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读书:第二章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理论基础4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2-4

来自梓伊心理

21:24


马勒

1970年代起,精神分析开始出现一种以实证为基体的发展理论。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玛格丽特·马勒与同僚观察婴儿的研究,这被视为是把自我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连接起来的桥梁。经过对正常与异常的母亲—婴儿配对的观察,马勒与她的团队识别出客体关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生命的最初两个月是属于自闭阶段(autistic phase),婴儿只顾自己,只关心生存而不是关系。在第三个月与第六个月之间的这个时期被称为共生期(symbiosis),是从婴儿有微笑反应以及能够将视线锁定在妈妈脸上的能力开始。虽然婴儿能模糊地意识到母亲是不同的客体,婴儿对母婴配对关系的主要感受仍然是一种双人的融合体,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人。

 

第三个阶段是分离与个体化,又分成四个子阶段。在6-10月之间是第一个子阶段—分化,小孩开始意识到母亲是一个不同于他的人,这个觉知导致小孩对过渡客体的需求,例如一条毛毯或一个奶嘴,来帮忙处理母亲并不总是随时在身边的事实。下个阶段是练习,发生在10-16个月之间,这个年纪开始拥有运动能力,开始学习走步的幼儿喜欢自己探索世界,虽然他们会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再充电” 一下。

 

第三个子阶段,离退期,是在16-24个月之间,此时幼儿更清楚地觉知到他与母亲是有所区别、彼此分离的,这也使他对于和母亲分离这件事更加敏感。

 

第四个子阶段,也是最后一个分离—个体化子阶段,此时个体性更加确立,客体恒定性也开始成形。这个阶段大致上是在24-36个月,在这个阶段把对母亲的分裂观点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客体,然后可以被孩子内化,成为一个抚慰情绪的内在存有,在母亲不在时还能支持着孩子。这个成果所对应的,正是克莱恩的忧郁位态,并让小孩能够预备进入伊底帕斯阶段。

史登及其之后

马勒着重于分离—个体化的观点与先前所谈到的寇哈特:来自周遭他人、某些形式的自体客体反应终其一生都是很重要的概念的观点是互相冲突。

 

丹尼尔·史登的婴儿观察研究,对马勒的婴儿出世后2个月内处于一种自闭、只关注自己的状态是质疑的。史登的研究工作显示出,婴儿似乎打从出生的头几天,就开始察觉到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与寇哈特的想法一致,史登观察到,来自扮演母亲角色者的肯定与认可反应,对于婴儿的自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史登强调,对应于养育者的适时反应,婴儿会发展出一种“自体与他人同在”的感受。史登与克莱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幻想其实无关紧要;相反地,他认为婴儿基本上是体验着现实状况的。他的结论是,婴儿善于观察现实世界,只有到了年纪更大的学步期,他们才会明显地开始运用幻想与扭曲来企图改变自己的感知。

 

史登描述了五种不同意义的自体。他把它们当作自我经验的不同领域:浮现的或“身体”自体核心自体主观自体语言或范畴性自体叙事自体。每一个自体都在一生当中持续存在,与其他的自体共存且协调运作。

 

从出生到二个月大时,浮现的自体出现,基本上是一个以生理为基础的身体自体。从第二个月到第六个月,一个具备核心意义的自体开始出现,它跟范围更大的人际关连性有关。在第七个月与第九个月之间,一个主观自体出现,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它与母、婴两方内心状态的彼此适配有关。

 

在第十五个月与第十八个月之间,恰好和象征性思考与口语沟通的能力同时发生,语言的或范畴的自体浮现了。叙事自体则是在三岁到五岁之间出现。史登相信,在分析情境下病人谈起他们的人生故事时,所谈的就是这个自体的历史回顾。

 

史登强调人类存有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有。我们从那个由母亲与养育者细腻地给予回应的“交互主体的基础” 上浮现出来。史登对这种互相关连性的理解很像寇哈特,因为他认为其他人给予我们的反应就像环境中的氧气,就如他所说:“我们需要其他人的目光来形塑自我,使自我凝聚为一体”。他深信,以一种交互主体的方式与他人产生关连的欲望,是某种像生物驱力一样强烈的动力系统。

 

—婴沟通所构成的二元系统观点使得一个与客体相联系的自体被内化,这与寇哈特和温尼寇特的理论观点都相符。如同费尔贝恩所强调的,在发展过程中,被内化的不是一个客体,而是一个客体关系。婴儿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互动过程,包含一系列依循模式的运动、控制这些运动的规则,与自我控制对婴儿的影响。有关发展的研究显示:所有面对面的互动,都是共同创造与双向调节的结果。

 

波斯纳与罗斯巴特研究了婴儿醒觉的调控情形,发现早期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于调节婴儿的紧张状态至关重要。迈恩斯等人研究:母亲如何对她们六个月大的婴儿说话,他们发现,回馈给孩子反映其心理状态的见解,以及“以对待一般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能促进他自体的形成。这些研究,确认了父母同理心在孩童自体发展上的重要性。

 

对同理心的神经基础所做的研究,也支持养育者或父母的细腻回应在孩童发展上的重要性。同理心的能力,是能够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定位出另一个人的感受,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最早在猴子身上发现的镜像神经元;不论是在自己执行一个动作、或者是在他者身上观察到同样的动作时,都可以侦测到这些神经元有不寻常的活化讯号。

 

与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中一个渐渐形成的共识是,对父母或养育者反应的早期经验,在最初是调节情绪,最终则是产生人际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型或内在表征,而延续了内在的调控功能。右侧的视额叶区被认为是发展出人际关系之内在表征的关键区域,这个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发挥了像生物调节器一样的功能。

 

依附理论

跟动力精神医学相关的第四个主要理论,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依附理论。所谓依附,是指小孩与养育者之间一个具生物性基础的连带关系,用来确保孩子的安全与生存。

 

相对于客体关系理论,依附理论假定小孩的目标不是追寻客体,而是借着接近母亲/客体以寻求达成一种物理状态;随着发展,这种物理性目标转化为较具心理性的目标,以获得一种跟母亲或养育者更亲密的感觉。安全的依附强烈地影响到人际关系之内在工作模型的发展,它被储存成心理基模,使我们能够体验到他人对我们行为表现的期待。

 

安渥斯等人做了一个陌生情境测试。在这个情境中,将一个还在学步的幼儿和养育者分开,会引发出下列这四种行为策略。

 

有安全感的婴儿在养育者回来后只会与她亲近一下,然后就觉得舒服了,又回去玩他自己的。某些在分离时看起来不是很焦虑的婴儿会出现逃避性行为,并冷落养育者;与陌生人比,这类婴儿并不会显得特别偏好母亲或养育者。

 

第三类则是所谓的焦虑—矛盾或抗拒策略,婴儿在分离时显得非常难过,在养育者回来后则表现出愤怒、紧张与抓住不放的依附行为。第四群是所谓的失序—迷惘型,婴儿没有显示出什么一致的策略来处理这种分离的经验。

 

许多研究己说明了,父母亲自己的依附状态不但能够预测他的小孩是否可发展出安全的依附,也能预估出小孩在陌生情境测试中所显露的特定依附类型。有证据显示这些依附模式会持续到成年,而且这些依附类型能够用精心设计的访谈测量出来。

 

这四种对陌生情境的反应,依序对应于的成年人依附类型是:一、看重依附关系、有安全感/自主的个体;二、拒绝、诋毁、看轻或理想化当下与过去依附关系、无安全感/逃避的个体:三、迷惘的、被过去与当下依附关系所席卷、固着性的个体;四、常受到忽视或创伤、游移不定或失序的客体。依附理论对我们理解是什么在驱动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性、攻击性与自我凝聚对于理解前来求助心理治疗的成年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约瑟夫·山德勒认识到,对安全的追寻也是一个基本的驱动因素,这一点有一部分是他从依附理论推论得出的。还有,克莱恩是对内在幻想的重视,而依附理论的核心是:实质的疏于照管、抛弃、其他的早期创伤,以及对这些创伤的心理反应。有大量证据显示,失序的依附关系是日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易感因子,而依附安全感则是一个能够避免在成年期发生精神病理的保护性因子。

 

养育者是否具备观察婴儿意图与内心世界的能力,会影响这个孩子安全依附的发展。依附理论中有个关键概念——心智化,(是指能够反思自己的感受,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并进一步能够理解他人的能力。本身就有这种心智化能力的父母或养育者,能够与婴儿的主观心理状态相互调和,于是,婴儿最终能在养育者的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内化养育者的表征,形成一个核心的心理自体;以这种方式,孩子对养育者的安全依附,孕育出这个孩子的心智化能力。 真正的心智化要到四岁到六岁之间才开始。

 

在临床互动、特别是心理治疗中所发生的很多情况,都要依赖于临床工作者拥有能够理解他人心灵的能力。

理论在临床实务中的角色

克恩伯格有句话很漂亮:“所有临床现象的观察都仰赖理论,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扬弃理论的时候,这只不过是意昧着我们心中其实有一个自己未察觉到的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可以说是百鸟争鸣,继弗洛伊德之后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度发展出不同的理论。一个更合理的解决之道,是让自己熟悉所有重要理论都共同描述过的现象,并且在某个观点适用于某位病人时,就专注于那一个观点上。

 

临床患者的问题——它是伊底帕斯的,或是前伊底帕斯的?是冲突还是缺损?是古典理论或是自体心理学?是降低张力或是寻求客体的呢?有没有可能所有的模型在某些临床情境中全都是正确的?是否可能不管是伊底帕斯的与前伊底帕斯的、冲突的与缺损的,对理解某个独特的病人而言都是说得通的?

 

沃勒斯坦在批评自体心理学时,就曾提出这个深具说服力的论点:就临床分析材料的流动性与变动性而论,我们总是在一个“既此亦彼”的世界。我们不断地、一个接一个地依序处理伊底帕斯问题与前伊底帕斯问题;处理防御性的退化与发展上的停滞;处理防御性的移情与防卫性的阻抗;处理早期创伤状态与被创伤状态的重演。沃勒斯坦提醒我们,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多重决定论与多重功能的

 

我们第二章所提的四种理论观点(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依附理论),有某些方面在治疗大多数病人时极可能派得上用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儿童早期的某些经验最好是以某个理论、而非另一个理论来解释;就某些病人而言,同样也是最好把重点摆在某个方向、而非另一个方向,这一切都依据临床资料来决定。

 

但是,在大多数的病人身上,我们会发现缺损与冲突两者同时并存。如伊格注意到的:冲突最为彰显的地方,亦为最受剥夺之处……正是由于一个人被剥夺了爱,因此才会在“给予爱”与“接受爱”上面产生冲突。

 

对临床工作者来说,依照病人情况的需要从这个理论观点跳到另一个观点,这样既麻烦又不便。沃勒斯坦指出,临床工作者可以注意到个别理论所描述的临床现象,但并不需要信奉整个后设心理学的模型。例如,我们可以谈论自体与客体表征、镜映与理想化的移情,以及冲动—防御的丛结,只要它们的确出现在临床情境中,但不需要全盘的整座理论架构。可以灵活地看待理论,在面对不同的病人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理时,用不同的理论取向来处理。

 

所有的临床工作者都应小心不该僵化地把理论硬套在临床表现上,一定要让病人来引领临床工作者,临床工作者也需要不断的探索,最后走向一个最切合这些临床表现的理论范畴。

 

                                                                                      (徐传艳:整理、分享)


2017读书:
每周三《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每周五《动力取向精神医学》.

有意一起读书学习,请加微信:ydfqjtyd 注明:参加读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自恋的孩子?
三位精神分析学家对抑郁症的不同解读
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一书部分总结
玛格丽特 ·马勒及其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