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游所思

读一本书,也许最重要的便是,能够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吧。

所谓思想体系,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大概只有将书细细读来,慢慢体会,才能领悟。

在念念碎一样的文字之间,反复说明。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描述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那些闪光的经典语句。

那是思想凝练,也是作者思想体系的注脚。软文外链

初见时,总觉着这些语句能够直指人心。

又见时,或是又能再有新的体会与感悟。

好像是生活,在平淡之间,总有些许时刻,让我们醉心,难以忘怀。于是,我们在认真的生活中,反复思考生活的意义。

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

而后,我们用这些体会,去拼出未来的美好。

日用之器—岁月留痕 以物抵心

器物的轮廓和上面的痕迹,逐渐清晰起来,变化为一座桥,桥的那边,堆着让我们欣喜的生活的印记;同时,它也变化为一本承载情感、记忆、生活的读本,每每翻开,便能映着自己的心情,捕捉着隐藏于生活中,那些物件中美丽的细节与故事。

睹物思往,中国人从来都能将存于器物之中的细微情感与气息自然而然地捕捉出来。

“日用”二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似乎无须赘述。“日”是每天,而不是偶尔或某些特殊的日子;“用”一定是实用,用来使用而不是用来赏玩。凡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的点点滴滴,都不离日用的范畴。

每天被人使用着的器物继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符号,它在其原有的应用属性之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关乎审美、关乎价值观,也关乎我们的生活方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器物也一样。人们不断丢弃不实用的东西,新的适用的东西也会不断产生。各种器物在不断地被丢弃,而那些经过生活的考验,得以保存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用、实用,一定是适合生活的、真正服务我们生活的日用之器。

日用之道—格物致知 器以载道

中国人的圆桌,是每个人按照圆的切点来就座的,这样,人与人之间是一个肩并肩的状态,很少形成对视的状态,而与对面的人形成对视的距离,基本上是圆桌的直径长度。从心理安全的角度,七十厘米是人与人相对的安全距离,中国的圆桌,看似简单普通,却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传统就是这样,隐藏在我们日用的器物之中,它不是一种纹样,也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种精神性的、早已沉淀在人内心深处的印记。

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犹如光亮的漆器。朝代更迭、文化交融所留下的精粹,像层层裹住漆胎的漆。我们看到的是经年而成的光亮的外表,如若想深入了解,必将漆膜逐层剥开,以窥全貌,取其精华。

传统不意味着落后。传统一定是在某个文化鼎盛时期留下来的产物。老器物,新生命。从平凡的生活用品中发掘出了独特的生活美,这种美才能真正唤起我们的美好回忆。

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憧憬,一定是建立在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的。格物为乐,致知为悟。也许每个人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点智慧,寻找一点自信,来指引现世的生活。

睹物思往,中国人从来都能将存于器物之中的细微情感与气息自然而然地捕捉出来。

文化转徙—迁徙流动 不断融合

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孤立地去对待。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四处迁徙,文化始终像那朵看得见却摸不到的云,跟随着人们不断地碰撞,不断地纠缠,不断地融合。这种联系,是我们人类整个繁衍进化和生长生活的过程中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和经验,是人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所产生的影响。

当一件作品将形态、线条、结构等元素都抽离后,只剩下人与材料之间的对话,这才是真正考验工匠或设计者的时候,因为他们如何将材料处理到极致,让所有人体会到感动,才是设计的精神与价值。

整整转了一个大圈,东部鲜卑带着东方的文化,沿着桦树皮文化带,西迁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的海盗在完成了对英法的掠夺的同时,也带回了英法的文化;而震颤教的教徒们,带着英法文化跨海到了美国;而北欧的设计又吸取了震颤教的元素,设计出了美国人喜欢的家具;美国又把这些带到了日本,日本吸取了这些元素,设计出了适合日本的家具。

看见设计—寻找回声 看见自己

人的感觉很奇妙,一种味道、一种温度、一种触觉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人的感官反应,对于一些细节的感官感受,往往影响了对一个器物的判断。

在风景中,我们找到自己的回声,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在现世中,我们找到了回声,那便是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在生活中,我们找到了回声,那就是触及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种心动;在产品中,我们也应该能找到回声,那就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每个人也都在器物里寻找着自己的回声。

不断寻求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人类的天性。就像动物会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觅食一样,我们人类通常习惯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认知和解决问题。对于人的知觉心理而言,人往往更习惯简单的秩序,比如简单的结构、直线和图形,这就是格式塔心理组织原则提到的熟悉性原则:人们在认知一个复杂对象的时候,常常把对象当作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来看待。

无心之美,时日动人。日用器物在生活中,用最简洁的形态,与生命维持着单纯的关系,也因如此,它们的美是随生活所需而产生的。那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隐藏的、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一种美。从日用的角度触发,美一定是依赖于一些精心选择的结构和材料,并且通过实用及适用来表达一种恰如其分的美好。最简单的形式,往往可以表达出最复杂的美。

日用之美—始于日常 归于日常

日子不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么?用朴实的器物,做一顿温暖的饭菜,和爱的人分享。器物也尽着自己的本分,无声无息地陪着我们数着日子;光阴也就有了生命的温度。

“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齐俗训》中,记录了古人对器物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器物的那种实用的态度。好的器物不需要多余的装饰,多一分便添扰。

归根结底,人这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做别人眼里的自己,做自己眼里的自己,做自己内心的自己。

也许人的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就是不再被别人的看法所困扰,不去取悦别人,自由地做着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当我们不再需要期许外来的赞美,不再佯装外界需要你的时候,我们才会找到内心的自由,才会物我两忘。

正因为人对自由的期望与世事的无常的反差,人们才开始借由器物,在精神世界中追求安定、安宁。于是,器物帮我们在自然的永恒不变与人事的无常变化之间,构建了一座桥。

图片来源:《日用之道》图书 摄影:高一强

接收最新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日用之道』微信號:riyongzhidao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调阅往期资讯,点击“日用之道riyong小程序”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道理和大道理
原来生活常用的日用之器也可以这么美
器以载道 物以传情;中国人的日用之道
日用器物
王万顺 | 话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日用之道|摸透生活之道的好产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