来啊,每人1毛钱。”这时孩子们感到愤怒了,纷纷嚷嚷着:“只给1毛钱,谁还来给你踢球呀!”就这样,老人重新恢复了安静的生活。


        按照“经济人”的假设,首先,老人不应该给孩子们钱,对不希望发生的行为的奖励,等于鼓励有害行为继续,不符合趋利避害的行为原则;其次,对于孩子们来讲,只要老人给钱,无论多少,与原来只是踢球娱乐相比,孩子们都另有所得,符合人们追求金钱收益的要求,因而无论钱多钱少都不会拒绝,应该不断地在老人门前踢球。但是,为什么老人通过奖励的办法实现了对踢球的禁止呢?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老人运用了心理学当中的两个原理:其一是转移原理。在给报酬之前,孩子们踢球是享受运动的快乐,游戏本身给他们带来了乐趣。老人用给钱的办法转移了孩子们的乐趣,使他们把踢球从自身享受转化成表演赚钱,通过改变踢球的目的,外化了孩子们的幸福感。其二是消极强化原理。当人们不希望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继续发生时,可以把对该行为的奖励措施减除,人们便失去了继续行为的兴趣。


        大多数管理者在面对想要禁止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总是惩罚,用负强化的方式消除员工再次行为的动机,但是负强化并不总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时会激起人们的抵触和反抗心理,而如果采用消极强化的方式,强度比较温和,其结果成为行为者的自主选择,效果更好。


经济奖惩的效果未必最优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来考察多种激励方式的效果。试验组织者调节一个光源的强度,让被试者判断光强度的变化,以此来测试他们的警觉性高低,正确率越高则警觉性越强。他们把参与试验的被试者分为A、B、C、D四组,对A组不施加任何激励措施,只告诉他们试验的方法;告诉B组的人员他们是经过挑选的、观察力最强的人,因此错误率也应该是最低的;对于C组,告诉他们各小组之间要展开竞争,评定小组的优劣和名次;对D组实施经济奖惩,每错一次罚1元,每对一次奖5毛。


        如果按照“经济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实施经济奖惩的D组应该是错误率最低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最终的试验结果是:B组错误最少,D组第二,随后是C组,最后是A组。B组的错误率仅为A组的1/3,而D组的错误率不到A组的1/2。这个试验首先说明了激励具有强大的作用,同时还说明了经济奖惩效果不一定最优。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奖惩激发出来的只是人们的功利心,而对其道德、品质、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信任和鼓励激发出来的是更高尚、更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源于外在的金钱得失,而是来自于对自身的肯定、自信和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因此,如果管理者仅以物质奖惩作为激励手段,有时候反而压低了员工行为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相反,如果采取对员工本身的激励,或者是以员工自身激励为主,经济奖惩为辅,会实现更优的激励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本文摘自《企业管理》杂志

关注公众平台吗?用手指按住下面的二维码,等跳出对话框,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再点“关注”。


===============================================

友情推荐:同样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机器人世界”,方法和上面的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 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家长注意:这样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受用终生!
毁掉一个孩子,就是管他,使劲管他
《今天怎样“管”学生》之纪律管理(一)
“魑魅魍魉”有多少人不会读,语文老师放狠话,再错就别想考高分
班主任良心总结:初中物理“错误率”最高的40个知识点!趁着暑假,快给孩子记一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