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2分!太震撼了!这部神作打五星都嫌少…
userphoto

2022.11.17 云南

关注



1992年,西安。

一个奇怪的老头,拄着擀面杖,步履蹒跚,突然很不客气地坐在某家具店的椅子上。

服务员看出他不是顾客,耷拉着脸,死活不让他坐。

老头说:我开了间歌舞厅,本来想订100张椅子的,但你不想做这门生意,那就算咯。

说完,老头拍拍屁股走了。


旁边有人愤愤不平:坐一下椅子都不行,那可是路遥诶。

服务员满脸狐疑:你别逗我了,能写出《人生》这样作品的人,一定长得高大英俊,怎么可能是个老头?

在旁人再三肯定后,小姑娘很后悔:哎呀,早知道是路遥,别说坐一下,就是送他一张椅子也行呀。


路遥是谁?

那可是我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以他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是我国首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他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他本人,获奖无数,赞誉不断。

电影《人生》海报

而他也根本不是什么老头,他才42岁,正值当年。

但很少有人知道,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身心都在遭受巨大的折磨。

没有人敢想象,写下恢弘史诗的路遥,竟面部无光,四肢不便,衰老得像个六七十岁的老人。

也就在同年11月17日,即30年前的今天,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的天宇间陨落:路遥。



今天我们讲路遥的故事,要追溯到1957年的那个秋天。

雾气深重,山路崎岖。

一个孱弱老农,拖着才7岁大的路遥,徒步70多公里来到伯父家。

这一路风尘仆仆,饿了靠要饭吃,困了就借宿,就这样走了整整三天。

路遥的脚底磨出了不少水疱,每走一步就钻心的疼。


路上,父亲用1毛钱给路遥买了一碗油茶。

路遥一口气就把油茶喝光了,他抬起头,看见父亲正可怜巴巴地望着他。

他很奇怪,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喝油茶?

父亲说:我不想。


跟父亲相处的时间是那样的短暂。

到了伯父家后,父亲借口去赶集,很快就离开了。

他知道:父亲这是要将他丢在伯父家了。

路遥躲在大树后,眼睁睁看着父亲离去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为止...

他泪流满面,控制住想追出去的冲动,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喊出一声。

因为他很清楚,家里穷,供养不起6个孩子,留在伯父家是他读书的唯一办法。


人的情绪是那样的复杂。

尽管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但内心不免觉得自己被父亲出卖和抛弃。

他才7岁,骤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每天醒来都面临着,活下来和活不下来的煎熬。

童年被抛弃的阴影成为了深刻的烙印,影响着他的一生。

直到临终前,路遥跟好友说:我终于想明白了,原来父亲当时身上只剩下1毛钱。

父亲不是不想喝油茶。


养父的家境,比原生家庭好那么一点点。

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整个中国都很穷,陕北农村尤甚。

出于庄稼人的思想,养父不想供他上学,觉得还不如多刨几堆土,多种几块地,多砍几捆柴。

但路遥的方向很明确:上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尖锐的矛盾,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


直到1963年,矛盾升级到了极点。

这一年,路遥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延川中学。

但养父却认为:穷不供书,富不教学,当务之急是订亲,过几年结婚生娃。

路遥走到山里,把养父给他的小镢头一扔,独自进了城。

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感觉特别孤独,就像一只小羊羔独自处在茫茫雪原上那样孤独...


他进了城,联系所有要好的同学,在一名家长的建议下,向当地党组织寻求帮助。

几经波折,终于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在同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怀中取暖时,路遥已经扬起命运的船帆,主宰自己的人生。

虽然悲凉,但不乏豪迈。



路遥自幼天赋聪明,组织能力强,在老家的时候就是村里的孩子王。

到养父家后,由于口音问题,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排挤。

但路遥很快就扭转了形势,他有勇有谋,再一次成为当地的“娃娃头”。

甚至越过养父,跟村里的成年人直接对话。

一些敏锐的成人意识到,这个孩子将会成为将来村里的“强人”。


路遥从初小升高小时,他的地位再次遭到严峻的冲击。

当时城关小学高小部的学生分为两种情况:干部子女和农家子女。

路遥无疑是最穷的学生,但吃喝方面的穷困,他并不在意。

他最没办法接受的是,文化享受方面的差异。


那时候,电影是强势文化,引领着流行走向。

电影插曲会成为课堂曲目,电影人物会成为人们议论的主题。

当时县城有电影站,一张票一毛钱,是路遥这样的穷学生不敢觊觎的。

每次看完电影,城里学生跟老师热烈探讨,路遥只能在旁边憨憨地听。

而那些原本追随他的农家孩子,也纷纷转去聆听城里人讲电影故事去了。

贫穷让路遥丧失了这个学习和娱乐的机会,更丧失了在同学中的话语权。


但路遥不会放任自流,他必须要找个解决办法。

他所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看书看报。

书报里的世界,比电影里的世界,更加宽广和深刻。

他开始成天泡在阅览室里,博览群书,古今中外,什么都看。


他看到了延川外的世界,看到了大都市,看到了国外,看到了航天英雄加加林...

这片辽阔的天地,令他振奋,令他激动,令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响当当的事业。

他的见解,他的博识,令他再次成为全校最著名的人物。

老师,同学,还有部分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的前途将会不可限量。

他再也不用发愁看不上电影了,因为想请他看电影的同学大有人在。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到了延川中学,路遥一如既往地成为学生组织的第一号头头。

18岁那一年,他以学生代表的身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

这件事,在当地俨然石破天惊。

所有人不禁想:18岁就是县团级,将来还能了得?


路遥的前半生,虽然凄苦,被贫困和饥饿摁在地上反复碾压。

但某种意义而言,又是顺遂的。

因为他所追求的一切,无一例外都凭借自己的双手得到了。

直到1970年,命运的转折点,发生了...


1970年,路遥得到了一个招工指标,能从农民转为工人。

这是很多青年求之不得的机会。

但路遥把弥足珍贵的指标,让给了当时的恋人。

不幸的是,他的初恋进厂不久就抛弃了他,跟别人好上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政治原因,路遥的县革委副主任被停职了。

他灰溜溜地回到村里,重新当农民,先是下地干活,后来当民办教师。

过去一呼百应的生活不复存在,眼下只剩下苍凉和无奈。

爱情事业双失,眼前道路一片漆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被遗弃的那个夜晚。

迷茫之际,路遥想到了寻死。


可当他伴着月色,来到那片深不见底的水潭前时。

他望着那波湖水,内心竟涌起了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挫折没有打败他,亦无法打败他。

他拿起了笔,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


“要知道,一次壮丽的失败,
就有可能产生一次辉煌的胜利。
最为悲哀的,是永远倒在一个失败的终点上,
要认识到这绝不是终点,
完全可能是通向目标的一个连接点。”


爱情和仕途的失败,就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连接点。

但这也为他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天赋极高,一点就通。

第一次写歌词,就能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表。

在失意的时刻,他开始创作诗歌,短篇小说。

过去的经历和看过的书报,成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奋进,是他人生的主旋律。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接连创作了50多篇文学作品,分别在地方报纸和文艺刊物上发表。

很快,他创作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不仅在全国知名的《当代》杂志发表,还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给了路遥前所未有的信心。

仿佛过去十几年的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一次性得到了补偿...


紧接着,他又以极强的毅力,用21个昼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这本书迅速在国内引起巨大的轰动。

全国各地读者的信件,向雪花一样飘到了作家协会。


当时还没有写出《白鹿原》的陈忠实。

有一次回老家,初中同学一见到他,劈头盖脸就是一句:

“你说你弄了这么多年的写作,咋就弄不出《人生》呢?”



鲜花和掌声将路遥捧上神坛,但麻烦却接踵而至。

无数信件蜂拥而来,陌生人登门拜访,电报电话接连不断,这严重干扰了路遥的创作。

更好笑的是,乡下亲戚都以为路遥叱咤风云,无所不能。

他们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拜托解决工作,解决户口。

路遥当然办不了这些事,又气又急,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同时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扰是,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可能再超越《人生》的高度。

但路遥本人很难去承认,《人生》是他无法跨越的横杆。

他心中早有一个计划,要在40岁前完成一部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

哪怕高度和深度比不上,但至少要完成一本百万字长篇小说。

而这本巨制,就是影响一代人的,《平凡的世界》。


为此,他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做准备。

他的床上摆满了各类报纸,房间里堆满各类书籍。

他翻遍了每一年每一日的报日人民,将所有重大事件记得清清楚楚。

手指头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更加肉厚的手掌来翻阅。


紧接着,是实地采风,他时常走出这辆车,又上了另一辆车。

有时候在农村的饲养室醒来,有时候在渡口的茅草棚里过夜;

有时侥幸能洗个热水澡,有时则无铺无盖和衣而睡...


小说里90%的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全部都是路遥面对面采访而来。

明明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在文学界混一辈子。

但偏要将自己折腾得像个流浪汉,没日没夜地奔走在鄂尔多斯地台无边的荒原上...


为了更加专注,也为了更加写实,他索性住进了偏僻的煤矿,在窑洞里创作。

写作是艰苦的,孤独席卷了他。

吃不饱,睡不好,废寝忘食,时常写到半夜,眼冒金星,双腿痉挛得挪不开脚步。

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有着亮堂堂小眼睛的老鼠。


然而,当他捧着呕心沥血完成的第一部手稿离开煤矿,迎来的却是文学界的批判。

过去发表过他作品的顶级期刊接连拒稿,业内普遍认为它创作手法落后,思想观念落伍。

还有人专门写文章批判:能写出《人生》的作家,怎么会创作出这么低劣的小说?


但这些打击并没有击垮路遥。

他坚信:我的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我不能故意迎合新潮文学,这是不负责任的冒险。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他的创作。

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彻底掏空了他的身体。

写完第二部时,他已经彻底倒下,像个垂危病人。

他半躺在桌面斜着身体勉强去写,完全是精神意志在苟延残喘。


眼下面前两种选择:要么治病休养,要么拼命去写。

他没有办法停下来,因为长卷作品不允许情绪的大割裂。

第三部是全书的高潮,他必须要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完全投入。

这是一场带着镣铐的奔跑。

他的精神高度紧张,完全处于燃烧状态,身体几乎在虚脱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三部。

六年,整整六年,这场漫长的战役,终于迎来了尾声。


写完第三部,他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照了照镜子。

他惊讶地发现,镜子里的自己,竟然那么的陌生。

头发花白,皱纹横七竖八,脸色苍老得像个老人。

他委屈地痛哭起来,一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



这本透支身体完成的巨制,终于得到了它该有的待遇。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那些文学界的批评家,被这个中国最高最权威的文学奖项,啪啪打脸。

《平凡的世界》书籍封面

但问题来了,路遥,没钱去领奖。

除去路费,他要请人吃饭,还打算买一百套书,送评论界,送朋友,自己留着纪念...

于是,他打电话给弟弟王天乐,向他借钱。

王天乐当然没有,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筹钱。


送别路遥那天,王天乐突然想起。

同一片站台,当年《人生》获奖,他也是在这里给路遥送上领奖的路费。

那时候还是煤矿工人的他,在这里给了路遥500元。而这一次,又是这样借来的5000元。

他说:你就不要再获什么文学奖了,要是你拿了诺贝尔奖,那可是要外汇的,我跟你都搞不到。

路遥沉默半天,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走后,弟弟王天乐在身后泪流满面。

也是在那时候,他发誓,他这辈子再也不会读任何文学作品。

文学,太苦了。

他已经想不明白,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当作家是为了什么?我们就这么崇高吗?崇高到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满足?


他的哥哥路遥,看似功成名就,但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啊?

日夜颠倒地写稿,顾不上吃顾不上喝,更顾不上家庭。

每次写完一部作品,整个人就完全不成人样。

五官溃烂,满嘴燎泡,双目通红,大小便不畅通,浑身就像被烈火燃烧一样。


路遥从浸润着苦难的人生中,攫取了希望和光芒,写下了波澜壮阔的诗篇。

可他自己得到了什么?

衰败的身体,失败的婚姻,临终前留给女儿的遗产,是一沓一万元的欠条。

他把最好最大最本质的一面献给了社会和读者,却把阴影留给了他的亲人...


就在领奖的第二年,路遥因严重的肝病医治无效逝世。

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的天宇间陨落了。

但这颗明星闪烁的光芒,却穿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一生...


他的作品,写苦难但不颓唐,写痛苦但不沮丧。

他书写集体记忆,写一代人在极致苦难中逆境成长,向阳而生。

哪怕是在最极致的困境,也要挖掘人性中的美好,歌颂那些不屈的灵魂。


他最爱用“我们”这个词汇。

他的笔下没有个体,一笔一划下去,描绘着一整片人群的心声。

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精神通过书穿透到每个人的心。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命运的束缚,永远绑不住高贵的灵魂。

这是路遥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

人生而自由。

就算被命运的枷锁牢牢捆住,也要在缝隙里挣扎奏出生命的绝唱。


参考资料:
航宇丨《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
海波丨《人生路遥》
路遥丨《早晨从中午开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
散文 | 王 刚:路遥《人生》发表始末
​1991年,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获得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在通知他去北京领奖时,路遥却犯了难,因为没有路费
【我与《平凡的世界》征文】王进明 | 文学的丰碑 — 著名作家路遥和他的创作成就
25年前的今天,他告别了这个“平凡的世界”——纪念路遥
路遥:十年辛苦不寻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