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侵染能力强,扩展迅速,发生迅猛

来源:191葡萄服务中心 李春雨

葡萄霜霉病曾经是葡萄第一大叶部病害,侵染能力强,扩展迅速,发生迅猛,但在避雨栽培下,霜霉病侵染叶片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对该病的防治重点,更多集中在预防霜霉病侵染花絮、穗轴及幼果。

(霜霉在叶片上的表现)

(霜霉上穗)

(霜霉上果,有霉层)

(最近几年比较常见的霜霉上果非典型症状,没有霉层,病斑凹陷,有人称是“鬼捏果”)

这几年时间表明,在早春时节,设施内霜霉病反而会更早的发生。霜霉病病菌必须在水中方可实现侵染,因此植物组织表面有水存在,是发病的首要条件。近几年春季设施内滴水严重的园区,仍需预防霜霉病侵染叶片。

葡萄霜霉病防不住,导致叶片脱落早,从而基肥效果保证不了,越冬养分储备差,造成春季树势差,葡萄萌芽不整齐。

霜霉病的发生有一个条件:叶片碳氮比低到一定程度,霜霉病菌才能侵染、发病。从这方面讲,我们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萌芽后多用一些生化黄腐酸、氨基酸类肥料,为植物补充小分子碳,可提升作物抗病能力。

霜霉病菌主要通过叶片背面实现侵染,叶片背面是喷施农药的重点位置。霜霉发生后,用药量一定要到位,严重发生的区域用药量甚至达到300斤以上。

葡萄霜霉病防治关键期:

葡萄霜霉病菌主要自花絮分离期至幼果发育初期,侵染花絮及果穗,因此花絮分离期、开花前、开花后,是用药的关键时期。

设施栽培中,早春昼夜温差大、棚内滴水严重的时期,需预防叶片感染霜霉病,待夜间温度提升后可放松防治。

露天栽培,除预防病菌侵染花果外,要常看天气预报,尽量在雨前用药,遭遇连续阴雨,则雨停立即用药。霜霉病随雨水传播,可在一两天内迅速毁园!

一、药剂分类

防治葡萄霜霉病的药剂,从功能划分有:保护剂、治疗剂、植物生长刺激素三大类。每一类均有其特有的功能和应用要求。

1、保护剂

在病菌侵染以前,通过用药阻止病菌侵染,达到保护作物免受病菌危害的药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

常见的保护性杀菌剂有铜制剂(常见波尔多液/喹啉铜/松脂酸铜),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联,克菌丹,氰霜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使用保护性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发病以前使用才能达到避免霜霉病发生的目的,大多数保护剂在发病以后使用效果不明显。因为霜霉病多是雨后发生,因此在持续阴雨以前使用保护剂是防病的关键;

保护剂普遍内吸传导能力较差,喷施后多是在植物体表形成一层药膜,药膜所覆盖之处,可以发挥药效避免侵染。但叶片上药剂未附着之处,病菌还可实现侵染。故使用保护剂必须均匀周到,尤其葡萄霜霉病是通过叶片背面侵染的,所以叶背面是用药的重点。

2、治疗剂

在病菌侵染以后,通过用药可以中止病菌继续发展,导致病菌最终死亡的药剂,称为治疗性杀菌剂。大多数治疗剂普遍具有内吸传导功能,喷施后可以进入植物组织中,杀灭已经侵染的病菌。

常见的治疗性杀菌剂有三乙磷酸铝、甲霜灵、霜脲氰、霜霉威、烯酰吗啉等。

氯溴异氰尿酸杀菌谱广,见效快,不具有内吸活性,但该成分对霜霉病确实有效,也可作为治疗剂使用。

恶霜灵曾经是防治霜霉病的主流药剂,但该成分因病菌抗药性问题,实际失去控制效果,在此不做介绍。

噁唑菌酮、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苯噻菌胺、氟啶胺、苯霜灵、吲唑磺菌胺等成分,对霜霉病具有治疗效果,但以上成分尚未实现国产化,使用成本较高,在本文中不进行详细介绍。

3、植物生长刺激素

植物生长刺激素是近年来农化领域发展最快的项目。植物生长刺激素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强化植物吸收能力和养分合成能力,激活植物自身生产能力。这其中也包括提升植物抗逆能力,即抵御不良生长环境,抵御病虫害危害的能力。

目前对葡萄霜霉病效果较理想的有海藻提取物和亚磷酸盐类肥料。

海藻提取物中含有的甜菜碱和甘露醇,可以提升植物自身抗病能力和病后恢复能力,海藻提取物中的多酚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实践证实,在作物发病以前连续使用(叶面800-1000倍喷施)海藻腐植酸平衡液(度根),确实可以达到强化生长,降低病害的功能。

亚磷酸盐化合物,属于磷肥的一种,亚磷酸喷施后,可在植物体表发挥氧化杀菌的功能,对霜霉病病菌有一定的效果。常见亚磷酸盐中有亚磷酸钾,亚磷酸钙。霜霉病发生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叶片氮钾比,即提升叶片含钾量,可以提升葡萄抗霜霉病能力。因此亚磷酸钾,不仅可作为叶面肥,也可搭配农药使用,巩固霜霉病防治效果。

二、药剂分析

保护性杀菌剂优势是持效期长,杀菌谱广,大部分药剂可同时防治多种病害。缺陷是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作物发病前使用,发病后使用效果不佳。

1、铜制剂

一百多年前,法国波尔多地区的果农,为了防止路人偷食葡萄,在葡萄上喷撒的硫酸铜与石灰混合溶液,无意中开启了现代农药的先河,诞生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农药——波尔多液。

铜制剂喷施后,会在叶片表面缓慢的释放铜离子,铜离子与病原菌接触后,对病菌产生氧化杀菌作用,进而阻止病菌侵染。

铜制剂的杀菌活性,取决于铜离子的浓度,铜制剂的安全性和持效期,取决于铜离子的释放速度。如波尔多液喷施后,铜离子释放速度受天气影响,湿度越大释放速度越快,这就是波尔多液在多雨时节易出药害的原因。喹啉铜,松脂酸铜、必备等产品,喷施后铜离子释放速度稳定,不受天气影响,持效期更稳定,安全性更好。

松脂酸铜优势是成本低廉,杀菌谱较广,对霜霉病防效稳定,但是对白腐病等果实病害效果很差。松脂酸铜有一优势,是喷施后在叶片表面附着能力强,成膜性强,抗雨水冲刷。

喹啉铜属于全新一代有机铜制剂,安全性更好,持效期更稳定。喹啉铜使用成本高于其他铜制剂,有一大优势是,该化合物不仅可通过铜离子杀菌,化合物结构中的喹啉基团,也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喹啉铜对果园各类弱性寄生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对溃疡病防治效果较好;使用安全性高,可在花前、花后,采用1200-1500倍喷雾,重点针对花絮和果穗用药。套袋前使用,对葡萄果粉有影响

必备,成品波尔多液,使用方便,可与其他农药成分混合使用,功能与波尔多液一致,效果更为稳定。应用表明,必备在幼果套袋前使用对预防后期酸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果粉会受影响;包装袋说明书推荐800-1000倍喷雾,实际应用中防效较稳定的剂量是600倍。

2、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联

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联,作用机理完全一致,杀菌谱广,对葡萄可能发生的所有真菌性病害均有防治效果,持效期较长,但这些成分不具有内吸活性,因此喷雾必须均匀周到,尤其是叶片背面的喷施效果。

代森锰锌在三个药剂中,防治效果占优势,持效期更长,但是该成分在部分欧亚品种上可能存在药害风险,尤其不建议用于红提。

丙森锌及代森联的防治效果不及代森锰锌,但是安全性更佳,各个品种均可使用。并且这两个成分在防病的同时,可以发挥一定的叶片补锌效果。

3、克菌丹

克菌丹是近几年销量提升较快的保护性杀菌剂,持效期与防治效果相较代森锰锌没有明显区别。

克菌丹安全性优于代森锰锌,有一额外优势是,该成分使用后,可以优化果面。

4、嘧菌酯/吡唑醚菌酯

嘧菌酯是目前世界杀菌剂中销量最大的成分,该成分功能优势是杀菌谱广,对常见真菌病害均有效,具有叶片内吸功能,持效期优势明显。

嘧菌酯属于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葡萄霜霉病明显发病以前使用。嘧菌酯对霜霉病病原菌的活性仅次于氰霜唑,广泛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霜霉病发生以后使用效果一般,最好和治疗性成分混合使用。嘧菌酯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在使用时切忌与有机硅或乳油类产品混合使用。

吡唑醚菌酯近几年实现国产化,用药成本大幅度降低,在葡萄上具有较佳的应用前景。该成分安全性好,除具有保护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不仅可在发病以前使用,也可在发病初期使用。安全性优于嘧菌酯,对霜霉病活性不如嘧菌酯。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可提升植物体内硝化还原酶活性,进而提升硝态氮供应量,尤其是两个成分可降低植物体内乙烯含量,优势是避免叶片早衰,维持功能叶养分合成能力,缺陷是影响转色,在葡萄上色期尽量不要使用。

5、氰霜唑

氰霜唑杀菌谱窄,在葡萄上只可用于防治霜霉病。氰霜唑正在进行国产化历程,未来使用成本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成为防治霜霉病的主流选择。

氰霜唑核心优势是对霜霉病活性高,持效期普遍优于其他成分,是对霜霉病持效期最长的药剂之一。不仅可防治霜霉病,其最终代谢产物还可发挥提升叶片功能的作用;但不具有内吸活性,故喷雾时必须均匀周到,尤其重点针对幼嫩叶片的背面喷雾;最好与具有治疗效果的成分混合使用;10%氰霜唑悬浮剂有效稀释倍数为1000倍。

治疗剂使用更为灵活,可以在霜霉病发病初期使用,该类药剂普遍具有内吸传导活性,大多数成分以速效性见长。但因为大多数治疗剂作用方式单一,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故选择治疗剂必须考虑当地实际抗性问题,在用药时必须注意药剂轮换问题。

6、三乙磷酸铝

三乙磷酸铝是比较古老的内吸传导型治疗剂,该成分成本低廉,杀菌谱广,除治疗霜霉病外还可以控制葡萄上其他常见病害。

该成分尽管应用多年,杀菌活性一般,但调查发现霜霉病菌并未对三乙磷酸铝产生明显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依然可靠。因此在霜霉病抗性比较复杂的地区,可以将三乙磷酸铝搭配其他成分一起使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目前有反映,三乙磷酸铝具有很强的根系内吸活性,在灌根条件下对霜霉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如果证实可靠,则可极大降低霜霉病用药难度。

7、甲霜灵(精甲霜灵)

甲霜灵是农药发展史上第一个针对霜霉病开发的成分,后来又从甲霜灵中提纯活性更高的组分——精甲霜灵。

甲霜灵见效较快,使用安全,内吸传导活性强,杀菌活性较高,一度成为防治霜霉病的主流药剂。但是该成分持效期较短,不建议单独使用,一般都与持效期比较长的保护剂混合使用。

甲霜灵目前抗性比较高,但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病菌,在自然界生活能力下降,最终被淘汰。因此甲霜灵适合在每年最初一到两次药剂防治时加以应用,后停止使用,换用其他成分,在来年继续使用即可恢复防效。

8、霜脲氰

霜脲氰是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霜霉病防治药剂。该成分内吸活性强,在葡萄上使用安全,突出优势是成本低廉,见效快,缺陷是持效短暂,基本都是与长持效期的保护剂搭配使用。

霜脲氰抗性有所发展,病菌产生抗性后对抗性基因遗传性较差,故使用多年仍防效稳定。与甲霜灵具有负交互抗性,可作为甲霜灵轮换用药;市场上从无单剂,普遍与保护性成分或烯酰吗啉复配。

9、霜霉威

霜霉威内吸性好,安全性好,杀菌活性一般,必须高浓度使用方可达到防治效果。

霜霉威成本不高,可作为搭配用药的一个选择,增加成分多样性,延缓抗性发展。

省市级执法部门缺乏对霜霉威有效的检测手段,故霜霉威造假风险低,在购买时务必认准大型生产企业。

10、烯酰吗啉/氟吗啉

烯酰吗啉诞生之初,确实是霜霉病防治的一大革命,该成分活性突出,内吸传导能力强,与以往成分相比,同时具有速效、持效、高效三大优势。同时,烯酰吗啉具有抑孢活性,可以抑制病菌传播和扩散。

自2006年前后,南京农业大学发现烯酰吗啉抗性菌株起,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确实在快速发展中,目前烯酰吗啉对霜霉病的实际效果表现较差。

烯酰吗啉使用成本较低,一则可以加大使用浓度以保证防治效果;二则提前使用,尤其是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三则必须与其他成分混合使用,尤其和速效性比较好的成分,如霜脲氰混合使用,或者与活性较高,持效期较长的成分,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混合使用。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专利化合物,该成分作用方式、杀菌活性与烯酰吗啉基本相同。

11、氯溴异氰尿酸

氯溴异氰尿酸是南京农大推出的一个农用杀菌剂,该成分杀菌谱极广,对真菌,细菌,病毒都杀灭效果。

氯溴异氰尿酸主要通过氧化杀菌,不具有内吸活性,该成分防治霜霉病最大特点是见效迅速,用药后病斑霉层快速变干。缺点是:第一、其复配性很差,尤其不要和乳油、有机磷类农药、高浓度的氮磷钾叶面肥一起配。第二、治标不治本,持效期非常短。

该成分如在病害爆发时期使用,可快速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病害防治难度。但是,该成分使用后,必须尽快施加一次具有内吸活性,持效期较长的成分,以巩固防治效果。

三、总结

本文用较大篇幅,对比分析了防治霜霉病的常见药剂。就霜霉病防治而言,营养上来说是强化钾肥的补给,不偏施氮肥,促进叶片尽快发育成熟,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叶幕构建,避免新生枝叶旺长,丛生。

但是,防治霜霉病最有效、最直接、最省力措施,是搭建避雨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论葡萄霜霉病的化学防治
浅谈葡萄霜霉病的防治问题
葡萄霜霉病如何防治
葡萄上霜霉了!如何用药?两大类药,8种药品尽在于此
霜霉病抗性较复杂!一文解读防治药剂分类及分析
葡萄病虫害防治的有效药剂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