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疆伟大的维吾尔族母亲!她有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全家人口有180多人
userphoto

2022.05.10 广东省

关注

这是一个普通而特殊的家庭,主人是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维吾尔族离休干部阿比包·马木特力的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一下来了一大群,好大一个家啊!全家21口人,有说维吾尔语的,有说哈萨克语的,也有说汉语的。

远亲不如近邻

上世纪70年代初,艾尼帕·阿力马洪家的生活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然而邻居亚合甫(哈萨克族)家连遭不幸,夫妻俩在不长的日子里相继离世,丢下了托合提、库尔班和托尔达洪3个孩子。

虽说老大托合提已经长大了,可他毕竟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两个弟弟还年幼,没有下锅的米,没有打馕的面,挖来的野菜也不知道怎么做熟…… 

先后安葬了亚合甫夫妇俩,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看着这三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落泪了。

都说“儿要亲养,地要亲耕”,可这没有父母的孩子怎么办?

阿比包·马木特力想把这三个孩子接回家。起先艾尼帕·阿力马洪有些犹豫:“咱们家人加上我的三个妹妹已经有10口人了,如果再接回这三个孩子,仅靠你一个月47元的工资能行吗?”

阿比包·马木特力心情沉重地对妻子说:“孩子没爹没妈了,咱不能不管,还是接回来吧!不过就是一个馕多掰几瓣嘛!”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3口人13张嘴,吃饭就成了家里最现实的问题。

三个孩子接到家后,艾尼帕·阿力马洪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更犯愁了。

托尔达洪回忆说:“那是一家人都填不饱肚子的年月,打一坑苞谷面馕过不了几天就吃完了,做一锅野菜抓饭一人分不了两碗。

家里苞谷面馕和野菜都接不上顿,更不用说吃肉了,妈妈把从屠宰厂'走后门儿’弄来的羊肠子灌上苞谷面,煮熟了分给我们吃,当时就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为了这个家,艾尼帕·阿力马洪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工资买了一头奶牛,产下的奶他们一口都舍不得喝,全部换成零用钱贴补家用。

每天下班后,阿比包·马木特力就帮着别人打土块卖,每块能赚一毛二分钱:他还经常跑到后山去拣骨头,熬汤给孩子们喝。

挖野菜、割青草、拾牛粪是艾尼帕·阿力马洪平时的主要“工作”,她总是把换来的一小袋白面换成更多的苞谷面,再打成馕给孩子们吃。

干完繁重的家务后,她还要找份临时工,不管冬夏春秋,每年她都要去屠宰场帮人家去燎羊头、洗内脏,每个月可以挣到36元钱。

然而,小青河的水冰冷刺骨,浸透着艾尼帕·阿力马洪的双手,也浸透着她的慈母之心。时间久了,她落下了一身风湿病。

孩子们晚上做作业,家里用不起电灯,艾尼帕·阿力马洪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点亮后让孩子们学习。

当时阿比包·马木特力家有四间平房,孩子们睡在一个大土炕上,男孩睡一边,女孩睡一边。炕上铺的其实就是麦草加床单,再盖上个破旧的大毯子。

三个孩子在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的关爱下长大成人相继成了家,先后都有了自己的儿女。

虽然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不是他们皮肉连筋、十指连心的亲生父母,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当成自己的亲爹亲娘看待。因为他们懂得,经历过寒冬的人深知皮袄的可贵。

缕缕情丝剪不断 

今年42岁的哈比扎,名字是父亲阿比包·马木特力给起的,原来的名字叫王淑珍。

王淑珍的亲生父亲在“文革”中死去,母亲带着她和哥哥、妹妹改嫁他乡。没过几年,家里的顶梁柱再一次倒下,母亲和继父先后被无情的肝炎夺去了生命。

1976年,刚满10岁的王淑珍便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一年后,王淑珍流浪到了青河县街头。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看着她衣不遮体,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就一路追打她。

这个场面被在县医院工作的维吾尔族护士哈旦且姆发现了,她赶走了那群孩子,把王淑珍带回了姐姐艾尼帕的家。

哈旦且姆现在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她戴了个头巾,衣服破烂得没法形容了。到了我姐姐家,揭开头巾一看,满头都是疥疮,稀疏的头发都粘在了一起,虱子还在上面爬着呢。

我姐姐就用清水小心翼翼地给她洗干净。当天,我姐夫又把她领到防疫站,剃光了头发,每天两次换药。三个月后,王淑珍头上的疥疮没有了,长出了新发,我们全家人都为她高兴。” 

后来,王淑珍被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收养了,给她改名叫哈比扎,使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一年后,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王淑英、王淑花,听说她在青河县有人疼有人爱,也都投奔而来,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分别给他们取了新名字。

又过了两年,王淑珍继父留下的金海、金华、金雪莲三兄妹,也被接了过来。

王淑珍七兄妹的到来,给这个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困难。至今,王淑珍还忘不了晚上睡觉时几个娃娃拽一条破毯子打闹嬉戏的场面。

金银不知老,父母不论价。

王淑珍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穿裙子时的情景:“那天,妈妈扯回来一块草绿色的花布,在煤油灯下连夜缝了一条裙子。

大姐卡丽曼本以为裙子是给她做的呢,没想到妈妈却给我穿上了。

我穿上裙子就跟过节似的,大姐却不高兴了,妈妈就用一条破得不能再穿的裤子给大姐改了一条裙子。”

至今,这条淡绿色的小裙子还被王淑珍精心保存着。

卡丽曼说:“兄弟姐妹在一起时还是快乐多,我们这个家永远比别人家笑声多。” 

王淑珍慢慢长大成人,出嫁那天,妈妈把外婆留给她唯一的戒指戴在了王淑珍的无名指上。

王淑珍有了家,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孩子,过膝的长发却一直没有剪过。她总说:“因为我这满头青丝是父母给的!” 

家有一口“团圆锅” 

孩子们都大了,各自成了家。

但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就像这个家的太阳,每到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散落在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回来。

这时候他们这个家是整个青河县最热闹的,因为人多,阿比包·马木特力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并起名为“团圆锅”。 

每到节日前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都要用一天的时间购物,到了节日那天他们早早地就宰好了两只羊炖在锅里。他们说“孩子们今天都回来,以前家里生活困难,孩子们光有吃苦的嘴,没有吃肉的胃,现在条件好了,吃羊肉还得挑瘦的吃呢。不管怎么样,算是父母对儿女的补偿吧。” 

从前也是这口锅,因为子女多,父母的碗经常是空的。王淑珍的亲哥哥切布说:“当年,天天吃洋芋炖野菜,一煮一大锅,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啊,对我们这些收养来的孩子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亏待过,宁可让自己亲生儿女吃不上、喝不上,也要让我们填饱肚子。” 

切布说,他是两位老人操心最多的孩子。初中毕业后,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染上了一身坏毛病,最终走进了监狱。虽然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感到脸上无光,可他们没有更多地责怪他,反而还不停地责怪自己对他关心不够。

面对高墙,切布无数次想起家里的那口“团圆锅”。每隔一段时间,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就带上切布爱吃的抓饭,坐400多公里的车去看他。爸爸鼓励他“志在峰顶的人不会在半山腰停下,前面的路还长,靠别人的腿是到不了目的地的。” 

如天的大爱,让切布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刑满释放后,爸爸东跑西找为他解决了城镇户口,托人把他安排到水泥厂工作。

那时,阿比包马木特力的单位效益不好,在乡武装部工作的二儿子阿不里克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坍塌的墙砸死了,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紧接着,三儿子又患心脏病去世,儿媳还有了身孕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老两口痛不欲生。

但当得知切布因水泥厂破产下岗时,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又东拼西凑给他买了一辆旧吉普车;让他跑车维持生计。后来,切布的生意扩大了,他和妻子依托国道216线改道的机会,在路边开起了旅社和饭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都说“一个腋下夹不了两个西瓜”,可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管的却不仅仅是那么多养子养女,还有在这口“团圆锅”里吃“临时饭”的。 

2003年3月,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来青河县寻找恋人,花光了盘缠却没有见到人影,正准备寻死的时候,碰见了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

“黄金不会埋没在土中,幸福不会静候在路边,聪明不会长在小辫子上,也不会长在胡须里。想死很容易,但死得没有价值就是一个不理解聪明二字的傻瓜!”在老两口的劝说下,古丽跟着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回到了家里。

几天后,艾尼帕·阿力马洪想方设法和古丽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并将她送回了远在石河子的家,临别时古丽深情地叫了一声“爸爸!妈妈!”后来,古丽成家了,不管多忙都会常回“家”看看。

2008年7月,阿尕什敖包乡的大龄孕妇江阿古丽急需住院分娩,可是家里根本没钱住院。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从别人闲聊中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把她接到了家里,说:“活着的马没有过不去的山丘,健在的人没有走不过去的路。”夫妇俩很快给她凑足了1000元住院费。

没想到,江阿古丽临盆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夫妇俩又赶紧唤回所有吃“团圆锅”饭长大的儿女,赶到医院去验血。结果小儿子的血型相配,当400CC的鲜血注入江阿古丽的血管时,江阿古丽的家人已是热泪盈眶了。 

如今,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可“团圆锅”并没有退居二线,每逢节日来临,在麦西来甫欢乐的节奏中,“团圃锅”在张开大口等待羊肉下锅的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着团结、和谐的力量。 

这是阿尼帕老人2009年70岁生日时拍下的一张全家福,9个亲生儿女,加上10个收养的孩子,还有儿媳、女婿和孙子,如今的这个大家庭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6个民族180多口人。这对于饱经风霜、苦了一辈子的阿尼帕来说,这个时刻,她是最幸福的人。(资料图片来源:央视网)

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不幸病逝,孩子们都回来了,当初的19个已经变成了180多个。子女们在哀悼阿爸的同时,把更多的爱给了阿妈阿尼帕,争抢着赡养老人。从来不曾红过脸的兄弟姊妹们,为了争得赡养权常常互不相让。

2008年12月,已经去世的阿比包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5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当阿勒泰地区负责人把奖状和1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时,她却要求把这笔钱捐给那些失学儿童。 

2010年春节前夕,阿尼帕荣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走进了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并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2015年5月,天山电影制片厂以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真爱》,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再一次感染了各民族观众。 

2017年1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阿尼帕一家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2020年6月81岁的阿尼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来源:景双善  谢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0 阿尼帕·阿力马洪事迹
阿尼帕·阿力马洪家庭事迹
七绝二首·阿里帕·阿力马洪
多么给力中国母亲的代表 阿里帕·阿力马洪
阿不都艾尼·阿不都热依木绘
她将两个女儿嫁给两个儿子,家族发展到200人,荣获感动中国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