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倪海厦《伤寒论》学习笔记

四二、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有烦躁者,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因为有「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有发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证一两个星期,可能就变证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要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逆降,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了,要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给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很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也没事。虽然用六钱,因为要分三次服用,其实每次只用到两钱而已。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痲黄,有的人流汗,有的人会从小便出来?

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了,杏仁又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要和杏仁走表,腦裡面的病毒会从小便排出去。

「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汗太多,所以这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的问题。

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热的时候,就要用「大青龙汤」,病人感覺喉咙痒痒的,你问病人有没有咳嗽?答有咳嗽。问口有没有渴?答有口渴。问有没有痰?答有痰且黄黄浓浓的痰,黄浓痰就表示病人里面有热。问会不会怕冷?答有怕冷,且有鼻塞的现象,所以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热的,这個热就是肺热,所以要用「大青龙汤」。

为什么喉咙会痒痒的?因为水要喝到胃里面,而正常的管道水喝到胃里,胃里津液发散到肺,再到皮肤毛孔流汗排出去。有一天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这个水要回头,可是水不会回到胃中,水是顺着三焦淋巴系统到胃的下方,这水气已经离开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会在消化系统中,水在横膈膜中,一呼吸水气就往上冲,就会感觉痒痒的。

肺里面太热了,舌苔会黄的,所以要开石膏,把水往下导,从小便排出去。

「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开「麻杏甘石汤」。咳嗽咳得都感觉没胃口了,开「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就是病人的肠胃已经被伤到了。

所以平常肠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证」就可以。平常肠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时候,要「大青龙汤证」。

那么你给病人科学中药的药粉,在真正危险的时候,整罐吃下去,也没用,因为汤者,荡也,熬汤剂的时候,可能一剂下去就好了,所以经方说「一剂知、二剂已」,指的是汤剂,因为汤的热力,下去的力量会更强的。

有一种状况不可以吃「大青龙汤」,就是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么症状,如果他的脉很微弱就是里虚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够了,风吹得很难过,表示这人里面已经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来津液就已经不够了,麻黄杏仁再一发汗,这样津液就会伤的更多,这时会造成病人贫血,因为血水同源嘛,结果病人的手脚会冰冷掉,所以如果是很虚的人绝不可以给「大青龙汤」。如果病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是桂枝汤证,又因表虚里寒,所以应是「桂枝汤加附子」。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石膏一般四到五钱,杏仁一般二钱多到五钱都没关系。标准的黄金比例是,麻黄用六钱,石膏用四钱,杏仁用二钱,那么杏仁加石膏等于麻黄的六钱,这样子就不会伤到津液。

当然临床上要看病人的症状作加减,如果病人高烧与烦躁明显的时候,我们石膏可以用到一两,如果咳嗽频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

如果喝完「大青龙汤」,汗出太多,药开太过了或者运动流汗太多了,用「温粉」擦擦。

如何预防发汗太过?就是慢慢喝大青龙汤,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先喝两口,看看如果没有什么感觉,再继续喝两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觉到快要发汗,就不要再喝,然后保暖帮助发汗。

温粉:牡蛎、龙骨(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

临床上,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又出不去,外面的热又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大青龙汤是治疗疫病的药方,疫病就是气候不正常的情况下,例如春行冬令,所发生的流行传染病。

现代的人,只要是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相同,就是用大青龙汤,因为中医是同证同治,不看病名。

如果是四季分明,节气交替正常的时候,就不会用到大青龙汤;只会用到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方。

以下整理源自刘渡舟老师的讲稿:

这一条论述了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以及大青龙汤的禁忌证与误服后的变逆。

“中风”是伤寒的互辞,“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而言。从其所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证候看,也可确定这是属于伤寒表实无疑,应当用麻黄汤治疗。“不汗出”既是一个证候,也可以看作是治疗不当,或因循失汗(如未就诊,或虽就诊而医者未用汗法),或虽用汗法,但病重而药轻,没有达到发汗的目的。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不汗出是造成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因此说“不汗出而烦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的患者。

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俗话所说的“让汗憋得烦躁不宁”,就是这种情况。但是,由于本证只是不汗出而致烦躁,并不见口渴引饮等阳明里证,故属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病证,用麻黄汤虽然有散寒开闭之力,但是不能清里解热,非本证所宜,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可解而烦躁得去。如果脉不浮紧而见微弱之象,又有汗出恶风等证,说明是荣卫俱虚或卫强荣弱,而不是荣卫皆实。如果误投峻汗的大青龙汤,则可因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出现四肢厥逆;过汗脱液,阴液不能营养筋肉,出现筋惕肉瞤。因治疗错误而导致病情变坏,所以说“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石膏辛寒,既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方后注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句,说明本方发汗力很强,不易控制。当汗出太多时,防治之法就是以温粉扑于身上。

温粉即炒米粉。用炒米粉扑身是汉时流行的一种止汗方法。尽管如此,仍会因汗出多而伤阳气,造成阳虚恶风,或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等多种变逆的发生。因此,如果使用大青龙汤,要特别注意在服药后控制发汗的多少。

我院某进修生曾治过一个壮年社员。该社员在夏季出了一身大汗后,下井里边工作,井底下阴寒如冰,全身大汗顿消,随之就出现全身疼痛、恶寒、发热、无汗、烦躁之证,服别的药都没有效。这个医生一看,病人面赤气粗,脉浮紧而数,系大青龙汤证无疑。但是,当时是盛夏,他不敢贸然进药,就跟其他医生商量。其他医生都说可以用,如果汗出虚脱可用西药急救。因此,他就开了大青龙汤的原方,仅服一煎就汗出热退,诸证霍然而愈。

《金匮要略》将大青龙汤用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溢饮”,主要取其发汗以解水毒之功,治疗水邪在末梢、皮下。我治过一个病人,这个人两手酸沉肿胀,身体肥胖,服黄芪、防己等益气利水药和注射维生素B1B12等药都没效。我先后用了大青龙汤、越婢汤,药后汗出而病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先生经方医案系列
刘渡舟医案:大青龙汤
第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五)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8条
经方:大青龙汤(外寒里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