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9个“世界地球日”,这25所高校联合起来“搞事情”


4月22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25所国内高校,今天在北京发起成立我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之一——极地。



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目前我国高校极地研究现状如何?未来联合研究中心将开展哪些方面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极地战略意义凸显



地球两端的南北两极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被认为是冰冻圈的关键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地球系统科学突破的前哨所。


极地冰冻圈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全球能量循环、水循环和物质输送,是全球生态环境一个重要屏障。全球变暖引发极地环境快速变化,极地环境的变化加剧全球环境问题,比如由于海洋变暖,南极冰架崩解消融加加剧。但极地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最为薄弱,不确定性大,很多物理过程不清楚。



与此同时,极地对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极地的研究和探索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地位。


今年1月26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我国第一次鲜明地表达了对北极的态度。


白皮书对北极科研有明确描述:中国支持和鼓励北极科研活动,不断加大北极科研投入的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化的北极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北极科研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北极科研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北极环境监测网络,支持通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平台开展务实合作,鼓励中国科学家开展北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加盟“北极大学”协作网络。


“这对我们要在北极从事的科研工作以及高校责任给予了非常清晰的描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程晓说。



目前高校极地研究有队伍没组织



从1984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展了34次的南极科学考察、8次北极科学考察,正在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作为我国极地考察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30余年来累计派出千余名师生参加极地科考。通过梳理,程晓发现,国内多个高校已经成立了相关极地科研的机构,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甚至到工程技术科学都有涉及。



极地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高校本身学科门类非常齐全,而且国际合作很活跃,队伍也充满了活力,是最适合开展极地交叉研究。高校也成为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重要的产出地。



2000年,我国极地领域在《nature》上发表的首篇文章就来自高校——利用粪土层中生物标型元素恢复了过去3000年来阿德雷岛企鹅种群数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在极地冰架遥感方面,北师大首次进行全南极范围的冰架崩解和底部消融的精确测量(2005-2011),揭示了气候变化下海洋驱动的冰架变薄加剧南极冰架的崩解和退缩。


在极地气候变化上面,中山大学的杨松教授团队在厄尔尼诺偏移方面,对夏季北极的增暖和加拿大北极海冰融化的机制方面有很好的贡献。清华大学罗勇首次构建了新的北极地表温度序列,发现近十几年全球变暖并没有发生“停滞”。北极地区的快速升温抵消了近年来热带东赤道地区降温对全球平均气温的影响。


但程晓说,总体来讲,跟欧美极地强国相比,我国极地科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研究水平处于第二方阵:很多科学家在极地许多领域缺乏话语权;我国高校涉及极地的学科零散,有的高校三五个人已算比较多,而且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组织,可以说有队伍没组织,力量非常单薄。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团队没有机会进入到极地地区,团队也面临萎缩加剧的局面。



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从分布图上看,25所高校比较分散。过去很多类似的中心成立时热热闹闹,时间一长,没什么声音了。


如何让联合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


程晓理解,联合研究中心有着明确的定位:高校协同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极地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服务科技和外交的智库。


具体到研究方向上,经过多次专家研讨会,联合研究中心将涵盖环境监测与模拟,极地变化与全球效应,极地环境与航道资源,极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


“联合研究中心将开展极地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程晓说,现在培养所有极地研究队伍,都是在高校二级学科下面选一些课,课程体系非常不完善,希望通过联合,形成专业教材与通识教材并重的教材体系;统筹开展涉极地高校的课程建设;形成跨学科、跨高校的教学能力;形成跨高校联合培养机制;组织极地科学与技术的暑期班和冬季班。


极地有它的特殊性,联合研究中心将建设极地野外实习教育基地,当然包括跟国家海洋局合作、国际上其他机构合作,能够保证每个研究生有不少于3个月现场实习经历。另外还要建设极地野外联合观测站,组织极地野外联合考察,建立极地数据中心和模拟的平台。


在组织架构上,作为学术机构,联合研究中心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邀请了国内最顶尖、最权威的学者来指导研究方向。


程晓说,联合研究中心虽然是个松散的机构,但是要有一个能够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机构,就是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配备5名专职人员负责秘书处运行。25所成员高校在联合研究中心秘书处的组织下,开展联合协作研究、联合人才培养、联合野外考察等科研活。“目前加入联合研究中心的高校是25所,当然这个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去扩大。”程晓说。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认为,极地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定位在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大家应该有这样的情怀,聚在一起,共同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绽放】新书: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 | 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全球气候变暖是个骗局?
全程揭秘:中国人首次到达神秘的北极点
赶在一切消失前,去追寻,去拥抱
北极出现史前生物尸体,对于人类而言不是好消息
北极现存最大冰架突然断裂 --- 将会发生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