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 | 竹石点染潇湘姿——中国美术馆藏苏轼《潇湘竹石图》题跋考
userphoto

2023.11.19 安徽

关注

[宋]苏轼(传) 潇湘竹石图卷(局部)

竹石点染潇湘姿

——中国美术馆藏苏轼《潇湘竹石图》

题跋考

◇ 赵伟松

2011年初,中国美术馆举办“50年捐赠作品大展”,作者于美术馆一层大厅初见《潇湘竹石图》(图1)。时隔十多年,在2023年5月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致敬经典”展览上,与这幅名画再度相遇,何其幸哉!《潇湘竹石图》构图精妙,画卷右侧怪石兀兀,墨竹楚楚,令人遐想;画卷左侧烟江茫茫,云山苍苍,引人入胜。画卷尾部落款“轼为莘老作”,此处“莘老”或为孙觉(1028—1090),或为刘挚(1030—1098),两人皆以莘老为字,同是东坡好友。卷后明人吴勤、包彦肃、释净戒、复庵和月坡道人诸跋,认定此处莘老为孙觉。画卷上有元代杨元祥题跋,拖尾跋纸有明代二十五家题跋。因画卷自洪武初年始,长期秘藏于金陵李家,不轻易示人,故而历代著录未曾记载。1962年第6期《人民画报》刊登邓拓(笔名左海)撰写的文章《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全文载录了郑定、高让、吴勤和杨慎等四人的题跋,部 b分摘录了叶湜、李烨、复庵、月坡道人和夏邦谟等五人的跋诗。2007年9月,苏晓晗、王艺雯发表的《戏墨犹堪绝后尘》一文,载录了元、明二十六家题跋。但上述两文,均未提及长卷上六十六方元、明时代鉴赏印章,而这些印章无疑对题跋人的身份辨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些印章进行了释读,并钩稽史料考证了部分题跋人的生平情况,比如“宜隐轩”主人郑好义、“钟山幻居师”高僧释净戒等等。同时,作者初步研究了题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部分人员同属永乐初以解缙为首的纂修《明太祖实录》团队。作者希冀这些研究和发现,能为读者理解和欣赏《潇湘竹石图》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图1 [宋]苏轼(传) 潇湘竹石图卷

28cm×105.6cm 绢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潇湘竹石图》在宋代的流传情况不明,到了元代延祐六年(1319),杨元祥曾见之于湘中世族。十五年后,世族子孙亡故,家道中落,婢女将画卷出售。因绫轴剥落,婢女又不懂书画,杨元祥竟然以十斗米的地板价购归。杨元祥的朋友杜德甫,是一位拒绝元朝官府征聘的隐士,雅好字画。杨元祥就将画卷特意送献给杜德甫。杨元祥将上述经过详细题写在画面上,兹录于下:

东坡《竹石戏墨》始见于湘中故家,绫背象轴如旧。越十五年,其家子孙物故,使婢售于市。偶予见之,岂造物相成于予躬?惜绫轴已剥落矣,竟以石米易之。坡仙笔迹,宛然可敬。予不能留意,专为梁台杜聘君德甫献。德甫乃好事博雅君子,故予不惜亡。元祥,元统甲戌二月望书。

“元祥”两字上钤盖“杨氏梦跫”墨印,元统甲戌即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在杨元祥题跋三十多年后,朝代更替,洪武初年画卷转手,从杜家递藏到李秉中家,后传其子李从善,而画卷依旧存于南京。李从善对画卷进行了装池,并托好友梁宗止遍请文人儒士留题。今画卷拖尾前五接跋纸,自天台叶湜至云安后学共有十六人,大约都是在永乐初年题写。这十六人官秩低,或为王府纪善,或为府学教授,或为国子助教,说白了就是教书先生,史册上虽不见传,但并非默默无闻之辈。他们通晓经史、擅长法书,比如钱唐高让和庐陵吴勤就一道参与了建文朝初修《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夺位后,敕命大学士解缙为总裁,对《明太祖实录》进行纂修。据解缙的《进实录表》称,二修时竟有百人之众,其中就包括在卷上题跋的浙右李烨、庐陵吴勤、宜隐轩郑好义三人。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应李宗善所请,灵谷寺高僧释净戒长篇题跋,其后南昌熊冕至临川黄阳五人题跋时间当在永乐中后期。嘉靖年间,《潇湘竹石图》传至李宗善后裔李甲峰。李甲峰善于抓住时机,在四川请杨慎、夏邦谟两大名家在卷上留下墨迹,而后又托古濠胡桐书写《竹石图序》收尾。明代三段时间的题跋各有千秋,详述如下。

第一接跋纸三题,依次为天台叶湜、浙右李烨和闽郡郑定。

叶湜二首跋诗如下:

璚梢玉节带玄香,金错刀裁凤尾长。

好似黄州明月夜,紫箫吹彻梦清凉。

鸟篆纵横笔法奇,云根依约护参差。

百年翰墨留真迹,应是潇湘雨后枝。

钤盖“叶湜仲池”(白文)、“寤轩”(白文)。(图2)叶湜曾任周王府纪善,参曹国公军,有诗名。

图2 叶湜二首跋诗后钤有“叶湜仲池”“寤轩”二方鉴赏印

李烨跋诗云:

坡仙一去渺何在,遗墨淋漓尚未干。

好似湘江烟雨后,令人不厌倚篷看。

钤盖“李子华印”(白文)、“慎言斋”(朱文)。(图3)李烨字子华,建文二年(1400)八月以中书舍人改任侍书。1402年10月,李烨和吴勤等参与重修《明太祖实录》,《实录》成后升迁福建布政司左参议签事。

图3 李烨跋诗后钤有“李子华印”“慎言斋”二方鉴赏印

郑定跋诗云:

苏老才名重古今,人间遗墨若南金。

山云挟雨溪头过,石上琅玕起夕阴。

钤盖“孟宣”(白文)、“澹斋”(白文)。郑定,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人,与王恭、黄玄等唱酬,善击剑,工古篆行书,所著《澹斋集》今已佚失。洪武末年授延平训导,历齐王府纪善,终国子助教。袁表和马荧选辑的《闽中十子诗》有郑定传,介绍颇详。庚辰年(1400)孟秋,郑定归乡省亲,特意前往新宁拜访王恭,友人间吟诗唱和,王恭有诗记之:“上客何处来,系马堂阶柳。马头尚带秣陵尘,衣上犹香白门酒。宁知此地重携手,张灯复话昔年旧。问我萧条但布衣,念我栖迟向田亩。沧州地主忘年友,把酒相欢两情厚。”

第二接跋纸仅钱复一题。跋云:

昔心适意放怀,或托墨戏于竹石者众矣。百世之下,有得于尺缣片楮间,辄爱之如至宝,珍惜祕藏示弗轻易,岂不以其心品高迈、声誉昭灼、文章勋业,与世相重轻欤?若宋内翰苏公东坡是已。公尝写《竹石》,缣素仅尺许,而飘逸奇丽,韵度天然。

历大明洪武初,梁台李秉中得之同郡杜氏。秉中子从善装池成卷,宝藏于家。介其友宗止梁先生,征余识其后。余惟东坡先生在馆阁以文章直道名天下,在郡府而功业政事著民间,虽庸夫俗孺皆知其为名世之士。是宜从善得此而宝爱之,至若此也。夫梁台为昭明太子读书之所,江山映带,俯瞰秦淮,从善居其下,膏沐治化,读书好事,岂独慕《竹石》而珍藏之邪?意景慕苏公文章德业之盛,勋爵声誉之隆,仰而师之者欤!是故展是图焉,虽百世之下,若见似心也。竹则知有介然之操,石则知有毅然之容,对越之顷,所得者在心当知不拘于《竹石》之迹也。从善继父之志,珍藏愈固,其有益于学行者不少矣。

永乐元年五月十八日,吴郡钱复识。

跋首右上钤“行素斋”(白文),右下“长宜”(白文),跋尾钤“钱复之印”(白文)、“彦周”(白文)。钱复,字彦周,长洲人,洪武初任湖州府学教授,与徐贲、高启、张羽、杨基、王行、张适、方彝、浦源、梁时等结诗社,号称“十才子”。因轩前梧竹荫荫,徐贲特意为钱复写了一首五言诗,诗云:“种分峄山表,本移沅水阴。风枝和奏籥,霜叶应鸣琴。池承色愈净,窗当荫更深。缃花委夏井,文实助春林。何曾务直干,秪欲抱虚心。君念记清隐,余将期远寻。”

钱复的题跋非常重要,它清楚交代了《潇湘竹石图》在元末明初的流传情况,以及于永乐元年(1403)五月接受梁宗止所请而留题的经过,而且也是明代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题跋。

第三接跋纸五题,依次为钱唐高让、庐陵吴勤、檇李钱有常、庐陵蔡源和古蓨李景让。如前所述,吴勤和高让一道参与纂修《明太祖实录》,而吴勤和蔡源是庐陵同乡,都与解缙交好。

图4 高让跋:秀毓峨眉,文鸣韶武,永叔齐名,与可为伍。竹比翔鸾,石如蹲虎,适兴一时,清风千古。

高让跋诗(图4)云:

秀毓峨眉,文鸣韶武,永叔齐名,与可为伍。竹比翔鸾,石如蹲虎,适兴一时,清风千古。

跋首右上钤“竹窗玩易”(朱文),右下“渤海芳裔”(白文),跋尾钤“高让图书”(白文)、“洁净精微”(白文)、“茂林修竹”(朱文)。高让,字士谦,仁和人,洪武初年任西湖学院山长,后官至翰林院编修。高让善画竹石,曾于洪武十年(1377)为同乡好友凌云翰画《枯木竹石》,凌云翰遍索交游题识,终得十四人,并自题诗云:“抱画求题莫厌频,好诗比竹更清新。坐来不待风敲户,满眼相看是故人。”

吴勤跋诗云:

坡仙昔在黄州时,居间每访孙莘老。

《竹石》曾将写赠之,遗墨到今真是宝。

钤“勤西”(白文)、“凷翁山房”(白文)。吴勤(1330—1405),字孟勤,自号匡山樵者,晚号凷翁,庐陵人。洪武初征天下名儒,吴勤应试,获中书堂第一名,授武昌府学教授。永乐元年(1403),与修《大祖实录》,特除开封儒学教授。永乐三年(1405)二月卒于任上。吴勤工书法,解缙称其“尤善行楷书,在史馆时,七十余矣,运笔如飞,馆中能书者数百人,啧口称叹”。吴勤善诗文,梁潜赞其“为文章简质而温润,操笔立成,若不甚经意者,既成,读之虽苦思力构者不过是也”。吴勤的外甥胡广(1370—1418),建文二年(1400)状元,永历年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胡广曾为其舅舅撰写行状,所述生平经历甚详,解缙据此作《吴先生墓志铭》。文人儒士甚为推崇吴勤,故宫博物院藏蔡襄《行书自书诗》和扬无咎《雪梅图》卷后都留有吴勤的墨迹。

钱有常跋诗云:

千载眉山一伟人,流传遗迹总为珍。

雄文自是倾前辈,戏墨犹堪绝后尘。

山石似霑春雨润,凤枝应濯晓岚新。

春雷变化蛟龙后,始信毫端妙入神。

钤“有常”(白文)。钱氏生平不详,姑俟待考。

蔡源跋诗云:

眉山草树久焦枯,慷慨人间见此图。

戏墨淋漓元气在,满林烟雨正模糊。

钤“蔡氏学渊”(白文)、“凌云高节”(白文)。蔡源字学渊,庐陵人,善画竹。解缙《题蔡学渊〈墨竹〉》诗:“能画故人今不见,空余翰墨寄高情。何时归到螺江上,共倚琅玕听凤鸣。”

李景让跋诗云:

堪叹眉山老,返魂犹得看。

宏声满天下,戏墨落人间。

不雨山如润,无风竹似寒。

苏仙何处去,尘世泪成班。

钤“钜鹿世家”(白文)、“谦尧”(白文)。跋尾落款“古蓨”,可知李氏乃河北景县人士。

第四接跋纸四题,依次为华亭吴仲庄、豫章包彦肃、永嘉陈琦和温陵张仲宾。

吴仲庄跋诗云:

故人持卷过山房,拭目惊看喜欲狂。

卷石带云来华岳,修篁翻雨动潇湘。

儒先声价千钧重,士子装池十袭藏。

为语后生虽好事,休将戏墨掩文章。

钤“吴仲庄氏”(白文)。吴氏在钱选《梨花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亦有题跋,钤“尚䌹斋”(白)、“吴仲庄氏”(白)。

包彦肃长跋如下:

东宫司谏金陵梁宗止,持其友李从善家藏苏文忠公所写《竹石图》,俾予志之。予惟文忠公以道德文章鸣于盛宋,当时重之,后世宗之。其又游心图画,亦公高致所发,若于竹石,天然敻绝,坚节之操凛乎如冰霜之不可夺!是以得之者,不翅犹拱璧之贵也。图之末,公自书“轼为莘老作”五字,莘老姓孙氏,实公之故人也。呜呼!由莘老而流落人间,今至从善,未知其经藏几人之家,几阅几人之目矣。盖咫尺素缣,不染公之翰墨,未免同为朽物。今乃能传于数百年之后,可为拱璧之贵者,以公之翰墨所在也。然古今善画者不少,何独贵公之所画哉?以公道德文章高迈千古,故使后之人读公之文章,如见公之心胸;睹公之翰墨,如见公之容颜。斯图也,不可不为之宝也,从善当永世藏之,以遡公之高风大节云。

大明永乐甲申五月既望,靖江王府教授、后学豫章包彦肃书。

跋首右上钤“养性斋”(白文),右下“贯通道器”(白文),跋尾钤“之山毓秀”(白文)、“江右世家”(白文),另有一印模糊难辨。包彦肃,南昌人,其时为靖江王府教授。包氏落款时间距钱复题跋将近一年,依然是梁宗止为其友李从善所请。据包跋可知梁宗止为东宫司谏,其人职衔虽卑,但位置重要、交游广泛,可以推想永乐初年的题跋儒士皆为其所邀。当然了,梁宗止不可能一个一个去请求,很有可能是在某次雅集(也可能不止一次)时出示《潇湘竹石图》,大家同观后纷纷挥毫留诗。

陈琦跋诗云:

石上琅玕翠欲流,潇潇烟雨忆黄州。

清风千古筠香远,总是词垣夜直秋。

跋首钤“永嘉名宦”(白文),跋尾钤“陈琦”(白文)、“子成”(白文)。《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十四载方孝孺撰《瞿郎中行状》,文中提到“楚府伴读陈子成”,或即此人也。

张仲宾跋诗云:

词垣苏老文章伯,妙写荆湘竹石图。

铁骨霜标清不改,人间已度几荣枯。

跋首钤“敬肃斋”(白文),跋尾钤“赤石山人”(白文),另一印莫辨。张氏自署郡望温陵,据《福建通志》卷三十九载其为古田县贡生,曾任和平县知县。

第五接跋纸三题,依次为宜隐轩、独善和云安后学。据鉴赏印章,可知宜隐轩即郑好义,而独善和云安后学二人皆不可考。

图5 郑好义跋:坡老文章天下知,何须更写凤凰枝。料应消遣情怀处,多在词垣退直时。

郑好义跋诗(图5)云:

坡老文章天下知,何须更写凤凰枝。

料应消遣情怀处,多在词垣退直时。

跋首钤“宜隐”(白文),跋尾钤“郑氏好义”(白文)。郑好义,浙江宁海人,建文二年(1400)八月任检讨,与方孝孺交好,多有酬唱,《逊志斋集》卷十七载《宜隐轩记》。永乐初与李烨、吴勤等共同参与纂修《明太祖实录》,后因编纂礼制类书出错,于永乐六年(1408)被发北平戍边。

独善跋诗云:

云是坡仙水墨图,琅玕个个影枝疏。

于今尚有清风在,未信当年草木枯。

钤“可大”(白文)、“尚志之士”(白文)。

云安后学跋诗云:

道人昔日谪黄州,醉墨淋漓写素秋。

好似潇湘孤客夜,鹧鸪啼罢雨初收。

钤“云中郡”(白文)。另一印漫漶不清,但细辨第一字乃“云”字,当是“云中郡”印,因钤盖时不慎移位,致使印文模糊,故于下方重盖。

第六接跋纸仅释净戒一题,跋云:

上元胡熟镇李宗善,得东坡先生为孙莘老作《竹石图》及诸名公题志,家藏甚秘。一日过山,出以求题,且云先世所得之由,敬爱不啻至宝。祖以是传之父,父以是传之宗善,皆十袭珍秘,未尝妄出示人,尤虑后世不知所自而忽之,敢求识于左方,庶使吾子若孙咸知珍护世守而不替焉。先生乃汴宋时名臣,其忠诚义胆、道德文章照映千古,宜其与二曜并辉而不泯。故片言只字流落人间,咸知宝重。今宗善得其墨戏,是宜宝秘,传之于家,永垂于无穷也。

永乐十三年岁次乙未春三月十有三日,钟山幻居师戒识。

跋首右上钤“钟山之英”(白文),右下“第一禅林”(白文),跋尾钤“僧戒定岩”(朱文)、“幻居”(白文)。(图6)释净戒,字定岩,又字幻居,吴兴人,年十一出家,后至金陵。洪武丙子二十七年(1396)选僧补官,召为僧录司左觉义。三十年(1399)秋兼住持鸡鸣寺。永乐初敕居灵谷寺,迁右阐教(从六品)。永乐戊戌年(1419)六月坐化,后追谥惠济禅师。释净戒题跋称应藏家李宗善所请,不同于永乐初年钱复、包彦肃等应梁宗止所邀。其后熊冕等五跋,皆为永乐中后期时题,是为明代第二阶段题跋。

图6 释净戒题后有“僧戒定岩”“幻居”二方鉴赏印

第七接跋纸四题,依次为南昌熊冕、复庵、赜庵和月坡道人。

熊冕跋诗云:

黄堂公退忆斯文,谩写清幽寄老莘。

雨湿翠篁摇凤尾,云开紫石灿龙鳞。

虚心劲直宜君子,苦节坚刚属大臣。

事业文章光宋室,披图吟玩觉通神。

跋首钤“樵云”(白文),跋尾钤“熊冕”(白文)、“熊氏伯伟”(白文)。熊冕,字伯伟,江西建昌人,永乐九年(1411)中举,后官任刑部主事。

复庵跋诗云:

坡仙与莘老,竹石图何言。

天高洞庭月,地远潇湘云。

钤“金渊”(朱文)、“梁氏复初”(白文)。金渊乃江苏溧阳古称。梁复初,号复庵,溧阳人,生平不详。

赜庵跋诗云:

石上琅玕隐翠薇,碧云长护化龙枝。

我来相对忘图画,疑煞幽人雨后移。

跋首钤“澄心室”(朱文),跋尾钤“枯崖云隐”(朱文)、“江左释氏”(白文)、“得怡”(白文)。落款“北山外史释氏”,赜庵亦佛门中人。

月坡道人跋诗云:

城南雨足春风颠,江头白浪高(氵就)天。桃花李花谢欲尽,但见新篁万亩如渭川。东坡日高犹醉眠,梦魂仿佛闻啼鹃。乡心撩乱思故园,清怀遥在竹石边。无心为参玉板禅,有兴正忆孙同年。起来淋漓泼醉墨,写出一幅潇湘烟。流落人间三百载,重缄十袭凡几传。金陵有客才且贤,清晨执此置我前,令我一见心炯然。坡翁坡翁今何在,披图若见诗中仙。安得健笔如长椽,高歌细和招魂篇。

钤“傅□”(白文)、“傅氏通宇”(朱文)。月坡道人生平待考。

第八接跋纸三题,依次为临川黄阳、升庵杨慎和夏邦谟(前七行),夏邦谟跋后四行另占一纸(第九接纸)。黄阳跋诗与杨慎墨迹虽同在一纸,但分属不同时期,黄诗当在永乐年间题写,而杨慎所书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

黄阳二首跋诗如下:

露叶风枝舞凤凰,楚云湘水思茫茫。

旧游总是挥豪处,不独清风在玉堂。

一代文光照汗青,展图看竹想仪刑。

无因截作双龙管,吹与临皋夜鹤听。

钤“黄氏立极”(白文)。黄阳,字立极,号素轩,临川乐安人,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进士,南京汉王府(朱高煦)伴读。

图7 明正德六年状元杨升庵跋诗

杨慎跋诗(图7)云:

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谢。

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

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瑟歌声阑。

挥毫写尽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

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寡和。

未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

仙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澈鱼龙收。

三湘夜冷黄州梦,九疑云远苍梧愁。

君从何处得真迹?云是世传珍且惜。

金陵携来到江阳,卷示当风开盈尺。

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批风画里诗。

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共离筵听竹枝。

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六日,升庵杨慎书。

钤“用修”(朱文)、“辛未状元”(朱文)、“玉堂之署”(白文)。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庐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状元,嘉靖三年(1524)谪戍云南。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回四川,寄居江阳。后被人揭发,于戊午年(1558)十月押回云南永昌,次年在昆明病逝。戊午年八月于江阳平远楼,杨慎应李宗善后人李甲峰所求挥笔题下跋诗,距押回云南不到二月,亦可谓有缘矣。杨慎所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因作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而广为人知。

夏邦谟跋诗云:

东坡逸迹天下奇,竹石点染潇湘姿。

恍惚二妃倚薄暮,林间或有泪痕垂。

风枝露叶真洒落,金相玉质无倾危。

龙蟠肯令牙角露,凤舞会见羽毛披。

精绝愁惊山鬼夺,幽玄不遣冯夷知。

尘凋色暗人何在,空遗绢素浮光彩。

锦苞玉轴妆束新,流传已殆邻千载。

如君珍护久更全,坐阅麻姑几桑海。

钤“舜俞”(白文)、“戊辰进士”(朱文)、“大冢宰章”(朱文)。夏邦谟(1485—1566),字舜俞,号松泉,四川涪陵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后,历任户、礼、吏部尚书。三十年(1551)罢官回故里,与杨慎相互酬唱。夏邦谟和杨慎是同乡好友,早在正德元年(1506),就一起结成诗社“丽泽会”,作诗论文,相互砥砺。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邦谟七十岁寿辰,杨慎特意写诗祝贺:“赤舄归来鬓未星,紫垣光焰照涪陵。山中宰相无尘事,河上仙翁有道经。春色又惊梅蕊白,薰风几换荔枝青。停云问月多篇咏,何日沧浪一共听。”或因见卷上老友跋诗,夏邦谟以七十多岁高龄挥洒翰墨,“恍惚二妃倚薄暮,林间或有泪痕垂”句尤为精彩。

第十接跋纸为古濠胡桐所题《竹石图序》,序云:

开国者有宗器,以隆创造之□,以时陈之,英君谊辟之所以扬功德也,否则愆。承家者有珍奇,以志不忘之泽,以世守之,仁人孝子之所以肯堂构也,否则悖。是故家之有珍藏,即国之有重器,惟能阐扬其奕叶之光,斯□□□□□□□峰子其可以语是哉。

甲峰家世金陵,儒行而商业,南遵荆楚,西放巴蜀,往来于缙绅冠盖之间,辞华风度亦高世之流也。始,予邂逅涪陵,出苏文忠《竹石图》相示。展而阅之,则其为莘老作也,手泽存焉。

文忠,蜀之眉山人,史尝评其为文矣,“浑涵光芒,雄视百世”。黄庭坚亦曰“字字可珍”,当其时,固不独以文鸣世而已。神考每见其作,必叹奇才,距不信与?其文其书,皆予之所愿学而未能者。其画之流播于天下,今始一见之。夫古今名画多矣,何取于文忠之《竹石》也哉?《经》曰“诗言志”,画固无声之诗也,志也寓焉。今夫竹,友松梅而不变于岁寒者也,心虚而劲,君子之名著焉。今夫石,秉刚贞而不转于江流者也,体固而坚,直臣之节昭焉。文忠直节清风,汗颜时辈,固有以挺淇园之秀矣。而馀黄迁谪,富贵浮云,非栖栖于潇湘之烟雨,而不改其凌云之志者乎?宏才正论,卓冠当时,固有以励介石之贞矣。而筑室东坡,泥涂轩冕,非中流于汨罗之砥柱,而不易其抱石之心者乎?托诗辞以讽时政之非,鸣凤在竹之忠也;议变法以反熙宁之乱,炼石补天之义也。虽写形写意,公本无心于画;而正心正笔,画实有意于公矣。

矧其琅玕点染,飞白珍珑,而天趣翩然,有非名画之所可及耶。莘老,宋司谏也。文忠之所以作此者,得非以骨鲠之肠、嶒崚之节望之与?呜呼!霜缣尺幅耳,而诗人之品题如是,固不在彼而在此矣。不然,则子云之文、孟德之书,非不雄且美矣,人品之卑劣,英雄嗤笑之矣。安望其爱且传、传且久如苏文忠之《竹石》也哉?

是图也,得自甲峰大父宗善公,今且七世矣,而锦囊玉轴,彤管青霞,如至宝者。甲峰可谓永孙枝于不替,而继遇石不践之风矣。百世之下,秉好德之诚,定同声之义者,出于其间,则甲峰之荣名大孝,当与文忠之《竹石》并传也。予不肖凤阳末裔,桑梓甲峰矣;巴蜀微官,乡井东坡矣。况吴生一□,又予之所以期望而玉成之者乎?时因其请,不惜谫薄以序之。

嘉靖辛酉八月吉,古濠胡桐识。

跋首钤“帝乡世族”(朱文),跋尾钤“峄阳孤桐”(朱文)、“龙飞第拾三科”(朱文)。胡桐,四川汉州人,嘉靖七年戊子(1528)中举,后于涪州当官。胡桐落款时间为嘉靖辛酉(1561),距杨慎所书恰好三年,亦应李甲峰之请而题。

此外,画卷前隔水钤“苏画庐”(朱文)、“白隆平印”(白文),卷首右下钤“邓拓考藏金石文物”椭圆印(朱文),后隔水钤“邓拓珍藏”(朱文)、“西充白氏”(白文)和“隆平之章”(朱文),天台叶湜跋首右下钤“邓拓珍藏”(白),上述七印分属近现代藏家白隆平和邓拓。民国期间,《潇湘竹石图》先后藏于孙伯渊和白隆平。1959年10月,白隆平在卷后题写数百言长跋,并于落款处钤“西充白氏”等三方白文印。白氏跋文大意是该卷乃北宋孙莘老墨妙亭中故物,然考证颇显牵强。不过该跋有二处值得注意:一是落款地点“龙门浩上涂山之下半亩之居”,可见其时白氏居住在重庆;二是称“三十年前苏州孙伯渊以归于我”,落款时间为1959年10月,故三十年前则是1929年。但《吴湖帆文稿》之“丑簃日记”载:

1937年5月16日,孙伯渊携来苏东坡竹石绢本卷,画系元人作,非真迹,但元明题者二十六家,均真而精,洵奇事也。

吴湖帆与孙伯渊往来密切,日记所言足可为凭。白隆平所称“三十年前”有误,极可能是“二十年前”,即1939年,这样才能与吴湖帆日记中所提时间相衔接。1961年经许麟庐介绍,邓拓从白隆平处购归这幅名卷,后于1964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

【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3年第11期】


新媒体编辑:孙莲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审阅:刘光

终审:康守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谢时臣《潇湘暮霭图》
元 赵孟頫远游诗卷
邓拓:云烟坐入潇湘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的题跋
元代钱选作品欣赏
民国姜筠手卷欣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品——钱选《西湖吟趣图》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