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闭症孩子重复说一句话、问一个问题,要转移打断吗?





文|雪妈

谱系孩子经常会出现重复性说某一句话,或者重复问一个问题的情况。

案例一:

妈妈留言:

奶奶生病住院了,孩子就不停念叨“我要奶奶回来”。

我告诉他奶奶住院了,也带他去医院探望了奶奶,可回到家里还是不停重复“我要奶奶回来”。

一遍又一遍,次数太多了,最后就容易失去耐心。

这是怎么了?




案例二:

孩子看到墙上的面板,问妈妈“这是网线吗?”

妈妈一开始没仔细看,不太确定,嗯了一声。后来看了一眼说:“不是。”

孩子又问“这是网线吗?”

妈妈说:“不是。”

孩子有些急了,再次问:“这是网线吗?”……

连续问几次后,妈妈都说不是,孩子急了,带着情绪说:“这是网线!妈妈你说这是网线!”

案例一分析:


其实妈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孩子的能力发展整体算可以的。

当下孩子的重复性念叨,有着内在的深层原因,这需要我们去看见。





【1】重复性语言背后是焦虑释放


当孩子重复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在释放内在的焦虑。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的每个表象上的“刻板行为”,都是一种自我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负向问题的背后,有着正向的动机。



当孩子重复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在的焦虑被可视化,潜意识被意识化,也就不容易形成内在的创伤。

所以,不要去制止孩子,允许这种释放,允许他的焦虑以这种方式流动出来,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




【2】焦虑背后是掌控感的缺失



为何孩子会这么焦虑这件事呢?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掌控感的缺失和崩塌。

当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处于“不能自主”的状态,或者父母的陪伴不多,缺少情感连接,那么孩子内心就会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踏实、不确定,无法掌控自己生活里的很多事。

这种情况下,如果偶尔出现了一件和平时的生活规律不同的事——

比如以往每天都能看到奶奶,这几天奶奶不见了。

就会触发他们进入到“全能自恋受损”带来的掌控感缺失、持续性焦虑之中。




【3】焦虑型依恋关系



这个焦虑的根源,特别是孩子不断重复念叨着奶奶的时候,说明孩子和奶奶处于焦虑型依恋关系中。

依恋对象时不时的消失,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让他总是担惊受怕,缺乏安全感;

或者在婴儿期,需要以大人的想法感受为中心,而非以婴儿的需求和感受为中心。

这就会形成“焦虑型依恋关系”。

而孩子和奶奶建立的这种依恋关系,也说明在早年,奶奶是给予了很多的陪伴,甚至超过了父母,成为他的退路和港湾。

而奶奶的暂时“不见”,让孩子从潜意识层面暂时陷入恐惧之中,唯恐曾经那个唯一能为自己“托底”的人消失了。




【4】支招:“叙事疗法”



该怎么应对呢?

在深深地理解了孩子的内在诉求和感受的基础上,建议妈妈尝试用“叙事疗法”:


顺应着孩子的话,慢慢地倾听、讨论。


让孩子在表达中排解掉压力,释放掉焦虑,让让问题自己得以溶解。

就像两个人一起配合着,叙述一个事件、讲述一个故事那样。



在这个叙事当中,妈妈需要保持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去和孩子较劲;

不要试图劝说他改变想法;

更不要否定她的任何说法。

而是成为他的一个沟通伙伴,一个对他的想法很好奇、很感兴趣的伙伴。

孩子说什么,都首先确认他的想法很不错,然后尝试展开谈谈,或者允许孩子自己去表达。

不要:

“为什么会这样?别这么想……”

“你明明已经……可是……”

“都……了你还是……”

要:

“哦,原来是这样啊!你的想法很好!”

“嗯我明白了,你的感受很重要!”

“好的,这没有问题!”




另外,孩子的不安和焦虑,要回到广阔的生活里,回到稳定的陪伴里,回到丰富的情感链接里。

只有如此,才不会面对按住葫芦浮起瓢的各种问题,而是让问题溶解在对孩子的承接和接纳里。

案例二分析:

【1】重复提问:寻求绝对掌控感

与案例一的“重读一句话释放焦虑”不同的是,案例二的孩子,通过重复问妈妈一个问题,来寻求“绝对的掌控感”。

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需要妈妈绝对听从我、需要妈妈受我掌控”的心理动机。

很多家长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敢“听从孩子,接受孩子的控制”。

因为他们害怕,怕孩子变本加厉。

事实上,如果孩子的任何一个心理需求,被看见、被满足后,才会“升级迭代”。

而被忽视和转移后,只会成为一个补不上的缺口,一个填不满的空洞。

所以,当你的孩子需要实现他的掌控感而反复提问,请尽量给与他正向的确认,他希望你怎么回答,你就怎么回答。

不要不耐烦、转移、打断;

更不要和他对着干。

以上方式,都只会让他问更多遍,为了扳回来,而誓死和你杠到底。

【2】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站在大人视角,孩子就像一根筋一样,死磕一个点怎么都过不去;

但站在孩子视角,他可能有很多表达不出来的“心里话”。

我们来模拟一下案例二的“潜在对话”:

孩子:

“妈妈,这是网线吗?”

妈妈:

“嗯。”

孩子(感觉到妈妈不确定的语气):

“妈妈,你认真看,认真说,这是不是网线?”

妈妈(仔细看,发现不是网线接口,是红色的和消防相关的接口):

“不是。”

孩子(质疑怎么妈妈又改口了):

“你刚才明明说是网线,怎么又说不是?究竟是不是网线?”

妈妈:

“不是!”

孩子(急了):

“可我看着像网线,你怎么这么确定不是网线?你肯定是看错了!告诉我你看错了!”

当我们把孩子心里丰富的想法模拟出来,是不是感觉这对话太正常了,甚至太丰富了?

对谱系孩子来说,他们的特点恰恰如此。

内心那些丰富有层次的想法,暂时无法转化为语言,情绪调节能力又弱一些。

于是,他们便习惯于用“重复发问”这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来一步步探寻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何尝不是合理的?

这何尝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

每一个“负向”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动机。

在这个问题上依然如此。

但愿所有的谱系孩子,都能被父母理解着、支持着、深爱着。【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邪门了!最近俩月,我儿子总能用这句话让我瞬间熄火,百试百灵!
父母的坏情绪就是一把刀,让孩子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
童年,成人不经意种下的“抑郁症”种子
3种错误的陪伴方式,正在毁掉你家孩子的潜力!
“我特别希望父母能有一个有空陪我,但是不希望他们一起有空” 上 | 2023年10月04日(案例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