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前景展望
userphoto

2022.09.20 广东

关注

本文选自《新华文摘》2022年第11期文化栏目

作者:姜同仁 郭振 王松 刘波

体育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体育产业在“稳促调惠”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将体育产业培育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十四五”是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也是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紧随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新要求。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就,深入归结体育产业发展瓶颈和面临形势,全面探索“十四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旨在为进一步达成2025年体育产业预期目标,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

经过多年培育,全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扩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各类载体示范引领作用开始显现,行业发展稳中向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1%,已经提前达到体育产业“十三五”提出的1%的发展目标。

1.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贡献地位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2019年,体育产业创造总产出从19011.3亿元增至22948.3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从6474.8亿元增至11248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从55.0%增至67.7%,提高12.7%,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1)体育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相较于“十二五”,由于受政策叠加和市场热烈追捧,“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取得成效更为显著,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尽管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体育产业表现良好,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持续释放能量。

(2)体育服务业保持快速通道。2016—2019年,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服务业表现出持续的超高优势,基本实现2倍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巨大改变,日趋旺盛的体育休闲娱乐个性化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服务性消费的内生动力,激发体育服务行业蓬勃发展。

(3)体育制造业转入低速波动。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速从2016年开始出现低于工业增速的拐点,2019年甚至差距拉开到15倍以上,表明外部环境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形成较大冲击,相对于工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体育用品制造业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创新驱动的步伐。

1.2 项目产业持续发展,驱动作用初步显现

项目产业有别于细分行业,更关注项目产业链发展,内容较为丰富,目前山地户外、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4大项目产业群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产业核心组成部分,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专门印发4大项目产业群发展规划,明确强化项目产业的多轮驱动作用,为体育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冰雪运动产业蓬勃发展。伴随“3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和奥运周期形成的强大引擎,全国冰雪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冰雪运动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新亮点。数据显示,2017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3976亿元,5年间翻3倍。

(2)山地户外运动精彩纷呈。据有关统计,全国经常参加山地户外运动的人口超过6000万,户外俱乐部1000余家,独立户外品牌935个。户外用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221.9亿元增至2018年的249.8亿元,增长12.6%;出货总额从2015年的123.1亿元增至2018年的141.2亿元,增长14.7%。

(3)水上运动产业稳中向好。目前,全国游艇保有量已超过2500艘,拥有现艇停泊的游艇会有62家,停泊游艇数近2000艘;全国拥有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超过2400个,数量逐年上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水上健身休闲、体验旅游、赛事经济、场地设计、资讯等产业链已经形成,产业市场需求类别不断增加,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规模空间进一步激发。

(4)航空运动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等联合举办赛事95场,培育了“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一批品牌系列活动,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重大项目签约额达到1450亿元,产生明显的带动效应。

1.3 产业载体加速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成效显著

产业载体已经成为承载和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体育产业《43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三类产业载体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多年培育,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等得到迅速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助力中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1.3.1 体育产业基地国家队地位凸显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领头羊”,对充分激发体育产业规模和扩散效应起到积极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目前,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已达到298个,超额完成体育产业“十三五”目标,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示范效应凸显的发展格局。(1)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经济贡献突出;(2)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经济效益显现;(3)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社会效益凸显。整体来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处于良好轨道,彰显极大的动能潜力。

1.3.2 体育服务综合体综合效益显现 国务院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大型体育场馆要与相关多元业态融合,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已成为城市功能提升和形象改善的重要抓手,各地充分利用综合体的重要作用,持续刺激消费市场、加大消费供给、拓展产业领域,加快释放体育产业综合效能。对6家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综合体吸纳就业910人,营业收入达到32478.43万元,同比增长12.46%;举办赛事活动483场次,接待参与人数606.18万人;近3年,体育服务综合体经营效益持续稳定上升,承载大众参与能力较为突出。

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

1.3.3 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集体育、文化、产业、生态于一体的新载体,吸引地产、旅游、风投等各类社会资本的关注,有力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快速发展。随着首批96个国家体育特色小镇陆续推出,全国体育小镇建设迎来爆发增长期。经过培育和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围绕主题赛事、运动休闲、优势产品等类型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产生积极的效益。各类特色小镇已经初步形成以主打产品或体验项目为核心、相关特色为延伸的完整产业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1.4 产业空间呈现集聚态势,区域联动协同初显成效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多年推进,全国体育产业呈现一定空间集聚态势,核心圈区域协作水平不断提升,热点区域专业化水平持续保持高位。

1.4.1 “2”大核心圈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协同化助推体育产业发展 核密度工具显示,全国体育产业形成2个高密度核心圈、1个次级核心圈和3个小核心圈,其中长三角、京津冀作为2个高密度核心能级,与国家区域一体化战略高度契合,也与体育产业优先发展区域高度关联。(1)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集聚协同水平普遍较高。经过多年培育,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8年该地区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达到3056.36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3,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1.4%,远高于全国的1.1%,表现突出。(2)京津冀地区产业潜力无限,产业集聚协作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京津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造体育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占当地GDP 2.5%,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已然显现。京津冀地区依靠良好地区协作优势和特点,持续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初步展现出良好的协同放大效应。

1.4.2 “3”大区域区位熵保持较高水平,专业化提升体育产业发展 基于体育产业区位熵结果,采用Arcgis和Open Geoda软件,绘制体育产业空间分布6分位图,反映全国体育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的主要特征。(1)福建省体育产业区位熵最高(4.128),专业化程度远高于其他省份。(2)上海、江苏、浙江体育产业区位熵均超过1,产业门类齐全、集聚明显、特色鲜明。(3)广东省体育产业区位熵达到1.374,表现突出。

2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十三五”持续发展和动力系统不断调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积累丰富资源和巨大能量,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产业质量不高、载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消费潜力尚需进一步激发、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瓶颈和问题。伴随国民经济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时期,消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体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实诉求和理性适应过程并行,有效把握新时期面临的形势,紧跟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有力推动体育产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2.1 国内大循环带来新机遇,消费转型升级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2.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变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3 城镇化加速推进形成新动能,释放活力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4 国际循环面临新变化,中外贸易对冲对体育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2.5 全球疫情持续加剧形成新影响,常态化防控对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更大挑战

3 中国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前景与展望

“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既有格局和运动方式均会发生改变,引发全球体育的随动性变化。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国体育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作为核心发展主线,必将要求体育产业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战略导向作用,明晰产业主攻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指导和约束功能;“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也将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好地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1 战略地位稳步提升,扩大体育产业经济社会影响

体育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幸福产业,早在国务院体育产业《46号文件》中就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把体育产业置于经济战略高度加以扶持。“十四五”期间,产业战略地位将更加明确,并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

(1)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健康中国新的驱动力。

(3)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体育强国新的拉动力。

3.2 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助推体育产业目标齐头并进

科学合理的产业目标是指引体育产业发展的可预期方向,“十四五”期间,结合相关政策文件预期和产业实际发展态势,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明晰,细化发展目标实现齐头并进的势头。

(1)体育产业总量实现新突破。

(2)体育市场主体实现新发展。

(3)体育产业体系实现新优化。

(4)体育产业基础实现新提升。

3.3 发展重点更加明确,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固本生源

“十四五”期间,随着体育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明确细化的产业任务将进一步瞄准体育产业发展靶向、聚焦体育产业发展靶心、精控体育产业发展重点,体育产业各方协同发展态势更加凸显,将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形成合力。

(1)产业任务实现细化落地。重点培育产业链条,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体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优化提升产业链,持续开展产业“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进一步加快分行业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步伐。持续实施“体育+”工程,创新体育产业融合模式,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与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2)改革创新实现加速深化。逐步建立体育产业领域改革的协同机制,破解制约赛事资源的安保、转播等关键环节的堵点,将进一步实现核心产业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和专业化管理,推进“放管服”一体化,也将避免“两层皮、难合力”的窘况,彻底改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顽疾。

(3)产业供给实现有效提质。“十四五”推进实施精品打造工程,提出“完善一批场地、发展一批项目、打造一批赛事”,将有力提升供给资源的层次;明确“培育一批组织、打造一批平台、形成一批品牌”,将有效优化供给产品的质量,从而多领域、多视角、多支撑合力驱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4)产业布局实现深度优化。重点培育沿海、沿江、沿河地区体育产业休闲延伸带,强化提升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从“改善”向“优化”转变。

3.4 配套举措多元支撑,驱动体育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十四五”期间,随着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方向不断深入,结合主要推进重点,严密周全的保障体系将逐步完善,并形成多元支撑,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1)政策支撑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税收、土地、人才等系列优惠政策将逐步形成合力,同时涉及市场主体的优惠政策将进一步贯通落地。

(2)服务定位不断强化。随着产业审批流程加快优化、负面清单组织实施、“黑名单”制度稳步推进,“放管服”中的“服”将进一步扎实落地。真正实现统筹协调赛事审批、安保工作、交通管制、医疗急救、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一系列联动工作,释放体育产业活力。

(3)标准作用不断提升。为适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逐步完善的体育产业传统制造业产业领域标准将进一步升级,加快研制产业链培育、供应链管理、商务服务、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体育服务领域标准。由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将逐步发挥更大作用。

(4)统计监测不断加强。由此,逐步实施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统计和发布联动机制,建立体育产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测系统,科学预测行业发展动态和经济社会贡献效益,将成为体育产业实现常态化监测的新方向。

结    语

“十四五”是体育产业加速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紧密结合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是推进“十四五”我国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当前之要务是科学把握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对比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客观准确地把握体育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系统梳理“十三五”已达成的发展目标和取得的成就,客观分析存在的障碍瓶颈,细致查找形成的原因和制约因素,进而确立“十四五”发展主线。“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互补性,围绕关键核心和新动能培育,打造“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施力抓手,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体育部、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与发展研究院】

(摘自《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原文约1500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柳州融创】融创螺蛳粉小镇等多个产旅项目签约,助力柳州文旅新发展
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你认为娄底市服务业发展怎么样?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县域工作谋划与推进的三点建议
科技小镇的机遇、范式和运营要点
解读|2018年体育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三大新态势值得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