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孔 子 造 像 应 着 冠



纪念孔子2550周年诞辰,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中国钱币博物馆监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先生精心制作了一尊“全新的”孔子金质像。对此,《光明日报》1999年6月18日第八版刊登“纪念孔子2550周年诞辰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孙机先生介绍说:“孔子当时未曾留下可靠的肖像资料,古代艺术家笔下的(孔子)画像,代表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圣人’,流传最广的一幅相传出自唐代吴道子之手。此像身着‘法服’,但不戴冠冕,只系头巾……钱绍武先生之作仍以吴道子之作为蓝本”。

“流传最广”的这幅吴道子画《先师孔子行教像》,现存石刻上还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两行赞颂联语(参见《曲阜名胜古迹》“29•孔子画像石刻”影印拓片,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新版)。据报道,早几年南京夫子庙新铸“全国第一大”青铜孔子像,也是依照这幅吴道子所画孔子像来造型的。我以为,依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让孔子穿上先秦传统褒衣博带的“法服”,却“不戴冠冕,只系头巾”,这样做违背了孔子时代的服饰礼仪,是不对的。给孔子造身着“法服”之像,应该给他老人家戴上“冠”(或冕、弁)。“冠,是一般贵族及平民头上戴的普通头衣,它只有一个冠圈,圈上面有一根不太宽的冠梁,把它戴在头上后,冠圈和冠梁把头发束住……周代以后人们用一块黑帛将头发包住,然后再戴上冠,插上笄、簪,使冠和头发结为一体”(参见赵超、熊存瑞著《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按照当时礼法,奴仆和罪犯不能戴冠;而一般成年男子若平时无故不戴冠,则是非常无礼的。《战国策》记载唐且和秦王辩论,即说那发起脾气来就“免冠徒跣”的人够不上“布衣”(平民)而只是“庸夫”,是人们所不齿的。

孔子年少时即“好礼”,做游戏也“常陈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成年后更胸怀大志,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世局,决心“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周游列国十几年未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他回到鲁国一心一意办教育,对弟子们“以《诗》《书》《礼》《乐》教”,精心作育人才。他教导弟子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自己当然更注意礼仪规矩的修养;《论语•乡党》即记述了他修养礼仪以“归仁”的各种表现。孔子71岁时,最心爱的学生颜渊死去(采用匡亚明先生《孔子年谱》说),按《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哭得很悲恸,连连感叹“天丧予!天丧予”;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拿座车给颜渊下葬做“椁”(外棺),孔子却断然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他儿子孔鲤死去下葬也“有棺而无‘椁’”,因为他曾为鲁国大夫(司空、司寇)的身份,据礼仪规定出门应该坐车而不能没有座车(“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绝不为爱儿子爱学生而“失礼”;于此可见孔子对于当时官场礼仪的固守。

 孔子以《礼》教人,古典《仪礼》第一篇就是《士冠礼》。那时侯男孩子到二十岁成人,要举行盛大典礼仪式,郑重其事地请人给他梳头(栉),在头顶束发成髻,“设纚(shǐ,包头发的黑帛,‘缁纚,广终幅,长六尺’)”亦即包上头巾,再戴上“冠”。《礼记•冠义》论述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男子成年戴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是故古者圣王重(zhòng,看重、推重)冠”。《礼记•内则》规定,男子早上起床,洗手漱口后就应梳头束发戴好冠。《礼记•玉藻》论述,哪怕是闲坐家中也应戴冠;“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緌”;这就是说,在家闲居时戴的冠和系冠的带子(武,读为“hū”)相连属,这种冠“无分贵贱皆着之”(《礼记集说》陈澔注,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出门有事,就要系好冠带并使带结下垂为“緌( ruí)”以作礼仪装饰。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的子路,本是勇武之人;在卫国做官时与叛乱者战斗,敌人“击断子路之缨(冠带);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系好冠带,保持“服备而后容体正”的君子尊严,从容就死。我们现在的人对此可能难以理解(已有多人著文涉及子路此举时批评他迂执死板),但从中应可看出当时男子戴冠的重要性吧。

综观以上引证,应该得出结论:大教育家孔夫子出现在公众场合,一定服装整齐,冠冕堂皇。吴道子画《先师孔子从教像》,却为何“不戴冠冕,只系头巾”呢?秦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一类开始“人的觉醒”、追求人性解放的人物毁弃礼法,放诞风流,比如《世说新语》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阮籍母亲逝世办丧事,却喝醉了酒“散发坐床,箕踞不哭”;等等。此风流布,礼仪渐弛,到隋唐时可能很多人平时已经懒得戴冠了;吴道子作孔子画像时盖习见当时人“只系头巾”这种“时装”而“以今例古”,给他“摘帽”了吧。

台湾历史学者、小说家高阳先生写学术随笔《顾恺之所绘孔子像最真》(《高阳杂文》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说清康熙皇帝到曲阜隆重祭孔,参观孔林孔庙由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导游;孔尚任撰《出山异数记》云:“至圣迹殿,周览石刻圣迹图,及凭几像、立像、行教小影,上(康熙)顾问曰:‘何像最真?’尚任奏曰:惟行教小影,颜子从行者最真;传为端木赐(子贡)手写,晋顾恺之重摹者”。这幅顾恺之所摹孔子像,据高阳先生叙述,是“王者的冠服(注意冠字),剑亦很长”,且“‘佩剑由后向前’,似乎不合常情”;高阳先生为此像之真实而辩护曰:“孔子修明文教,佩剑纯粹为‘衣冠带剑’(注意冠字),礼制使然”,“所以‘佩剑由后向前’,示人以佩而不用,甚合情理。”

显然,高阳先生见到的这幅“顾恺之摹”孔子像,不是流传最广的那幅吴道子画《先师孔子行教像》。我1986年曾游曲阜,可惜当时没有细考圣迹殿内孔子画像诸石刻,现在记忆不起。但这些画像刻石至今仍存曲阜孔庙圣迹殿内,据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曲阜名胜古迹》介绍,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先圣画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孔子行教像》、《夫子像》”等等。有心于此的大家自然可以将此数像对照比较,以定真伪。

我在《芥子园画传•第四集人物•巢勋临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内见到一幅也题为“唐吴道子画•寒松阁藏本”的《先圣像》(见文前左上角的影印图),似乎略同于高阳先生所述“晋顾恺之所摹”的孔子画像;正是“王者的冠服”,且“佩剑由后向前”。我认为这画像很可能就是《曲阜名胜古迹》提到的“顾恺之的《先圣画像》”,也就是孔尚任认定“最真”的“传为端木赐手写,晋顾恺之重摹”的孔夫子“行教小影”(而吴道子所画则可能为孔尚任所记“立像”)。这幅“行教小影”既然“传为(传说是)”端木手写、顾恺之摹,那么刻石上一定没有署名(而《先师孔子行教像》刻石上有“唐吴道子笔”的署名),以致《芥子园画传》临摹后将其误属名于吴道子名下也。可惜这幅画像有个缺点,即,从人体比例上看,显得身材较矮而壮,不合《史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的记载。或许就由于此,再加上吴道子画的那幅《先师孔子行教像》“其面部造型多少还带几分纬书之说(即神异色彩)的痕迹”(孙机先生语),世人遂以吴道子所画像魁梧神圣为真孔子,直到如今都“流传最广”;而“传为端木赐(子贡,孔子得意门生之一)手写晋顾恺之重摹”的这幅“先圣像”反而少有人光顾了。

炎黄艺术馆副馆长李松先生在这次纪念孔子255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说:“孔子形象是一个生活在真实生活空间的人物”,我们现在为他老人家造像,“从形象到服饰细节,既要符合历史真实,又要经受千千万万人的检验、认同”。说得真好。

孔子一生,不论是从政(或周游列国试图从政),还是办教育,总是致力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当时的隐居者如荷蓧丈人、楚狂接舆,耦而耕的长沮、桀溺等人为此都讽刺批评他;而他也不赞成“独善其身”的避世隐居,如对耕田自养的长沮、桀溺,他就感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可见孔子不是也决不愿意做个“野老村夫”。他诚然“从贵族走向平民”,但只是在办教育上“有教无类”,愿意教育、帮助平民,他本人绝没有平民化。孔子要求从政的君子必须“尊五美”,其中仪容美的标准是“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可见穿衣戴帽的礼仪很受孔子重视。因而,我们现在为孔子造像,再“特别让他戴一幅野老村夫式的头巾”,那就既在“服饰细节”上不符合历史真实,更不符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夫子的精神风貌了。

纪念孔子,再为他老人家造像,按照孔子严守礼仪的精神,请给他老人家戴上合乎当时礼仪的“冠”!

 一九九九年六月廿四日

又,匡亚明先生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书前有彩绘孔子事迹画六幅,其中两幅孔子立像戴冠(另三幅孔子成年画像未戴冠而“只系头巾”,我也认为不妥;至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幅画中的孔子应该戴冠吧);除此之外,我还见过两幅戴冠的孔子立像。一幅是我同事易合清老师家的中堂着色工笔国画,印刷品,据说是八十年代初购自新华书店,钟增亚先生所画,并配有对联曰:“爱物亲民德风百世,好学善诱师表千秋”。一幅见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 第三集》,该书第一篇是汤一介先生撰写 的《孔丘》,篇名旁即配有线描孔子立像(附 影印图如后)。此像佩剑亦如《芥子园画传》那幅一样是“由后向前”,所戴冠的式样则显不同;面容也略有差别:额头上有三道皱纹,剑眉(倒八字形),因而神情显得严肃庄重。这一幅孔子圣容谁人所绘?是否即为“端木赐手写、顾恺之重摹”的那一幅?当与曲阜圣迹殿内石刻比较才能确知。

 6月25日补记





































【高阳先生1977年写《孔子塑像的服装》,已经指出:“孔子重礼,必正其冠”;而如“流传最广”的吴道子画孔子像那样“着此野叟乡老头巾,恐圣人在天之灵,或有未安”!——见《高阳杂文》(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之“附录”江澄格撰《抽丝剥茧破悬辩诬》。当年我未读及此篇,故写文章时未能引用,且以“孔子造像应着冠”为我之创获;羞哉惜哉。然而,如此正确观点仍被沉埋,孔子造像多数仍然“只系头巾”。学阀把持,陈陈相因,学术进步何其难也!唉…… 2003年5月3日,又是黄昏时候。】



#日志日期:2006-6-19 星期一(Monday) 晴

评论人:zdlmercury 评论日期:2006-6-19 22:44

文中本来附贴有两幅素描孔子像,都是戴冠穿礼服的;可惜电脑上显现不出来。哪位大侠路过,能否教给贴图方法?先此致谢!

匿名 注意:游客要发表评论,请选中匿名前的复选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至圣先师--孔子像浅说
武士面壁记 | 西汉画像空心砖
仿学吴道子孔子像
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 孔子画像
《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绘. 原刻)
随唐  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