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代正宗'的文名和'清慎勤'的政声从何而来?
  为文,独创“神韵说”,一生著述甚丰,作诗4000余首,《清史稿》称其“一代正宗”。

  为政,严格恪守“清慎勤”,始终坚持“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人生信条,为官以廉,颇有政声。

  清初刑部尚书王渔洋为何能在文学和仕途上取得双重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又从家族的血脉里汲取了怎样的滋养?
王渔洋
  王渔洋(1634-1711),名王士祯,原名王士禛,清初诗坛领袖,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后任户部郎中,至京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为文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五十载,一生著述极丰,被尊为“一代正宗”。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做一个“不负民”的好官。
王渔洋故居—宸翰堂
从诗礼簪缨的名门望族中走来
  从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有诗文著述传世者50余人,著述160多种820多卷……“一代正宗”王渔洋正来自于这个家族,“齐鲁第一进士家族”山东桓台新城王氏。

  从四世祖王重光、家族第一个进士开始,新城王氏就确立了诗书传家的风尚,“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八世祖王渔洋本人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爱学之人。《分甘余话》云:“余自幼小,凡博弈诸戏,一无所好,唯嗜读书,虽官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最繁剧之地,下值亦手不释卷也。自甲申归田六年矣!目力益昏,始悔少壮之过用其力,然老矣,终亦不能废书也。”
王渔洋故居— 双松书坞

  从黄发垂髫的儿时到两鬓斑白的晚年,王渔洋始终没有放弃对读书的热爱,他的嗜书自成一种境界。这不仅源自于他个人对读书的浓烈兴趣,更在于家族浓厚尚学风气的熏陶。王氏家规对学习有严格的要求,明确提出读书不可有一时之松懈与怠惰。
  少年不学堕复堕,壮年不学亏复亏,老年不学衰复衰。一息不学谓之忘,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日不学谓之荒。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少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堕落败坏,壮年不学习是让自己损失了又损失,老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倒退了又倒退。一霎那不学习是损失;一个时辰不学习是放荡;一整天不学习是荒废。
  看到这样的表述,你是否有醍醐灌顶之感?在五世祖王之垣看来,学习不分少年、壮年、老年,更不能浪费每一瞬、每一时、每一日。

  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面对知识海洋,如何选取方向、披沙拣金,如何遨游其中而不是被其淹死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光是好读书还不够,还得会读书。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早有思考,给家族成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年少者求学,每一本书都要反复阅读,就好像投入知识的海洋,各种知识应有尽有。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不加选择,什么都学,只选自己需要的去学就可以了。所以希望求学者每次确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想要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学习古代圣贤人物,那就只选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索,不必涉猎太杂。要想学习历史文物之类,也是如此。如果某一方面学有所成,达到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的境界,与泛泛浏览、不求甚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兴趣广泛、每一方面都有所涉猎或许会有读书广度上的优势,但其中的浅尝辄止却远不能和“作一意求之”所能达到的深度相提并论。
为政以德 颇有政声
  世人熟知王渔洋或是因为他独创的诗论“神韵说”,或是因为他优秀的诗作,文坛上的熠熠闪光似乎遮蔽了他为官任上的成就。
“清慎勤”的匾额和中堂

  王渔洋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身为司法官能勤谨职守、宽政慎行;在清江浦督船治贪除污、担当有为;主政宝泉局革除样钱、屏绝货贿;在刑部任上力执公道、为民请命,官品人品俱佳,康熙称其“清慎勤”。在总结为官经验,亲书《手镜》给儿子时,他对“清慎勤”三字做出这样的解释: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做好官,亦易滋谤。勉之,勉之!

  ——王渔洋《手镜》

  【译文】

  没有夜晚收受枉法钱财的事,就是清;事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而为,就是慎;早起劳作,入夜反思,事事不拖拉怠惰玩忽职守,就是勤。在京城附近,如果做好官,声誉容易得到播扬;如不努力做好官,也容易滋生怨谤。努力啊!努力啊!
  明清两朝,家族在朝出仕为官者100多人,官居四品以上的朝廷大员12人。但蟾宫折桂不过是踏进仕途的第一块敲门砖,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坚实无疑需要更多的思量与考虑。家族里延续着一个传统,先祖在著述中记录自己为人处事、读书入仕的亲身经历,并以此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用以警示后人,这其中不仅包含着言传,身教的意味更显浓厚。

  五世祖王之垣在家规著述《念祖约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严刹请托说情之风,而且各省巡抚照例有访查。王之垣身体力行,严拒请托,并告诫族人“谨守本分,安分守己”,如亲友相托,要以实相告,严守禁规。他致仕回乡后,在厅堂中悬挂一帖:“誓不说事”,以此规范自己,警示后人。
  司徒公家训:近例禁士夫说事甚严,且闻各省抚按例有访察,各宜谨守安分,只求平安便是福。户内人亦宜体悉,各求安静为妙。如亲友有以事相托者,以实告之。既朝廷有禁例,想亦不怪也。此言贲、晋粘之壁上自警。

  ——王之垣《念祖约言后序》

  及至王渔洋的儿子做官时,王渔洋便亲书《手镜》,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50条箴言,3009个字,其中既有“居官以得民心为主”的宏观之言,亦有如何“见上司,处同寅”的细节之谈,凝聚了王渔洋数十年为官经历中的智性思考。
《手镜》展厅
王渔洋背后的两位女性
  在王氏家族兴旺崛起的道路上,女性阃范起着重要作用。王渔洋官场上的清正廉洁也离不开背后两位女性的提点与支持。

  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任推官。母亲孙夫人送行时说,“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崇祯年间王象晋曾任扬州兵备副使)。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言语中寄托着一位母亲的厚望,她希望儿子像先辈一样恪尽职守,报效国家。

  王渔洋在扬州任上宽严有度,政绩突出,赢得了官声民心,任满考成时却被定为“失出法严”,“被部驳辍至镌级。”母亲宽慰他,“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

  作为一名司法官,王渔洋审理案件始终坚持公正严谨,不畏强权,不徇私枉法。这正应了母亲对他的劝勉--人命关天,你只要心存公道和宽恕,升官或降职不用放在心上。

  母亲孙夫人对其教诲提点以外,王渔洋为官任上的清正廉洁也离不开夫人张宜人的支持。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是王渔洋为妻子所写的一首悼亡诗。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悼亡为题材的文学传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定是再熟悉不过,而这首悼亡诗不仅抒追怀悼亡之情,更暗藏着一段与清廉相关的故事。

  王渔洋在扬州任推官期间,从不接受贿赂,也从不假公济私,俸禄有限,还要照顾在此居住的父母妻儿,生活并不宽裕。友人许天玉过扬州时向其借路费,因家中“适无一钱”,囊中羞涩,夫人解下腕上的手镯交给渔洋以赠之,悼亡诗即是取材于此。

  王渔洋的时代早已远去,王氏家族世代簪缨不绝的盛况也已成为历史,包含着“忠勤、尚学、正直、廉洁”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王氏家规家训却弦歌不绝,影响着王氏后人。
王渔洋故居—园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九)】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 洁己爱民
清代文坛佳话:渔洋山人王士祯与西陂老人宋荦互有竞争、互相推重
高丽国王降生新城王家
沈淑: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三十六 ---- 卷之一百四十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十一——顺天府宛平县王崇简家族(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