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造价值,让员工明明白白自己来

  心理学家杰森在1963年进行的一项著名演化心理学实验——“白鼠撬动杠杆获取食物”表明,在长期生存博弈和适应性演化过程中,个体天然具有自我决定的内在价值需求,期望通过对工作的掌控影响产出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成就体验。


  实验团队在一定时点把一只饥肠辘辘的白鼠放进一个特制的“斯金纳箱”内,里面装有一个特制的喂食器,定时会投放食物,白鼠食饱后被取出箱子,连续几天如此。待白鼠习惯在特定时点等待食物时,突然有一天,原本该投放食物的喂食器停止了工作,饥饿难忍的白鼠等不到食物急得团团转,无意间碰到了一个撬杆,弹出食物,接着按一下,又弹出一个食物,直到灯灭为止。第二天,实验继续,喂食器又可以弹出食物,但是奇怪现象出现了,白鼠宁可自己按动撬杆获取食物,也不愿吃自动弹出的食物,似乎它也知道“劳动光荣”的道理。实验的结果表明,体验自我决定力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激发员工创造性开展工作,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美国学者格兰特曾经以救生员为研究对象,发现让救生员阅读拯救他人生命纪实故事,其自发性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仅阅读如何从工作中获益的救生员,表明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激励价值。


  动物心理学家威尔金森的实验研究发现,吸血蝙蝠会把它们吸入的血液反刍给那些被实验性剥夺食物的同类。那些在危机关头曾获得帮助的蝙蝠更可能向曾经为它们雪中送炭的朋友提供回馈。表明在生存演化过程中,亲社会动机和互惠式利他行为是一种适应性演化机制。事实上,员工天然具有伦理动机和亲组织社会行为倾向,他们希望通过对组织规范的遵从,赢得组织共同体身份认同。而诉诸刚性的货币激励,等同于为他们的道德行为贴上价格标签,人为地增加他们通过敬业行为传递伦理动机的噪音干扰,进而削弱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抑制工作创新行为。


  更为可怕的是,滥用激励手段,一旦这种市场化的手段侵蚀了原本可以依靠社会规范和价值自觉调节的领域,再重建组织规范其成本无穷大。哈佛大学的穆兰纳森教授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警告说,对某种资源(如金钱、地位、时间、自我决定等)的稀缺性感知越强,越会驱动个体追逐这类资源。毋庸置疑,“效率优先”导向的资源分配模式,强化着个体以动机外化为特征的实用主义思维和功利性价值观。如果我们现有的社会大环境及组织小环境不断助长着个体对金钱、地位的稀缺性感知,就会导致个体对这类稀缺资源的饥渴与盲目冲动,一旦这种认知被锁定,便会垄断个体注意力,引起认知和判断力全面衰退,从而忽视更为重要的隐性价值因素。事实上,组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员工努力工作,更需要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价值体系提供包括组织承诺、责任感和自豪感等隐性心理资源的有力支持。

  

  圣人有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强调价值自觉,注重由内而外全身心地修炼自我。事实上,员工的价值自觉、自信、自强以及心理参与动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正如神经心理学所揭示的那样,个体经济决策的背后还隐藏一个高级认知过程:个体不仅关注组织奖励带来的即时收益,更关注组织对个体努力的价值认同及由此带来的诸如学习和自我发展机遇等高级情感诉求,而后者是个体获得未来可持续收益的基石。


  海尔的张瑞敏曾多次强调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让人人成为创客。互联网思维的三大特征是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认知。其本质是强调心理参与。零距离就是用心倾听和感受顾客的心声;去中心化,就是使传统职能式管理范式让位于团队或项目式职能范式,个人的职责边界要突破岗位职责的限制,按照团队成员角色关系重新定义工作职责,将工作流程上下游环节的期望转化为该角色的目标与职责,以此扩展员工创新空间。价值自觉取代绩效导向,成为驱动个体工作的原动力。分布式认知强调知识的分享和快速扩散。知识的扩散机制也由传统的流程接口驱动,转变为由互惠式动机驱动。


  有什么样的组织,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员工。员工会依据组织偏好和激励导向,进行心理计量,权衡工作投入与风险贴水关系,作为选择有利行为的信息依据。因此,要引导员工“心理参与”,必须要员工能够感知到“心理参与”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化的价值感知。


  首先,企业要建立“长-短期导向”的激励计划,容忍短期失败并奖励长期成就。要包容差异,降低员工创造的心理风险,这样在遇到挑战时他们才会自然萌发一种心理体验,把注意力收敛到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并沉浸工作之中不被外在刺激分心,从而创造出新颖实用的工作成果。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责任要转变为,激发员工工作自豪感和使命感;凝聚价值共识,促进彼此价值认同;加强愿景引导,促进员工自我主导。

  

  总之,激活人的创造力是获取新一轮竞争主导权的关键。我们要从员工内在工作价值需求出发审视和优化现有激励体系,让员工从付出100分的边际努力获得30分边际收益的传统绩效管理模式,转变为让员工从付出100分的边际努力能够获得120分的心理价值感知的价值管理模式,引导员工发自内心参与到创造活动中。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本文摘自《企业管理》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职业认同感是员工成长的内动力(李德伟)
意义何来?在利己和利他中找到平衡 | 创变心理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管理品茗: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工作中越主动,对工作越满意?
职场上不道这些你就危险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