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干的世界》第17章 铜盘铭传 第1节 铜盘铭考辩

周武王攻灭殷商后,名为表彰比干的忠君报国,实为宣示自己的仁德功勋,当众砍掉帝辛残缺不全的脑袋,当众侮辱帝辛两位宠妃的尸体,当众大封比干墓,刻十六字铜盘铭文碑立于比干墓前。此等爱憎分明之举若借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词汇,迹近“阶级报复”、“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挑动群众斗群众”,或今一些境外媒体人惯用说法“有意制造族群分裂”。

周武王铜盘铭经累世辗转流离,原碑刻铜盘据称已佚失,今河南卫辉比干庙的铜盘系后人仿制。周武王铜盘铭的内容也有多种版本,各方释义每有分歧,现总录如下:左林右泉(又作“左泉右林”),后岗(又作“冈”)前道(又作“前岗后道”),万世(又作“事”)之宁(又作“藏”),兹(又作“于”)焉是宝(又作“保”)。

今河南偃师县也有比干墓,据传为周武王敕封铜盘铭最早出处。《汲县文物志》记载:查《偃师县志·卷三》:“太师比干基(墓),一统志在治西北。唐开元中,乡人耕地得铜盘铭,篆法甚古,其文曰:左林右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汲县文物志》还说:“今汲县有墓。按比干谏死在朝歌时,殷迁都河北已四世矣。墓当在汲”。这两条官方记载直指比干墓在汲县(今卫辉市),铜盘铭则出于偃师。

有学者考证,偃师比干墓为比干的衣冠冢,其应不止偃师一处。一说该墓的墓主为“何比干”,姓何,名比干,汉朝人,官大司马,偃师比干墓非殷太师比干墓。

传世《封比干墓铜盘》现存卫辉比干庙,据方家云,出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铜盘铭文最早著录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竦所作《古文四声韵》一书。该书前言部分“古文所出书传”刊有《比干墓铭》,书中仅卷一“之”字下与卷三“左”字下标有“比干墓铭”四字。其后一百年间,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薛尚功所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六第一百七十九页(影印朱本)载有铜盘铭摹本并附释文,附跋云:“右开元四年游子武之奇于偃师耕耘获一铜片,盘形,四尺六寸,上镂文深二分。……考诸图籍,即比干之墓”。再其后,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王俅《啸堂集古录》下卷第六十九页续《古逸丛书》本,书中亦有载录,题为《比干墓铜盘铭》,所附释文同于薛尚功所录书,但描摹字划迥异,且未附跋语。

清朝冯云鹤兄弟二人合著的《金索》第六十一页载《殷比干墓铜盘铭》跋云:(此)“得之偃师。刻于《汝帖》,临于墓石者”。比干墓铜盘铭“得之偃师”之说,显应源出宋人之书。这里的“刻于《汝帖》,临于墓石者”,指明了此摹刻于墓石之“铜盘铭”来源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汝州太守王寀刻于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的《汝帖》。冯氏兄弟的《金索》跋云:“明万历十五年,卫辉知府周思宸作《铜盘辨》”。此跋又是根据乾隆二十年徐汝瓒纂修《汲县志》中卫辉知府周思宸所撰《殷太师比干墓铜盘铭辩》而略有删节。考据成癖的周思宸疑惑地写道:“武王克殷,封比干墓。若铜盘铭,则传自《汝帖》。元延佑间,卫辉路学正王公悦曾临摹石上”。当时代的研究者们并未注意到《薛氏款识》、王氏《啸堂》诸书。

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王俅《啸堂集古录》两书所收录的铜盘铭文,皆为四行十六字。虽笔划大异,而行款字数相同。有人猜想或许周武王铜盘在唐朝出土后,即有历代的摹本。《古文四声韵》卷一“之”字所收摹本同于《啸堂集古录》;而卷三“左”字下所收摹本分别同于历代摹本和《啸堂集古录》,这说明在北宋年间即有两种以上的摹本刊行于世。《古文四声韵》和《啸堂集古录》两种摹本较为权威,可信度阙有,互为优劣,但皆不免有失察失真之处,且无旁证。《啸堂集古录》一书有宋版留传至今,其他历代摹本现存最佳者当属明末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的朱谋湮刻本,屡经翻刻,其可信度稍逊于《啸堂集古录》。

今人所见对周武王铜盘铭最早拟作的原文,首推薛尚功的《钟鼎彝器款识》,其所附释文云:右林左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

《啸堂集古录》以下,诸方家皆从其说,一朝流传天下知。周思宸《铜盘辩》释为“万世之藏,于焉是宝”。《金索》作者冯氏兄弟在该书所附释文下加按语云:“吹景集”引高似孙《纬略》作“右林方泉,后岗前道,于义为顺,今从之云云。诸家所释,大致相近,皆以为篆文奇古,不可尽识。”自此,后世方家对此铜盘铭再无新的考辩,后世附庸者阙如。

铜盘铭的文字内容难于尽通,见仁见智者众,以今人的思维方式,若似方位记载,若似隐喻暗涵,若似谶语预言,若似另有所指,通篇闪烁其词,神龙见首不见尾。若仅根据铭文的字体及其句例,可判定为战国时期的方物。《汉简》、《古文四声韵》两书为北宋人收集到的先秦简帛碑刻文字资料的专科全书,根据两书中的文字来复原盘铭,可推知其字体确为战国时期流行的笔画较多的所谓“古文奇字”,兼因其辗转摹写,多数字已难以辨认。今国际比干学界多数认同的仍为明朝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所附释文:右林左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

有学者认为偃师出土的铜盘并非伪器,但与比干墓无关。帝辛一朝以朝歌(今淇县)为常驻都城,周武王经牧野之战攻进朝歌,比干墓在距离淇县仅二十多华里的汲县(今卫辉市)而不在偃师,这一点符合史实和常理。而铜盘铭确定为战国文字,其内容与这一史实无从联系,且偃师出土的铜盘铭文字形体甚异,文句鹘兀,应该是战国时人辗转摹抄而来。

《四库全书总目·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云:“其中如十六卷中载比干墓铜盘铭之类,未免真伪杂糅”;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容庚所著《宋代吉金书籍述评》在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条下曾引述此语,表明其本人也同意《四库全书》的见解。

以上诸书皆提及封比干墓铜盘,均未指明今卫辉比干庙所存铜盘为哪一时期仿制的器物或其真伪。

清朝金石学家武亿纂著《偃师金石遗文记》在《汉何比干铜盘铭》条下,引述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之后,夹注:“康少山影抄本云:开元四年游子武之奇于偃师耕耘,获一铜片。盘形,四尺六寸,上镂文深二分。其左右前后岗道与泉并存,唯林无考矣。考诸图籍即比干之墓”。其又引金石文字记考张邦基《墨庄漫录》曰:“政和间,朝廷求三代鼎彝器,程唐为陕西提点茶马,李朝孺为陕西转运,遣于凤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铜盘径二尺余,中有款识一十六字,又得玉片四十三枚……,然则,此碑之得自凤翔,不自偃师”。在这段文字的后面,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章钰曾加按语:“《一统志》及《金石志》以为偃师有比干墓铜盘铭,所谓比干墓者,非殷比干乃汉何比干也。”这就有两个比干了,殷比干与何比干。

据考,《偃师志》里记载的何比干为河南汝阴人,汉武帝时任廷尉。新的问题来了:若此偃师出土的铜盘铭记载的偃师比干墓的墓主是何比干,但铜盘铭文字却非汉朝的文字,而是战国文字,又有穿凿附会之嫌。清朝金石学家武亿对此考辩说何比干之墓“不当在偃师”,可能是唐开元年间,有人在偃师得此铜盘之时已听闻何比干墓的传说,才和殷商的比干墓联系起来,此比干非彼比干。

《偃师金石遗文》所引明朝郭胤伯的《金石史》云:“铜盘铭似非三代语,第铭字颇类淮南王故宫所出古戈铭”。这是又一类新说。郭胤伯此说虽不甚精准,于考辩比干墓真伪无补,但能有这等古文字和考辩知识,已属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书法大全[2]
冯时: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
新知丨张乐:论西周金文中的“鬲鼎”
《老铜彩》 虽仿彝器,少了些古朴沉厚、却多了几分典雅精致。【稀有难得】
近日所见吴昌硕集彝器款识
刘锡荣:宣德炉的鉴赏和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