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打开格局,升维认知的正确途径 教你如何低成本逆袭

“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年初热播电视剧又带火了一把《孙子兵法》。

不仅在剧中,现实中《孙子兵法》的出场频率也一再提升。

去年5月18日,俄军攻占乌克兰的伊里奇冶金厂,并在其中发现了乌军遗留的《孙子兵法》。

但随后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和《孙子兵法》相去甚远。就比如刚结束不久的巴赫穆特之战,乌克兰起初计划利用巴赫穆特易守难攻的特点,给俄罗斯军队带来一波消耗,然后伺机发起大反攻。可没想到俄罗斯将计就计,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他们有意为巴赫穆特放开缺口,让乌克兰误以为有防守的希望,不断派遣援军前去充当炮灰送死。最后乌军付出了5万人死亡,10万人受伤的高昂代价,巴赫穆特也被俄罗斯占领。

可见,会是一回事,用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所有的格斗技巧都得结合实力基础,否则就会成为白给术。所以活学活用才是关键。

虽然这世间不存在万能灵药,但是总有一种可以依据的可靠方法和路径。

就像之前春秋时代的战争,更多只是遵循战场礼仪,基本上谁的拳头大谁就大概率会获胜。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更大,战斗更为激烈。打得多了,人们就会总结思考,用哪些方法,做什么准备,可以把胜率拉起来一点?

那就需要跳出战争,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更多地去探讨博弈方法。

《孙子兵法》中的博弈,就体现了很多逆向思维。比如最好的胜利,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想求胜,先求败;以正合,以奇胜等等。

概括地来说,掌控基本盘,就大概率具备胜利的基础。但要想取胜,你就得放眼全局,因势利导,使用他人所意想不到的东西。  

而我们也可以从《孙子兵法》得到借鉴和启示,从而提升我们人生维度,把握逆袭的良方。

那么现实中,怎样才能够真正将它用好呢?有没有现实案例可供借鉴?  

二千多年前,孙武就已经用行动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帮助弱小的吴国,与强大的楚国争霸。在柏举之战中,孙武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军,五战五胜,占领楚国都城郢,差点灭亡了楚国。 

兵圣孙武

先积累优势

春秋早期的吴国,还处于原始状态。

要是晋国不出手相助,吴国的主要敌人可能还是丛林中的虎豹豺狼。

因为吴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楚国进军中原的重要通道。历来吴国没少受楚国的揍。按照楚国的设想,吴国最终肯定要被楚国吞并掉。

都这么弱了,吴国还有反杀的机会吗?

孙武认为有机会。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胜利者的用兵,就像决开千仞之溪的积水一样。

优势需要积累和引导,由点成面,积少成多。

一、借势而为

吴国选择与楚国的竞争对手晋国结盟。

公元前584年,晋国大夫巫臣来到吴国,一同还带来了三十辆战车、两千士兵。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使用马匹、战车、弓箭的各种战术。

吴国原本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所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而吴国士兵大多是蛮族人,骁勇善战,个人战斗力极强。软硬件上一升级,很快就成长为精锐之师。

只用了短短几十年,吴国便完成了跨越式发展,有了物质基础,有了强大军队,拥有足够的实力与楚国一较高下。

可见,对于逆袭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把你的一亩三分地耕耘多好,而是要善于借鉴学习,从而借势起飞。

二、务求全胜

获得全胜应是上策。那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

就是要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自保而全胜”“胜敌而益强”的战略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少打仗,可打可不打的仗就由他去。减少无谓的消耗,一心一意谋发展。  

攻城略地,血流成河,这种惨胜不是孙武想要的。

那有哪些好的措施呢?

孙武提出了四种方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厉害的高手,往往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优秀的结果。

春秋战争

三、先考虑成本再考虑收益

孙武主张不要轻言战争。

因为战争对社会危害性极大。所谓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巨大的开销,会给国家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一个国家如果战败了,那么国将不国;即便获胜了,也有第三国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的风险。

风险太大,成本太高,就没必要一把梭哈。

那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符合利益,没有获胜把握,不面临生死存亡,都没必要打。

四、想求胜,先求败

胜者必由其强,败者必由其弱。作战力量强弱是胜败的基础。

与其处处都务求胜利,不如先想想那些地方会导致失败,把胜利的地基先打好。

《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阵。”

怎么修道保法?先找到自己最大的劣势。

补齐自己所有的短板,包括道德上、制度上、管理上,让所有方面都无懈可击,不给对手任何机会。

夯实这些基础,才能最终决定战争的走向。

《孙子兵法》中所说:“以正合,以奇胜。”其中的“以正合”便是此意。要战胜别人,首先自己要足够完善。

周文王推行王道,到武王伐纣成功,最后周朝享国八百年。而秦始皇奉行霸道,好大贪功、急功近利,结果秦朝建国十四年后便分崩离析。

可见,根基不牢固,即便战胜了对手,也难以长久。

这样一番博弈,胜利的下限就被提升起来了:

当实力比较弱小时,胜率趋近于零;

当实力与竞争对手大致相当,胜率则变成五五开;

而实力强于竞争对手时,胜率则大幅提升。

如果在生活中为各种人际、利益、面子等问题搞得精疲力竭时,不妨借鉴下《孙子兵法》的原则,学习极简主义,将有限的精力用于自身发展上去。

当借势起飞、找准方法、考虑投入产出比、消除短板之后,获胜之“形”就开始显现了。

公元前519年,吴国在鸡父之战中战胜楚国,从此楚国开始全面收缩战线,两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此时双方实力已经由开始的楚强吴弱,变为了吴楚势均力敌。吴国开始寻求获胜之策。

吴王阖庐

“造势”的智慧

有了获胜之形,还得造获胜之势。就好比你现在已是大块头,但你还得营造一个完美主场,有利于削弱敌人实力,并让你的实力实现倍增。

然后你找准机会,便可发动决胜的斩杀。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庐即位。

阖庐在伍子胥、孙武等贤臣的辅佐下,将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吴国具备了与楚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接下来,怎么构建完美主场呢?  

一、吴军的包围

在《行军篇》中,孙武提出达成胜利的两个条件:

1、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随时等待敌人露出破绽。

吴国攻楚,就是这样一场周密的筹划。

1、营造包围之势

吴国的进攻,是从楚国周边的小国开始的。

公元前518年,吴国灭巢、灭钟离,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区。

而后吴军转而向西,于公元前512年,先后灭掉了依附于楚的徐国和钟吾国。

这些小国,便是战场上的决胜点。通过占领这些小国,吴国便能营造对楚国的包围之势。

在这个势里,吴国越来越强,楚国越来越弱。

2、找到破绽

完成围楚后,便可以开始下一步:疲楚。

吴国将全国军队分为三个部分,三班倒连番进攻楚国。

公元前508年,吴又利用舒鸠人引诱楚国伐吴。秋,楚军攻至豫章,中吴埋伏,大败而归。

吴趁势反攻楚国,俘虏楚大夫公子繁,攻占了大批楚国城邑及附属国。

楚国无岁不有吴师,让楚军被吴兵的骚扰弄得精疲力竭、乱了阵脚,最终露出破绽。

吴楚争霸

二、找到发力点

与“形”对应的,是“势”。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圆石放在高山上,必然会有向下冲击的势能,从高山冲下,必然会粉碎前方的一切。这便是势。

如果占据了有利条件,就能实现“以一敌百”的效果。

长平之战时,秦国把握了一个战胜赵国的决胜点:将赵国逼到位于上党高地的长平。这样赵军骑兵在山区根本没法跑,而秦军锐士和弓弩兵的优势却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个势一旦形成,赵军就只能任秦军安排。

如果能够连续抢占多个决胜点,就能够形成不可阻挡之势,从而积小胜为大胜。

三、决胜点怎么找?

怎么GET到决胜点?

孙武提出了方法:庙算。

对庙算,孙武将其概括为“全、利、优”。越全面越好,越有利越好,越优质越好。三者兼顾,就能算无遗策了。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计划是否全面,是否可行呢?

那就需要大量地去占有信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现实中,总有人无奈地感叹: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成功?

这便是你在“庙算”上没做到位。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其一,你的实力是不是足够了?其二,你找准方法没有?

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点:

1、所谓实力,包括你自身能力,和你相对他人的水平,必须有一个客观判断。

你必须弄清楚:和他人相比,到底你的实力有无短板,有没有待提升之处,是否已经达到最佳状态?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你才能夯实成功的基础。

2、所谓方法,便是你对客观世界的把控。

你必须搞明白,对整个局势足够了解吗?信息掌握充分吗?了解行业的风口吗?能否准确地找到决胜点?

所以,遇到挫折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如果你都做到了。那么孙武会很体贴地安慰你:胜可知而不可为。

朋友,也许胜利的概率是可以预测的,但是胜利的结果是不能强求的。

所以,没关系。

只要你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足以笑看云卷云舒。

孙子兵法

诡道上的绝杀

疲楚之策有效削弱了楚国。

而吴国已经占领楚在大别山以东的城邑及属国,并成功讨伐越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吴国再无短板,空前强大。

昔日的小国穷国,已经一跃成为江东小霸王。而昔日强国,却江河日下,摇摇欲坠。

孙武等人认为时机已成熟,便联合了蔡国和唐国,发起对楚国的最终决战。

这场吴破楚入郢之战,是春秋时期的经典之战。

吴国国力和形势上的碾压,做到了孙武所说的“以正合”;

但楚国毕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吴国想要彻底逆袭,还是需要有些战术上的创新,这便是“以奇胜”,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全胜。

一、吴国终破楚

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打响。

3万吴军,穿越千里,与20万楚军对战。这本是一场劳师远征、以寡敌众的危险行动。

可在孙武的参与下,吴军竟奇迹般地大败楚军。

起先,吴军来了一个“出其不意”。3万吴军一开始乘船逆着淮水向西前进,进抵淮汭后,孙武突然决定弃舟上岸,转而向南进军。  

孙武估摸着楚军会按照吴军船只进军速度来布置防御。而放弃水路从陆路进攻可以提高速度,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

果然不出数日,吴军就顺利地挺进到汉水东岸,出现在了楚国的腹地,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战略奇袭。

随后,吴军“示其不能”。3万吴军让20万楚军并没有感到多大压力。所以楚令尹子常便率军贸然进攻。

面对强敌来袭,吴军来了招“以迂为直”,由汉水东岸向大别山区后撤。而在大别山间,吴军找到了绝佳的埋伏地点。于是吴军三战三捷,并在柏举彻底将子常击溃,子常直接丢下部队逃往郑国。

对于楚军的另一支主力,左司马沈尹戍的部队,吴军采取诱敌之计。

以吴军先锋夫概部吸引沈尹戍主力的进攻,随后孙武指挥吴军主力将沈尹戍军包围,来了个里外夹击,疲惫且惊恐的楚军一触即溃。

就这样本占有优势的20万楚军,却被孙武的计策安排得明明白白,瞬间团灭。

趁着五战五捷的强势,吴军顺利地拿下了楚国郢都,楚昭王夺路而逃。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

二、兵者,诡道也

就像是层层剥笋。当经过所有兵力、资源、制度、环境等外在因素的比较后,战争最终会落到人性博弈上。

人性博弈,才是决定生死的根本因素。所以历史上才有了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抓住人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假动作,就让对方产生误判,使其露出致命的漏洞和破绽。

所以就算自己拥有这方面能力,却要展示给敌人自己弱势的一面,让敌人弄不清你的真实实力,从而乱了阵脚;距离敌军尚远,却要营造自己近在咫尺,随时拿下的紧张气氛,让敌人心虚害怕,从而变虚弱;或者是以利益为诱饵,轻而易举地让对方被牵着鼻子走。

上面是在战场有利于自己时,可以采取的战术。

但万一战场环境不利于自己时,也没必要耗着。孙武提供了一招: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意思就是说,通过兵力的转移重新营造一个新的战场环境,通过对敌人的迂回和避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主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想。因为所谓诡道,只是相对于传统的正道而言。

如果传统手段都已经使用完,还找不到好的机会,那么就需要在增量上下功夫,谁能够拥有新颖的、奇特的、巧妙的方法,就能棋高一着,笑到最后。

所以,对《孙子兵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用系统化的思维去比拼和竞争,最终夺取胜利。

而与某些兵法不同,《孙子兵法》找寻的,是在增长发展中获胜,是一种良性的、正向的取胜之道。

或许这也是让人得以实现认知升维,达成阶层跃迁最可靠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楚春秋:弱国欺负强国
兵者,国之大事:孙武为何能以3万吴军打败20万楚军,克楚郢都?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武写《孙子兵法》是偶然吗?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