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瘦燕医案拾萃——哮喘

病例一

林某某,女,27岁,教师,龙华门诊卡:81790。

初诊:1963年10月9日。哮喘发作有年,每发作于秋冬。发时喘急咳逆,痰多白沫,形寒肢冷,脉沉细,舌苔薄黄。病属肺气不足,外卫失固。皮毛为肺之合,风寒外来,循皮毛而入袭于肺,肺气不宣,治节不行,聚液成痰,风痰更阻,气道不利,喘疾乃作。先拟降逆化痰,冀其喘定,后议调治。

处方:天突△、膻中△,各5壮,艾炷如麦粒大。

二诊:1963年10月11日。灸后寒痰已减,咳呛亦稀,唯喘逆向未平息,是灸之热力已达肺络,但尚不足耳,脉细,苔薄黄,仍当依法再进。

处方:气户(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三诊:1963年10月14日。寒喘之作,乃寒痰扶风互阻肺络所致,但得胸阳一宣,则寒散痰化,风失凭借而自去,吸道畅利气自平矣。两经灸治,咳稀痰畅,喘息亦平,脉沉细,苔薄滑,续当温阳,以助煦运。

处方:大椎△、身柱△,各7壮,艾炷为麦粒大。

四诊:1963年10月18日。灸治以来,情况良好,虽气候骤然寒冷,仅有咳呛而已。肺气渐复,外卫自固,是皆胸阳煦运之效,脉、舌如前,续为温阳为法。

处方:肺俞(双)△,各7壮,艾炷为麦粒大。

五诊:1963年10月21日。喘息日趋稳定,惟午后有轻微咳呛。脾土为肺金之母,子虚必求哺于母,惟母实乃能荫子,今用培土生金之法。

处方:足三里(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六诊:1963年10月25日。前用三里培土,兼寓“上实下虚,引而下之”之意,灸治以来,午后尚有泛恶,喘息虽平,仍有轻微发作,兹从和胃健运之法,以冀清升浊降,平秘阴阳。

处方:上脘△、中脘△,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七诊:1963年10月28日。两经扶胃益气之灸,正得清升浊降之效,泛恶已平。惟午夜阴盛之时,尚有轻微喘逆,乃风寒趁阳衰之隙而扰肺。经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当依法灸之,以杜其风渐之门户。

处方:风门(双)△,各7壮,艾炷如麦粒大。

随访结果:白昼照常工作,夜间虽有发作也较轻微。

病例解析:

本例病者陆师辨为肺气不足,治节失行,水气凝聚成痰,更兼外感风寒之邪,以致风痰更阻,壅塞气道而成病。在施治过程中,前后凡七诊,临阵应变,循序而进,析理清楚,可师可法。首诊灸天突、膻中以开气道而降逆气,故灸后痰减、呛稀,是灸火之力,透达肺络,气道寒凝之痰浊,得温而行散之象。此法陆师习用于寒喘发作时,每收奇效。次诊痰减呛稀而喘未平,辨为火力不足,再灸气户以助胸阳而开阴霾,灸后喘息平息。三诊、四诊趁胜而进,再灸大椎、身柱、肺俞等穴,温督脉以补诸阳,益肺气而固表卫,故灸后能外御寒邪侵袭而不病喘。五诊、六诊病势已去,乃易实母萌子之法,健补脾胃,灸足三里、上脘、中脘,灸后脾胃之气健旺,清浊升降复常,肺气康复,病已基本痊治。然犹恐其外门失禁,再为风寒所乘,七诊灸风门以杜邪袭之路。前后七治而告痊。


病例二

裴某某,女,42岁,龙华门诊卡:69466。

初诊:1964年9月5日。哮喘宿疾缠绵20余年,每值新感或劳累之后,辄有发作。近2天来发热气急,咳嗽多痰,痰呈白沫,不易咯出,喉中有吼鸣声,胸脘痞闷,面色暗滞,口唇指甲青紫,舌质微紫,苔薄白,脉浮数。证属肺气不足,复因外感风寒,以致肺失清肃之权,气机升降不利,气不化津,湿浊壅聚,阻塞气道。治拟温阳化湿,以冀邪退正复,气机得平。

处方:肺俞(双)△、膏育(双)△、大椎△、膻中△、天突△、气户(双)△、足三里(双)△,隔日1次,每次2穴,每穴7壮,艾炷如麦粒大。

二诊:1964年9月15日。初诊灸肺俞后,顿觉呼吸较畅,咯痰稍利,以后循序施灸,上述各穴均已轮灸完毕。气急已平,胸闷亦得缓解,睡眠尚不宁静,胃纳尚佳,脉浮数,苔薄白,舌边紫斑,入暮虚热蒸蒸,咳嗽以夜间为甚,肺胃蕴热未息,面色带滞,颜容憔悴,病势虽减,仍防反复,再拟温蠲。

处方:膏育(双)△,各5壮,艾炷如麦粒大。

三诊:1964年9月19日。气急平静,近日胃纳不佳,小便短少,脉濡细,三部均弱,舌质淡,此三焦均虚,拟先宽中利尿。

1.针灸处方

(1)取穴:中脘十、气海+、关元一、水道(双)一、三阴交(双)一、足三里(双)十。

(2)手法:捻转,不留针。

2.中药

香砂六君子丸、金匮肾气丸。

病例解析:本例病者亦为肺虚痰盛,为风寒襄束,气道失利之证,但脉数、发热,是兼有伏邪化热之象。按理热则清之,当用针刺泻法,但陆师仍以施灸为主。盖灸法虽然温阳,亦能散寒。本例之热象,乃为寒邪所化,艾火系纯阳之品,能温经散寒,寒邪所化之热,灸之亦无不可,况乎哮喘之病,虽略有热象,究属标证,其致喘之因,盖在痰浊壅阻,灸治可以化浊著痰,温通肺气,故可不必拘于仲景“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说。唯壮热脉洪,或阴虚内热者,才须慎重。至于本例之用穴,意与前例类同,其有异者,唯后期见小便短少,水道不利之症,水为金之子,母邪传子,故病如此。陆师加用关元小肠之募,水道、三阴交渗利水湿之穴以利尿,此乃随症应变之法。


病例三

赵某某,男,33岁,干部,龙华门诊卡:68556。

初诊;1963年4月27日。肺肾同亏,痰火上犯太阴,气促痰鸣,病延十载。兼证眩晕、健忘、神疲梦遗,苔薄舌绛,切脉细而虚大,尺部无力,太溪小弦,冲阳虚弱,颔厌脉盛。按脉论证,似属肺肾同亏,虚阳上亢,下虚上盛之疾,治宜先标后本。处方

(1)取穴:肺俞(双)十、天突一、关元+、肾俞(双)十、太溪(双)一、复溜(双)+、神门(双)一。

(2)手法:提插捻转。

注:太溪脉转静后,可改用补法。

二诊:1963年4月29日。太溪脉依然小弦,相火浮越未平,寸口脉沉细,苔薄质稍淡润,睡眠较酣,余症如前,再拟滋肾宁神为主。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天突一、关元+、肾俞(双)十、太溪(双)一、神门(双)一、丰隆(双)一。

(2)手法:提插捻转。

三诊:1963年5月3日。睡眠较安,精神稍振,眩晕渐平,苔薄,寸口脉沉细,太溪脉转静,冲阳稍起,太冲微细,再拟滋水以降相火,宁心以安神明。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十、肾俞(双)十、神门(双)一、大陵(双)一、气海+、关元十、太溪(双)一、复溜(双)十。

(2)手法:提插捻转。

五诊:1963年5月10日。治疗以来,诸症均有好转,睡眠更著。连日阴雨,肺失肃降,略有微喘,太溪脉偏高,寸口脉沉细,舌苔薄黄,再拟肺肾同调,佐以宁心。

处方

(1)取穴:肺俞(双)+、肾俞(双)十、天突一、神门(双)一、气海十、关元十、太溪(双)一、复溜(双)十。

(2)手法:提插捻转。

八诊:1963年5月20日。喘促已平,眠象尚佳,精神渐振,梦遗已固,眩晕仍有轻微发作。左太溪较亢,余脉已平,再拟肺肾同调。

处方

(1)取穴:肺俞(双)十、天突一、丰隆(双)一、足三里(双)十、太溪(双)一、关元+、肾俞(双)十、三阴交(双)+。

(2)手法:提插捻转。

十诊:1963年5月28日。病情良好,睡眠渐趋正常,夜间小便频数,脉濡细,苔薄,太溪转静,太冲细小,病在肺、肾,当再益肾宣肺为主。

处方

(1)取穴:肺俞(双)+、肾俞(双)十、关元+、汽海十、三阴交(双)十、太冲(双)一、太溪(双)十。

(2)手法:提插捻转。

十二诊:1963年6月7日。诸症渐见轻减,相火虽有平降之势,惟因五志太过而反复浮动,脉来见缓,舌苔薄滑,再拟原方出入。建议休息,以观其效。

处方

(1)取穴:肾俞(双)+、志室(双)+、心俞(双)一、关元十、三阴交+、太冲(双)一。

(2)手法:提插捻转。

病例解析:

本例病者陆师辨为肺肾同亏,虚阳上浮之证,故弃灸而用针。补肺俞、肾俞以培补肺肾;取气海、关元以益元纳气;复溜是足少阴水经之经金穴,补此一穴有兼补肺肾之功;刺天突以降气;泻神门以宁神;唯太溪一穴,陆师先用泻法,以泄躁浮之相火,待太溪脉平后,转用补法,以益肾水,此为驱龙入海、引火归元之妙用。复诊除宗前法外,加丰隆以降痰,三阴交以养阴,乃原法增损之意。至十二诊,诸恙渐平,唯因五志太过而虚火仍有浮动之象,故泻心俞,盖心藏神,而统七情,心神安藏,则五志之火,亦不会妄动而水害。


病症讨论

哮之与喘,其为两证。先贤徐大椿曾云:“哮与喘,微有不同,其症之轻重缓急,亦微有异。盖哮证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要知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证之实者。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此喘证之属虚者也。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并提出“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等治喘大法。还特别指出:“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的经验。可见运用针灸方法来治疗哮喘,早已引起古代医家的重视。以上所举三例病者,按症而论均属哮证范围,陆师治法也均与先贤合拍,足证针灸服药,其法虽殊,理论完全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久咳不愈,没想到针灸的效果有那么好!
血压降不下来?因为你没有试过艾灸
灸这里治愈了我的习惯性便秘
【灸春堂】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心悸艾灸哪里,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针灸大师:艾灸心得23条。每一条都很金贵,收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