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者心逸日休,伪者心劳日拙

德然养生荐读转自:

积德行善,就会日益喜悦、快乐

刘余莉2023-05-04 08:00发表于北京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修德,心中安逸,日见美好;行伪,心中烦劳,日益困窘。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修德的人正道而行,心中安乐逸豫,名声日益美好。弄虚作假的人百般巧饰,内心劳苦,做事日显拙劣,不可为之。

逸,安闲。休,喜庆、美善。一个人积德行善,就会心定神闲,日益喜悦、快乐,“君子坦荡荡”,像司马光先生所说的“我平生所为之事,没有一件不可与人言”,活得多么坦荡。作假造恶的人心思费尽,结果却日益窘迫、困苦。《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德行善的人,才会越来越美满幸福、家道昌盛。人们依据经典行事,才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因为把所学的道理运用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这就叫做“学而时习之”,验证经典中的道理,越来越体会到内心的喜悦,说明圣贤教诲真实不虚,依教奉行就会有所轻安,喜悦感越来越强烈。

君子之所以坦荡荡有几个特点:第一,君子懂得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常想去帮助别人,付出、成就别人。小人之所以长戚戚,就是因为总是自私自利,谋划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想方设法谋害别人,所以患得患失,身心不安。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人活得非常坦荡。第二,君子心胸开阔,对别人的恶不放在心上,能够宽容,懂得遗忘,“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所以君子能够坦坦荡荡。

“作德”是与人的心性相应的。当人们心怀爱、感恩和宽恕时,心情会非常愉悦、舒畅,会有轻安的感受。所以,一个人积德行善,一定会日益法喜充满。而作假造恶的人与本性相违背,经常会有惭愧之心。像《了凡四训》上说,一个人作恶多端,或是业障深重有很多表现,其中一个表现是“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见到君子、有德行、有修为的人,就会感觉脸红、不好意思,很惭愧。自己有惭愧心还是好事,就怕一个人作恶没有羞愧之心,不懂得不好意思,所以作恶会日益窘迫、困苦。

《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真诚是每个人本有的天性。不仅是人,也是万物的本性,这就是“天命之谓性”。“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应该效法天道去体现、恢复这种真诚,这就是“率性之谓道”。人们依循经典、圣贤的教诲恢复自己的明德、真诚,这就是人的修行之道。

在《论语》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回答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张问的是善人之道,学做善人,而不是学做圣贤,成为圣贤还有更高的要求。学做善人只是最低的标准,但是这项最低标准对于现在的人而言,也很难守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人?“践迹”,踏着足迹。不遵循成功之道去学习,怎么能成为善人?所以,要想成就自己的学问,恢复明德,就要“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否则就不能登堂入室,也就是连善人都做不到。“明师”,并不是有名的老师,现在名人、名师很多,但是不明理的人也很多。所以,“明师”是明理、明白的老师。他按照经典的教诲修行,有修、有德,甚至有证,他是过来人。跟着他学习,才能学有成就。所以,要时刻谨记经典的教诲、老师的教诲,这就是恢复自己明德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哪些人是老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都是老人。《群书治要》上所记载的经、史、子的教诲也都是老人言。所以要时刻学习、铭记在心,用这些教诲修正自己的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世间第一等的善人
解析《了凡四训》34何谓爱敬存心?何谓成人之美?细解精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1.1 学而时习之
了凡略传三| 积善之方
《群书治要360》第五十八集第3讲
欲望少,精力更加旺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