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家规文字实录】江西金溪陆九渊家族:一门儒风传千年

(原标題:江西金溪陸九淵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 一門儒風傳千年)

金溪陸氏家族

金溪陸氏始祖爲晚唐宰相陸希聲之孫陸德遷,五代末年爲避戰亂,他攜家帶小從江蘇宜興縣君陽山遷至撫州金溪青田裏(今江西省金溪縣陸坊)。第五代陸賀(字道卿),通曉孔孟之學,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臯、九韶、九齡和九淵,皆學識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齡、九淵三兄弟還都成爲南宋著名學者,人稱“金溪三陸”。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陸家又被敕封爲“義門”,世稱“陸氏義門”。

陸九思,字子強,統管全家事務,後來他将豐富的治家經驗總結成書,定名爲《家問》,朱熹爲之作跋,并給予很高評價。

陸九叙,字子儀,擅理财,在村裏開了一家藥店,賺錢補貼家用。

陸九臯,字子昭,是一位私塾先生,終生教學,人稱“庸齋先生”,學問品德俱佳。陸九淵就是在這位三哥處接受啓蒙教育的。

陸九韶(1128-1205),字子美,号梭山居士,少研經史,文行俱優,博學多才,隐居不仕,曾講學授理于家鄉的梭山,人稱梭山先生。治家嚴謹,以訓戒之辭編爲韻語,供家人谒祖先祠誦讀。著有《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圖》等。

陸九齡(1132-1180),字子壽,學者稱複齋先生。乾道五年(1169年)登進士第,授迪功郎、湖南桂陽軍軍學教授,後改授興國軍軍學教授。淳熙七年(1180年)調任全州州學教授,未及任便英年早逝,享年49歲。陸九齡長期跟随父兄研講理學,爲學注重倫理道德的實踐。朱熹贊其“德義風流夙所欽”,呂祖謙稱贊他“所志者大,所據者實”。著有《複齋文集》。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學”創始人。因講學于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縣),被稱爲“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爲“陸象山”。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進士,調靖安主簿。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修郡城,穩邊防,甚有政績,卒于任上,谥文安。陸九淵爲“心學”開山之祖,與朱熹雙峰并峙,主張“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注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爲“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陸坊

陸坊

陸坊,又稱陸氏義裏,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千年古村,距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城10公裏,保留着古代建築、遺址20餘處。

村中老屋、小巷、義井、石橋、門樓、祠堂等點綴其間,錯落有緻。同居巷、規行巷、矩步巷等十餘條石闆街巷縱橫交錯,古風猶存。兩口古井,一曰老井,又叫八卦井,内有八卦圖,是陸氏先人遷來時挖的,在同居巷口;一曰新井,又叫義井,在祠堂後面的大路邊上,乃陸九淵兄弟爲解行人口渴而專門挖掘的,其樂善好施可見一斑。大儒家廟内有著名學者宋濂題寫的匾額“骊珠世家”,可謂珍品。義裏門樓(象山門樓)上層書“敕旌”,中層書“義裏”,下層正中橫梁上書“宋陸儒門”。兩側柱子有四幅對聯:一家兄弟學,千古聖賢心;同居十世儒門第,六相三賢理學家;宋來門第高山鬥,代有人文冠古今;旭日祥光晖義裏,宗風瑞氣藹儒門。這幾幅對聯,展示了陸氏家族的聲名和影響。目前,村人皆陸姓,有500多戶,2000多人。

陸氏家規

金溪陸氏從始祖陸德遷遷至金溪,到南宋陸賀(陸九淵父),一直數代同堂,未分田畝,合竈吃飯,保持着“詩禮簪纓”的大家遺風,被稱爲“青田河畔樵農客,雲林山下宰相家”。

陸賀父子進一步完善陸氏家規,使得“家道整肅,著聞州裏”。先有陸賀的“采先儒之禮”,以禮治家;次有陸賀長子陸九思的《家問》,朱熹爲之題跋雲“《家問》所以訓饬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第爲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爲憂”;此外還有陸賀四子陸九韶制定的《家制》。

《家問》現已佚失。《家制》原載《梭山日記》第八卷,後《五種遺規·訓俗遺規》、《續修四庫全書》等有所收錄,包括《居家正本》上、下篇和《居家制用》上、下篇。在《居家正本》篇裏,陸九韶主張居家必先正本,而其所謂“本”就是孝悌忠信、讀書明理,而後方能爲賢爲智;在《居家制用》篇裏,陸九韶根據《禮記·王制》篇所闡述的國家理财之法,指出家庭經濟管理也必須貫徹“量入爲出”的原則,并特地爲家庭支出制定了詳細的規劃。

陸氏治家有兩大特點:一是“鼓磬聚合,爲歌寓警”。陸九韶把訓戒之詞編爲韻語,供家人谒祖先祠唱誦。《宋史·陸九韶傳》記載:“九韶以訓戒之辭爲韻語,晨興,家長率衆子弟谒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二是奉行“家國同構”理念,由家長一人主持家政,組織生産,衆子弟輪流協助管家,餘則各司其職,各有制度,使得陸家農、商、儒三業并進,成爲金溪名門望族。

●視頻腳本

陸氏義門傳千古

【誦讀】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聽,聽,聽!

聽,聽,聽,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聽,聽,聽,早猛省!

金溪縣位于贛東地區,是一個美麗的千年古縣。

在金溪縣城東北10公裏處,有個青翠的千年古村叫“陸坊”。這裏阡陌曠遠,香稻萬頃,水曲山環,清趣可掬。

陸氏義門 名聞鄉裏

陸坊,古稱延福鄉青田裏。五代末年陸德遷爲避戰亂,攜家帶小從江蘇宜興縣君陽山遷此。陸德遷是晚唐宰相陸希聲之孫,他在此“買田治生,資高闾裏”。到南宋陸賀,金溪陸氏已是第五代,雖爲宰相世家,但一百多年無人入仕,而且田無幾畝,家道中落。但陸家一直數代同堂,合竈吃飯,不分土地财産,保持着“詩禮簪纓”的名門風範。

第五代陸賀,通曉孔孟之學,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臯、九韶、九齡和九淵,皆學識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齡、九淵三兄弟還都成爲南宋著名學者,人稱“金溪三陸”,這與陸氏一門治家嚴謹有着密切的關聯,陸賀“采先儒冠、婚、喪、祭之禮,行于家,家道整肅,著聞州裏”。

陸賀治家,奉行“家國同構”的理念,由家長一人主持家政,組織生産,衆子弟輪流協助管家,餘則各司其職,或管農田,或管租稅,或管出納,或管夥食,或管賓客,或管店鋪,各有制度。

江西省金溪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 吳定安:

陸家農、商、儒三業并進,從此家道複興,成爲金溪名門望族。

陸坊村“義裏”門樓

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朝廷敕旌陸氏義門:

“江西金溪青田陸氏,代有名儒,載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竈二百年,一門翕然,十世仁讓。特加褒獎,光于闾裏,以勵風化。”

中國古代,被敕封爲“義門”是家族的最高榮譽。金溪陸氏成爲中國家族史上禮義之家的一個典範。

正本修身 禮義爲先

這樣一個“模範家族”,有着什麽樣的家規家訓呢?

陸氏一門家訓先有陸賀的“采先儒之禮”,以禮治家;次有陸賀長子陸九思的《家問》,朱熹爲之題跋雲“《家問》所以訓饬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第爲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爲憂”,還有陸賀四子陸九韶以孝悌忠信、讀書明理爲要的《家制》,最後形成“大綱四篇,小紀十八條”的陸氏家訓體系。

江西省金溪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 吳定安:

大綱主要分爲“正本”兩篇,“制用”兩篇。“正本”,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端正人生價值觀。“制用”說的是居家理财,要節制用度,量入爲出,娓娓道來,感人至深。小紀十八條,後人又分爲“宗規”十八條,“家法”十二條。“宗規”大意是尊祖睦族,修身齊家,淳厚風俗,禁絕邪教,保護環境。“家法”十二條則爲犯禁的懲罰之法,這個各有規定。

這些宗規家法,以禮義爲核心,規範着陸氏後人的日常行爲,塑造着陸氏子孫的精神風貌。正是在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規家訓的熏陶下,陸氏一門培養出了衆多人才,其中尤以南宋著名哲學家、“心學”開山之祖陸九淵最爲有名。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因講學于象山書院,被稱爲“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教人“發明本心”,強調“義利之辨”,“吾心之良,吾所固有……害吾心者,何也?欲也”。後來他高揚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爲人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爲善爲公,心之正也;爲惡爲私,心之邪也”;“心正則無不是福,心邪則無不是禍”,成爲了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以天下爲已任的理學家。象山先生在野,則一心辦學;在官,則清廉賢明,在荊門知軍任上,他言傳身教,親率全家大小、學生參加修築城牆、修建官舍的義務勞動,學通天地而又腳踏實地地創下了光耀曆史的“荊門八政”,成爲當時地方長官“躬行正道”的榜樣。

訓戒之辭 爲歌寓警

陸氏家訓可謂“本末具舉,大小無遺”,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鼓磬聚合,爲歌寓警”。

陸氏宗祠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陸九韶傳》記載:“九韶以訓戒之辭爲韻語,晨興,家長率衆子弟谒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衆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摒之遠方焉”。

九韶訓戒韻語,南宋撫州推官羅大經《鶴林玉露》和陸氏宗譜都有記載。

晨揖,擊鼓三疊,子弟一人唱雲:“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食後會茶,擊磬三聲,子弟一人唱雲:“凡聞聲,須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馳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頃,昔人五觀一時領。”

要勤儉節約,不要懶惰,不要多貪酒肉享受;要敬畏天理天命,不要挖空心思去鑽營;爲人要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損性;處世要謙恭仁讓,自我約束,不可放縱……

九韶訓戒語的基本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古韻流芳 澤被後人

金溪陸氏家族延綿迄今一千餘年,傳統文化美德在此生生不息。陸坊義裏門樓兩側的“規行”、“矩步”門額可謂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它告誡族人必須始終以禮義的道德标準要求自己,孝悌忠信,不可逾越。其門樓兩邊聯雲:“宋來門第高山鬥,代有人文冠古今”。陸門忠君愛國,忠孝節義,忠誠正直之士代不乏人。如明代陸來宣,任廬江縣令、道州知州,公明廉能,頌聲載道;爲民者恪守家訓,如象山十九世孫,清代陸民重,一生正氣,簡易持身,惟好書史,飲食有節,好茶不酒,常言“酒肉貪多折人壽,吾正效學先祖也”;象山二十世孫陸堅鴻,究心學醫,常召子孫誦讀“梭山訓戒歌”,縣官贈以“克紹先哲”匾;象山二十二代裔孫陸如松,家貧,12歲即在鉛山河口學生意,供一家之需,40歲須發皆白,書“勤、儉、忍、讓、恕”五字于堂中,教育後輩;象山二十二代裔孫陸彩峰竭力農耕,家貧無糧時,借米供養堂上父母,而自己與妻子私下啜食秕糠以充饑

湖北荊門陸夫子祠

陸氏家訓影響深遠。号稱“理學名家”的撫州樂安流坑董德修,就是陸坊“槐堂諸儒”之一,族稱“心齋先生”,他以開繼象山之學爲已任,确定了流坑董氏心學之文脈;鷹潭西源陸家是象山先生次子陸循之的後裔,繼承了陸坊宗規家訓;金溪疎口吳悌“學繼象山”,采陸氏家訓的精粹入疎口吳氏之宗譜,節義之士代不乏人;湖北荊門市“陸夫子祠”穿越八百年的風煙,至今仍受荊門人民的參拜。

陸氏家訓,修身齊家,古韻流芳,精神照人。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讀先賢這些充滿了中華文化基因的家訓,似乎可以感受到先輩的鼻息體溫,似乎當面聆聽先輩的諄諄教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族是同根共源的組合,家族和諧了,有正能量了,社會才能健康發展。

●金溪陸氏家規摘編

讀書明理

古者民生八歲,入小學,學禮樂射禦書數①。至十五歲,則各因其材而歸之四民②。故爲農工商賈者,亦得入小學,七年而後就其業。其秀異者,入大學而爲士,教之德行。凡小學大學之所教,俱不在言語文字。故民皆有實行而無詐僞。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禮樂射禦書數:古代所謂“六藝”,即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

②四民:古時指士、農、工、商四種行業之人。

【譯文】

古時候小孩生下來八歲後,就進入小學,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到十五歲時,就根據其才能選擇士、農、工、商不同的出路。所以說做農民、工人、商賈的都應入小學,學習七年後各就其業。優秀的進大學學習成爲學者,教他們進修德行。無論小學大學的教育,都不專注于教語言文字,而注重道德的培養,所以人們樸實而不詐僞。

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讀須先六經①論孟,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②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裏,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際。次讀史,以知曆代興衰。究觀皇帝王霸與秦漢以來爲國者,規模處置之方,功效逐日可見,惟患不爲耳。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②昆弟: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

【譯文】

我認爲人要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應當教給他們孝、悌、忠、信的德行,所讀之書要先從“六經”、《論語》《孟子》開始,使之通曉大義,明白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禮節,懂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而以此來侍奉父母,團結兄弟,和睦族人,結交朋友,接洽鄰裏,使之在處理尊卑、上下關系時能夠遵循禮義,不犯錯誤。其次,要讀史書,從而明白曆朝曆代興衰盛亡的規律。仔細研究觀察曆代帝王霸主與秦漢以來各國君王的治國安邦之略,學習的功效就會逐漸顯現,隻是擔心他們不學習呀!

孝親和睦

至如奉親最急也,啜菽飲水①盡其歡,斯之謂孝。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啜菽飲水:啜,吃;菽,豆類。餓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譯文】

奉養雙親是最重要的,即使吃豆羹喝清水,生活清苦,也要讓他們精神上高興,這就叫作孝。

人孰不愛家、愛子孫、愛身,然不克明愛之之道,故終焉适以損之。一家之事,貴于安甯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謙遜。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譯文】

人沒有不愛家、不愛子孫、不愛自身的,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愛,最終反而會帶來損害。一個家庭,最可貴的是能夠久遠保持安甯和睦,而保持的方法在于孝悌謙遜。

仁義爲本

就使①遂志,臨政不明仁義之道,亦何足爲門戶之光耶?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就使:即使,縱然。

【譯文】

即便幸運中了科舉做了官,但是治理政事不懂得仁義之道,又怎麽能夠光耀門楣呢?

夫事有本末,智愚賢不肖者本,貧富貴賤者末也。得其本則末随,趨其末則本末俱廢,此理之必然也。今行孝悌,本仁義,則爲賢爲智。賢智之人,衆所尊仰,箪瓢爲奉,陋巷爲居,己固有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而輕之,豈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之?夫慕爵位,貪财利,則非賢非智。非賢非智之人,人所鄙賤。雖纡①青紫②、懷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曉義理。己無以自樂,而人亦莫不鄙賤之,豈非趨其末而本末俱廢乎?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纡:系,結。

②青紫:古時公卿服飾。

【譯文】

凡事都有本末之分,智慧還是愚癡、賢能還是不肖,這是爲人的根本,而貧與富、貴與賤則是爲人末端的事情。抓住了根本,自然就能得到枝末。如果一味追求枝末,就會本末都失掉,這是必然的道理。現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以仁義爲做人之本,則将成爲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而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受到衆人的尊敬和敬仰。即使像顔回一樣,箪食瓢飲,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樂,而别人也不敢因他貧窮和地位低下而輕視他。這難道不是得到了其根本而枝末也随之而得嗎?如果仰慕爵位,貪圖财利,就不會是有賢德和智慧的人。沒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被衆人所鄙視。雖然穿着官服,懷藏金玉,但是心中未必明白義理,不僅自身不能得到真樂,人們也無不鄙視他,這難道不是追求枝末而本末都失去了嗎?

後人爲紀念陸九淵建立的仰山書院

量入爲出

凡家有田疇,足以贍給者,亦當量入以爲出。然後用度有準,豐儉得中。怨黩①不生,子孫可守。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怨黩:怨恨诽謗。

【譯文】

凡是家裏有田地的,收成足夠養家的,也要量入爲出。這樣用度才會有準則,豐儉都合适,家人之間不會生怨氣,子孫能夠常守家業。

今以田疇所收,除租稅及種蓋糞治之外,所有若幹,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爲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爲祭祀之用,六分爲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均爲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爲得中,不及五分爲啬。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

現在以田地所收糧食,除去租稅及種子、肥料所用之外,把剩下的平均分成十份。留三份作爲水澇或幹旱等災害之時的備糧,一份作爲祭祀之用,其餘六份作爲一年十二個月的正常食用。平時,按一個月所需糧食,大緻分爲三十份,每天食用一份。可以剩餘但不可用完,以可用總量的七成爲适,如所用不到該用的一半,則過于節省。

愚今考古經國之制,爲居家之法,随赀産①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赀産:财産。

【譯文】

我現在參考古代治國的辦法,制定居家的法規,根據家中财産的多少,制定家中開支用度的豐儉。應當使用萬貫錢的,就用萬貫錢,這不能說是奢侈;應當使用一百貫錢的,就用一百貫錢,這不能說是吝啬。這是用度取用适中,以保家道長久的方法啊。

助困扶弱

又有餘,則以周給鄰族之貧弱者,賢士之困窮者,佃人之饑寒者,過往之無聊者①。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無聊者:指貧苦無依、四處流浪的人。

【譯文】

如果還有剩餘,那麽可以用來周濟給鄰族貧困殘弱的人、窮困的賢良之士、饑寒困頓的佃戶或者貧苦無依的流浪人。

夫豐餘而不用者,疑若無害也。然己既豐餘,則人望以周濟,今乃恝然①,必失人之情。既失人情,則人不佑。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恝然:冷漠,漠不關心的樣子。

【譯文】

那些富有而積财不用的,表面看起來似乎沒什麽害處。然而,你既然富有了,人們就會期望你能夠周濟他。現在如果漠不關心,必然會有失人情。如果失了人情,那麽别人便不會再幫助于你。

清心​儉素

其有田少而用廣者,但當清心儉素,經營足食之路。于接待賓客,吊喪問疾,時節饋送,聚會飲食之事,一切不講。家居如此,方爲稱宜,而遠吝侈之咎。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

如果田地少而開銷大,便應清心少欲、節儉樸素,設法經營,使得家中足以過上溫飽的生活。至于平日招待賓客、吊喪問候、節日饋贈、聚會宴飲等就不要再講究了。居家能夠如此,才能稱得上适宜,從而遠離吝啬、奢侈等過錯。

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

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

——摘自金溪陸氏家規訓戒之辭

【譯文】

貪圖享受酒肉、大吃大喝會影響壽命,經營過分,精于算計有違天命。

要用勤勞節儉來回應天理之道,不要胡思妄想損害爲人的本心、真情。

●專家觀點

宮哲兵:陸九淵對家訓的傳承與踐行

南宋時期,江西金溪縣陸九淵的家庭,代有名儒,家庭和睦,人才輩出,财貿興旺,被旌表爲“義門”。陸氏家訓也聞名古今,部分内容如下:

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聽,聽,聽!

聽,聽,聽,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聽,聽,聽,早猛省!

在陸九淵的哲學思想和一生實踐中可以看出不少陸氏家訓的影子。

宋明理學的天理是指自然法則與人倫綱常,這是孔子、孟子開創的儒家信仰與理想。天理的主要内容是“仁義禮智”的天人合一觀。這一儒家信仰經過荀子、董仲舒、韓愈、柳宗元、程頤、程颢等儒家學者的道統,傳到了朱熹、陸九淵等南宋理學家的心中。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陸九淵繼承了天理的信仰,但反對消滅人欲,而主張調控人欲。春秋時告子說:“食色性也”。朱熹等大儒批判這些基本“人欲”,陸九淵則認爲正常的食色之欲是合理的。

但是人欲不能過度,比如家訓中所言“酒肉貪多”,“經營太甚”的腐化行爲,陸九淵是反對的。陸九淵死後,朱熹稱“可惜死了告子”,可見陸九淵與朱熹的不同思路。

有了天理信仰,就要有實現信仰的相應思想與勤勞的作爲。陸氏家訓指出:“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聽,聽,聽,早猛省!”

堅持仁義禮智與孝悌的思想,付出勤勞勤儉的作爲,對于實現人的天理信仰是極爲重要的。“妄思”是違反天理的錯誤思想,“懶惰”與“貪多”是違反天理的作爲,走上這條危險道路的人要“早猛省”。

陸九淵一生爲實現信仰而勤勞工作。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教學,教人“發明本心”,強調“義利之辨”,他說:“人唯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主張“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指出“爲人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最終成爲了一個具有堅定信仰,以天下爲己任的理學家。

陸九淵晚年參政到荊門任知軍,他言傳身教,清廉賢明,曾親領全家大小與學生參加修築城牆與官舍的義務勞動,成爲當時長官“勤政”的榜樣。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宮哲兵)

許懷林:家規家訓哺育“陸氏義門”

南宋時期各地有不少獲得朝廷旌表的“義門”世家,江州德安陳氏、撫州金溪陸氏、婺州浦江鄭氏是其中的著名家族。他們都有家訓族規,借以增強家族聚居凝聚力。古人創作的家訓族規,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對我們後輩爲人處世有教化意義。金溪陸氏“義門”以儒學傳家,思想教化的内容和形式獨特,很有研究和解讀的必要。

唐宋時代興起的财産共有大家族,是在社會動亂的特定環境中出現。鑒于戰亂流離,民衆選擇兄弟團聚的生活形式,骨肉親戚自保,對抗盜寇侵擾。依靠小農業的耕作生産,大緻上自給自足,度過歲月。兄弟子侄不分開,既有血緣親情濃厚一面,又有日常争吵糾紛一面,故而待人接物、倫理道義的說教決不可少。家訓族規應運而生。

金溪陸氏的家世,陸九淵給五哥陸九齡寫的《行狀》中有記載:上溯第八代陸希聲是唐昭宗宰相,希聲的孫子陸德遷在五代末從江蘇遷到金溪。陸德遷的第四子陸有程,是九淵的高祖,“博學,于書無所不觀”。曾祖陸演,“能世其業”。父親陸賀,“究心典籍,見于躬行,酌先儒冠、婚、喪、祭之禮行于家,家道之整,著聞州裏。”可見金溪陸氏是官宦後裔,以儒學傳家,在南宋初期,制定了家法,把大家族治理得很整肅。陸家這時開了藥店,亦農亦商,由大兒子九思總管家務,老二九叙掌管藥店,老三九臯爲家塾教授,陸賀晚年安樂無憂。

陸賀的家法在兒子手上進一步完善起來。陸九思寫《家問》“訓饬其子孫”,“不以不得科第爲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爲憂”。第四子陸九韶再次修訂,寫了《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強調居家必先“正本”,“本”就是“孝悌忠信”,“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弟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制用”,指居家理财,“凡家有田疇足以贍給者,亦當量入以爲出”,“随資産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既講做人的道德要求,又遵循道義原則談經費開支,思想說教和生活實際結合,虛實并舉,這在古代家訓中頗具特色,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乾隆年間的江西巡撫陳宏謀認爲金溪陸氏是治家的一個榜樣,把陸九韶的《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收入自己編的《訓俗遺規》,刊印流傳。

陸氏家法的全本原貌不見記載。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披露了部分内容:陸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爲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逐年選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疇,或主租稅,或主出納,或主廚爨,或主賓客。公堂之田僅足供一歲之食,家人計口打飯,自辦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給,許以米附炊。每清曉,附炊之米交至掌廚爨者,置曆交收。飯熟,按曆給散。……子弟有過,家長會衆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告于官,屏之遠方。

晨揖,擊鼓三疊,子弟一人唱雲: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又唱雲: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定定定。

又唱雲:聽聽聽,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定定定,早猛省。

食後會茶,擊磬三聲,子弟一人唱雲:凡聞聲,須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馳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頃,昔人五觀一時領。”

由此看出,陸家的規矩嚴格,管理井然有序,生活事務均按制度辦理。

訓戒之辭更是富有特色,值得玩味。第一段,“勞我以生天理定”四句,告誡莫懶惰,若要溫飽必須勞作,把勤勞的合理性提升爲“天理”,否定饑寒爲命中注定,有積極意義;第二段,“衣食生身天付定”三句,對貪酒肉、“經營太甚”的貪婪行爲發出警告,有教育作用;第三段,“好将孝悌酬身命”三句,把孝悌、勤儉作爲家族和睦團聚的要訣;最後一段,“凡聞聲須有省”五句,是小結性的訓誡。早猛省、照自心、悟得昨非由一頃,都是強調主觀覺悟。

傳承儒學文化、笃行仁義道德的陸家子弟各有建樹,尤其是陸九淵倡導“心學”思想,貢獻尤大。他告訴學生說:“吾家合族而食,每輪差子弟掌庫三年,某适當其職,所學大進,這方是‘執事敬’。” 把管理錢糧當作踐行儒學道理來做,通過家務實踐深化理論思考。他把深耕細作經驗上升爲理論認識,賦予普遍性意義,“論及士人專事速化不根之文”弊病問題,便取此爲喻,“蓋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凡事獨不然乎!”

陸九淵注重發揚主觀能動性,反複強調做人志向要遠大,常說“人皆可以爲堯舜,堯舜與人同耳”;“教小兒,須發其自重之意”;“不可自暴、自棄、自屈”;“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腳跟,學人言語”;“人不可以自棄,義不可以少忘”。他主張“明實理”的目的是“做實事”,“聖人教人隻是就人日用處開端”。他贊揚金溪縣城内出心力捐貨财修街道的人,“此真爲善爲公,而出于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豈得不翕然相應而助成之乎”。

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直率地辨析義利。他說:“今世以科舉爲時尚,士人汩沒于此而不能自拔”,讀聖賢之書,而“志之所向,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廪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于國事民隐”!必須“專志乎義而日勉”,才能使平日之學不違背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爲身計。”當時朱熹感到這些論說“切中學者隐微深痼之病”。

陸九淵主張的修身要領,也體現在他自己身上。他任荊門軍知軍僅一年有餘,竭盡心力做實事。他遵循道義,順乎人情,創修城牆,革除商稅征收之弊,解決軍士饑寒之憂,年關以講學代替打醮,宣傳孝悌人倫,化解民事糾紛等等,大顯躬行之效。

金溪陸氏家訓及其治家成效,是寶貴的精神遺産,在今天仍有緊切的借鑒意義。不論社會如何變化,經濟技術發達到何等程度,教育後代、治理家庭、服務社會三者,始終是考驗人生的大課題,恪守道義、奉行孝悌、報效國家,永遠是需要繼承并光大的優良傳統。

(江西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 許懷林)

仰山書院内景(陸九淵紀念館)

吳定安:純懿孝友 清白傳家

金溪陸氏家族自覺實踐儒家倫理文化,形成一套以“家國同構”理念爲基礎的同居、共财、聚食的治家制度,受到朝廷旌表,封爲“陸氏義門”。

南宋學者包恢總結陸氏家風是“世世師聖人,人人知理義,純懿孝友,清白傳家”,“其治家之制,大綱有正本制用四編,小紀有家規18條,本末具舉,大小無遺。且爲歌寓警戒之機,三代威儀盡在于此。”直到清代,學者王谟還認爲“青田(即陸氏)家道整肅,以禮治家,……凡聖賢之道最切于人倫日用處皆身體力行,自孝悌始,修身齊家,孝親敬長,忠君信友,淳和門闾,……貴至将相而不驕,貧爲匹夫而不谄。”

當我們認真考察陸氏這些“大綱”“小紀”之後,也不得不深受感染,其說理之深刻,要求之具體,态度之慈藹,用心之良苦,雖數百年之後,亦令人動容。其鮮明的特色我們且從如下兩處觀察,即可有所領悟和收益。

一、在古代,科舉制是士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徑,人們趨之若鹜。而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卻教導子孫:“讀書當教之以孝悌忠信,通曉大義……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但世人不知務此,惟教以科舉之業,志在薦舉登科,難莫難于此。”

又說:“一家之事實在安甯和睦,其道在孝悌謙遜”,強調重仁義而輕名利,教誡子孫曰:“智者賢者必行孝悌、本仁義,如此則衆所尊仰,雖箪瓢陋巷固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輕之;非賢非智者則慕爵位、貪财利,然心中未必通曉義理,雖衣青紫懷金玉,亦無以自樂,而人莫不鄙賤之。”

此等教誨,娓娓而談,入情入理,打動人心。大儒朱熹在爲陸九淵大哥九思所著《家問》(也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作跋時說:“《家問》所以訓饬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第爲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爲憂。”陸家的這種見識,實質是不以社會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論人,發自内心的教人崇德向善,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充滿社會正能量。同姓氏的另一名人陸遊(略晚于陸九淵,南宋紹興人,與九思之子陸煥之友善)有詩曰:“但使鄉闾稱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也就是這一精神的反映。

二、曆代文人學士對陸九韶的“爲歌寓警”都頗爲推崇,南宋廬陵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詳爲記載,明代浦江鄭氏把這種家訓形式繼承下來,隻是改用了更适合他們自己的歌詞。金溪陸譜稱此歌爲《梭山公每日清晨警衆歌》,歌詞通俗淺白,易記易誦。它貼近生活,貼近人性,對最普通的民衆傳遞了正确的行爲規範和處世原則,根本精神是儒家理學進德修身的基本要義,是家規家法的精煉表述,都可具體做到。它教人一是不能懶惰,二是不能貪圖酒肉享受,三是要有敬畏之心,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損真性。應該說這都是做人的初心和底線。

(江西省金溪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 吳定安)

陸小春:知行合一  堂堂正正做人

陸氏家規家訓,維持了陸氏家族二百多年合竈吃飯,尤其是培育了“象山先生”陸九淵成爲一代“心學”宗師。知行合一,清清白白爲官,堂堂正正爲人,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

象山先生一生緻力于講學育人,他指出“人不可不學,猶魚之不可無水”,“學能變化氣質”,但反對死讀書,讀死書,倡導悠遊而學,“讀書不必窮索,平易讀之,識其可識者,久将自明,毋恥不知”,力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出了以德養學“尊德性”的育人途徑。他強調讀書不能以“得官”爲目的,“程文之外,另有學問;科場之外,另有人生”。學習的動機要純正,目的要高尚,否則,一個心術邪惡的人知識再廣也做不好一個人。

象山先生不僅言傳,更重身教,他帶領學生筚路藍縷地創建了象山精舍,并常與學生一起遊曆山水。他認爲“知”的目的在于“行”,知行要合一。“要常踐道,踐道則精明,一不踐道,便不精明,便失之落節”。隻有“行”,人的道德修養水平才能有所長進,良好的品質才能産生。

象山先生一生的追求便是“堂堂正正做人”。他認爲“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于其中,須大做一個人”。爲人當改過遷善,“人皆可爲堯舜”。于是,他說人要減欲,剝落洗心。“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則心自存矣!”他認爲做人德性第一,“人不可無恥,人而無恥,果何爲人哉?”象山先生爲人極力倡導正能量。當時金溪縣令蘇郁發動縣裏大善人捐錢修路,他知道後大爲贊賞,提筆寫下“爲善爲公,心之正也,爲惡爲私,心之邪也,爲善爲公,則有和諧輯睦之風,是之謂福……”他大力倡導公利,反對私心,他在白鹿洞書院“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講演,令聽者當場涕流,朱熹聽了也感覺汗出。

象山先生一生爲官時間不長,但就是在這短暫的爲官生涯裏,是他“知行合一,清清白白爲官,堂堂正正爲人”的生動诠釋。公元1191年,象山先生就任荊門知軍。正是在短短一年三個多月的荊門任上,象山先生嘔心瀝血,“嚴防務”“建保伍”“重法治”“除弊風”“罷三引”“蠲銅錢”“勤視農”“堵北洩”,形成了“政清弊絕,民風純厚”的局面,累死在任上,創下了“荊門八政”的功績,爲世人欽佩。當時丞相周必大贊道“荊門之政,如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如今“規行”“矩步”匾額依舊鑲嵌在那聳立的門樓上,告誡着陸氏後裔不忘“義門”的榮耀和責任。今天的陸坊,陸氏後裔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傳家,秉承着先祖的家規家訓,知行合一,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陸九淵第三十代裔孫 陸小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二:江西金溪陆九渊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 一门儒风传千年
陆九渊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一门儒风传千年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四  陸氏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二 江西金溪陆九渊家族《陆氏家规》
你没去过的处女地---陆象山故里金溪
陸象山工夫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