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稿&录音】吴国宏:关于孩子的智力开发,父母能做些什么?



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智力







嘉宾:大家好,我是吴国宏,复旦大学的心理学老师。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关于孩子的智力开发,父母能够做什么很高兴能够跟各位家长、各位同仁一起来交流这个话题。

 


先给大家看一下张图,大家看一下。

 



这张图上是一个小男孩在地上玩一些瓦片,那么他的背景后面是一家机构,我隐去名字了,机构里出来两个工作人员,很明显这是一家教授幼儿某种知识的培训。这个孩子不是在里面培训,而是在外面玩耍,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大门内外哪边的孩子在发展智力?

 

我们看到大门外的孩子在随便地野玩,也不是家长特意给他设置的,或者说有专门机构设置的一套东西;而在大门里边,可能是有一套系统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的,专业教师指导下的一些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所以我的问题是大门内外那边的孩子在发展智力。这个问题可能对家长来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既然是一个问题的话,不妨大家再思考一下。

 



首先我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讲儿童的智力,包括父母能够做什么。我们首先澄清什么是智力,或者是这个问题太过专业的话,那我们家长可以问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聪明的?你家的宝宝到底聪明不聪明。你家的孩子,假如是青少年的话,聪明不聪明。哪怕没学过专业的知识,在我们心中都有一笔帐,什么是聪明。这个问题先不给大家答案,大家先想一想什么是聪明?是不是口齿伶俐啊,目光灵活啊,善于跟人交流啊,善于审时度势啊,或者说作业做得特别优秀,学校成绩好啊,或者说在学业之外的解决也非常好的。

 

接下来延伸性的问题,前面问的问题,就是大门内外的孩子如果是听任其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一个在门内接受教学,不管教学什么科目,家长定时、按时把孩子送到里边去学习;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在门外,没有系统地学习,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学前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如到入小学的时候,他们那边谁会更聪明呢?

 

那么可能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答案,就是肯定是在里边接受正规培训的孩子会变得更聪明。这里面可能家长就会混淆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可能在里边的孩子培养的是一种学业的能力,或者是学业的智力,而外边的孩子,虽然他没有接受正规的学业培养,但是发展得也不错。所以答案可能并不是像大家期望的,或者是预计的那样,一定是里边的孩子更聪明。以小学入学为限。当然可能两边的孩子差不多,可能一样聪明。当然也不排除外边的孩子比里边的孩子更聪明。

 

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通过哪一种方式来提升?我下面给大家一个答案,或者说先是一个结论,就是智力其实离不开思维,同时思维离不开逻辑。这是一个结论吧。先是前面的前提。


我现在引一个思维的定义,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各种符号系统,对客观的概括和反应过程,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于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有关于思维的两个关键概念

 

第一个关键:各种符号系统。这其实是思维的构架,也就是说个体在思维的过程当中,它到底用什么东西来帮助他思维。可能我们成人都知道思维是通过概念,通过符号系统。实际上小朋友因为他不具备语言的功能,或者是生命的最初,个体的思维实际上经历了从动作,再到表象(就是图象),最后才到抽象符号(包括语言、数字)三个阶段,并不是上来就需要抽象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刚才我们看到的那张图,那个小朋友他显然还不到用抽象符号来进行思考的阶段。他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摆弄砖头也好,瓦片也好,总之任何他能够碰到的东西,他在那里进行操作,其实就是一种动作。所以这时候的孩子思维有一个特点:此时此地此刻,他碰到、看到的东西才能够主导他的思维。反之,假如同龄的孩子是在里边,他学到的内容都不是他所思所想的,都不是当下碰到的东西,也不是他看到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年龄阶段的一些符号,那可能就有点超前了。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里边的孩子啊,就是说在机构里边学习的孩子,可能这个效果并不好。假如说也是两岁,或者是两岁到三岁之间的孩子,思维更多是依靠动作或者是图象的东西,首先是可以拿得到的东西。假如说给他一些符号,不管是数字也好,或者还是字母,母语的语言也好,相对比较抽象,可能效果就不佳。

 

反之呢,假如说父母带着孩子到公园里,到草地上,看看小花、小草,看看鸟啊,蓝天啊,白云啊,这是构成儿童视觉,也是感官此时此刻此地所接受到的东西,恰恰是儿童思维的素材。假如儿童到八九岁以后,年龄比较大了,这时候可以根据他的特点,根据他的情况,然后再赋予一些数学啊、语言啊,相对符号性的东西,那可能就相对比较有效。所以我前面的结论是:两个孩子虽然隔着一道墙,一个在机构内,一个在机构外从事着自己的活动,他们进入小学之前发展的智力水平应该是大致相当的。这样来讲家长就可以判断决策了:花钱到那里边去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

 

思维第二个组重要的因素是逻辑。逻辑的重要性。智力离不开逻辑,逻辑离不开思维。外面机构充斥着逻辑训练、思维训练,那里讲的逻辑跟我今天讲的有什么区别呢?



两种经验与两种知识




 首先讲两个故事,这两个也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故事。

1、“地铁识字记”

坐地铁的时候,不管是妈妈也好,或者是外公外婆,带孩子上地铁以后,人家让座给他,他感谢之后,从口袋里拿出识字卡片告诉孩子,这是鸭子,反面是一个汉语拼音:ya,ya。利用这些时间见缝插针地教孩子一些识字卡片。这些实际上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有一点脱离儿童的生活。怎么讲呢,脱离现实之上的。假如孩子没有见过鸭子,没有看过它游,只是通过识字卡片注入知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或者说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这类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孤立、割裂的。当然这类知识也需要抽象,这个抽象后面再详尽地讲。


2、沙滩上的发现

另外一个故事呢,就以刚才那个小男孩为例,可能要大一点,他这么小还发现不了。叫“沙滩上的发现”。这是一个著名心理学家听来的故事。是数学家朋友告诉心理学家的故事。在数学家小时候,有一次在沙滩上玩贝壳,把贝壳摆成直线、竖线、斜线,封闭的圆,摆来摆去,每摆一次数一次,后来发现不管怎么摆,这个沙滩上的贝壳数永远是固定数,他发现了新大陆,高兴地起来欢呼跳跃。其实数学家小时候发现的知识是“必然性”的知识,比起孤立、割裂的知识来讲叫逻辑数学知识。这类知识其实更重要。儿童往往通过探索、操作来悟出的,实际上这类知识才解释世界,不管是物理世界,还是社会生活世界,这才是它背后的运转机制。

 

再举个例子:家长可以给相对比较小的,学前的孩子试试。你家里有没有跳棋的弹珠(弹子跳棋)。比如说有红色、绿色、白色、黑色的。你问孩子:是红色的弹珠多,还是白色的弹珠多?假如孩子有数、量的概念,就可以数出来到底哪一种颜色的多。所以你告诉他具体哪一种颜色的弹珠多少的问题,儿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假如说你突然问他:是弹珠多,还是白色的弹珠多,或者说是弹珠多,还是红色的弹珠多,这样的问题儿童有点恍惚了。实际上弹珠是所有弹珠的组合,包括了所有颜色的弹珠,也包括了其他材质的弹珠,有大理石做的,有珍珠玛瑙做的弹珠,甚至包括大小不一的,都可以称之为弹珠,是一个总的概念。

 

我们想想看,大人知道,永远都知道,对吧?必然地知道,就是说弹珠是会比任何一种具体的弹珠数量多。但是这个概念你告诉儿童的话,实际上告诉不了。儿童只有在自己不断地探索和操作,有朝一日自己悟的时候才可以悟得出来,表面告诉他这个知识,他虽然当时掌握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掌握。

 

好,这就是两个故事,但是介绍的是两种知识。一种是比较割裂的、物理的知识。另外一种是属于必然性的,逻辑数学的知识。逻辑数学知识是潜藏在事物背后的。

 


从经验到知识:认知发展的机制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从刚才儿童的不管是物理经验,还是逻辑数学经验也好,它最后产生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怎么获得的,认知获得发展的机制,这个机制的词讲出来稍微有一点怕人,但实际上我们讲的例子可能家长们就觉得没有什么可怕了,这个机制叫反省抽象。这个反省抽象具体来讲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这个知识不是被教会的,不是从外而内,不是至上而下,不是从家长、老师向儿童那样灌输的。哪怕是物理知识。我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小朋友要了解什么是汽车,哎,什么是汽车的概念。哎,小朋友怎么会知道这个红色的叫汽车,白色的也叫汽车,都是汽车。他跑到街上的话,那个卡车是汽车,出租车也是汽车,怎么知道这些都是汽车的呢?

 

家长想,那是我教他的。但是家长可以这样想想看:你教他的只是某一辆具体的汽车,在某时某地驶过的具体汽车,有形状、大小和款式的,它不代表所有的汽车,但是你家的孩子可以对任何一部新看见的汽车都可以命名为汽车,因此啊,其实并不是说家长你教会他这个具体的例子改汽车,他自然就会就会对玩具的,木头的,铁的,小汽车都认为是汽车。实际上他心理做了一个反省、抽象的工作。这么小的孩子,他讲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汽车,但事实上他在无意识下做了抽象的工作。

 

物理知识从物理经验抽象的。逻辑数学知识更是以抽象实现的。下面以“传递性”这个逻辑数学概念为例。比如说爸爸长得比妈妈高,妈妈长得比孩子高,假如前面两个前提是正确的话,我们知道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爸爸比孩子高。哪怕爸爸没有跟孩子比过,但实际上这种传递性的推理,这种逻辑数学知识是儿童经过大量的实际情况比较,比较长度、比较面积、比较大小,它都是非常具体事物的比较,而不是成人的A>B,B>C,因此A>C。儿童借助于具体的有长度的木棍啊,游戏棒啊,筷子啊,有容积大小的饮料啊,碗啊,或者说有具体意义内容当中的比较,从有意义的比较得出传递性规律之后,最后才抽象出如果A>B,B>C,最后A>C的结论,这并不是数学课上才教会的,孩子在十岁以后,这种传递性的概念,他自然会形成。这种形成来源于儿童实际的活动,教授不能说一点没有用,但实际上我们等会会讲到,一个真正的训练和教授体现在要超过你教授的材料,要在其他新的材料当中也会有迁移发生,才叫训练有效。

 

好,所以从经验到知识,无论是物理知识,还是逻辑思维知识都是通过反省抽象,实际上反省抽象是在无意识层面,也就是说小朋友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活动,他在观察,当然有的时候也是在学习当中,他自己反思,他是一种自我建构。想请家长们明确一个关于教育的概念。现在更多强调的是教育、教师、教材、学校,至下而上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忽略儿童自己有一种学习的本能,或者本性。这一点假如家长可以看到,同时尊重他,也去挖掘它的话,那么他学习的效果要配合外在的那些教材、教师、教程,会更加有效。

 

好,这是反省抽象。那么反省抽象我下面简单地讲一个大致的发展规律,小朋友最初从幼儿期的动作反省抽象,再到表象层面的,或者是形象层面的反省抽象,最终才能够到我们家长其实最期望看到的,符号的抽象水平的反省抽象。

 

动作层面的抽象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一个小朋友会用手去够东西,比如说去拿一个玩具,但是玩具放在桌面上很远,够不着。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有一个台布,玩具没够着,台布拉下来了。儿童有什么样的抽象,实际上他在动作层面已经有抽象了。前面一个拉台子桌布的动作导致了玩具的靠近之后,才拿到玩具。实际上你给婴儿充分的活动空间的话,这时候他已经有动作层面的抽象,有逻辑的反思了。

 

表象层面的抽象更是比比皆是,或者说生活当中屡见不鲜,但问题是你要把孩子带到丰富的表象面前,这个表象包括大自然当中有的花鸟鱼虫,山水,也包括现实生活当中有的各种人,各种东西。以人为例吧:比如说什么叫男人、女人啊?什么叫老人、小孩啊、年龄、性别,或者说友善和凶恶,这些词其实都是儿童看一个个形象,具体的形象来分类,会形成比较抽象的,形象层面的概念。那么当然了,至于最后抽象符号层面的抽象就不举例了,因为大家肯定更熟悉。

 

我这里想以比如写作为例,也是表达为例。比如说你看到一只鸟从眼前飞过,一个作家来写,一个青少年来写和一个懵懂的小孩来表达肯定不一样。一只要鸟从眼前飞过,首先要写鸟的形状啊,质地啊,速度啊,这些东西都来自于儿童,或者是个体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观察。同时这个鸟飞过它的美丽也好,它的速度也好,它的你带来内心的感动也好,用抽象符号的语言希望来表达,使观者得以感受。

 

假如光是读范文,看人家优秀的作文,或者只是读一些世界名著,而没有真实生活中的对照,切身感受的话,那么最终他自己要写作文的孩子也好,或者个体也好,写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这是写作。数学、算术也是一样的。数学是高度抽象化的思维,但是在儿童期跟叙述跟量有密切的关系。你拿一个1出来看看什么是1,非常抽象,但是小朋友会知道一个苹果、一杯水,一个玩具,这个非常具体。实际上是在具体的活动当中建立量的概念和叙述的概念。

 

运动、图象到抽象符号,依次按部就班地来,家长不要急,不要越过前面两个阶段。不要说我家的孩子不要浪费时间,提早把我们成人世界一些现成的知识整理成很好的素材知识给孩子不就好了吗?现在教育资源也丰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牵扯到一个核心的理念:智力的发展,或者儿童的思维发展。除了外界一厢情愿地通过文化、教养来传递,其实更多是儿童个体内在的一种本能,一种需求。假如说你忽略了内在的东西,妄图通过外面的方法来灌输的话,其实效果很差。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我相信家长一定清楚。

 

除了提供给孩子智力或者是思维的砖块,素材之外呢,我想第二个,家长该如何做,是提供儿童反思的空间和时间,这个非常重要。刚才讲到了思维发展,或者是智力发展的机制,反省抽象。儿童自己会从具体的动作,或者是具体的形象当中抽象出后面的一些核心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教也教不会的,毕竟是儿童自己反思的,所以需要给他空间和时间来加以反思。

 

具体来讲:首先一条原则,不要灌输,而是要启发。灌输,你家长以成人的成熟智力,想这个都不懂,你怎么这么笨的。或者家长觉得对自己来讲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数学关系,或者文字用这个替代那个的关系,你怎么不清楚。家长以自己的清楚来糊涂地灌输给孩子的不清楚。这种灌输是非常没有效果的,甚至会打消孩子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启发,启发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孩子掌握的情况,循循善诱。具体启发有很多的技巧,我们可能在微课的形式当中不可能具体地来讲。

 

但是我有个建议,家长可以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对照书上理论的知识看儿童在什么年龄大致思维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同时把书本的知识,冷冰冰的知识结合在孩子的观察上面看,你的这个启发非常重要,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或者是高压式的,孩子稍微不如意就表现出不满,甚至还有体罚。过多的训练,还不如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探索和发现。这个解决问题不要以为是狭隘的学习问题是解决问题,比如说家里买的积木也可以解决问题,拼板也可以解决问题。

 

我以拼图为例,大家都知道要把一个拼图根据图样拼成一个完整的符合标准的图象,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而且要对每个边界,每个拼图之间图案的连续性要有整体的知识,包括还有对照的知识,自我监控的知识。两岁小朋友在玩拼图,或者说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减压,除了神秘花园涂色以外,还有爸爸、妈妈拼1千块的拼图,有没有?你拼这个拼图的时候用的是什么策略?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拼拼图的时候,可以启发,让孩子看衣服的纹路啊,线条的连接啊,图案当中,或者整个拼图当中所反映的故事逻辑啊,衣服的图案啊,颜色啊,哪里是凹,哪里是凸,我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还有正面拼好以后,可以反过来,反过来有时候完全没有线索,或者是有的拼完背后有一种字母的颜色线索,起码形状的线索是有的,这就是提供难度,让孩子去解决问题。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作为家长,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不要教太多,这样又累,又吃力不讨好。反而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他一些玩具,给他一些教具,给他一些任务,让他在解决问题当中去探索、发现。他自己会总结的。比如说你家小朋友第一次拿到拼图的时候,可能束手无策,可能要拼5分钟才可以拼一个简单的图案,可能要犯N多次的错误。但是第二次的时候,就会减少错误了。或者第三次他还有兴趣,再拼的时候,或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再有兴趣去探索的话,可能次数就会少,练习上也很明显,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练习当中有反思。这比家长去教他,手把手的,或者是讽刺他笨啊,这样的效果要好。

 

第三个特点,不要轻易打断儿童的活动、观察,或者甚至是发呆也不要轻易打断他。有时候因为家长的意志说你可以做另外的活动了,就去打断儿童的活动,打断儿童的观察,这实际上对儿童的反思空间和时间都不利的。时间关系,我讲得快一点。

 

还有一点,不要轻易地否定,也不要轻易地肯定。因为你家长的反馈,不管是正面反馈,还是否定,都是打断儿童的反思。某种意义上也是限定儿童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两个方面很简单:第一个,提供思维各种的素材,图象啊,符号啊,青少年可以培养符号,实际上给他时间和空间。



聪明的三要素



最后以图的形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实际上智慧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个体、客体,以及连接个体和客体的活动

个体

这个个体既是一个人聪明与否的硬件体现,同时体现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有很大程度是取决于遗传因素,就是先天的因素,你的神经系统,你的大脑皮层系统,神经递质传递的效果,我想家长都有这个知识。尤其是在儿童年幼的时候,加强营养非常重要。

 
客体

客体及然儿童思维或者是智力活动的一个反映对象,它是我们思维的素材,同时这个客体也非常检验我们的孩子,或者人是不是聪明。怎么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聪明很简单,看他适应不适应环境,他在幼儿园里,假如聪明的孩子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当然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可能有一个过程,但是最终可以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够性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从运动层面、符号层面等去表现他,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希望。

 

活动

活动又叫操作,高级水平的活动是在思维层面,不是通过儿童具体的动作,而是通过形象、符号来回地操作,那个叫运算。这个活动实际上是最关键的,连接个体和客体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通俗地来讲就是实践。所以怎么说呢,只有活动才可以产生经验,产生经验以后,才会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就是通过经验层面去抽象产生知识,产生智慧,总体来讲智慧是这三个方面,我们既要注重硬件层面的培养,儿童的营养有些筛查啊,儿童假如是遗传问题的话,及早地克服,同时给儿童提供环境,也是通过活动来衔接。



根据智力理论,家长可以这么做


 

针对智慧,或者是针对智力的三个要件,家长可以分别地做些工作:筛查、加强营养等。包括发展的关键期提供特别有针对的活动机会,这其实有机会再展开讲。

 

第二个,创造丰富的环境,这一点家长都可以做到。不仅仅是买多少书,买多少玩具,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是也是看家长有没有意识、有没有担当把孩子带入到大自然,带入到孩子能够适宜的社会环境当中去,让儿童经风雨见世面,提供各种丰富的活动和机会。儿童能够自由地玩耍,自由地操作,跟同龄人去交流、交互,去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当然是安全的前提下)去触摸、观察、聆听,不被经常轻易地打断,不被家长所谓高大上的理由,或者学习的理由,需要卫生、安全的理由去打断、去终止,去顺应儿童的天性,那孩子的智力会非常好的发展。

 

这里我讲一点我的批判。我在其他一些渠道、平台也做一些跟家长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有些年龄很小孩子的家长就把孩子的作息排得非常地满,这个时间是学英语,那个时间是学跳舞,下面的时间是学礼仪的,学走猫步的,下一个时间又是学围棋的,实际上这都是根据家长的意志,根据我们所谓文明社会至上而下想灌输孩子一些东西,恰恰跟孩子的空间与时间,让他去活动,让他去衔接主、客体是相违背的。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业智力有所发展,或者是进入学校之初会有优势,但是实际上他的智力发展,认知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看到真正聪明的孩子,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开心、活泼、开朗,干孩子该干活动的孩子,成人的聪明和智慧不能以此来衡量孩子的聪明和智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童年。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很空很泛,但是我今天想通过跟家长们的交流,其实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童年重要,为什么空间、时间让儿童在地上摆弄,有些家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活动,但对儿童来讲是非常地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提供他们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孩子自己学习的兴趣。假如家长有这个理念的话,我相信就解决了。什么理念?学习是儿童自己的事和需求,或者起码50%以上,70%是儿童自己的事,30%是家长提供的环境、学校、教材、玩具。假如家长有这个理念的话,相信你就不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去武装到牙齿,用各种课程、各种科目,各种现代所谓的贵族该具备的知识从小去框定我们的孩子自由发展,这其实是相当错误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

 


教养理念和态度的重要性


所以最后再想讲教养理念和态度,这也是家长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一点,EASY 放轻松。怎么说,你家长对照一下自己,你从小不是被这么严苛的学业,或者说非常精致的,非常有条不紊的,非常有规划的学习,从小一步步训练过来的?好象也不见得是吧?对吗?像我作为一个快50岁的人经历来讲,其实我在小的时候是放养式的,所以要发现呵护鼓励孩子的兴趣,你自己放松,也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全部扑在孩子身上。

 

第二点,支撑、陪伴。如果想帮助的话,这种帮助是脚手架,支撑的效应。你目睹见证孩子的成长,不是居高临下,而是欣赏视角去尊重他的成长,这种比居高临下,或者真正以为自己是老师的方式去教孩子要好得多得多。具体怎么样去陪伴,怎么样游戏,怎么样引导孩子学习,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讲。今天我点到为止。这个知识其实有很多东西。

 

第三点,情绪安全的重要性。这里要强调一点,儿童智慧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或者是认知的发展,跟他的情绪安全密切相关讲得通俗一点,一个孩子心理健康,是不是快乐,尤其是可持续性发展非常关键。儿童的探索也好,或者说培养各种兴趣也好,一般都是情绪安全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假如说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呵护,缺乏一种安全的环境,缺乏一种安全的心理,他不会去探索,不会有兴趣。所以心理健康的安全非常重要。那么安全和心理健康怎么来呢?就是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爱和关心。

 

父母的爱和关心不需要多加解释,对吧?也不是我今天讲的主题。但事实上父母如何关爱,如何提供支持让儿童发展出健康的心理,以及乐观的态度,这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今天就不展开了。最后有一个问题:到底儿童的智力发展是荒于媳,还是益于戏?问大家:你会让你的孩子打牌吗?任何牌?知道牌有游戏性、开放性的东西,逻辑反省的东西吗?

 


互动环节

 

好的,我下面就对家长提的比较典型性问题进行回答。

问题1我的宝宝智商是他出生时就决定的吗?是无法改变的吗?这个东西是不是培养的?类似的问题也有,比如说右脑开发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该相信?

吴老师:这是蛮普遍意义的问题。家长觉得智力这个东西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一般外行,百分之是先天决定的,百分之是后天决定的,这其实希望是外行的话。我相对专业一点的意见:智力是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的。

 

怎么说呢,先天的遗传因素肯定有的,那么也就是夫妻双方你们通过基因传递给孩子的成分肯定是有的。那么这里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我相信家长们比较容易理解。说是在一个岛上,这个岛上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他成长所需的一切食物、水、营养。环境因素全部一样。那这时候岛上的人他的身高就是先天决定的,比如说父母、爷爷,遗传基因决定的。因为身高的东西类比于IQ,类比于智商,跟智力的东西差不多可比。它一定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双重作用。但是假如说我把后天的因素控制了,也就是说它所获得所有的营养,所有的食物、水,所有的阳光,家庭温暖因素全部都一样的话,控制这个因素,那他的身高,或者说智商就是由遗传决定。我不知道家长明白吗?现实生活当中,荒岛上来了一次饥荒,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吃到充足的食物,或者干净的水,得到充分的照顾,这时候岛上的居民身高就是由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家长不用太担心,遗传方面的因素,假如做过遗传的筛查,加强营养,而且早期的时候给他非常多的那些感官上的刺激,动作的刺激,这种刺激会反过来促进他大脑皮层的发展,当然后天的一些课程啊,活动啊,运动啊,感官的东西,事实上也会对他的生理起作用。所以看到先天和后天是相互作用,所以智商通过后天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提高。智力是分布的概念,不要去轻易相信非权威机构,或者网上的测验,只是改造的概念。智商不鼓励随意去测。

 
问题2:
怎么评价“蒙台梭利班”?也有的家长问:弹钢琴是不是提升智力?还有问活动方面的问题。

吴老师:我在微课当中已经提到了,实际上儿童早期的智慧活动,它的思维很多借助于动作,借助于形象的东西。那么蒙台梭利班教育它恰恰是通过儿童主动的操作,而不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给儿童动作层面的操作,表象面的操作有很多,这种层面来讲蒙台梭利的教育的确另辟蹊径,给儿童很多的空间。蒙台梭利意大利的医学家,实际上她不是心理学家,最早它是针对智力发育迟滞,弱智儿童来进行的,通过全世界的开发改良,到现在传入到港澳台,大陆地区,费用很贵,但实际上有些东西,比如说声称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完成非常高级的逻辑数学分类的东西。但这个在学术上是有争议的,它是一种教育方法,我只能说它是方法中的一种。其实精髓就是活动和操作。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普通的幼儿园教育也可以做到,不需要特定的某一种教育法,家长有一定知识的话,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打造效果。

 

弹钢琴当然训练智商,先不说音乐智力,或者皮层有研究发现它是两个大脑半球分工不一样,音乐智力在另外一半大脑,跟语言不一样。弹钢琴是对大脑的另一部分开发。同时手指的运动,它是触觉,是一种动作感觉,每一次接触键盘,都会反馈到神经,通过神经通路反馈到皮层,刺激神经元的增长。我们知道假如说发展到高级层面了,一些钢琴里面的乐章也好,或者是乐段、乐谱都有逻辑关系,具有现实的表现力,都会跟智力相通。

 

问题3加强营养为什么对智力好?

吴老师:我举个研究的例子。曾经有一个联合国的扶贫项目,就是对非洲的儿童给他们每天增加一定数量的营养,通过一年以后发现他们的部落,或者这个群体,他们的智商就增加了一个标准差。特别是从小营养加餐。我们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大脑有上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现在是一个谜团。但是它一点不亚于宇宙科学的复杂程度。它是非常耗能量的是一个生理的变化,需要大量的营养和能量。

 

很多关于沙盘游戏啊,就不一一回答了。如果是回顾前面的讲稿,应该都是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只要儿童喜欢,他乐此不疲,反复操作,实际上就是动作形象,甚至到符号层面促进他的思维。

问题4:儿童可不可以看电视?或者说可不可以玩一些什么IPAD,玩手机这样的东西?

吴老师:家长担心孩子的眼睛,或者是担心他只做这个东西的话,以后线下的活动就不操作了,对身体不好,或者上瘾。

 

事实上假如说我们未来生活就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就进入到我们未来在成人阶段会接触这些设备,接触这些网络平台的这么一个情况,那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就适当地适可而止的训练也无可厚非。不可能小孩子身体、眼睛长好,再来给他玩电脑,那真的是关键期过去了,而且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上面的一些滑啊,弄啊,恰恰是非常具有动作层面的逻辑。比如说找不同的为例,图案有五处细节的不同,每次通过手指去点到屏幕的不同点以后,会强化,告诉你进入到下一关,有音乐,有图形的奖励,类似于这样的,儿童玩的过程当中就有了逻辑的发展,除了智力的发展以外,还有自我效能的发展,形成他的自尊,自我评价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话总归要辩证地来说,不可能不根据儿童的生理发展阶段,不能让儿童过分地使用线上游戏,或者活动。你过度地使用了这些器材,势必挤占他线下跟亲子的互动,跟大自然的接触,以及跟其他小朋友的接触。这个意义上来讲较整体算这个帐,而且的确让儿童太小接触这些屏幕,接触这些LED屏,是对他的视力、颈椎、身体发育各方面都有影响。其实适当地玩这些,

问题5:
怎么样培养两周岁多一点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吴老师:我今天讲的其实是智力,你问我语言的话,已经超越了我讲的范畴了。但是怎么说,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语言和智力联系的确非常地密切。谁家的孩子开口说话早,说话溜,说话流畅,我们一般说这个小朋友是聪明的。关于语言和思维、智力的关系有,但也不是唯一的。爱因斯坦为例,有些科学家,天才反而是开口比较晚,有些这样的证据。一般来讲,语言有很多生理的因素在那里起作用。

 

比如以大家知道的常识认为女孩子的语言,不管表达,还是理解力上面是比男孩子较好,这个有神经生理学的证据。由于在胎儿期的时候,由于一些睾丸激素的变化,就是假如是男孩的话,他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偏侧化,讲得形象一点,大脑像被枪打了一枪,因为男孩的皮层方面由于偏侧化,所以在语言方面稍微弱一点。是说平均意义上的,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男孩一定比女孩弱。

 

有意思的是,还有研究发现,其实我们一般的社会当中,就是说爸爸、妈妈会跟自己的女儿,跟自己家的女孩多说话,而跟自己家的男孩,小男孩少说话,换言之,你家的小男孩安静地在那里玩,父母达成文化的共识不要去惹他,让他一个人玩,如果是小女孩的话,父母愿意跟她多交流。关于男孩是不是比女孩语言要弱一点,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父母可能就是跟男孩讲话比较少,讲话少、语言样板少,语言也就弱了,这样来看倒是可以启发的,跟你家的男孩多说点话,多讲点故事。

 

问题6:10岁男孩对厨房感兴趣,对下一顿在哪里吃饭比较感兴趣,而对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希望我看看是不是可以介绍一点诀窍,可以培养他的专注力。老是做作业的时候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比如说和同伴一起玩的时候,玩得正高兴会跑过来问你:待会去哪里吃饭?

吴老师:看来你家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吃饭,到10岁是胃口好的阶段。其实他关注吃饭也好,这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学习上的专注力怎么培养,其实可以动一动脑筋,可以反思一下他的作业量比较多,你是不是可以给他规划一下,完成作业的时候制订规矩,半小时不能动,不能随意地出来上厕所,或者开小差,之前可以先吃好东西,先解决好生理问题,然后甚至有一个仪式性的动作,比如说洗个手。最近在另外一个平台也讨论过,学习之前有个仪式,洗手之后进入学习时间。10岁左右半小时时间差不多了吧,当然可以休息15分钟,再做半小时,他半小时假如能完成任务,按质按优完成的话,可以给他一点强化,给他一点奖励。

 

当然更多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一共孩子学习需要这点推动力,你外界推动力多了,孩子自己推动自己的力量就多了。反之,假如家长撤一步,家长不过多地关注孩子,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价值观,不是说一点不关注,某种程度上撤一步,也有家长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说学习啊,关心实事啊,关心经济啊,其实这些也是在学习,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你撤一步,学习需要这点动力,必然会从孩子身上来。反之,你给得太多,孩子就不太动脑筋了。这个辩证的关系,我相信家长都能够明白。

 

我以一个大学老师的所见所闻告诉家长,现在的家长孩子年纪比较小,比如说在小学,或者中学以前。这时候家长更多地关心我们的作为怎么样改变孩子。思路要转过来,就像前面一段话讲的,其实更多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控,自我设定目标,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些监督管理,这也是智力的一部分,我今天没有展开讲,这实际上是关于儿童自我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认识,也是智力的一部分,而大学生,比如进入大学阶段,你的学习,你父母亲已经管不了,山高皇帝远够不着了,这时候需要孩子自我的驱动力。

 

假如说从小被家长裹胁,挟持来学习,也学习得很好的孩子,到了大学以后,他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确定目标,不知道怎么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反馈。假如大学里老师反馈弱一点,或者管得少一点的话,他就会放纵自己,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看到非常多。并不是这些孩子智力不行,而是关于自我管理方面不行。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学业才是智力,他对现实的把握,对整个历史的把握,人类历史的把握,现实环境的把握,以及他对自己的把握非常重要。他是不是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专家,也是一个聪明与否,智慧高低的标准。

 

问题7:请老师推荐一些或的儿童心理学的书和节目

吴老师:我想我现在是在糖心理平台跟大家交流。我想糖心理平台,小小糖心理,未来会有很多专业的推送,其实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知识的供给侧应该也不是传统意义的书籍啊,教科书啊,或者是大学的殿堂,在互联网的时代是自主性的学习,我相信很多厉害的家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办法找到资源。互联网就是很好的资源。你关注一些公众号,就会有很多知识。

 

另外,网上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说一些论坛啊,这可能会有一定的鱼龙混杂,我还是建议到一些正规的大出版社里面,我建议看教科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而不是由家长写的,某某大学的女孩,比如哈佛女孩某某某,虎妈狼爸写的这种具有轶事性,就是不可复制,而且具有鸡汤类的,家长看了往往热血沸腾,实际上不科学。教科书比较客观、比较冷静。当然看教科书可能比较枯燥。我个人觉得看教科书一点不枯燥,当然假如未来有好的平台,大家一起学习的话。

 

最后想告诉大家一点我的心得,我作为一个家长的心得。我觉得中国家长是最重视教育的,最愿意在孩子的教育,包括整体发展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看到太多的机构门口有很多的家长在那里坐着,经过一周的辛苦工作,还看到家长把孩子从这个班送到那个班,非常辛苦。我想说的是,你家长有时间陪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你可以利用孩子在里面上课,你在外面的时间自己看一点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是你干脆不用让孩子上那些班,可以陪伴去进行一些游戏啊,活动啊,去参观一些博物馆啊,进行一些旅游啊,我更想传达的意思就是其实教育孩子是家长自己的事,而不是说有钱托给外面的机构,进一个好的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家长是孩子最亲密,最直接的老师,你最了解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会比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安危、成长、幸福。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的话,说实话你去充实自己,你关于儿童是什么样的一种小生命,他的认知、情感、智力、语言、社会性、道德、性别角色发展怎么样,心理学都有,你可以系统地学习。

 

同时在教育过程当中您也可以多参与,您虽然不是一个专家,但是有一个父母的本能,陪伴他成长,陪他各种活动,这是我讲的一些或多或少点到的,给孩子空间,不要轻易打断他的活动,观察,发展不要轻易打断,不要以成人世界的价值、道德去轻易评断你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时间、逻辑和规律,我们尊重他。

 

好,我想我今天讲得够多了,也祝大家的孩子幸福、健康成长,都非常聪明。谢谢,再见。

 

 


获取本次课程录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判断孩子是否聪明的三条标准
数学教育家:逻辑思维才是“最强大脑”,2到8岁是培养关键期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31-35
孩子上幼儿小班时,在儿童医院查出智商低,有没有补救的方法?
别错过大脑发育关键期,怎样的思维训练才好玩?
如何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