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4聚焦的奥之义


这个坤的话也是指的咨询师的一个态度,但这个里面可能有一个困难是,地势坤是不是什么都不做?咨询师在一个完全的空位,相对来说处于比较无为的状态,或者说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容器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让自己很好的成为一个容器就什么都不做了?我更加倾向于来访者和咨询师在这个位置上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两个人是一体的,谁都跑不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咨询师的聚焦在这个时候处于一个无为的态度,对于来访者来说可能是有影响的。当然来访者在推进当中可能并没有培养这种态度,他会提出许多意见,这些意见会形成一些张力,一些动力会在整个系统当中运作。但我们就是看我们在这个态度当中怎样发展这个过程。我们刚才说的体验过程,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环境、身体、心理,体验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体验如果有终点只是说现在这个事情解决了,并不代表这个体验就全部解决了。一个人如果活着的话体会就不会在这次体会之后所有的体会的生活就结束了。觉悟这个词是来自于宗教的,我想问这里的各位,假设你真的觉悟了明天你准备干嘛?在我们聚焦里也有类似的,就是你的体悟推进了,或者感觉理解了。中国古代禅宗实际上很类似于felt sense的推进。一个人如果禅宗说开悟了,他之后的生活并不会停止。有许多人会有一种幻想,当结束了felt sense后,或者一个felt sense达到了一个领域的高峰,他的生活会有某种辉煌性的变化。或者说我们许多人会觉得到达了一种开悟之后明天想要啥有啥,因为自己和宇宙的节律相连接,然后和宇宙形成一体了,这个体悟可以和让整个世界维持自己。我个人的观点,我偏向于觉得这个是自恋,我会觉得可能并没有到达,即使有的话只是一个瞬间的感觉。即使你是一个开悟者,你明天该起来起来,家里面该干什么事情就干什么事情,该上班上班,好好工作,不要七想八想。

 


体会很容易被鸡汤化,当这个东西被鸡汤化的时候会哐一下子冻在那里,就是某一个体会被冻住了,因为这和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文化有关系。比如一个felt sense里面一旦达到了某种精致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全部了。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到终点。荣格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自性化self是成熟,而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

 

听者庚:这次坎贝尔给我介绍关于内外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认识物品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外化成一个实物,比如说狗啊猪啊什么的,那我们当我们去讲这个体会的时候,也其实它本来是一个内在的感觉过程,但是我们很容易把它外化成一个就是那个东西,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东西。就您刚讲那个鸡汤化,我觉得很多人是把他要这个样子,我就要达到这个发财啊或者什么也好,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对于每个人它是一个很模糊的很难言说的一个过程,不是个东西,其实它不是用东西这个实物来说明的,但是人是很容易希望把我们所感受认识的东西变成一个东西,这是这一次坎贝尔给我的一个认识,就说我们的困境就在这里,很容易想抓住一个实物的thing这样东西的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刚刚讲的那个就是说好像我就得道高僧了,好像得道高僧应该是某个样子,但实际上得道高僧可能是某种莫名说不清的一个过程或者状态的那种。

 

我们不一定说是某种过程,人的生命过程在聚焦里面是一个流动的状态,不是一个停滞的状态,即使你在某一个位置有一个结构性的领悟,也并不是代表你的生命就从此停止下来了。

 

听者壬:所以我刚有个疑问,就是您刚才说到那个坤对于我们的态度是容器包容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说其实咨询师的态度本身也像这个十二卦一样也是在变动的,不是总是做容器,如果总是做容器会导致来访者的退行。这个是精神分析的观点,我在格式塔也发现这个问题,因为我固着在那个容器的状态他也不在某个状态了,我也需要流动,他也需要流动,这样的话才会流动起来。

 

我刚才说的这个坤不是容器的意思,我说的坤是指就像我们两个人,在这个交流当中我们两个人本身就是在坤卦当中,因为我可以接受你的观点,你可以接受我的观点,所以我们两个人是可以在坤卦当中交流,我们两个人构成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一个新生的系统,是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我说的坤不是像某些精神分析里面说的我一定要成为容器。你并不是去设定一个什么,因为你一旦设定一个东西实际上那是器。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当我们设定做容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设定某一个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生活的形容,挖一个窑洞,因为挖出去的空间,所以有器之用,有室内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面实际上提供了许多观点,我们聚焦有许多隐喻性的观点包含在这里,关于态度的问题。

 

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有言和无言的问题。我们当代在亚洲的felt sense里面,有的felt sense是会说出来的,有的是不说出来的。在汉文化地区,中国、日本还有韩国这三国文化里面,和西方文化有语言性的差异。欧美文化欧美哲学里面语言的定义性,精确定义性是十分强烈的。汉文化圈的语言定义性不是十分强烈的,亚洲文化会把某些语言性的部分让位于某种非语言性的部分,腾出一个空间,类似于我们前面说的青蛙、古池,在这个里面我们给语言让出了一段空间,没有把这个话全部说实,如果全部说实文化意境无法被创造出来。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今天上午在分小组练习的时候,你们头脑里有词出现,或者有感觉出现了,你们在判断什么是felt sense以及felt sense和我们中国汉语里面有哪些相关的部分的时候,头脑里会冒出来几个词,有些词一冒出来你就会觉得明显不是,有些词语冒出来会觉得有点像,有些词冒出来会觉得应该是了,我可以说出来试试看。


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带有某种聚焦性过程。实际上当我开始说这些话的时候,大家觉得我这些话是具有聚焦的推进性的,但这些话在说的时候我并没有明显去推动,但是大家注意到当我刚才那么说的时候体验是有被触到的。比如一个来访者说他感觉到有一些悲伤,那我和他回应说嗯好像感觉到有些悲伤,但是也有可能我不回应,还有一种我觉得这个来访者好像还要说什么,我有可能会和让他放开去说。当来访者说我感觉到好像有一些悲伤,我说好像还有一些什么,好像在这个悲伤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或者我会说当你刚才在体验这个悲伤的时候好像里面还涵盖着挺多复杂的东西。当这样去回应的时候来访者接下来可能被延期的或者将要出现的体会就有可能被碰触到了,他会去继续感觉这个部分,让他去抓住、去接触自己的这个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刚才的话就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来访者去接触了他的话。有的时候我在督导中会说你再说一遍,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老年痴呆了,话还没听懂或者记不住,要再多说一句,有的咨询师会再说一遍,有的时候甚至会讲三遍。当你两遍三遍去体会这些话的时候,你会琢磨那句话。你们北方叫咂么是吧,琢磨就是咂么对吧?我刚才体会到有一种区别,当我安静下来体会琢磨的时候,我感觉到琢磨是一个心里的过程,咂么我感觉是一个舌的过程,好像是在吃某些东西的时候,好像这个词是具有味觉化的过程在里面。大家也仔细区分一下,我们今天上午说咂么的时候我还没区分,刚才我自己用到这个词的时候,瞬间在我嘴巴里面有了某种奇怪的感觉,我觉得刚才有一个意向,好像我在吃北京的麻酱,所以我刚才一下子区分出咂么和琢磨是有区别的。

 


听众:

咂么有品位的味道,琢磨好像更书面化。

 

咂么更贴近日常用语,更贴近生活,琢磨好像是有点经过加工的。

 

咂么更细腻,更有动态感。

 

本身在使用上后面接的名词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会说琢磨这个事儿,琢磨这个人,但是咂么这个东西,咂么咂么这是什么味道,确实在用的时候咂么就是对应口腔的行为。

 

你现在你现在有什么领悟吗?

 

现在的领悟就是自己会去体验这个过程,当我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好像我已经在咂么什么东西似的,会有那种亲身经历感。但事实上这个回应呢跟来访者,比如说像您说的他说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他说同一句话,哪怕是同一个来访者,其实每一次给的回应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说到咂么这个事情回来,其实会有你的先验体验。还有就刚才您自己说到听到这个悲伤这个词和听到咂么这个词的时候,你自己的具身性体验会让你做出一个不一样的反应,比如有的时候我会让他再多说一点,另一个可能我就沉默,这实际上是具身性体验的反应。

 

那你现在听到咂么这个词之后,或者现在你对聚焦是怎样一个想法?

 

我之所以会选择上这个课,而不选择去上那种技巧性的课,我会觉得当我们在说达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还是更愿意用形而上的去理解,包括如何去理解聚焦,要从这个层面上去感受这件事。我觉得可能比较有体会的还是具身性、整体性和聚焦的这种关系,就是从这两个特征上去理解。而那几步哪怕我学了在用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按照几步去做的。

 

所以我会觉得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回去运用去接触这个体会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说你对聚焦的掌握是更好的。当然不见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咂么,有的感觉不见得是咂么能够表达的,可能是其他的一些东西表达,我一下子找不到更多的词,我会觉得的其他一些东西也在表达这些东西,只是好像现在当我们表达这些东西的位置没有到的时候,这些东西不出现,它没办法被创造。

 

听者葵:还有一个联想,咂么带着更多好奇和探索,就是它的输出目标性不会像琢磨那么强,更放松一些,琢磨好像更努力更思考,咂么更放松,更自然一些,更生活化日常化一些。咂么的感觉就像是比如说你吃个酱牛肉,把肉撕撕下来或者一片香肠切得很薄然后去嚼,把那个香味给它嘬出来去品那个味道的这个过程。琢磨这个词呢应该是诗经里面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玉器在做一些加工,好像在轻轻地去碰触这个东西,轻轻的有点摩擦的去接触的感觉。

 

对,琢磨这个词在诗经里不是一个体会的词,我突然一下理解了,诗经里面用玉来形容君子,如琢如磨好像是一个加工,是用一个锉刀或者加工玉的工具在雕琢一块玉,而不是在体会这块玉。如果就这个词源来用的话我就不愿意用琢磨了,因为它是一个加工的东西,我更愿意用咂么了,咂么是纯体会的,虽然有加工但这种加工是被动性的,没有去改变事物本身,你刚才说到酱牛肉,好像你在体验酱牛肉的原滋原味,在体验这个东西原本的样子。而琢磨是在修改这个东西,把他修改为更符合你自己愿望的一个东西。

 

我个人有个体验,就是说琢磨的时候,说琢的时候舌头是在上牙膛,说磨的时候舌头在下牙膛,说咂么时舌头就出来了。

 

对,我同意可能有这个差别。大家会觉得当我们说这几个词讨论的是我们的口腔,各位口腔的口水也增高了,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口腔,我们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对这个反应可能有不同的词汇。汉语文化是饮食的文化,汉族的礼器全部是和食有关的,像鼎,豆是一种盛饭的容器,尊是酒器。天子九鼎,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是那种盒状的,士大夫五鼎,就是三盒,然后士是三鼎,最低的是一鼎,这是有规定的,超越礼仪就是要谋反。如果一个诸侯用九鼎来做请客吃饭的话那就是谋反。一个士大夫一般用三鼎到五鼎是可以的。中国的权利是和食物有关的。我们说回来,当我们去体验有言和无言的时候是说有的时候会有语言的位置,还有一些位置会是无言的位置。


中国的唐诗宋词里面有许多事物没有言语的位置,但是没有言语的位置并不是说没有声音的,就是没有言语并不代表他没有意义、没有声音,这个在中国的话里面是特别凸显的。中国和日本的画里面有大量的留白空间,这个在西洋画里面是不多见的。西洋画里面好像没有留白的,基本上都是填色,油画基本上全部是填满的,不管是古典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部是填满色彩的。这种填满的这种做法在中国画里面不常见,中国古代的国画即使是仕女图有大量的留白,这个我会觉得和我们关于体会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会认为这些东西里面它是有味的,整个的留白形成一种情境性的部分,这个这里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画,但它形成了事物的一部分。好像我们倾向于把环境整合到事物的焦点当中去,而不是把事物分开来看的。比如我们看中国画,或者听古琴的时候,你会听到当中有许多留白,但是我们并不会认为这些留白的位置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应该消除掉的,我们会认为这个位置应该是存在的,它有存在的必要。包括中国文化的交流当中也有这样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里面实际上就有留白的味道,好像没有完全彰显出来,但是这个无言实际上是有它的一个意义在。


亚洲最著名的一个无言的神话就是拈花微笑。拈花微笑在经典里面是没有记载的,这纯粹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理念,是中国唐宋的时候创造的一个比喻,拈花微笑后面还有一句是以心传心,但这个故事在印度人那里是没有的。印度文化相当于欧亚文化,喜欢把事情讲清楚,不愿意让事物模糊,那它有这个特点。拈花微笑发生在汉文化的叙事当中有它的一个意义,是隐含了汉文化交流当中的一个特性,就是看破不说破。大家有什么联想吗?

 

 

听者甲:徐老师刚才说的我在想,比如说刚才说咂么那个词的时候,你刚开始是联想联想到食物,我联想是就是一种是感知觉。然后我就想到你刚才说嗯声音,你说是。忘了,说是有生人啊是是有声的。因为我觉得因为我们聚焦可能更多的途径,好像看起来因为都有语言的干扰,嘛因为主要凝结成一种一个词或者什么。但是我会发现实际就是刚才说杂乱的时候,我会发现实际那些不可言的一些东西是和我们很多的感知觉有关,但是它又不是那些太基础的感感知觉,比如说我我就有一个体验,比如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连举啊你肯定这样的连续我我是每次听古典音乐,就是西方的古典音乐我都是有画面的,就是是一幅画在眼前,不是听觉带来是视觉带来的,然后这些就就看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但这个不是不是平时的这种视觉或者听觉,它是但是我觉得是一种感知觉,包括一些比如说我们的痛啊嗯谁都和触觉有关系,所以我会觉得又有这种原始的感知觉又有我们!慢人复杂的和世界的关系,比如说你在一个空间里面有空间感,你有比如说觉得空旷或者是狭小这些东西实际已经也不是触感也不是视觉简单的是一种复合的一种感觉,但这种感知觉实际我们不把它凝练成语言的时候,实际是心理的体验我觉得是蛮容易接近的,就是大家都买了自己的,所以我我一直觉得比如比如说有些间接的部分啊音乐啊画面,你看你说话什么之类的,你刚才说这个拈花微笑,我我都在体会,好像语言是更多余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交流的途径是描述那种感知,觉得就像你刚才说的咱们我整个的感觉都是什么?是味觉和嗅觉,还有声音,我我联想的都是这些,对,也可能有些那些东西根本都不是抽象的东西,就是戏剧上的。他是一个很具象的,我觉得觉得有的时候有有去对有去像比如说我说听音乐的时候会有有画面,嘛对,但是我觉得比较难的是这些东西给你的那个综合的感觉是什么?有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说的,有的时候眼泪表达的就是你你莫名其妙的听音乐,然后出现什么画面,就一种情绪出来了。那个时候实际语言是特别多的。

 


受广义汉文化影响的人,我们听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会倾向于不说,或者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当中。但是在欧美文化里面倾向于说,他觉得要表达出来。我们汉文化有东和西两块,东边影响的就是日本。日本人做精神分析很搞笑的,分析可以很沉默的。然后西边的藏族,藏族到现在都没有接受过精神分析,因为他们的宗教力量很强。藏语实际上和我们汉语是同源的,但是藏族的语音很短促,和日语很接近,几个声音啪啪啪啪跳出来之后就说完了。许多藏族人聊不太来家常的,有事情他就说,没有事情时几个藏族人在一起很沉默,很像日本人。但是西方人的语言到这两个民族里面都会像话唠一样,但是欧美人不认为这个事情不适合,而且他觉得这个东西是应该讲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哲学可以说的很清晰。但我们亚洲人的哲学是喜欢那种模糊性的东西,我们不喜欢把这个东西说进来。道德经是第一部中国最著名的哲学书,道德经里面实际上也没有把话都说尽。大家去读道德经估计感觉应该有类似,会发现说的都蛮好,但是好像每一点都没说透,每一段都很悠长,足够你去慢慢读,读一辈子,领悟到什么时候他不负责任的。你也可以去说,但是说完了之后总归会有觉得有不够的感觉。

 

听者丙:我要举个例子,就是咱们其实有这样的,比如相视一笑,莞尔一笑,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这里边就有这个意味。还有一个就是咱们微信上经常来的,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这里边都很有。还有其实我觉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徐老师,徐老师一般就会呵呵一笑。

 

我现在是大量的表情包,我有各种表情包,我觉得表情包比较容易传递,更有印象,这个空间太大了,当你传递了一个表情包的时候,那里面的表情我觉得即使那个表情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但这个表情里面是有意味的。我觉得道德经里面这句话说的很好,叫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说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每个人的感觉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一个学派观点,这个观点并不好,因为这个不能把学派的观点表达清晰,反而会表达模糊。特别是我们在和西方人对话的时候会有一个困难。因为我的身份面临和许多西方学者去对话,有的时候我必须要说清楚,我如果说不清楚人家会疑问的,西方人会很奇怪为什么你这么说。所以在不同的语境里需要不同的说法,就是你要尽量把你的语境以一种可说的方法去告诉他,或者你要去创建一个情境去说给他听,如果不表达给他听对方是绝对没办法理解的。因为一个人只可能是在一种文化里长大的,有的时候我们英语再好或者德语再好,但是有一些从小长大的东西你是体会不到的。就像昨天晚上我们翻译科胡特文集解决了一个超级的困难,这个困难是我用体会解决的,用聚焦的体会解决了,就是一个翻译的译者突然告诉我说,科胡特在书上面写了一个地址,这个地址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个地址全部翻译出来之后里面有一个数字,他不知道是什么数字。幸好译者里面有一个德语的译者,在德国生活了很多年,对德国的生活很熟悉。他也看了一看,他一看就说这是德语一个地址,是一个出版社地址。但是再一看他又说不对,因为书里这个一个出版社的邮编是四位数,但德国所有的邮编都是统一的五位数。大家说那要么写错了,要不漏写了。当然是有这个可能,但我这个时候体会了一下,我说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在科胡特写书的时候德国的邮编是四位数的,在他去世之后德国的邮编才变成五位数?后来我们的德语译者真的去查了查,结果我说的果然是对的。在1977年的时候,德国的邮政编码四位数五位数都有,然后在1993年之后,所有德国的邮政编码全部统一为五位数。我这个感觉你不能说是直觉,因为大家一开始整个的思维方向是印错了,我没跟着这个思维方向走,我就静下来体会了一下里面的一些感觉,然后我心里面就有一个感觉出来了,是不是由于科胡特的创作时间,这个是试错性的领悟,出来之后去查,果然是如我所料的那样。发生这个过程是一个体会,内部加工的过程。可能就是像格林伯格说的,体会有可能是一个复杂性的情绪性加工的东西,或者我觉得说情绪也不见得适合,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就是我们的知情意综合加工的东西,包括身体,能一起参与在里面的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一个心理性的架构。直觉也有可能,但心理学对直觉一直有困难。心理学里荣格派的人最喜欢用直觉,但一般正式的心理学里面不太愿意用直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点带有神秘的、超越感知觉的特点。,所以在心理学里面直觉这个部分不是会经常用。

 

听者丁:换作是我我可能想不到这个某种编码变化,那可能跟我过去的积累的综合作用,在您那有是因为您可能有这样一些积累,那么在这个情境下产生了一个关联。佛教也好,历史也好,还是人文历史,琢磨的多了,我认为这个积累是有作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有可能会产生一个综合知觉,你说不清楚,但是他可能会出现会浮现出来。

 


实际上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是更难的一个问题,是海德格尔和日本的两个学者的讨论,海德格尔当年在和手冢富雄讨论的时候一直有一个担心,他们讨论的是日本的美学,日本美学中有一个粹。当讨论粹这个词的时候,海德格尔说他很欣赏这个感受,但是他担心日语在试图讲粹这个词给欧洲人听,当欧洲人对此进行理解的时候,这个粹字本身是不是会被破坏掉?就是说当我们中国人在解释无言这个词的时候,当我们把这个词解释给西方人听的时候,西方人最终听到的实际上并不是无言的真正的意义,有可能在解释的过程当中这个词已经被破坏掉了。当一个西方人最终接受到的类似于一个理解的意思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已经残缺的意义,有可能部分意义是有的。但是这个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19世纪末的时候欧洲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已经证明了许多东西了,但是亚洲人在使用具身性,使用主体间性,使用现象学这样的术语的时候,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术语进行文化理解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是否真的消化这些东西了?他的意思不是说亚洲人没办法消化这个东西,不是出于种族歧视说是不是能够消化这个东西,他的意思是说在亚洲人在使用这个词,体会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和我们的文化形成了一个交叉性的感觉。对于现象学,对于存在,对于临在,对于具身性这样的东西,是不是有意义的?


大家知道日本人在体会思考的时候和西方人差异很大的,在现代教育的日本,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后,他们体验思考是在胸腹间,我们中国人在什么位置?心,我们中国人说心里面怎么想的,但是心里面怎么想的这个词和用大脑思考是有断裂的。所以海德格尔担心在双方文化对应语境中运用这个词是不是真的合适?当我们的身体在知觉、感受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同的文化建构的点让我们的身体对这个东西作出反应的、运用、消化的位置是有很大区别的。像印第安人去思考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说用他脑袋在思考,他会用其他的东西,印第安人会说我去问一问那朵云,或者问一问那棵树,或者他要去问一问美洲豹,这个对我们来说太荒谬了。一个非洲人你问他这个感觉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我今天晚上问一问我的祖先,或者他会说我问一问我们部族里面的巫师。这个你觉得太滑稽了,但这就是他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的主观意识世界中他们讲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在他们的心理现实当中,是真实的事情。你如果让一个印第安人用脑袋思考一下,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是疯掉了。但是和一个欧洲人说你和云朵去谈话,他会觉得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所以心理建构的世界经验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听者戊:因为你分享到这个朋友圈也比较多,就是可以看到现在还存在一些原始部落,他们很多文化,我们去观察它们的时候,实际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的文化去描述它们,他会有一种存在的方式,我会觉得我也有些体验,比如我去很遥远的乡村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很多的时候,他不是和人的关系,是和自然的关系,对人的存在那个自体感或者内在的那些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部分实际它比较少的被文化侵染,比如说我跟星空,我跟宇宙,跟动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他没有太多被人和人之间的这些文化所侵染,是那个时候人的存在,也没有一个探索的空间,有的时候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更有意义。或许在我们咨询的时候,或者个人的探索的时候,也有那一部分的存在,不是文化的,而是一种自然空间带给人的一种东西。而那些东西有可能没有太多用语言,因为我们不需要交流,就是说月亮给我什么感觉,甚至我觉得宋词里有很多你说留白的那些东西,可能那些东西就是用留白的形式存在下来了,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和自然都有关系,但是现在的文化尤其是城市里的文化,人已经以为没有这部分了,不知道自己和自然关系,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这部分探索也蛮有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你平时关注这些是什么角度。

 

我会觉得这些东西有它的意义,是看每个人怎么样,即使你在城市里也会有一些影响的。比如你住在一个房子里,这个房子的周边环境就很有影响,这当中实际上有一些文化还是保留了一些在中间地带的东西,因为你不可能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像藏族就是很有意思的,当然我们不见得要那样生活,藏族是到了一个地方要建一个寺院或者一个房子之前要占地,对这个地进行一个安抚,或者对地神做一个询问,我要在你头上建一个庙你同意吗?然后我们占卜一下,看一下梦,看看是不是同意。如果出现好的预兆就做,出现不好的预兆就不做,或者我们换一个地方。这种方式就是现代和古代之间的一种衔接性的方法。当然也不是都要那么迷信,但是在聚焦当中,我们所要创造的空间和我们的心理世界和环境之间是有一种连接性的,这种对接性我觉得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探索的。造房子,你的房子里面准备怎么布局,你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生活当中准备携带一些什么东西,这些都是会有一些连接性的。这些连接性的东西可能会对一个人产生某种体验性的影响,但具体的这些东西细分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慢慢触摸。聚焦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知道在临床或者在生活当中这个过程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可能会变得有更多开放性,可以更多的听到环境和身心互动当中所反映出来的某种东西。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赞赏你的孩子,他会更优秀!(下)
村上春树与心理治疗
全面了解患者5 感知觉
0-1岁宝宝分别玩些啥?(分阶段)
学会赞赏你的孩子,他会更优秀!
外化对话(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