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脂肪和高碳水,多吃哪个更可怕?医生:科学减肥注意这3点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百姓生活条件变好,在饮食方面,低碳水、戒糖的观念逐渐普及,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从吃饱变成了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北方人偏爱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饭。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长期偏重碳水饮食,为什么没有普遍发胖?到底怎样吃才更健康?

亚洲人多是“内脏型肥胖”,不能简单套用西方体重标准

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认为自己很胖的国人到了美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要太苗条,这样说来好像中国就没有胖子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需要指出的是东西方之间由于人种的差别对于肥胖的定义存在差异。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对体重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定义,目前世界标准是18.5-24.9属于正常范围,大于25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然而这一标准是针对欧美白人为基准制定的,对亚洲人则不适用。道理很简单,亚洲人身材偏小,不能简单套用。

事实上,统计数据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日本人在BMI达到24.9的时候,高血压风险已经增加3倍,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达到23.7以上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正因为如此,专家们认为:BMI在18.5-22.9之间才是亚洲人正常体重标准,超过23就认为超重,大于28就认为肥胖

二是脂肪堆积部位的差异。研究数据表明,在同样体重、同样脂肪的情况之下,我国居民体质偏向于使得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

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我国居民的肥胖更加倾向于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或者苹果型身材。而在欧美国家白人的脂肪往往更加倾向于堆积在表皮皮下脂肪中,表皮皮下脂肪组织可以遍布全身,而且以腿部为主,所以表现为腿部肥胖,这又称为梨形肥胖或者周围性肥胖。

应该说,腹型肥胖的危害不要太多,腰围每增加1cm,相当于大脑衰老了1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关系,是因为腹部脂肪的堆积可能经过一系列反应导致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这也同样意味着患痴呆、阿尔兹海默症风险加大。

此外腹型肥胖也意味着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脂肪肝风险的增加。一般来说,当男性腰围大于85cm,女性大于80cm就可以认为是腹型肥胖

碳水化合物含“糖”量高,与脂肪同时摄入最易发胖

我们从问题的根源上找方法,人为什么会发生肥胖?谈一点个人看法:

其一,身体胰岛素处于持续高水平状况。在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胰岛素出现高水平,一是胰岛素高水平的持续存在,缺一不可!

很多人谈到胰岛素马上想到的就是它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殊不知胰岛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在身体的储存。身体内持续的高水平的胰岛素会带来肥胖

是怎样的情况会导致胰岛素水平持续高水平?那就是过多的糖的摄入!

这种糖包括吃上去口感甜的糖如蔗糖(甜菜、甘蔗、水果含量丰富,市面上各种冰糖、白砂糖、绵白糖和赤砂糖也含量丰富)、玉米糖浆(用玉米淀粉经过多种酶水解而制成的以麦芽糖为主的糖浆,存在于甜饮料、酸奶、烘焙食物、咖啡伴侣等)。

还有一类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糖-淀粉,吃上去不太甜的糖。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米面,还有土豆、山药等都属于此类

不管是吃上去甜的糖还是吃上去不太甜的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这种分泌假如过多自然会增加脂肪在身体里的储存。肥胖就难以避免。

问题来了,在我国,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我国居民也是以米面为主要的热量来源,肥胖并不多见,为何近30年我国的肥胖患者越来越多?这就不能不说到另一个问题了:脂肪摄入的增加。

可以肯定地说,假如没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仅仅摄入脂肪一般是不会导致肥胖的,道理很简单,脂肪的摄入不会引起胰岛素过多分泌,这非常容易形成饱腹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会造成脂肪的储存。

在脂肪摄入增加的情况之下,假如不大幅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带来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胰岛素更长时间的处于高位水平,这特别容易发胖。因此,控制肥胖的重要一环就是不要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

慢性炎症阻碍脂肪代谢,科学减肥注意这3点

肥胖的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的慢性炎症状态。身体的慢性炎症状态会诱导身体免疫系统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会损害人体的脂肪代谢造成肥胖。那么导致人体慢性炎症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1、肠道出现问题。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当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微环境出现紊乱的时候,免疫功能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会带来炎症状况从而出现肥胖的状况;

2、油品的错误的选择。很多家庭都喜欢选择精炼种子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这些油品因为含有太多的Ω-6不饱和脂肪酸而导致身体的慢性炎症状况。

3、情绪、压力状况。过大的压力忧郁的情绪也增加发胖的风险,这也应该与炎症状况有关。

总之,必须知道,与西方白人相比,我国居民只是看上去不胖,但假如结合我国居民脂肪多分布于内脏以及更小的BMI指数就可能带来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特点,就可以肯定我国居民肥胖的比例并不算太低。当然,假如仅仅摄入碳水化合物,发胖的概率还是不大的,但必须承受难忍的饥饿感。

因此,低碳水+优质脂肪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善,既能有饱腹感、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也不会引起过多胰岛素的分泌而导致肥胖,是更为健康的饮食和减肥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外癌症专家:6年了,我从不吃面包和糖,一日三餐这么吃
体内的脂肪是怎么生成的?搞清楚才能轻松甩掉它!
研究发现:这种人更容易得癌症,最好的抗癌饮食是什么?
“减肥不吃主食“的说法,真的害人不浅!
研究发现,腹部越大,大脑组织越萎缩,记忆力越衰退
你吃的五谷不养生,只能养出一身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