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山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学院类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学术、教育机构。《辞海》中说:"(书院)创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署学士,掌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备顾问应对。"宋代以后,由于官府的鼓励支持,书院逐渐大兴。著名的书院除白鹿以外,还有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丽正、象山等。这些书院或为官府举办,或为私人创设,不少知名的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典,并形成了相互争鸣的不同学术流派。元朝以后,路、府、州、县多设书院,馆陶县的"陶山书院"是一所创办较早的县级书院,也是今邯郸市各县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

(一)

馆陶地处孔孟之乡古鲁国西部地区齐、鲁、赵、魏交界处,自古就崇尚儒学,重视文化教育。"馆陶东望泰岱,西距卫河,北接清源,南迩畿辅诸郡邑,盖形胜要会之地,四方莫先焉。"(见明朝尚书开州王崇庆所撰《重修儒学记》)初唐名相、馆陶人魏征主编的《隋书》也说:"馆陶人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转引自1936年版《馆陶县志》)崇儒、学儒、重视研习儒家经籍长期以来在馆陶一带形成了传统风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馆陶一带儒家讲学、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的风气就十分浓厚。据《馆陶县志》、《冠县志》、《聊城人物大辞典》等书载,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子夏、冉雍就曾在馆陶一带讲学,且死后葬在馆陶。子夏(公元前507-?)在西河(今馆陶县西河寨村一带)讲学,弘扬儒学思想,培养了段干木、吴起、李悝、魏文侯等一批有才学的学生,其中段干木的家乡即在古属贝州、宋金时期逐步并入馆陶县的永济县(永济县系古清渊县的一部分,古清渊县故治所即今馆陶县路桥乡的清阳城村。这些情况见新、旧版《馆陶县志》有关记载和唐代无名氏所撰《段君墓志铭》一文及其他史书)。子夏死后葬在西河寨村,后人多次建(修)卜子祠纪念他。冉雍(前55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相传他曾在馆陶一带讲学,死后葬在这里。今山东省冠县旧有冉子书院,城北二十里王段村(此地从秦汉至隋唐乃至以后较长时间曾长期归属馆陶县)有仲弓墓及冉子祠。孔子儒学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曾在馆陶一带经过并有活动。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他周游齐、梁,曾多次路经鲁西馆陶一带地方。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版《冠县志》载,孟子游梁时曾路过今山东省冠县张平村(汉以后今山东省冠县一带长期归属馆陶县,隋唐时期才从馆陶析出,见《唐书》),并在此与当时的纵横家景春辨论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名言即此时所说。

由于种种原因,后代关于馆陶县学校和文化教育的史料留下来的甚少,但也很有一些内容和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金元以后馆陶县文化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兴盛,具体表现就是各类学校和教学活动的形式既多种多样又十分繁盛。首先是官办学校--儒学。原来的儒学在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东南大成殿,东西两厢房前为戟门,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前为棂星门,后为明伦堂,博文、约礼二斋规制俱备。这所儒学系金皇统年间县令孔渊始建。儒学创办以后,历代官府均对其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修复和重修。元代至元年间县尹刘著、大德二年知县温仲谦相继重修。元朝翰林张士观所撰《重修庙学记》(见旧版《馆陶县志》)载:"馆陶故有学。金皇统中,先圣四十八代孙县令渊实始为之。……至元十一年(1274),达鲁花赤旭世笃暖、县尹刘著更相勉勖(读xù,勉励的意思)纲纪学事,门观堂庑廊筵斋构完重新。大德元年(1297),县尹温仲谦始至,瞻谒礼殿,大惧,弗称其制,欲葺……"明代县丞欧阳源,知县邳宣、邢政、唐祯、孟正等也曾多次修复。嘉靖十年(1531)敕建敬一亭,刻御制箴,知县史官又建启圣祠于殿西南,知县朱时叙创浚泮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教谕阎应震募修大殿。再就是民办学校--"社学"。馆陶县最早的"社学"也系元代所创,县城后街府馆东就有一处。县内村庄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名为"社学"。除儒学、社学以外,其它还有义学、私塾等等,尽管规模不大,但数量却是很多。以上情况新、旧版《馆陶县志》均有记载。

(二)

陶山书院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儒学文化教育氛围中创办和发展的。可以说,陶山书院的面世,是馆陶古代儒学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馆陶古代儒学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新、旧版《馆陶县志》,陶山书院最初创办于明朝早期的正统七年(1442),这是今邯郸市各处古代书院创办最早的时间。1936年版《馆陶县志》"政治志o教育"部分载:"外有陶山书院,亦旧制也。旧址在文庙右前方。"

书院创办以后,必然发挥很大作用,在推动文化教育、儒学思想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随着年代推移,书院因长期使用和风雨剥蚀而难免会有所损坏,致使书院不能正常使用,一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官员想办法筹集款物做了很多修圮乃至扩建的工作。清朝十分出名的馆陶知县张琦,居官清廉,政绩十分突出。他曾写文章说:"(自己一到任)恭谒圣庙展拜礼毕,周视(文庙、儒学、书院等)垣宇欹颓毁草蔽砾积者不十三四,亦皆桷张甍飞,雨剥风蚀,乃心惶悚不克自持。"所以很快就张罗着对文庙和书院进行整修。明清时期,知县王良辅和陈冕等人分别于嘉靖十年(1531)、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等时间多次重修,确保了陶山书院的正常使用。陈显彛,字秉初,浙江山阴人。道光二十八年做馆陶县知县,他针对馆陶书院财务紧张的现实,曾拿出自己的俸禄三千缗捐给书院,补充书院的伙食之用,暂时缓解了书院的经济困难。咸丰九年来馆陶做知县的湖南湘潭人梁文珏,一来馆陶见书院破败倾圯,便捐资一千缗增加诸生的"膏火"。耿光祜字笃卿,四川隆昌县人,举孝廉。同治三年三月来馆陶做知县时,正赶上土匪刚刚平定,他不遗余力地做好善后工作,并把查封的逆产十二顷二十亩,拨归给陶山书院,每年可得地租若干,以补充课士经费,并立石碑以记之,表示今后不得变更。他还在南馆陶、张官寨两个镇各设义塾一处,培养人才,受到了百姓的称颂。

清朝陶山书院不断发生变化。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把书院报为了义学。康熙四十七年(1708),又改为训导署书院,同时地址迁移到了县城城隍庙南。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彭元照改书院为试院,除县试作为考场外,其余仍一照往常,按时教授课程、举行考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向植奉文改书院为校士,分馆延请"教习"主讲,每月课期一如往常。只是改试论策经义于官师两课外,每人就阅读经史的情况写出心得笔记,定时呈给"教习"评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开办巡警,知县方桂芬把陶山书院借作了巡警教练所之用。馆陶县古代官方举办的陶山书院即此废止。

(三)

作为一所官办的学院,陶山书院的教育活动逐渐趋于制度化、正规化、经常化,书院内的各种学术教育活动非常频繁兴盛。书院每年聘请山长掌院,负责书院的各项活动并教授学员。规定:除了平时的教育活动外,每月初一为官课,由知县命题考试;十五日为斋课,由山长命题考试。还规定,官课生员选取比较优秀的,生活上给予特殊照顾(指伙食上吃偏饭,即所谓"膏奖"),并发给奖金以示鼓励;文童也列上中等,优秀者也分别"给以膏奖"。对于斋课,则"有膏无奖"(不发奖金)。平时生员的作文呈由山长阅读批改。

馆陶县以陶山书院为主要阵地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成绩卓著,长期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据《馆陶县志》记载,自宋至清,馆陶县共有19人中文进士,9人中武进士,79人中举人,243人岁贡,16人拔贡,19人府贡,65人例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柳开(官至贝州知州)及王沿(官至监察御史)、王鼎(官至太常寺博士)父子,金代的郝钧(承安五年经义榜进士)、明代的孙文义(洪武庚午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郭良(天顺丁丑科进士,光禄寺少卿)、耿如杞(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山西巡抚),清代的耿愿鲁(康熙庚戌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马延眉(康熙戊辰科进士,官至守备)、高重光(康熙癸丑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来源:《河北文化》

>>>> 编辑:孙冯宇

>>>> 编审:李跃超

>>>> 审核:睢仕显 王茂军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心中的四中”征文:文/戴敬仁||母校冠县四中那些事(之三)
东昌府各县的儒学
地名文化:河北“管陶”与山东“馆陶”
聊城人张问陶证实高鹗续写《红楼梦》
明清时,今天河北南部这个平原小县,为何拥有最为完整的仓储类型
卢其之山馆陶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