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次先锋的“跨文体写作”——徐东印象记

       青年评论家,散文家陈剑兰。现供职于中山市某中学。


    徐东大名,近年来颇有如雷贯耳之感一是因为他太能写,二是因为他写好,三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纯良与友善,四是他在各大文学刊物上的出境率实在太高,高到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只能去崇拜和景仰。前不久去东莞参加一个新书发布活动,刚好见到了他,乍见之下只觉甚是眼熟,甚是亲切。

徐东是位儒雅温润的男子,高高的个头,戴一副无框黑边眼镜,言谈举止谦和得体,不张扬,不凌厉,也没有丝毫所谓大家身上的那份高冷,笑起来甚至还略带腼腆,这让我很难与他在文坛上的盛名联系起来。在我的感受中,他低调内敛,是个能感知自我灵魂,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人,所以,他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始终保持住内心的纯粹与干净,保持住对文学的那份热爱和初心。

之前,陆陆续续也读过他一些作品,比如《藏·世界》,比如《欧珠的远方》,比如《旧爱与回忆》等等。每一次读他的书,都是一种精神与视觉上的盛宴,是一种内里的愉悦与享受,那是要一口气读完才过瘾的。很多时候,我都会在夜深人静里用心品读的作品,他那诗性而美好、又有着淡淡宗教情感与哲学况味的文字,值得细细揣摩。我觉得,徐东的文字像一缕微光,照得见他内心的纯净、质朴与忧伤,也照得见这尘世的卑微、挣扎与荒凉,更照得见他对文学的执着、思考与祝福。

徐东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读。否则,你就很有可能无法真正进入抵达他作品的内核。因为他的叙事节奏特别细致、深邃、空灵,甚至是缓慢的,有些像被分解的慢镜头一样,为我们潜心构画出一个可以安静冥想的国度,让我们可以在那近乎永恒的肃穆中守住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疯狂叫嚣努力追求着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近乎缓慢的优雅来呈现外物与内心。徐东笔下的这种慢,以及他用文字呈现出来的那种探索性与思考,与现实形成了一个奇异的美学空间。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用心抚摸文字、珍视文字、热爱文字并与文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

“我想要腾空我生命中的风景,给生命一个全新的空间。”徐东的这句话,是对文学本义的一种引领,一种诠释,是通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真实感受,并让这种感受延展到了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一直以来,“他都愿意让流淌的艺术脉络去打开他的心结,对于芜杂生活的剖析和追问,对于精神空间的探寻与守护”,是他小说的最大亮点和特色,这让他的小说具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阴郁而神性的痛感和美感——“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乞讨者——人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叫颜色的人,都有一个上帝。”

如果说《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对这个恶俗世界里城市生活的缩影的描述和各种人性的剖析,表现出了徐东在创作上思想的开放性、复杂性与多义性,那么最末一篇《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就是这本书的灵魂收笔。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段幻梦般的呓语,一直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来回穿插,深刻地揭示出了人的本性,关注人的灵魂。它的思辨性和哲学性太过明显,太过强大,太过锋锐,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形而下的荒诞感以及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完全跨越了纪实与虚构、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他也因此被评论界冠之以一次先锋的“跨文体写作”概念。

当然,《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首先是一部小说,但同时它又是诗和哲学以及其它类型综合起来的一种复杂体。说实话,读完这篇类似于哲学的小说,我甚至一度脑子里空白一片,久久都回不过神来。似乎读完了,又似乎还没开始读;似乎读懂了,又似乎说不出一句像样点的所谓的结语。这样的感觉,于我来说,很陌生,很焦虑,很痛苦,却又很难以抵拒,它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安与困惑,也是一种内心深处对于文学或者说人性的警醒与思索。也许,这就是徐东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又或者说,徐东是有意用这个题目作为书名?

最初关注到徐东这个名字,源于近年来我个人写作体裁上的拓宽,或者说主动有意的尝试。在完成了多年的诗歌、散文体裁创作之后,感觉自己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面前横亘着一堵无法穿破的高墙,让我焦灼而又惶恐,以至于竟有无处着笔之感。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疯狂地阅读,什么书都读,以此来排遣内心深处的那份不适与孤独。徐东和他的《藏·世界》,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某些精神上的启示和力量。

突然某一天,就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一边创作的过程中,一边也时刻关注着徐东以及省内一些同年龄段的小说作者极其作品。比如马拉、王威廉、陈崇正、陈再见等人。他们这些70后或者80后,就像冉冉升起的明星,为浩瀚的银河系里不断增添着一闪一闪的亮度。

徐东是典型的北方人,我们看得到的是他那代表北方男人的高度,却很难从他身上看到北方男人的剽悍,有的只是儒雅、沉稳、内敛,几乎所有对于男人的溢美之词都能用在徐东身上。而他的这种品质,更能通过他的作品体现出来。与北方作家相比,徐东的作品呈现出的多义性、实验性以及复杂性,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比其他小说家更甚。这或许与徐东的个人生活经验不无关系。北方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曾辗转在多个城市,他生活过的那些城市具有某种代表意义,从而导致了他在城市题材的处理上,不仅比一般小说家更得心应手。从中篇小说集《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我读到的不仅仅只是都市生活里的各种野心、卑微、欲望和挣扎,也不仅仅只是词义所指的那些精神世界里最具玩味的重要内容,更多的是徐东对现实生活以及对小说这种文本的深层次的思考。文学评论家郑润良说:“这是一篇新时代的《狂人日记》,它表现的主题是'物吃人’,也就是当下都市中人性被物欲所异化的现实。” 我想,徐东想要表达的,也许是他内心想要抵达的那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他想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但这种想法,却因为某种恶俗的欲望和逐渐被物化与异化的思想,最终让我们彻底沦为了一个精神的赤贫者和乞讨者。

你可以把徐东的这篇《有个叫颜色的人是上帝》看做是一种呓语,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场幻梦,但其实,你完全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隐喻。因为,你能从中读出那一种被闷住了的痛,读出一种灵魂深处的思考和救赎,那是一种恍若梦境而又无法穿越和抵达的现实……

评论家们将70后代表诗人余丛冠之以“多疑”,而我则更愿意将70后小说家徐东冠之以“多义”。这个“义”,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一种宁静之气。他能让自己飞翔,也能让读者飞翔,是因为他心存理想,心怀远方,没有杂质,只以童话般的纯粹和孩子般的真诚,传递对整个世界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祝福。而他真正想要传递的,其实是一种善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

这,就是徐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非:先锋概念已经解体
“先锋的旧爱与新欢”——作家吕新、北村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好的写作,让你阅读后感觉“写作没什么门槛”
锐话题 | 当代小说的创新空间还有多大?
[写作经验] 15条技巧提高你的写作技巧(转)
格非:创造一个故事里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