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手机上每天冥想10分钟”:科学,玄学,还是陷阱

又是加班回到家后,焦虑又挫败的夜晚。在照例躺在床上刷手机时,你点开了一个app。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已经从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抽身,来到了一个无名的海边,耳畔响着轻柔的人声。

“双肩自然地放松下垂,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或身体两侧,轻柔地闭上眼睛。”

“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做几次深呼吸。”

“深深地吸气。吸气时,让空气从胸部、腹部一直进入到自己的丹田位置;缓缓呼气,小腹慢慢往回收缩。”

十分钟后,当你再次睁开眼睛时,周遭事物和内心的思绪都变得安静,终于可以倒头沉沉睡去。

从打坐玄学到大脑体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预留这十分钟。如今,各式各样的冥想类app已经在都市人的手机上有了一席之地,让人们在日常的缝隙中闭眼、呼吸;愿意挤时间的人,也会去参加更专业的冥想类课程。继瑜伽之后,这几年,冥想已经成为国内都市人群新的生活方式。

其实,在3000多年前,冥想就已经是佛教和印度教修行的一部分。虽然冥想有着古老的传统,但在国内,都市人开始练习冥想,却是一个新现象。

冥想作为一种都市人生活方式,是先在美国流行起来的。很多欧美社会主流的中产白领、成功人士、CEO都提倡练习冥想。许多在科技公司,包括苹果、Google、Facebook,都很注意给员工提供冥想课程。

主流化之后,冥想的吸引人之处不再是神秘的玄学,而是被心理学家和医生都倡导、研究的科学。这之后,冥想的神秘面纱被摘下,成为了针对大脑的健身训练,可以解决焦虑、失眠,和精神世界空虚的问题。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冥想作为一个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了国内都市人群的视线。此时,在国内被大规模推广时,冥想原本的宗教意义和东方色彩已经被抹去,强调科学的依据、实际的疗效。所以虽然冥想来自于东方,但于中国人来说,它反而成为一种从美国现代社会借鉴到的“舶来品“。

都市人的灵丹妙药

现在人们可以调整状态的方法很多,为什么选择冥想呢?

1)加速生活中的暂停键

从视频网站中倍速播放的功能,困在系统里、骑着电驴超车闯红灯的外卖骑手,到加班成为常态、时间总是不够用的社畜…“快“是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微小的个体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总是在追赶,而人们在生活中练习冥想的时间,则是从高速中抽离、得以喘息的机会。

这十分钟的喘息,不只是一个比喻。冥想本身很注重呼吸,强调使用“观呼吸”的方法,感受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这十分钟里,当下的呼吸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前一天和朋友的争执、第二天要准备的报告都不必要担心。

最近,日本的一家酒店,为了让过路旅客在新冠期间旅行更加放松,便专门推出了“冥想房间”。这个房间里没有窗户,只有薄雾,音乐,和香气。即便只是短暂的逗留,人们也可以用冥想缓解对病毒的不安和工作的压力。

既然木心先生的“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状态已属于遥远的过去,起码冥想能让我们在无法逃离的高压中,拥有短暂的停顿,不着眼于未来的增长,而满足于一呼一吸。

2)理性不再万能

几十年前,当时还是辍学生的史蒂夫·乔布斯从印度的冥想之旅回到美国。他发现,崇拜理性的美国人过度依赖思维,而有冥想传统的人们则有着很发达的直觉。

创立苹果之后,乔布斯两百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他冥想用的坐垫。做出重大决定之前,他总会闭目静坐,在纷扰的思绪中,感受自己的直觉。也许通过这些直觉,他才为世界上许许多多人带来了充满禅意的苹果产品。

就算不是想改变世界,理性思维也有自己的极限。有时候通过冥想训练直觉和感知,反而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不一样的“健康”

在纪录片《假装在城市》的第五集中,美国作家弗兰·勒博维茨谈到了健康(health)和养生(well-ness)的区别。养生是一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语,指的是人们不仅生病的时候吃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始注重多维的健康。

这里的养生,和我们中文语境中喝茶养鱼、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一样。勒博维茨指的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纳入了健康的范畴,譬如控制膳食比例,去健身房,做瑜伽。

对于健康,人们不只关注身体层面,也更重视难以察觉的亚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在健康意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冥想成为了一个养生的新风潮。

4)“躺着”就能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冥想本身的好处,冥想的流行,也离不开它开始接地气、降低门槛的努力。

现在,大城市里的寺庙都可以报名禅修,不再需要开好几个小时的车来到深山老林,也不用剃发吃素,真正实现了古人口中“大隐于市”的境界。

禅修和冥想也不再需要远离电子产品的侵扰,反而是被电子设备给发扬光大了。

在网络上,有不少可以跟着练习的视频教程和讲座。市面上的冥想类app也有不下十多种,有只是简单地提供冥想背景音乐的,有提供人声引导、训练教程的,也有不只是冥想,想要关注用户精神健康的。它们大都有着“禅意”的设计,界面就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健身和瑜伽都需要挥汗如雨,那么冥想则被看作是一个简单、容易入门的运动。人们即使就躺在自己家里舒服的床上,眼睛一睁一闭,也可以有更平和的心境。

消除焦虑,还是消费焦虑?

冥想在美国的风靡曾源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抗,但如今冥想的大众化,却都是遵从着现代社会的逻辑的。

被心理学收编之后,冥想在很多时候都被视为一种可以解决失眠问题、缓解焦虑的高效治疗方法。

但在哲学和宗教意义上,冥想所承载的需要被细细品味的思想总是被粗略带过。想要和现代速度并存的冥想时间,不可避免地也要被精密计算、塞在忙碌的时间表中。这时,冥想的短短十分钟,只是一个为了后面工作更高效的“充电”环节。明明是灵性的探索,却也无法逃脱掉效率至上的怪圈。

当用来按摩内心的冥想成为了一个大家比拼效率时可以弯道超车的法宝,它还能抵御住我们口中的“内卷”吗?

另一方面,冥想曾经和电子和网络是绝缘的。在很多科技公司为员工设立的冥想室中,都是不被允许的。这是因为,像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往往是人们焦虑的源头。

但现在,冥想的触手可及,正是依赖于电子产品上的app。

在关注社交媒体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人道科技中心(Center for Humane Technology)创办人特里斯坦·哈里斯说,“我们已经走过了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环境,来到了以致瘾和操纵为基础的技术环境”。

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触手可及的每一项便利,其实都在加深我们对科技、对应用的依赖,甚至会为用户创造出原本没有的需求和欲望。正如勒博维茨所说,养生的健康是被创造出来的,冥想也从“不存在”变成了“潮流”和“必须”。

这些手机应用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市场。

从在心理社群介绍、科普冥想开始,到各种免费的小程序、app遍地开花,再到收费的进阶课程和线下中心,冥想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修行,而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堆生意。

2016年,苹果iOS 10系统的“健康”,“正念冥想”被列为和跑步平行的运动项目,手机也就此可以通过app记录用户每一天冥想的时间和状态。冥想得到重视了,但也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活动也成为了大数据的一部分。当心灵都被数据化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真的自由了吗?

被科学抛弃,冥想仍是冥想

2017年,在新一波的冥想风潮来袭时,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发表了题目为《注意炒作》(Mind the Hype)的论文,提出虽然冥想中心已经兴起了几十年,但正念冥想对于心理治疗的作用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前期的研究充满着错误的信息和不严格的研究方法。冥想的“被科学化”,更多是当时急于宣传冥想的人们所选择的包装方向。

所以,冥想到底是一种真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一门以科学为幌子、以焦虑为资本骗钱的生意?

面对现代都市人无处不在的焦虑,再赋予冥想科学的原理,这个产业的利润是毋庸置疑的。但把冥想包装成一个科学的方法,并且用科技的思维去使用它,本质上是把冥想本身简化成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化,正是现代人焦虑的源头。科学的冥想和现代的焦虑,便形成了一个闭环:焦虑源源不断,冥想也源源不断。

但这也不是冥想的全部。

冥想固然不能完全地被科学解释,但通过冥想带来的心灵平静、片刻的放松、舒适的感觉,确实是千千万万个练习冥想的人真实感受到的。也正因如此,冥想从科学领域跌下神坛后,并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得更加蓬勃,让将信将疑的人都继续拥抱它。

这是因为,焦虑可以被生产,但心灵的探索却是超出科学和科技的。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们,质疑的不是冥想本身,而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冥想。

所以,有局限的也许并不是冥想,而是标榜自己全知全能、可以解释一切的科学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抑郁和焦虑的音乐,冥想音乐,放松瑜伽音乐,缓解压力
【玄学还是科学?诺奖科学家“冥想实验”:...
网上算命、直播占卜、心理测试APP,网络“玄学”为何能抓住这么多年轻人?
免于压力和焦虑,治愈抑郁症,放松的瑜伽冥想音乐
瑜伽画廊
试着过一种没想法、没目标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