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接地气的小说 ——在卢文丽《外婆史诗》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本接地气的小说 

——在卢文丽《外婆史诗》座谈会上的发言

吴立梅

我是昨天早晨才看到《外婆史诗》这本书的。

这个星期的中间三天,我到浙南的庆元,参访了两个古村落。一个是办春晚比中央电视台还要早两年(1981年)的月山村,这个古村落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头的如龙桥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不用一颗钉子,系国保单位。另一个是县城南边的大济村,这个村历史上出过26名进士,其中北宋18名,南宋7名,明代1名,而且都是姓吴的,庆元22万人口,三分之一姓吴。庆元出的33名进士,近80%都出在这个村,因此被称为“进士村”,历史文化十分丰厚。20日那天,举行了大济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庆典。我21日回到东阳,当我拿到《外婆史诗》时,已经是昨天早晨了。

拿到这本书,就为别具一格的封面装帧吸引。这本书以东阳土布荷花被图案为底色,荷花被是旧时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是“棉被布帐”中的“棉被”。隶书的书名题签疏朗大气,充满书卷气。

昨天上班,把这本书带到办公室,准备抓紧时间浏览。但杂务很多,一下子不能进入书中。昨天下午,上卢初中杜栋梁校长来访,看到这本书,他说,哦,卢文丽是我们学校校友,她对母校很有感情的。我说,明天上午她在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有空去一下。

昨天晚上,我花了近两个小时,粗粗翻了一下。这连一目十行都谈不上,因此,我只能泛泛而谈。不过话说回来,让我仔细看三遍,也不可能有深刻的见解。

近十来年,除了人物传记,我基本不看长篇小说。因此,惭愧得很,封底的四个人——李洱(《花腔》)、艾伟(台湾影视演员)、叶弥(《成长如蜕》)、赵伯田(《南华录》),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今天上午在图书馆开会时才百度一下,总算有所了解。但我对他人的评论向来持保留态度,主张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虽然这眼光未必独到。

评价一部作品,不仅要看“面子”,关键还要看“里子”。“里子”就是作品的内在。桐城派作家提出三条标准:义理、考据和辞章。换成现代标准,就是思想、生活和技巧。如果是好作品,乃至伟大的作品,流芳千古的名著,则需要加上三个定语,成为深邃的思想、丰厚的生活、娴熟的技巧。如果看《外婆史诗》,虽然深邃的思想还无法下定论,但生活的丰厚和技巧的娴熟庶乎近之。

《外婆史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知道,小说离不开想象虚构,但东阳人看这部小说,觉得纯粹是写实的作品,是现实的原生态的记录,反映了生活固有的面貌。作品中的山川风土、世态人情、方言俗语,营造了人物特定的生活场景,其中以浙中地区的东阳为基础,延伸到杭州、上海——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东阳人的活动区域和进取方向。我作为东阳人,看这部作品,感到特别亲切,在浏览的同时,似乎也在印证祖辈、父辈以及自身的经历。不过也应当承认,由于年龄的代差,或许是作者在东阳生活的时间太短,作品对东阳民情风俗的描写固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在我看来,离真实的状态、理想的表述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距离。

评论家们看小说,常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环境评判小说的内容。主题属于思想范畴,优秀的小说,其主题并不单一,往往具有多义性,由于阅读的仓促,我对《外婆史诗》的主题不敢妄评。题材也显而易见。这些在小说封底的飘口上都有。

关于人物,这部书塑造了以外婆为中心的群像,是特定的一方土地上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人群。作者熟悉这一人群,因此笔随意到,流畅而生动,往往具有诗意的美,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外婆固然是核心人物,其形象的丰满度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旧时的妇女,大多在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琐碎生活中逐渐耗去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旧时家谱在为妇女立传的时候,往往没有什么具体的事迹可写,只能以“淑仪”“阃范”“壼德”之类抽象的字眼加以赞扬。可是我们看“外婆”蒋小娥,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外婆的形象丰满而生动,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形象中独具一格,这使得这部作品不仅立得起来,而且具有独特的地位。美中不足的是,外婆的形象似乎太过完美。

由于以家庭妇女为主人公,生活平平淡淡,缺乏离奇的故事、跌宕的情节,小说不大可能以情节见长,那就要求作者必须在描写上下功夫。作品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都颇见作者的功力。“外婆”的身世大多由“外婆”对作品中的“我”叙述的方式进行,表面上看是对话描写,实则是内心独白。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往往容易让人沉闷,但外婆语言之风趣、幽默和丰富,如风行水上,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

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面所述的风土人情即属于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大多被社会环境所左右。社会环境大而言之就是时代背景,历史洪流裹挟之下,人们大多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外婆史诗》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我感兴趣的是作品中仿宋体字部分的文字,这些文字最能折射人物所处的政治环境。人物的命运往往是和时代碰撞的结果,作家的使命,就是把这个过程还原。贾平凹曾说:“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蒋小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漫长一生,可以折射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作者把她的经历写成功了,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一个东阳人特有的故事。

我们看古代的书评家们,评论的重点大多在技巧方面,如蔡元放评点《东周列国志》,金圣叹评“六才子书”,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有意思的是蔡东藩写《历代通俗演义》,自写自评,时不时自赞其笔法之妙。技巧的外延,包括结构、语言、技法等等。《外婆史诗》从“我”的视角,串起许多人物,与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有些类似。语言颇富张力,充满东阳乡土风味。作者以女性的细腻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像我这样的年龄,追求真实,崇尚客观,对虚幻的东西有着莫名的排拒。而《外婆史诗》极富真实感。真实感来自作者对历史、对生活、对乡土的把握,并将此把握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我无法辨别何者占更大的比重,但我在情感上偏向前者。唯有真,才有善,才能谈得上美。作品只有具备认识功能,才能具备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此,我不由得想起另一部东阳人所著的作品《人之初》,其作者张炎禹,1941年生人,1957年毕业于东阳二中,1961年毕业于东阳中学,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他年逾古稀73岁时才动笔写回忆性文字,对成长之地红椿巷区域及东阳老城其他地域上世纪40年代初直至50年代中期的风土人情作了清明上河图式的描写,时代变迁中社会底层人物的妍媸美丑均生动展现,为后人了解东阳老城的那时、那地、那人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在我所见的近年出版的表现东阳乡土的作品中,《人之初》和《外婆史诗》都是我推崇的作品。

附带吹毛求疵,作品有几处时间错位。229页赵马坦1960年代的笔记中出现的唢呐名曲《乡村来了售货员》是1972年的作品;231页《浙江日报》1965104日通讯中歌曲《读毛主席的书》是1966年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该电影1974年公映,1965年不可能出现此歌。另外赵金川口中的国骂“他妈的”,老一辈东阳人不大会用,用的是更为俚俗的话语。这些当然属于细节,但细节的微瑕足以动摇作品的真实感,进而对作家的水平产生怀疑,不可等闲视之。

                       2016.4.2

ISBN9787532157327

作者:   卢文丽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1

有关报道见2016年4月27日《东阳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纠缠》后的感受
小说人物塑造·上篇
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探究
红楼解读之三:曹雪芹碰巧伟大吗
新闻小说:一种崭新的叙事样式
《雍正王朝》二月河给打了80分,但是对《康熙王朝》他却无话可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