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阳故宫三大标志性建筑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来源:今日头条

【小传】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

沈阳故宫现有古建筑114座,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时间先后可分三大部分:东路、中路以及西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一起,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是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尊称为“天眷盛京”,从此沈阳便有了“盛京”之名。作为盛京文化的发端——沈阳故宫(注:此处的盛京文化是指后金定都沈阳、更名盛京之后形成的文化),为很多人所熟识。但其中展示盛京文化特色的三大标志性建筑:大政殿、凤凰楼、文溯阁,尚有一些故事鲜为人知。1月6日,记者走进沈阳故宫,同专家一道为您揭开三大建筑背后的秘密。

大政殿

皇宫里的“君臣合署办公”的建筑

1月6日,记者来到沈阳故宫东路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为醒目的大政殿。

“大政殿是故宫里最庄严、最神圣、最独特的建筑。”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理告诉记者,“沈阳在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这是'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军攻克沈阳后撤离。四年后,努尔哈赤意识到沈阳特别重要,于是,在1625年三月三日(农历)上午,突然决定迁都沈阳。当日下午,数十万八旗子弟浩浩荡荡从辽阳启程。四日清晨,迁都大军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便派人将在东京城已建好的八角金殿(注:现辽阳清东京城遗址)拆掉,一砖一瓦运到盛京重新组装成了大政殿。”

李理说,在《侯氏宗谱》中有记载:一个叫侯振举的人参与了大政殿材料的运输以及建造,但具体细节不详。后来专家猜测,也许在迁都时,一时难以备齐建筑材料,于是将东京城已建成的八角金殿拆掉,用车运到浑河边,上船渡河,再拉到城内进行组装。

大政殿

李理说,大政殿广场的建筑形制,是源于八旗出征时设立营盘的一种格局。据史料记载,八旗的营盘,中间为一座黄色营帐,两侧共分设8座黑色营帐。所以,大政殿与分两行排列的十王亭,就是按照八旗出征或狩猎时,汗王和八旗贝勒大臣的帐幄模式建造,所以又称为“帐殿式布局”。大政殿广场建好后,这里成为八旗办公的地方,其功能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办事大厅。

最有意思的是,除日常处理公务之外,大政殿广场还是重大集会的场所。如春节、万寿节朝贺、皇帝登基大典、重大战役凯旋庆功等。据记载,过春节时,进行过“国祭”“家祭”之后,皇太极就会来到大政殿,王公、大臣们开始依次行礼,叩拜新春。皇帝的赏赐也陈列在大政殿广场上,平添诸多节日气氛。春节庆典的高潮是筵宴,皇太极端坐在大政殿宝座之上,贝勒、王公大臣等一律按照满族习俗,自带毛皮坐褥,席地而坐。各旗亭前也都支起大锅煮肉,就地开吃……

努尔哈赤在修建宫殿时,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因而形成大政殿、十王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空前一笔。

凤凰楼

皇宫里居高临下的城堡

李理介绍说:“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的凤凰楼,建在近四米的高台之上,是整个皇宫的制高点。在此后的300年间,它一直是盛京第一高楼。22米高的凤凰楼前有殿,后有宫,形成一座城堡式的独特建筑群。只要关上凤凰楼大门,帝后寝宫区域就成为居高临下的城堡,如遇战事,这里即变为壁垒森严的城池。由此可见,皇太极建凤凰楼时的忧患意识。”

坐落在故宫中路的凤凰楼,正门有24级台阶,寓意一年24个节气。一上台阶就能看到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门匾“紫气东来”,寓意吉祥。

“当年,皇帝登上盛京第一高楼凤凰楼,城南浑河、城东抚顺、城北烽火台、城西沃土可尽收眼底……清入关后,皇帝每次东巡,也会登凤凰楼观景、赋诗。”李理说,凤凰楼,最初是皇太极及后妃议事、读书、小憩和宴会之所,也是皇太极计议军政大事的地方。清入关之前,皇太极也常在这里接见官员。

凤凰楼

1754年,乾隆皇帝东巡到盛京时,看到凤凰楼的巍峨气象,非常感慨,于是将“紫气东来”题于凤凰楼上,用这四个字寓意清王朝的盛世源于盛京。

李理介绍说,清入关后,凤凰楼被用作存放宫廷重要文物的场所,这里曾存放过《五朝圣训》和《实录》。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藏于北京交泰殿的“大清受命之宝”等10枚玉玺,奉旨移往凤凰楼,乾隆皇帝还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乾隆十五年起,开始存放清历代帝王和后妃的画像等。能将皇帝画像和玉玺等清皇家重宝在此存放,可见凤凰楼在清帝眼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文溯阁

皇宫里最大的图书馆

“文溯阁堪称建在宫廷中的最大图书馆,这里曾是乾隆、嘉庆等皇帝东巡盛京时看书的地方。”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学者初国卿告诉记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特别下旨在沈阳故宫内增建文溯阁,用来专门珍藏《四库全书》。可以说,是先有书,后建的阁。”

记者看到,沈阳故宫西路的文溯阁,与沈阳故宫“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大部分建筑差异很大。在文溯阁前,举头望去,但见屋顶黑琉璃瓦镶绿剪边,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整个建筑显得优雅高洁。

文溯阁

“通过窄窄楼梯,上得文溯阁,只见阁上六楹,每楹都是楠木雕花门格。当年的金丝楠木书架空落着,乌黑中透着暗红……”初国卿说,作为皇家藏书楼,文溯阁是仿照江南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以“天一生水”的理念进行建造的,又根据传统的做法和陪都宫殿建筑的特殊身份而多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文溯阁之所以名扬四海,不仅仅是它的建筑别具一格,更因为它是闻名于世的《四库全书》的珍藏之所。《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进行了第四次东巡,这也是其在位期间最后一次东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文溯阁建成后的庆祝活动。曾有记载,73岁的乾隆皇帝迈入新建的文溯阁,举目看到盈架而陈的《四库全书》不胜感慨,亲自查阅翻检。随后,乾隆皇帝高兴地说:“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于是,此阁建成后取名为“文溯阁”,以示乾隆皇帝身处盛世念念不忘祖先开基创业之艰难。

初国卿介绍说,文溯阁在200多年间只藏了两部书,精确说只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一部,另外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只是陪衬。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是一部历经200多年兵燹(xiǎn 野火,编者注)战乱而完好无损的巨制,这本身就是一件照耀古今、震惊世界的壮举。

初国卿有些遗憾地说,历史上《四库全书》本有七阁之书,可是到了今天,只有文溯阁藏本最为完整。但是在1966年10月,文溯阁《四库全书》因故远走兰州,独留空阁在盛京故地。“物回原阁,书阁一体”,当属沈阳人的一个夙愿。

文/韵/盛/京

盛京文化——让最精炼部分吸引世界目光

2021年10月,沈阳故宫凤凰楼、文溯阁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成为关外首次入选的两座文化名楼。

初国卿认为:“皇太极将沈阳尊称为'天眷盛京’,从此有了'盛京’之名。最初它仅指沈阳城一地,随历史演进而形成盛京(奉天)地区、陪都地方,范围所及已囊括东北全境。盛京文化就狭义言是指清朝沈阳地区文化,广义言当指盛京五部侍郎及盛京将军曾统辖的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盛京文化是沈阳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深远的文化。”

盛京文化,不仅影响了全国,也受到世界关注。沈阳市档案馆原馆长荆绍福说,清入关后,乾隆帝东巡盛京留下了著名的《盛京赋》,成为世界了解盛京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同时,《盛京赋》也是流传到海外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已70岁高龄的伏尔泰还曾为《盛京赋》点赞。

初国卿认为,有特色才更有魅力。正是有了沈阳故宫,盛京文化才逐渐兴起。清入关之后,盛京文化被注入更为丰富的地域元素,并与清王朝相始终,存续了近三百年。就沈阳故宫而言,我们不仅应追求对古建筑一砖一瓦的保护,更应对其文化内核进行研究和挖掘。

“盛京皇宫三大建筑,是沈阳的文化标志,也是历史赐予沈阳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用更宽的眼光,将最精炼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来,让盛京文化价值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初国卿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陈凤军/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文章作者:沈阳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 | 沈阳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辽宁沈阳:清故宫
【专题研究:沈阳故宫传奇的布局】
带你走进另一座“故宫”:沈阳故宫到底长啥样
沈阳故宫博物院-西路、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永福华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