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柳河,寻找一抹旧时光的回忆

全媒体记者 杨成申

北大荒曾经是很多人的回忆,是很多人心中的青春岁月,今天,记者就带你走近柳河,走近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透过文字,看看曾经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吧。

岁月是一首悠长的歌,是一条奔腾的河,更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部浓缩了的人生。岁月,平添了额头的白发,每一道皱纹沟壑,都有数不尽的沧桑过往。岁月斑驳了断瓦残垣,每一张发黄的照片,都是一抹旧时光的回忆。

柳河农场,位于庆安县境内,曾经地广人稀,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最开始进驻柳河农场的大批垦荒者们披荆斩棘,战天地,泣鬼神,他们吃尽了人间疾苦,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历经多年沧桑,经过无数前辈的努力,将亘古荒原变成葱茏绿洲。

如今,走进柳河农场,就如同走进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农场的变化翻天覆地。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黑土地上。而说起柳河,说起柳河农场,就不能不说说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

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庆安县境内的柳河农场场部所在地,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馆内存有大量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系统全面地记叙了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的产生、发展到最终被取消的全过程。以声、像、物并貌形式,再现了当年历史事件,再现了当年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生活场景。馆内存有“五七”干校时期老照片258张、文史类资料132件、实物53件,具有很高的史存价值、研究考察价值和人文价值。

柳河农场,街道并不是不长,常驻人口也不多,然而,就是这么个小地方,每天却周而复始的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客人。他们或是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或是循着历史的足迹来这里游玩的。但是,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心理:他们爱着柳河的山山水水,爱着柳河勤劳朴实的人们,爱着这片曾经荒芜而今繁盛的黑土地。

回望历史,岁月里变迁的不只是风景,还有凝重的人生。

1966年5月6日,林彪代表总后勤部寄给毛泽东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5月7日,毛泽东就这份报告给林彪写了封信,这封信后来即被称为“五七指示”。在“五七”指示中,毛泽东提议,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全国的军、工、农、学、商、服务、党政机关等各行各业,都要以本行业为主,兼学别样,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五七”指示也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办学方针。

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的“造反派”夺了省委、省人委的大权,宣布成立所谓的“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并发布了第一号《通告》。2月8日,又发布了第二号《通告》,向人们诏示:革委会的人员编制要比原来省直机关缩减四分之三。被缩减的人员可以充实基层,或下放劳动。4月8日,时任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潘复生主持召开了省革委会常委会,会议作出《关于办抗大式“五七”干校的决定》。会议认为,“五七”指示科学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纲领,是“斗、批、改”的根本方向和强大思想武器,为党政机关干部实现革命化指明了方向道路,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

1968年初,省直机关“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基本完成以后,如何给那一大批没有工作的干部找出路,已经成为省革委的当务之急。3月下旬,省革委主要领导召开会议,部署原省直机关没有工作的干部到农场去劳动的事宜。会后,原省委机关“造反团”经过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建议以“抗大”为榜样,以毛主席“五七”指示为指针,在庆安县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办一所“五七”干校,安排干部下放劳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省革委的批准并迅速得到落实,这就是柳河“五七”干校的由来。

5月7日,即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纪念日,省直机关在北方大厦召开隆重大会,正式宣布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成立,并欢送首批下放干部入学“五七”干校。5月8日,首批学员入校。学员们在干校门前举行了宣誓仪式。第一批入校的学员多半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干部,共有141名,其中省委机关干部110名,省报社31名;其中厅处级干部13人,如省工会副主席温熔洗、省妇联副主任陈少剑等,之后,又陆续有下放的劳动干部和干部子女及知识青年到来。

据统计,柳河“五七”干校从1968年到1979年这11年间,共接收下放干部9006人。另外,还有一部分干部子女和知识青年。其中省部级干部有李剑白、杨易辰、解云清、李瑞、谭云鹤、关舟、张世军、黄枫、王一伦等。 知识分有李银津、郭颂等,干部子女有杨易辰的女儿杨长虹等。

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的干部学员,被称为“五七战士”,知识青年为“革命小将”,干部子女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毛泽东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看成是反修防修的“根本大计”,首批学员入校的第二天,干校就让他们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不过10天,就组织全体学员上山拦河筑坝、烧荒开地、抢种水田。经过20余天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一道拦河坝,烧荒600亩,开发水田270亩。为创造接收大批新学员入校的物质条件,更为了抓住“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把广大学员摆在“风口浪尖”上经受更艰苦的磨炼,干校领导不顾日渐寒冷和天寒地冻,组织学员上山,在荒废了20多年的日伪“开拓团”遗址土门子开发新校区,还组织了70天的大会战,在深山密林里采伐木材,在没膝深的雪地里抬大木头,在零下三四十度、漫无人烟、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的砬子山住帐篷、喝雪水,开山采石。柳河“五七”干校把“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办校的“根本途径”。从办校开始,就把学员与农场农工混合编队,以便于紧密结合,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干校还不时地请“苦大仇深”的工人、农民作为老师,给学员作“忆苦思甜”报告,并采取“吃忆苦饭”等形式,激发学员不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做一个合格的普通百姓。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说:“经中央决定,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系统的'五七’干校一律停办。”10月6日,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将柳河“五七”干校移交给哈尔滨农场管理局。随后,柳河“五七”干校便着手准备和处理善后事宜。11月26日,哈尔滨农场管理局正式来人接收。至此,柳河“五七”干校的移交和善后处理工作宣告完结。存在整整11年零5个月的柳河“五七”干校落下帷幕,曲终人散。

据统计,柳河“五七”干校培训下放劳动不在职干部2478人,在职干部6528人,其中长期班2065人,短期班4463人,接收知识青年共计1300余人。同时,柳河“五七”干校也创造了比较可观的物质财富。当年在柳河“五七”干校劳动学习和生产过的广大“五七战士”、“革命小将”,几十年来对柳河一直怀有浓厚的亲密感情,也有抹不掉的深刻记忆。干校停办以后,许多人都不一次地回访柳河,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2008年5月7日,在“五七”干校停办将近30周年、也是“五七指示”发布42周年之际,一批当年办校的领导和中层骨干回访柳河,大家无不浮想联翩。5月8日,农场领导与回访的老同志在一起座谈时提到,准备在“五七”干校发源地建立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有的当场就出谋划策。

2008年7月20日,柳河知青在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组织了120余人的代表团回访柳河,并参加了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的奠基仪式。此后,柳河农场聘请了几位干校老同志及知青担任博物馆建设顾问。他们就办馆的各类问题多次同农场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一道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参加一些图片布展及文字撰写工作,直到博物馆落成。

如今,当我们走进柳河,映入眼帘的是:高楼林立,亭台楼阁,九曲回廊。森林里,植被丰富,是天然的大氧吧,穿越其中,听鸟语花香,和着蛙声一片,简直是世外桃源。居民小区,小草青青,花香满园,绿树如荫。每年盛夏,都会有朋自远方来这里避暑,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让人们流连忘返。万家灯火时,火树银花,夜景阑珊,一派安逸祥和景象。

山,依然是那座山,河,依然是那条河。北大荒岁月,早已物是人非。我们阻止不了时光的脚步,却可以祝愿岁月永远静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办“五七”学校在进贤
回忆“柳河五七干校”的片段一/作者:哈永年/主播:枫韵
毛主席让干部参加劳动的尝试——五七干校的始末
【回眸】碧野先生与沙洋“五七干校”
J9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干部乒乓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