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论治教程》第一章之第二节第一之(一)

第二节       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究竟是何时奠定的?它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辨证论治体系又具有什么特点?今后辨证论治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研究辨证论治时需要了解的问题。在认真查阅大量古典医籍、仔细分析有关的论述之后,我们对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史,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对上述有关问题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医辨证论治发展史可以归纳为:《内经》的综合辨证论治体系阶段、汉以后的辨证纲领分化发展阶段、以及当代的辨证论治规范化研究阶段。兹就其要概述如下:

一、     《内经》的综合辨证论治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谈起辨证论治的渊薮,每每追溯至《伤寒杂病论》,认为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我们在潜心研究了《内经》全文之后发现:《内经》在总结当时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辨证论治的一系列基本法则,阐述了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而且讨论了许多具体病症的辨证论治问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辨证论治体系。

(一)《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基本法则,如三因制宜、整体恒动观念、标本治则先后等等,临证诊疗病人,必须遵循这些法则,否则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内经》不仅提出了上述法则,而且论述了它们的具体运用。

1、 三因制宜法则:

所谓三因制宜,就是说在分析、诊断和治疗病人时,要参照发病时间、病程长短、症状间甚的时间特点、四时季节的寒暑变化、患者生活居处的地区方域和地理环境特点、以及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诸多因素。《内经》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了这一思想。

在因地制宜方面,《素问·异方法宜论》专篇讨论了不同的地区方域和地理环境对人体体质和疾病的不同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则具体指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适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阐发了因地制宜的精神。

关于因时制宜,《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其基本精神就是强调要根据四时季节、气候温凉的变化,选择适当的药物和食疗方法。其他如《灵枢·四时气》提出的要依据四季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针刺部位和方法,同样表达了因时制宜的思想。

至于因人制宜,《内经》许多篇章对此都有论述。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同一病证,如果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针刺就应当区别对待。对年大体壮者,针刺可“深而留之”。对瘦人则“浅而疾之”。对婴儿则“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灵枢·论痛》谈到体质不同,其对药物的耐受性也有区别,指出:“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对这类患者用药可重一些。而那些“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因此对这类人用药也要轻些。

类似记载在《内经》许多篇章中均可见到,其精神无非是提出在临证处理病人时,要注意时间、地区方域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强调贯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 整体恒动观念:

整体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也是辨证论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法则。这一法则要求医生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分析疾病。《内经》不仅描绘了中医整体恒动观的基本思想,而且具体地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分析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在总结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规律时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明确说明五脏病变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过程中可以发生传变的。在外感热病的辨证分析中,《素问·热论》同样阐发了六经病证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传变规律。这些都为中医在辨证论治中运用整体动态观念来分析病情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3、 标本治则先后:

辨证论治理论要求医生在辨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病因病位和性质、病变的原发继发、证候的真假同异、病情的轻重缓急、确立标本治则的先后。诚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与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那么如何依据临床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标本治则先后呢?对此《素问·标本病传论》和《灵枢·病本》均载文探讨了这一问题。原文谈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表。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此段文字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内经》的这一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辨证论治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不能仅强调辨证论治,还要大力提倡专方专药!
中医不能仅强调辨证论治,还要大力提倡专方...
中医内科学 88 痹病的辨证论治_标清
二阳,不怕,还是辨证论治就行
中医内科学 07 哮病的辨证论治_标清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