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叙文素材运用技法

沈泾渭 姜有荣

一、剪辑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为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10多年来的经历及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事要“紧”

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8岁的天空”写成18段,那就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内涵深邃、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冲突更集中,桥段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澜,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情要“炽”

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饱蘸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情怀、一想起来就让自己感慨唏嘘的情结。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起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理要“切”

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它以自然生发为上,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文章里的“高大上”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去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心底真正想读的并不是一个个小老头、小老太念的“老人经”,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一闪一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灵光”。

下面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剪辑自己的生活的三条基本原则:

在,我一直都在

陈思思

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本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大国狮吼;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本文剪辑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1.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烛牟利的大妈、“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等三个镜头,做到了“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

2.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乞丐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镜头二和镜头三在对比中直面现实,镜头三和镜头一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3.理很“切”。本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乞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剪”需要眼光,“辑”需要匠心。我们坚信:只要你慧眼独具,机杼自出,你剪辑出的生活将更加洗练,别样精彩。

二、融合别人的生活

每个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都离不开写自己的经历,但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的经历及感受、感悟,那他的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写作的学生必须掌握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就是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这种技能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写完了自己可以写别人,写完了中国可以写外国。那么怎样来融合呢?其要领有三:

(一)展开联想

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发散联想,对素材库实施扫描。若自己的生活中有适合的素材,则剪辑之;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适合的素材而别人的生活中有,则嫁接之;若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皆有适合的素材,则整合之。通过嫁接和整合,文章的内涵将更加丰厚,形象将更加丰满。

(二)消化吸收

要把别人的生活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历练、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自己的阅历之胃功能愈强,就愈能将别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我两忘、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捕捉细节

刑侦人员验核真伪,比对的往往是细节;同样,在写作中最能给读者真切感的也是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进自己的作文“像真的似的”,不仅要关注其搭建起文章“骨架”的情节,而且要捕捉其生成出文章“血肉”的细节,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凸显这些细节。否则,别人的生活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只会有生硬的“骨感”,而不会有切身的“质感”。

下面笔者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融合别人的生活的三个要领:

无声的广场舞

姜理

教室里,大家正在安静地上着晚自习。突然窗外传来了充满激情、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唉,不用想也知道:学校对面小区广场上的大妈们又开始跳广场舞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场舞风靡全国,而我们也不幸地“被享受”,这流行!

突然,刚响起的音乐停了,而我的做题思路也被这戛然而止的音乐给打断了。索性,我放下笔等它重新响起,免得它再次打断我的思路。

音乐为什么会突然停了呢?难道是被城管制止了?

不对呀,学校与对面小区的物业曾经都去找过那些大妈们,想劝她们停止跳舞,都被拒绝了。她们说广场舞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丰富了晚年生活,谁也不能阻止她们。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只能维持现状了。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外面下雨了?

不对呀,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台上。

是音响坏了……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我拉着同桌跑到围墙根下,从栏杆处向对面小区的广场看去,发现大妈们依旧在那里跳舞,动作整齐划一,只是没有了音乐的伴奏。怪了?

终于放学了,为了解开“今天音乐为什么停了”之谜,我去了小区的广场。到了那儿,我发现有许多同学已围在那里,大概也是跟我一样来解惑的吧!我正想从大妈们后面绕到放置音响的地方,看看到底是不是音响坏了。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们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们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们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羊年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比较起来:整容的大妈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语)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基本手法,本文可谓深得个中三味。其融合的功力闪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想得开。本文以“一个社会人既要想着 ‘利己’,也应想着 ‘利他’”为核心意旨,展开发散联想,既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小区中跳有声广场舞的大妈,又想到了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还想到了为上春晚整容的广场舞大妈,前两个“大妈”经过作者的有机整合,已一脉贯通,融为一体,并与第三个“大妈”交相辉映。

2.融得合。作者深受自己生活小区中大妈跳广场舞的噪音之扰,在心底期盼着扰民大妈能在 “利己”的同时,也能想着“利人”,至少能不“损人”。正是带着这份热切的期盼,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的大妈在作者脑海中一呼即出,经过有机整合,扰民大妈实现了华丽转身,跳出了作者心目中最美的无声之舞。

3.写得真。作者捕捉住了别人生活中跳无声广场舞大妈装束上的一个细节,并在作文中反复地凸显这个细节:先是一愣,“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继之一说,“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后又一指,“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蓝牙”这一细节的三次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切感,它使别人的生活经验变得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样。

自己的生活是直接经验,它存量有限;别人的生活是间接经验,它浩瀚无垠。我们坚信,只要你展联想之翅,健吸收之胃,放捕捉之眼,就一定能把别人的生活融合进自己的生活,内化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虚构应有的生活

如果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的素材,或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都已经落幕,但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故事还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虚构。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宜顺势,忌逆袭

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发生的,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搞逆袭,情节发展玩“脑筋急转弯”,人物行事玩“跟换了个人似的”,就只能给读者以虚假感。

(二)宜平凡,忌拔高

“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即便是那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其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平凡”的,“泯然众人”的,也正因为此,他们也才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着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三)宜本色,忌作秀

同样是虚构的小品,严顺开的小品是在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原汁原味地表现人物原有的风貌,而有的小品则故意作秀,夸张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因而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是“含泪的笑”,而后者是“一笑了之”。为此,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下面笔者通过品读一篇习作,来解读虚构应有的生活的三个原则:

空瓶子

张志威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世界仿佛也融进了太阳,无情地熔化着我们,蒸发着我们身上每一处水分。在这三伏天,我们依旧冒着酷暑挥汗学习。然而,那天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风扇的呼啸声中,突然夹杂进一阵有节奏的“嗒嗒”声。大家疑惑着停止了喧闹,眼睛齐刷刷地向门口看去。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破木棍,她的背已驼成120度,背上背着一只破蛇皮口袋,一身破烂的长衫间露出树皮般的黝黑皮肤,杂乱的灰黑头发间尽是尘土。老人放下口袋,用一种仿佛历经百年沧桑的嗓音使劲地喊了一声:“喝水的瓶子哦!”

班里的同学先是一怔,接着哄堂大笑,会过意来的同学纷纷拿起喝光的饮料瓶向老人扔去,但动作迟缓的老人怎能接得住呢?更有好事者竟将废纸揉成一团砸向老人的头。老人似乎对这种无礼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仍不动声色,慢吞吞地捡起满地的饮料瓶和废纸。班里的捣蛋大王偷偷拿起她的木棍扔出门外,她慌忙去捡,于是地上的饮料瓶又在空中“飞舞”起来。老人被捉弄得满头大汗,汗水拌着泥垢在老人的脸上流下来。女生心软,实在看不下去,一边不停地阻止这种恶作剧,一边帮着老人捡起地上的瓶子。

瓶子好不容易捡完了,老人忙跟女生道谢。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但自己腰间的破水壶早就漏干了。她小心翼翼地说:“孩子们,能……能不能……给我点水喝?”男生们纷纷大喊:“没有没有!”这即便是女生,也不会把自己的水杯或饮料给她喝吧,更不会有人傻到用自己可怜的零花钱去买瓶水给她喝吧!

果然,老人在男生的哄笑与漠视中,慢慢地走了出去。

一会儿,我们又听到了隔壁班级的哄笑声……

夕阳渐渐西沉,放学了。在校门口,我意外地发现老人握着那根破木棍子坐在路旁,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突然,老人猛地起身,我这才注意到,她手里拿着一瓶“脉动”饮料。老人从哄笑的人群中叫住一位女生,不由分说地把饮料塞给了她,随后又拄着棍子,驼着背,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便是那位女生递给了老人一只近乎空了的饮料瓶,里面最后的一点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无意之举竟获得如此珍贵的回报。她不知道,瓶中喝剩的那点水滋润的不仅是老人干裂的嘴唇,更是老人心底仅存的最后一丝尊严。

经作者介绍,本文中收瓶被戏、讨水遭拒的情节是现实版的,而买水相馈的情节则是虚构的,但它读来却给人以顺乎自然、一气呵成之感。本文虚构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1.顺势。此前,无论是把空瓶子扔向“她”的男生,还是拒绝给“她”水喝的男女生,都没有把“她”当作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而在漠视“她”的尊严,甚至践踏着“她”的尊严;而那位女生在递给“她”那只快喝光的饮料瓶时,是把“她”当作一个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的。因此,在“她”的心中,一个已经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受了一个学生这么大的人情,不表示一下是实在过意不去的。

2.平凡。怎样来还这个人情呢?“她”受的是“饮料”,所以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饮料”。买几瓶呢?只能是一瓶。因为对“她”来说,这辈子从未买过饮料喝,买一瓶就已经够“奢侈”的了;再多买,以捡破烂为生的“她”平时口袋中掏不出那么多的钱,而且也舍不得。

3.本色。文中的“她”是一个木讷的老人,而不是察言观色、巧舌如簧的卖瓜的王婆,“她”到学校收空瓶子时也只会扯着嗓子喊上一声让人半懂不懂的 “喝水的瓶子哦”。为此,“她”在还人情时,也只会用一个无声而生硬的动作“塞”,而不会说上一大堆诸如“今天真要好好谢谢你给我水喝”等软绵绵的话。

虚构应有的生活不仅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附着力。我们坚信,只要你脚踏大地,振翅高飞,你就一定能在创作的星空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客
为什么老人得艾滋变多? 55岁广场舞大妈说出心里话
快来看啊!广场舞大妈又出来哄抢了!
退休后,少跳广场舞、打麻将,做个不往群里走的人
广场舞大妈被打住院:凭啥打我?为啥揍我?干啥骂我?怎么还泼我?
大妈们!幸福的广场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