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4年版王德峰讲《哲学导论》:15
userphoto

2022.11.03 青海

关注

第二节 当代生存本体论的主题,思想居所的革命。

★思想的寄居,从意识到实在 康德的先验哲学,思想不是去反映外部实在,而是构造出外部对象,物由心造。在先验哲学的思想境界当中,思想的居所仍然在意识本身当中。意识就是被知觉到的存在,意识之外的存在不可言说,心外无物。可被思想的存在,可被言说的存在,都是在意识自身之内的,精神认识外物实际上是认识它自己,通过它物要返回自身,在每一个它物上建立精神自己的家园关于存在的真理,统统在意识的本性当中潜伏着,包含着。人心(非个别的心,是大我,客观的)构造一个世界。海德格尔用Dasein此在表人。 海德格尔、存在就是被意识到的东西。定在。 笛卡尔的原则,真理在我的心中,世界的真理统统在意识主体的内部。要揭穿这个意识主体的内在性,我们在认识世界以前,以认识的方式来构造出世界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世界上了。不要按照传统哲学来想象,认识世界是第一步,然后下一步是改造世界。这是我们已经提前习惯了的信念。实际上我们在认识世界已经在改变世界,因为我们生存,我们和世界上的事物打交道。认识的前提,可能性和基础,统统先于在认识前被给出了。那就是和事物打交道,用马克思的话讲是实践,已经在实践中被给出了,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倒过来讲说实践是对认识的运用。

马克思讲实践,海德格尔走另外一条路,基础本体论。实践主体不等于认识主体。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是我们与事物照面,打交道,这个上手打交道相处就是领会存在,这叫生存。所谓思想的寄居,我们怎样看待思想?什么叫思想?思想不是用造好了的概念去处理事物,思想的依据不是在意识的主体内部,思想一开始就在外,是对存在的领会,海德格尔用“此在”来表达,给人以本质规定,存在的本质就是领会存在existence。 人的生存是指对存在的领会,海德格尔就把它叫做基础分析的问题,就是诸存在者之所以可能成立,你先要讨论他们是如何存在,要讨论存在本身,不要用存在者遮蔽存在问题。但是存在本身,那些路、树木、河流、月亮没办法去讨论的东西,他们就是简单的存在,但是他们绝不领会存在,人也是存在着的,但是同时人也领会存在,这就是人和物的区别,人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它的本身的使命就在领会存在。 所以讨论基础本体论的问题,要从人的此在入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主题,人知道自己在,并且靠知道自己在,领会自己在这一点而保持为人的存在,否则你不能叫他人。理性本体论也可以说人不仅存在,而且知道自己存在,但是这个知道乃是范畴的知道,是属于理性的自我意识,于是他知道自己是什么,不是知道自己存在,而是知道自己是一个存在者。知道自己存在,与知道自己是一个存在者,是两回事。存在是没办法被概念的范畴的知道的,因为它不是对象。人的本身的生存的是领会存在的生存,而不是领会了存在者的生存。 把to be改成了beings,这样存在就会被当成所有存在者共有的一个最普遍的属性。但存在不是属性,他不是一个知识的对象,一个客体,因为我们就存在中,就像鱼儿就在水中,它永远不会知道水。我们在存在本身之中,因虚无非同时就领会了存在。而是这是我们决定我们生命的方方面面的最根本的根基。 诸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向我们显现为一个一个的对象,认识的对象,是因为他们在我们对存在的领会中它呈现出来,对存在的领会不是空的,因为我们领会存在,还有各种事物呈现出来,人是守护着存在的存在,其他的事物不是不存在,他只是简单的在,他不知道在,它连存在都不领会。我们是要通过领会存在才成为人的,我们守护着存在的存在。由于这种对存在的守护和领会,所以事物才出现。所以没有这种对存在的领会就没有存在者。

对存在的领会就是领会虚无,领会虚无就是面对虚无去建构存在者领会虚无和领会存在是同一件事,它的方向不一样。我们领会虚无是守护存在,面对虚无而建构存在者,而后才说他是认识的对象,然后才有认识对象的身份。他首先不是认识对象,他就是我打造出来,以便来实现我对存在的某一个方面的领会,它是我作为的结果,作为就是对存在的领会。所以存在者的建构是存在本身的财富,而不是逻辑理性的财富。

第三节 历经存在

存在不是用概念去表达它的,概念能表达的都是确定的客体。存在不是客体,所以存在不是用概念去认识和表达它,而是理解它。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本体论的做法,不采用范畴和概念,用词、术语,都是存在的基本情态。 ★三个基本存在情态 ①心情 心情是一件大事情大事。是真正积极的东西。在德语当中心情,词源学讨论本意是是协调声音,他说实际上这就是心情的意识。我们的整个存在总是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或悲哀或欢乐,这是我们协调我们自己的存在的方式。我们处在心情中,而不是说我们这个心灵有一个属性,此刻有这种心情。好像心灵是个实体,然后他富有各种属性,他说不是这样来理解。心情是我们整个生存场中的东西,借用物理学一个概念的场,心情犹如一种酵母一般的东西,让我们整个生存场活跃起来、协调起来。所以德语当中心情本意叫协调声音,就是让我们整个存在活跃起来,我们就是这样活着的。 第一位的事情领会存在,领会存在一定处在心情中,最根本的心情是焦虑。不是心理学的讨论焦虑这种情绪,而是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焦虑。因为存在是不确定的,是经常要被虚无打破的和穿插进来的。我们时常遭遇到虚无的袭击,我们在根基上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是一种焦虑,焦虑是人们心中始终有的,因为我们领会存在。海德格尔讲的焦虑是没有确定对象,不是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是害怕虚无,虚无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对象。所以海德格尔要把焦虑提到这样一个根本的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讨论。 心灵是不是一个给定的实体,我们叫他灵魂自我或者自我意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身体是物质实体,灵魂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在哪里呢?松果腺,就很莫名其妙。我们也把精神的东西也当成禀赋,冒充为真理。 威廉巴雷特,孩童对名字的反应的例子。什么叫自我?就是他生存所在的区域,生产场,他这个自我就在他所处的世界中。心情,不是以一种鲜明的实体来拥有它。 ②领会 领会是概念前、逻辑前对存在的把握。概念和判断之前我们就领会存在,我们深入骨髓的真理感是因为领会存在,本源、基础。歌德的不完全定理揭示判断的真理、概念的真理,之所以会发现它,有领会所造成的本身的真理做基础的。 ③言语(人类以语言之家为家) 言语被海德格尔说成是存在情态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变。我们总以为言语是观念、思想的传达的符号体系,但是海德格尔说人在其整个存在的范围之内就处于语言之中。推翻传统,巴门尼德把语言的本性还原为逻辑范畴,在本体论的这个根基上重新理解语言。 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语言,就是说我们在实际讲话发出声音之前,我们已经处于一种相互领会的场景之中,我们语言表达我们谈话必须的可能性是我们的生存场。语言是指我们生存场的重合而这个重合又造成了我们说话的一个共同的context语境,我们还没有说话之前,我们就处于语境之中,而语境不是语言的逻辑结构提供出来,而是谈话的双方或者多方参与谈话者的生存场的重合,造成的这个context。 非文学的文字作品,语言作为观念的符号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阅读,作者的观念、逻辑推论、叙述传达到读者的心中,然后这个文字语言就消失了,好比是过河拆了桥。而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的用法,在于对语言的这种艺术的用法当中揭示了语言的本性,然后在这种用法当中语词并没有消失,而是保持着,产生意境。语言另外一种指向,呈现出context或语境,语境呈现也就是生存场的呈现,文学作品表达的是生存场,艺术同样。 要能够呈现生存场就要能够思想存在,而不是去思想那存在者,要能够从存在者当中领会到存在者的存在。eg《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借助这类存在者的组合,把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生存体验给呈现出来了,即生存场。让悲伤成为可能的那个场景出现,那么悲伤就自然就到了读者心中了。 我们说话的前提是在一个共同的语境里面,这个语境是生存场的重合。其实我们不说话时的沉默是最流畅的语言。我们不要以为语言只是一套符号,观念的符号,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即是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生存场的重合,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根本上就是语言的世界,具有语言的本质,而语言的本质也不能还原为逻辑的本质。

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的思想,对理解艺术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艺术家使用材料和工匠使用材料完全不一样,工匠是消耗材料,让材料消耗在用具的层面中,当用具一旦成立材料消失,而雕塑家是让材料成其为材料,让金属放出它的光芒来,让大理石或者让古铜呈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解非博客】现当代西方哲学(下)
神、死亡与时间
解释学与思想的客观性
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1967)
伽达默尔语言观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