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大师学习如何欣赏小说,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些愚蠢理论

在这里所说的欣赏小说,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了解情节就算结束了,我要说的是对小说作品的艺术审美,也叫所谓的专业解读吧,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拿着范文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至今还清晰的记着什么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小说解读,就像是拿着工具进行拆解一个物件一样,拆解之后就是分析和研究,很多学者在拆解小说的时候,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刚才说的那些“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就是其中一个工具和方式。

这个方式最早源于前苏联的一个二流作家的文学理论里,而我在孙绍振的《审美阅读》这本书中看到,作家兼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就明确的反对这种方法论,说这是愚蠢荒谬的方法理论(参考孙绍振《审美阅读》第30页)

我们看到像当今,小说的形式各种各样,有的小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开端和结局,因此这种方法论显然是过时的,但我们至少当下还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小说的解读,显然理论严重滞后作品,现在的小说很多就如一个故事的横切面,仅仅是整个故事的一小段最精彩的部分,运用这种方法显然是无法进行客观科学的解构和分析。

接下来我们根据孙绍振这本《审美阅读》把他的个人解读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阐述。我们欣赏小说,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因此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哪个情节属于好情节,属于有艺术价值的情节,属于那种“艺术美”的情节,在这里就再不赘述那种低级的反映论和文以载道的那种文学艺术作品情节,而是回到正常的纯文学作品中来分析和了解。

一、所谓情节的构成,并不是因果关系的前后表述,因与果的完美统一才是好情节,如女孩一开始不爱你,因为你没钱,后来又爱你了,因为你有钱了,这样的情节不是好情节,虽然逻辑关系成立,而且很严密,无懈可击,但它不属于好情节,这种情节太理性,就会显得很粗糙、干瘪!好的情节要具有可假定性,值得探索性,就如刚才的故事情节,中间要多有一些可能性,甚至是超越因果关系,在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假定的世界和实际的因果世界是不一样的,歌德曾说:艺术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的真实美。

如刚才的情节稍作修改,中间通过虚化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改变女方不爱男方的直接理性原因,比如改成女方生病即将死去,而不想告诉男方,怕男方伤心,这样直接理性的因果关系就没有了,就需要我们去猜他的因果为什么不是没钱而不爱他,这样瞬间就提升了情节的美感,说直白一点就是把理性逻辑改为模糊的感性逻辑,并且这种感性逻辑在心理的影响下,越有多重可能,就会显得情节精彩。

二、孙绍振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第二心态和第三心态理论,这是一个新理论,我们在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中是没有看到这种理论,它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欣赏故事情节,为什么觉得精彩,其中就是有一个第二心态问题,就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的一个“突变”现象,当一个故事情节在我们面前,如一个律师正在审判一个女人,这是一个正常的关系之间的情节,在此时,如果突然女人认出律师原来就是她以前的情人,这种关系的突变就改变了故事情节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物的心态发生急剧的变化,抛开了原来律师与嫌疑人的关系,而转到了情人关系里了,这种大反差,距产生了艺术审美的更深层次。

三、就是在这个第二心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人物心态转变,让统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发生多人的情感心理错位,最形象的例子就是《西游记》里,师徒们遇见白骨精,四个人一开始都是西天取经的心态,突然白骨精的出现,四人的心态发生了突变,猪八戒看见了美女、孙悟空看见了妖精,沙僧的无动于衷,唐僧的继续“装模作样”,四个人四种心态的突变,大家一看就能记住这样鲜明的多心态突变情节,这也造就了“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情节典型。

通过这个方法论的解读,是不是大家更能容易通过这样理性逻辑的工具,深入到小说文本内部,对故事情节和小说的阅读审美,进行科学的解构和分析?欢迎持续关注,和我一起读名著!

注:参考书籍孙绍振《审美阅读》2013年8月版

整理总结:饼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孙绍振: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贫穷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小说鉴赏技巧
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孙绍振
文本解读丨跟着孙绍振教授,我们重读了《哦,香雪》
要把故事说得好,就必须适度地将事件“情节...
【孙绍振教授】文学审美,可太重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