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人的黄昏——《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瘟疫、饥荒、战争是横亘在人类生存、发展历程中的三座大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克服了这三大难题。但人类并没有就此满足,进入21世纪后,智人有了新的追求: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

人类为什么会追求不死、幸福和神性?人类未来实现这三个目标的过程将会引发什么新问题?人类的未来的最终命运是什么?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一、人文主义宗教必然会引导人类追逐不死、幸福和神性

什么是人文主义宗教?

赫拉利认为宗教的定义不在于神是否存在,而在于其社会功能。宗教不是指迷信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而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

宗教对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并提供一份定义清晰且载明各项预定目标的契约。「上帝是存在的。他告诉我们应该遵循某些行为方式。如果你服从上帝,你就能进天堂;如果你不服从上帝,你就会在地狱里被烧死。」正是因为这份契约写得清清楚楚,才让社会得以制定和形成各种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约束人类的行为。

人文主义是指对人类的崇拜,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力的来源。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以「对智人的影响」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权威。我们不需要等着某个外在的实体说三道四,而能够用自己的感觉和欲望来判断。

我们的感受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中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在政治上,人文主义告诉我们「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上,人文主义说「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在经济上,人文主义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在伦理上,人文主义倡导「感觉对了,就去做吧」。在教育上,人文主义重视「要学会自己思考」。

人文主义宗教是何时、如何形成的?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指出「认知革命」让人类拥有了「讨论虚构的事物」的能力。人类编织出种种共同虚构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宗教、国家,这些虚构的故事使得大规模的人类合作得以实现,帮助人类踏上了崛起之路。再经过「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人类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

在农业革命之前,远古的狩猎采集者是泛灵论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在有神论宗教看来,整个宇宙并不是万物共同组成的议会,而是由一小群神或是唯一的神——上帝所控制的神权政治。人和动物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动物从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为不过是人类的资产,为残酷剥削利用动物找到了借口。

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

在农业革命中,人类已经删去了动植物的台词,让泛灵论的这出大戏只剩下人类与神之间的对话。而到了科学革命,连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现在,整个世界已经成了人类独角戏。

人文主义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契约?

赫拉利认为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关系,相反,科学只是让神话更为强大。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农民以为自己是上帝所造万物的顶峰,科学家则要让人类都进化升级为神。

宗教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伦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以及科学发现的使用方式。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现代历史是科学与人文主义宗教达成契约和协议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教条,而是为了实现这些教条。这份契约简单到不可思议,只要一句话就能总结——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在现代社会之前,多数文化都相信人类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的设计者是某些万能的神或者永恒的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宇宙计划让人的生命有了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人的力量。

但人文主义认为没有什么剧本或目的,人类也不用将自己局限于任何预定的角色。只要能找对方法,我们就能为所欲为。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

现代契约给了人类力量,但条件是我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有一个伟大的宇宙计划能让生命有意义。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因此,现代性推动的主要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信心,而是对人类有了信心。

二、现代科学发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缺陷

人文主义重视个人自由,相信人类有自由意志,是我们的的自由意志让整个宇宙充满意义。但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两者就像蛋糕一分为二,没有哪一小块属于「自由意志」。如果所谓「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类能不能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

为什么我这么想买红色的车,而不买黑色的车?为什么我想投的是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这些都不是我的「选择」。我之所以觉得脑中浮起某个愿望,是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的感觉。这些过程可能是生物预设,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但绝不是自由意志。

科学不仅破坏了人文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坏了对个人主义的信念。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但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负责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为未来制订计划。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整个体验的价值,是通过把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而确定的。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这一点对于我们所有的日常决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体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

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然只是虚构的故事。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意义,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了意义。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妄想。

三、人类未来面临三大挑战和最终命运

科学研究发现「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都是虚妄,这种发现对实际生活有什么影响?作者认为人类将会受到三个威胁:

1.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2.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3.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个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如果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将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另一类是一小部分经过升级的超人类,又或者各种事情的决定权已经完全从人类手中转移到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在这两种情况下,人文主义都将崩溃。什么样的新宗教或意识形态,能够填补这样的缺口,并且指导我们如神一般的后代?

在赫拉利看来,新的宗教有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无解的两难。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人类在开发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然而一旦这样的控制成真,过去神圣的人类就会成为另外一种设计品,反而让科技人文主义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要我们仍然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因此,它将被「数据主义」所取代。

数据主义(Dataism)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数组主义崇尚信息自由,就像是资本主义相信一切的善都来自经济增长,数据主义相信一切的善(包括经济增长)都来自信息自由。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数据主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所造成的威胁。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不论面对任何事物,都以它在这个网络中有何功能来给予评价。

几千年来,这让人类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人类在这个网络中执行着最重要的功能,也就很容易认为自己是这个网络所有成就的主要功臣,并认为自己就是造物的巅峰。至于其他所有动物,因为它们执行的只是网络中次要的功能,于是其生命和体验都遭到低估;只要动物不再能发挥任何功能,就躲不开惨遭灭绝的命运。

然而,一旦人类对网络也不再能发挥重要功能,就会发现自己到头来也不是造物的巅峰。我们自己设定的标准,会让我们也走上猛玛象和白鳍豚的灭绝之路。到时回首过去,人类也只会成为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涟漪。

赫拉利对人类的未来是持悲观态度,但在最终结束前他也强调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书中讲的只是一种可能,而非预言。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把视野放宽,体察到还有其他更多选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享】褒贬不一的《未来简史》
12/50《未来简史》(1)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完整版整理
未来简史(3):智人为世界赋予什么意义?
10分钟看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